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乐依止之念恩生敬(意乐依止法义)

掌中解脱的本书目录
掌中解脱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菩提道次第科判表
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接【表一】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接【表二】
甲叁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接【表叁】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接【表四】
表一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乙一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乙叁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之理
丙一于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表二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乙叁易获佛陀密意殊胜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表叁
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
乙一听法之理
丙一思惟闻法利益
丙二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丙叁正听闻之理
丁一断除违缘器之叁过
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
乙二说法之理
丁一思惟说法利益
丁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丁叁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丁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叁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叁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见【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戊叁意乐依止法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叁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丁一认明暇满
丁二思惟义大
丁叁思惟难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二】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叁】
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四】
【表四之二】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过患
辛一不念正法过患
辛二虽念不修过患
辛叁虽修不净过患
辛四修不殷重过患
辛五自谋不善过患
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庚二念死之胜利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叁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间重要利益
辛五最后重要利益
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庚叁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壬一思惟死决定
癸一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
癸二寿数无可添益,不断减损
癸叁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惟死期无定
癸一总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
癸二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
癸叁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
壬叁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辛二修习死相
己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庚一思地狱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狱或热地狱苦
辛二思近边地狱苦
辛叁思寒冷地狱苦
辛四思独一地狱苦
庚二思饿鬼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辛二思惟恶鬼别苦
庚叁思畜生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壬一思互相吞噉苦
壬二思愚痴苦思总苦
壬叁思寒热苦
壬四思饥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一思惟畜生别苦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庚一依何因皈依
庚二皈依何境
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庚叁皈依量为几许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辛叁由承许门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
庚四皈依利益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辛二为一切律仪基础
辛叁灭尽往昔所积诸业障
辛四易集广大福德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辛六不堕恶趣
辛七成就一起所思之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
壬一应遮学处
壬二应修学处
辛二共同学处
壬一由念叁宝功德之门不断皈依
壬二由念恩门进食之先应作供养
壬叁安置他有情于皈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叁次夜叁次念皈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叁宝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叁宝
己二于一切乐善根本发深忍信
庚一思惟业果(见【表四之二】)
庚二思别业果
辛一异熟功德
辛二异熟作用
辛叁修异熟因
癸叁思已进止之理
【表四之叁】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起求解脱之心
己一思惟轮回总苦
庚一无定过患
庚二无饱足过患
庚叁数数舍身过患
庚四数数结身过患
庚五数数高下过患
庚六无伴过患
己二思惟别苦
庚一思恶趣苦(见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惟人苦
壬一思惟生苦
壬二思惟老苦
壬叁思惟病苦
壬四思惟死苦
壬五思惟爱别离苦
壬六思惟怨憎会苦
壬七思惟求不得苦
辛二思惟非天苦
辛叁思惟天苦
戊二抉择解脱道自性
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子一认明烦恼
丑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丑叁烦恼之因
丑四烦恼之过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庚叁死没及结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辛叁中有于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表四之四】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
戊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己二获佛子名
己叁映蔽声闻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己五易圆满资粮
己六速净罪障
己七成就所愿
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
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心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叁念恩
辛四报恩
辛五慈心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心
辛八正修发心
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辛─自他平等
辛二由众多门思惟自爱执过患
辛叁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换
辛五依此修取舍法
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庚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护不坏退之理
