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心得)

学佛百科2023-03-23164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三,禁欲还是纵欲

在讲座中,导师首先阐明了何为“欲”。欲即需求,佛教将之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追求高尚精神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基础。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既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此外,很多修行人以“了生死”为目的、发愿往生西方,及寺院为亡者做经忏等,都让人误以为佛教是为死者服务的。事实上,佛教既关心死后归宿,包括临终关怀等,但更重视现实人生。导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佛教理念等方面,阐述了佛教对生的重视。所以,佛法修行的三种利益,是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自利还是利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针对有人认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顾家庭和社会的误解作了分析,并指出,一个人真正想要自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够自利,无私才能真正自利。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成就慈悲,还能破除我执,成就智慧。只有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将自利和利他统一起来。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他,进而通过利他来圆满自利。(待续)

我的佛系人生态度

本期法义讲的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待这个事情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在一般人看来,佛教徒都是消极悲观的。学佛是老来无事的安慰剂,或者是有感情挫折后的疗伤药,这是一些人的误解,所以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学佛,会失去人生奋斗的目标乐趣。

常人以为积极的人生是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比较入世,不仅有修身之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从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才是正向的。

佛教的人生观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真正体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愿心,这也是每一个佛弟子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家庭,事业上,学佛是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菩萨道。

所以佛教徒的人生是非常积极正能量的。

本次法义第二点讲了佛教徒的人生观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也往往让人等同于悲观,只是他要求我们看透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懂得离苦得乐,坦然面对,我们人生的烦恼和如何去解脱。要我们用佛法去看的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是不确定的,我们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所以佛教提出来,佛教徒的人生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所谓中观,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因为悲观和乐观的都是片面认识的基础上,悲观容易产生消极与堕落。乐观容易冒进和得意忘形,佛陀在无数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总结以上法义,佛教徒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佛教徒的人生观,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

感恩三宝,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只能粗写草义与大家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2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