佛教与外道不共的是正见(外道 佛教)

什么是佛知佛见,什么是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
正确的知见,这个需要太多智慧去理解,需要太深刻的真实的亲自去体证,没办法语言文字描述。
至于佛知佛见,更是直指真实,实相,等等,无始无终,无来无去的,无法言喻无法描述的事。
开始,还是从简单的开始吧。
例如,先修五戒十善,认识一下十二因缘,理解一下八正道先。
佛法中的不共是什么意思,如不共加行,不共佛法,不共业等
1、不共
不是共同的、不同于其它二乘的意思。
2、不共加行:
显宗与密宗都相同的部分成为“共”,密总有的而显宗没有的成为“不共”。密宗包括显宗的一切理论,而又有不共的密法部分。
就加行而言,显宗与密宗公有的是共同加行: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力因果。而密宗的不共加行有:皈依大礼拜、金刚萨埵除障法、上师相应法、供曼达。
3、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
4、不共业:
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之业者,则称为不共业。
扩展资料
而佛法的禅修其殊胜处在「不共法」中。在禅修的过程中,经常会夹杂一些外道的观念在其中,且亦有许多外道多在利用禅修之便,以遂其一己之目的。此种情形是出在佛法的禅修有共外道及共世间法的部分,而佛法的禅修其殊胜处在不共法中;今外道只取其共法为足,此即经典所谓「得少为足」的偏或邪之见地!
「不共法」中有其特色:其一是行者不依己见! 而外道依己之见,故其修行多以杂讯为目标,如治病、预知、飞行、变化等,而不共法系以佛陀的觉行为指导,不依己见作定论。
其二是行者的禅修指导心法是法本;虽心法无有制式法本,但心法中的心灵方程式却是依于经典的语言模式及思惟模式所架构,行者并依此而产生正确的行为模式。反之,外道则不依于此,反而是依于某种世俗所希求的超能力、变魔术、特异功能的速成法,用以博取世间的名利或心理满足,而无善友的觉行指导,故其标的本身并非极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共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显宗与密宗之异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共佛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业不共业
为什么佛家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自然外道。佛与道为什么是排斥的,而非同道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无为,进入不思议而落定。佛教正见,不思议本来就是依靠思议而立,一切境界也都是有为造作。这个很难发现和出离。所以,没有正见,归为外道。细说的话,参考佛教中观典籍。佛教外道,就是禅宗。不立文字,完全自然,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转识成智,进而才打坐修行。道教,依靠文字义和个人根性理解,破境归元,无为依识,少中观正见。也就是说,所依不同,发心不同,起点不同,结果不同。佛教唯识宗,虽然叫唯识,是通过法来树立正见。因所依 发心 起点不同,结果也不同。
救助师兄 佛法与外道
《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直心为什么是道场?道场就是修道场所,有场无道,不能叫道场。直心,就是直向真如的心,笔直向道的心。心外求法,向外攀附,哪来的道?外道也。佛法不离世间法,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但要远离外道,妙用世间一切色法,不可执着。
佛陀教给我们解脱的方法,教给我们解脱之道,你若修行,不能偏离这个道!
经者,径也!成佛之道也!修行不读经典,不如法!但是如果你在经典的字面上徘徊,不用心,不参善知识,被文字所系缚,亦难解脱!更何况是攀附于执迷于外道的事相之上呢?修行没有捷径,需要脚踏实地。但如果你离开这个道,路就偏了,十万八千里!何日解脱?有人说“殊途同归”,这话没错!但这殊途也是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不离心,不离道!八万四千法门共一个佛心,这是佛道,不可与外道混淆!
佛法是出世间法,究竟之法!佛家与外道最重要、最关键的差别就是皈依三宝,外道是不皈依三宝的。所以,学佛首先就要皈依三宝。佛教不要求所有的众生都皈依三宝,如果要学佛、要修佛法,那就要皈依三宝,不皈依三宝的话就是在门外、道外。
另外,有些人学佛并非为解脱,而是为了修诡异神通、邪门气功,占卜算命……这和外道没区别!
各人的机缘不同,走的路也不同!我们佛子当尊重一切宗教,与一切宗教和谐相处,不攻击、不诋毁。我们一支独秀,不妨碍百花齐放!无论何时,不要忘记你的根在哪里!