戊叁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
庚一总佛子行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布施之理
辛二学习持戒之理
辛叁学习安忍之理
辛四学习精进之理
辛五学习静虑之理
辛六学习般若之理
庚二於后二度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壬─依止奢摩他资粮
壬二正说修奢摩他之理
壬叁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正引生奢摩他之理
辛二学习般若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癸一定中修如虚空
子一所破决定扼要
子二周遍决定扼要
子叁离谛实一品扼要
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癸二后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择法无我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子叁抉择心不相应行无自性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己二成熟他相续学四摄之理
【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己─近得佛位
己二令诸佛欢喜
己叁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己七不堕恶趣
己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己─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
己二若於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於地狱
己叁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己七后世漂流於无边恶趣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二意乐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观之原因
庚叁如何观法
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辛叁即於现下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师恩胜佛
庚二说法恩
庚叁加持心相续恩
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供献财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叁依教奉行
【表四之二】
庚一思总业果
辛一正明总思
壬─业决定理
壬二业增长广大
壬叁不遇未造业
壬四已造业不失
辛二分别思惟
壬一思黑业果
癸一正明黑业道
癸二轻重差别
癸叁示彼等之果
子一异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叁增上果
壬二思白业果
癸一正明白业道
癸二彼等之果
壬叁附带开示具力业门
愿德弟子是什么意思
愿德弟子是什么意思
“愿德弟子”是指有责任心、有道德底线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把自己的行为和言行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之中,他会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不让自己的行为损害他人。
破斥二种妄见
佛法修学的重点是止观,《道次第》中也指出观察修和安住修(既止观禅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强调观察修的重要性。在修行实践中,不同的人确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头脑聪明,脑筋灵活的人修观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止,那些不爱动脑筋、不爱思维教理,修苦行的人修止就可以不需要修观。另一种观点认为闻思阶段要思维,进入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了。宗大师驳斥了两种错误观点,持此类观点的人要么偏执一端落入玄谈,要么不明教理盲修瞎练。止和观的功用不同,两类人都应该修止观。如理作意的正向思维是必要的修行过程,要和非理作意的错误分别进行区分。
在佛法修学的路上,我也时而偏止,时而偏观。对于止观实践的运用很不到位,比如同喜班的课程我们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随缘还是进取等。或许刚进入书院,对师父信愿具足,师父开示佛教徒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三宝弟子并不消极,出家乃大丈夫事,是最积极的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等。我对此类观点用地藏经的话说就是闻即信受。心虽安住于此,但没做必要的观察修,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只是浅浅的信,是没有根基的。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受影响。
修依止法,我也是观察修大于安住修,或者说安住修少之又少,更多时间用于观察了。宗大师在法义中说的很明白,比如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念恩生敬和净信为本,因为凡夫都有寻过之心,假如做不到视师如佛,就会寻上师或导师的过失。比如导师有时候会念错别字。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对导师就没有感觉了。对佛法也没有信心了。念恩生敬就是要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长养我们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强化我们的依止之心。明白了道理之后,把心安住在导师的功德上就好了,不断熟悉安住这是正确的安住修。因为没有机缘面见师父,所以很多时候心还是容易落在思维推理上。
学法义看视频或定课时,昏沉的时候少亢奋的时候多。本来脑筋不够灵活还容易胡思乱想,念头飞起时很难安住,我觉得我最大的弊端就是忆念他人对我的不公平。之前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付出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为什么我这么善良的人命途多舛坎坷波折,为什么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却能左右逢源八面威风,想来想去就会恨,恨那些曾经欺负我伤害过我的人,学佛多年后才明白,这么做只能强化自己的嗔恨心,这种念头容易招感相应的对镜,这是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曼德拉当选总统后宴请曾经折磨他的狱卒并站起来举了三个躬,他的助理不解,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牢房迈向通往自由大门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够把过去的悲痛和怨恨的经历留在身后的话,那么虽然我人出去了,但是我的心仍然在监狱之中。所以该放下的还需要及时放下。
师父开示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就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乃至睡觉时保持良好的觉知,学会用智慧观照自己的念头。把心安住于正知正念。
念恩生敬
佛法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上师给我们的恩情,对于我生命改善的作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不断忆念的过程中,对于善知识升起感恩心,对于法升起稀有难得之心。
修行,就是一种正确习惯的养成。修行难的原因,是因为我有太多不正确的习惯(思维、观念),贪嗔痴是无始以来的积累。学佛就是调整不良习惯,建立规范、健康的生活。大菩萨的境界也是由凡夫修起来的,正确的用心方法去修行,定可一生成办。
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牢狱,你执着什么,什么就是牢狱。
牢狱是由烦恼和业力编制而成。而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来。
我是不是在“牢狱”之中?
我自己的“执着、设定”,让我这几天在工作中、义工行中,生活中寸步难行,困难重重。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我一遍遍寻求对方的肯定,得不到回应的时候,我把对方也拉进我的牢笼中,一起在贪嗔痴中轮回。这一切的习惯,运用自如,工作中开始出现低级错误,与他人沟通中开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中看不到希望的种子。睡梦中,也无法安稳……
所幸,感觉自己走投无路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开始做定课、自修,不管能否安住,我知道自己早上、此刻,必须这么做,提醒自己”视师如佛“。渐渐地,听师父的话,仿佛就是看到了自己的现状,心才慢慢安定下来,自修结束以后,休息了一会儿,心理感觉很踏实。
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3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