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信仰与人生的感悟(佛教信仰与我们的人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佛百科2023-03-2392

佛教人生感悟经典名言

佛教人生感悟经典名言1

1、人最大的不智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却迟迟不愿去做,所以平庸却又自怜的人很多。

2、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

4、这个世界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站在原点,甘于平凡,尘埃落定的似空非空的人;一类是穿越紫陌红尘,追逐梦想,走向无穷的似醒非醒的人。

5、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6、手,放开了才明白拥有时的珍贵;泪,落下了才知道心真的会很痛;心,碎了才了解爱情带来的苦涩;爱,走了才清楚被爱抛弃的痛楚。

7、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8、如果你不努力发现有趣,那么空虚、无趣和无聊,甚至虚无,很快就会填满你的脑子,弥漫你的生活。

9、有些缺陷放在别人身上看起来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但是,这些缺陷若放在自己身上,则很难轻松看待,甚至一生都不能释怀。

10、有心无难事,有诚路定通,正确的心态能让你的人生更坦然舒心。当然,心态是依靠你自己调整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给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心态。

11、人生所求,得之可喜,不得无忧。苦乐随缘,得失随缘。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

12、你唯有珍惜此时的拥有,生命的记忆里才会少一些悔与恨。

13、当不幸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他们往往都能像智者一样劝慰别人;而当同样的不幸降临自己身上时,人往往很难同样地开导自己。

14、我们走遍了全世界,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笑容才是最美的风景。

15、你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一蹶不振,但只要有一个理由你就要坚强站起!

16、当别人在公众场所不小心出丑时,我们往往一笑了之;而当同样的情境在自己身上出现时,我们往往好长时间不能从尴尬中走出来。

17、一个穷人看见富人时想,他们什么都有,真让人羡慕。一个富人看见一个穷人时想,他一无所有,却又那么快乐。其实,我们就是那个总是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穷人或富人。

18、有些话,适合藏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当经历过,你成长了,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自己说,别人会看得到。

19、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

20、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

21、做人一定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放得下一切,最后用笑来伪装掉下的眼泪,要记住越是忍住泪水,越会变成幸福的良药。

22、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即使不是在今天,总有一天会的。

23、审慎也是一门艺术,是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但是这不是议而不决、停滞不前的借口。

24、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底线,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人他会一点一点磨消你的底线,当你没有底线的时候,你就完全被别人控制。

25、自己说过、做过伤害别人心灵的事,有可能转眼间就忘得一干二净;而别人说过或做过的伤害自己的.事往往一辈子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且无法原谅。

26、他人身上的缺点就像白纸上的黑点,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自己身上的缺点却很难发现。

27、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决定人生的,不是命运,而是你自己的每一次抉择。

28、工作就像爱人,虽然有时跟你闹矛盾,可是天天都要见面。兴趣就像情人,虽然让你激情燃烧,可是不能代替面包。

29、爱人就像粗布衣,虽然不美丽,可是能遮挡风寒。情人就像时装,感觉很美好,却不能穿出去。

30、亲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着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过后放一边。

31、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32、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33、生活中没有参照物的人,可怜;选错参照物的人,可悲。

34、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35、背对太阳,阴影一片;迎着太阳,霞光万丈。

36、勇者,脚下都是路;智者,知道走哪一条路最好。

37、无过是一种假想,思过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

38、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连接心灵的路是信任。

39、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人生的斑斓。

40、做好第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次。

41、社会就像鱼塘,虽然泥沙俱下,可要真是清水一潭也有点可怕。家庭就像鱼缸,需要清洗,需要换气,需要精心护理,不然就生存不下去。

42、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

43、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44、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45、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有可能是烦恼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46、在冬天的餐桌上谈论春天的花朵,是奢侈;在春天的花园里幻想秋的落叶,是无情。

47、宽容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礼物,如果把它留给自己,那就是堕落的开始。

48、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49、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50、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佛教人生感悟经典名言2

1.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l 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3.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4.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5.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6.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8.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9.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10.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11.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12.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13.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14. 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15.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16.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17.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18.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19.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20.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21.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宗嘉节自《圆觉经》)

22.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23.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24.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25.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26.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27. 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28.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29.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30.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浅说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信仰,信而仰之,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信仰具有指引作用,确立一个信仰是一个过程,思考和经历,好的信仰对人生有重要意义;