有时间多听慧律、虚云、印光、宣化几位大师的开示,自然明了何为外道。
佛家的 正见 从何而来
正见是智慧 智慧从禅定中来 而禅定从持戒中来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 佛在世时只要持戒7天就可以证道阿罗汉
没有持戒的修行 一无所得 一无所成
正见】
(梵samyag-dr!s!t!I,巴samma^-dit!t!hi,藏yan%-dag-pah!I lta-ba)
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相当于现证法性的般若。为八正道及十善之一,乃邪见的对称。《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云(大正2·203a)∶
‘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又《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云(大正27·504b)∶‘云何正见?答尽无生智所不摄意识相应善慧。此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见,如前广说。无漏者,谓无漏忍及学八智无学正见。’盖正见有有漏、无漏二种,意识相应的有漏善慧称为有漏正见或世俗正见;现观之八种无漏忍及有学的八智与无学的正见,总称为无漏正见,或出世正见。
如上,由于无漏的正见又有有学、无学之别,故与世俗合为三种。《俱舍论》卷二云(大正29·10c)∶
‘世间正见,谓意识相应善有漏慧。有学正见,谓有学身中诸无漏见;无学正见谓无学身中诸无漏见。(中略)如是世间诸见有染无染,学无学见,观察法相明昧不同。何故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以五识俱生慧不能决度故,审虑为先决度名见,五识俱慧无如是能,以无分别是故非见。’
又,无漏正见中,唯八智摄于正见而除尽智、无生智,以此二智唯正智非见性。《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以四句分别之,其文云(大正27·503a)∶
‘诸无漏见是无漏智耶?答应作四句,有无漏见非无漏智,谓无漏忍。此有见相无智相故。有无漏智非无漏见,谓尽无生智。此有智相无见相故。有无漏见亦无漏智。谓除无漏忍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此复是何?谓学八智无学正见,此有见相及智相故。有非无漏见亦非无漏智,谓除前相。’
然《成实论》卷十六〈见智品〉认为正见正智一体无差别(大正32 ·365c)∶‘正见正智有何差别?答曰∶即是一体无有差别。正见二种,世间出世间。世间者,谓有罪福等;出世间者,谓能通达苦等诸谛。正智亦尔。(中略)又正观故名正见,尽无生智以正观,故亦名正见。’
另《大乘义章》卷八(本)谓《毗昙》以忍心以上为正见,《成实》以暖心已去为无漏正见(大正44·618a)∶
‘依如成实,暖心已上一向不受,于彼宗中,暖心已上名为住分,不复退堕三涂中故。故彼成实引经证言,世上正见者,往来百千世,终不堕恶道。暖心已去名上正见,若依毗昙,忍心以上方是住分,一向不受三涂之报。涅盘经中亦同此说。据此言之,忍心以上方得名为世上正见。此是第一不受处也。’
此乃基于《成实论》卷十六所谓智能破假名为忍,忍在暖等四善根中之说而立。又,《俱舍论》卷二十五也说明正见在八圣道支中,是道亦是道支。
◎附一∶印顺《成佛之道》第三章(摘录)
凡正信三宝而受皈依的,就成为佛弟子、佛教信徒。佛弟子修学五乘共法,要从那里入手呢?在学佛的理解方面,应该先修正见。在学佛的行为方面,先要能够修习正命。佛曾说∶正见与正命的人难得。对这二项,如能修习成就,则向上修学出世法还不难,何况求生人间天上呢!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见与知识不同,见是从推论而来的坚定主张,所以正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学佛要有正见,如开始旅行,要对旅途先有一番正确的了解,而确信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正路。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成为正见。如现在听说地球绕日而转,可说是知识;但伽利略为了这一知识,不惜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这才是见。所以,要将正确的知识,时时修习,养成坚定的正见。正见,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中,还只是世间的。正见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如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中略)
上面所说的正见,到底是什么?依人世间的正见来说,就是人生之正确见解。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观察人生的意义,人生应遵循的正道,从正确观察而成为确信不移的定见,便是正见。对于修学佛法,正见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样。
◎附二∶和哲郎《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第三章(摘录)
在经藏最古层的经典中,正见(samma^-dit!t!hi)被当作真实的般若(sammappan~n~a)。‘应当正确地观察眼之无常。如是观察名为正见。因此正观生厌,从而离喜贪。因离喜贪,我们说心正解脱。’这与述说五蕴六入无常、苦、无我的经典同一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将‘正见’解为真实的认识。换言之,这是无明之灭。这种真的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体现,是出自自然的立场的具体解脱。无明之灭必须是行识等之灭。八圣道的第二支以下,就是实现之道。在实现之道中,真实的认识实现它本身,而且成为它本身。所谓厌生喜贪灭并非是由正见而引起的‘他物’,而是正见本身。
将此正见注释为知道四谛,即将知道四谛解为真实之认识,未必为谬见,但真实的认识(正见)就是直接显示实践之道的高次认识(八圣道之体系),以及以此高次的认识为顶点的四谛体系,两者必须与其体系中的正见有所区别。(中略)
在其后的注释中,将正见解为‘有布施、有祭祀、有供牺(或咒说)、有善恶业之果报、有此世、有彼世、有母有父、更且此世有真人往至善处,自知证此世彼世’的认识,这显示当时流行在外道思想中的问题已经侵入佛教,是脱离原始佛教根本立场的解释。
如果正见是这种无常、苦、无我乃至缘起的法的认识,从而是无明之灭,则自然的立场即被自觉、被止扬。但是,在缘起的逆观中,‘若无明灭则行灭’的灭的法之被认识,以及此认识是其本身的无明之灭两者必须有所区别。若要无明之灭,这种认识必须被实现。不只是抽象性的知,而且必须是具体性的知(即体证)。‘真的知是完成’,因此,正见若是真正的正见,必须包含成为完成者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可能性、实现之过程、实现之完成等三种型态中,能找到正见形成其自身的过程。被实现的正见与实现路程之出发点上的正见并非不同。但没有实现的正见,不是真正的正见。因此,正见既是开始也是终结。作为实现之道的正思乃至正定,在这种意义上,是正见本身的运作,也就是朝向灭的作用,是灭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2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