不好的信仰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与成长,乃至造成破坏,选择信仰要慎重,遇事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解决,自己敢对自己负责,接触知道实际,平等待人,有自己思考感悟。

信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缺少信仰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扩展资料:

很多人都认为幸福就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可如果一旦你获得了丰富的物质,你就会发现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是不会幸福的,幸福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幸福是需要有信仰的。

信仰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缺的,很多人把信仰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可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如果你认为信仰就是迷信,那这就是你无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只不过信仰的对象和方式不同罢了。就比如求学过程中,我们对知识充满信仰;走向社会,我们对名誉、财富充满了信仰。

所以,信仰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一提到信仰就想到了鬼神之说,就想到了算命,但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而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尤其是佛教,佛教讲究世事无常,认为所有的算命都是外道。佛教讲究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你自然得不到果,但如果你努力了,自然会收获果。

读后感:信仰与人生

关于信仰与人生,我们需要面对的人生永恒的困惑,也是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

何为幸福?

当我们忙忙碌碌于为生活奔波时,我们会想着等有一天积累足够财富后,我们就会更幸福一些,常理来看幸福确实和物质基础有关,但当我们一个个物质目标达成后,我们也还经常有很多烦恼,也不见得就比之前还没有这么多物质条件时候幸福,所以幸福不仅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享受已经获得的物质。导师告诉我们惟有从源头上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是谁?

我们凡夫很少追问“我是谁”  这样富有哲理的大问题,也常常容易误以为物理现象存在的色身就代表着我,或者把平时各种情绪(喜怒哀乐)代表着我,但不管色身或情绪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并不能代表永恒不变的我,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我们会太在意我自己,凡是以我为中心,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执着在意的这个“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无我”的思想,这个“无我”并不是说就不存在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喜怒哀乐的我,无我所否定的是各种加诸于“我”的错觉或错误观念。

如果我们能认清“我执”带来的伤害,真正的遵从“无我”的心态,那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把“我”的掌控主权拱手让人。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我们中国人比较避讳谈论死亡,但其实死亡无时不刻在威胁着我们,尤其现在996情况下的年轻人猝死现象频繁见于新闻报道中。从唯物论角度来看,人走灯灭,一生苦短,从这个角度很难去评判生命到底有什么终极意义。佛法告诉我们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在其前面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其后面有着无尽的未来。

这个和轮回观有关系,和我们常人信奉的唯物观差异比较大,需要一定修行后才能理解并接受。佛陀很重视我们当下的努力和修行,因为当下正好是过去和未来的重要衔接点,当下的状况正是由过去的积累而来,而未来又是由当下的积累而造就的,所以只有把握好当下,才能把握未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何为命运?

不同人对于命运有很不同的理解,基督教信奉的是上帝的保护,佛陀说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这和我们常人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其实佛法还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佛陀告诉我们因缘因果,因是主要条件,缘则是次要条件(比如外部的环境及力量),因缘和合才造就了一切现象的发生,我们只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每个人都常常在正面的心念和负面心念之间拉锯,我们需要通过修行不断调整轨道,强化正面心理,淡化负面心理,因为每天的习惯积累会形成我们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又会发展成为我们不同的生命品质,这也就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

因此,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开始,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负面的惯性轨道,就能更好的筹划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活着为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少去思考活着为什么,但这又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探讨人生意义的关键问题。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如佛菩萨意义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在每天的奔波中,我们凡夫不断在制造各种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开发自身的潜质,完成我们自己生命版本的升级。

当我们对自己人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触及心灵深处,本文中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这是我们人类永恒、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的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反之,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的修行,更好的解答这些人生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可以清晰筹划自己的未来,通过当下的努力,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信仰与人生的关系》心得分享

丽程焦点团队,初级4期  赵霞

坚持分享第206天,20211103

  第6课《信仰与人生》心得分享

本课法义梳理:

  本期法义讲到了信仰对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导师立足于佛教信仰,从六个方面开显了信仰对人生的意义:1.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2.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3.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4.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5.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6.信仰可以帮助找回自我。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学习心得:

    这节课中告诉我们信仰可以建立道德标准,这一点我很感同深受,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智慧、幸福、安乐、自在的人,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当我知道并意识到善行可以使自己正向成长,而不善行会在生命中留下不良记录,因此,为了对自己负责,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追求更高的生命品质,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遵守道德原则,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的道德行为,社会将会多一份安宁!

  请相信: 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人品和善良。人品善良 ,自律努力 ,会带给你想要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2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