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怎么样看实在人(佛中佛怎么看)

佛是什么?是人是神。如是人为什么要信他。
问:佛陀是神吗?
答:不是,佛陀不是神,他也不曾自称是神,神的儿子或神的使者。佛是一位圆满成就智慧和福德的觉者而且告示我们任何人只要以他作学习榜样也能如是圆满成就。
问:若佛不是神,那为何人们崇拜礼敬他呢?
答:崇拜礼敬方式有许多种。当一个人崇拜神明之时,他们赞美和荣耀他或她,献出贡物而有所要求。他们相信神会听到赞语,接受奉献而应许他们的祈求。佛教徒不涉入这样的礼拜。另一种方式是当我们对某人或某物起敬仰心示现出来的。老师塔入教室时,我们起立;贵宾相遇时,我们握手;奏唱国歌时,我们致敬;这些都是对某人或某物尊敬与崇仰的表达方式。这才是佛教徒所奉行的崇拜礼敬。佛陀双手轻放,盘膝坐姿及慈祥笑容的塑像提示我们要去努力发展内心和平与慈爱,烧香则点醒德行的馨香久远影响力,灯是智慧的光明,而既将谢落的花则提醒无常。顶礼是对佛陀教诲带给我们的造益表示虔敬的感谢。这是佛教徒崇拜礼敬的本质。
问:但我有听人说佛教徒崇拜偶像?
答:这只反映那说这话的人对佛教的误解与不了解。字典给予偶像的定义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众所周知,佛教徒不相信佛陀是神,那又那会去相信一块木头或铁块会是神呢?所有宗教都用象征式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概念。道教用阴阳来代表两极间的和谐。在锡克教,剑被用来代表精神上的奋斗。在基督教,鱼是象征耶稣的存在而十字架是他的牺牲。而在佛教,佛像是象征着人性的完美。佛像也提醒我们人在佛陀的教诲的重要性。佛教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神作中心的一项事实也告诉我们应向内而不是向身外去寻求圆满与了知。由此可见说“佛教徒是崇拜偶像”是不正确的。
问:佛教相信有神我主宰的存在吗?
答:不,我们不信。这是出自许多原因的。佛陀,像现代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一样,相信宗教的观念尤其是神我观起自心理上的恐俱。佛说:因饱受恐惧折磨,人们登向圣山、树丛、圣树及供坛。(法句经188)原始人发现自己处身在一个危机重重,和对敌的世界、对野兽的恐惧、找不到足够的食物、受伤或疾病、及对天灾如雷电及火山的忧心忡忡,时时使他们挂心不已。找不到安全保障,神的观念就被创造出来,使得他们在好日子得到舒适,面对危险时萌生出勇气,而事情失控时找到慰藉。延至今日,你还会发现到人们在危机时对宗教表现得更虔诚。不时也会听到神的信仰如何带给他们力量来面对生活和生命。他们之所以信仰某神是因在最迫切时刻的祈祷的应验。这一切都支持和加强佛陀所开示的言说,也就是神我观念是应恐惧和失意而生。佛教导我们应尝试去缭解我们的忧惧,减低自我欲望而且冷静勇敢地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他用理性的缭解而干是感性的信仰去取代心理上的恐慌。
第二个理由是佛陀未曾相信神我主宰的存在。因为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来证明这种想法。许多宗教都宣说只有他们才保有神所说的话,而神说的话被保藏在他们的经书里,只有他们才缭解主宰的真面目,也只有他们所崇奉的神有存在而他教的神明都不存在。有些自称主宰神是男性的,有些说是女性的。更有的说无性别。他们都对所崇奉神明存在的证据确凿感到满意,但却以不信任的态度去嘲笑他教神明存在的证据。这么多的不同宗教花了好多世纪长的时间尝试去证明所崇奉神明的存在。时至今日尚无法找到一个实在、具体、充份或无可争辩的证据。直到如此的证据出现前,佛教徒自不妄下判语。
第三个理由是佛陀本身不信主宰神明之说是认为这种信仰是不必要的。有的辩说信仰神是必要的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但这并不是如此,科学已强有力的说明宇宙现象的产生是不须引进神我观的。有的辩说他是必要的以使生活快乐有意义。而再一次,我们可看到它并不如此。不谈佛教徒,世上就有成千上万无神论者和自由思想论者,他们在不信神我主宰下都过着一个有用、快乐有意义的生活。有的宣说相信主宰的力量是必须的,因为人类本身是弱者,没有自我力量来帮助自己。再一次的,证据所示恰好相反。许多人在没有神明主宰的信仰下,以内在的潜能和自我力量克服残疾和缺陷并扭转劣势和困难局面。有的又称说神我主宰的信仰是必须的来使人类得到拯救。但如此的论说只有在接受那拯救说法的假设性理论才能成立。佛教徒并不接受这种假设说法。
佛陀基于本身经历过的体验看到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净化心识、蕴育出无边的慈悲仁爱及无上的觉知,他把注意力自天堂移到心识思想而去鼓励我们自觉自发的去寻找我们问题的答案。
问:若没有主宰,那宇宙万物又如何产生?
答:所有的宗教都有神话故事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古代,当人类不知道的时候,这样的神话是足够的。但在廿世纪,在这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的年代里,这样的神话故事已被科学事实所取代。科学已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而不须再求援于神我观。
问:您说没有主宰神明的存在,那神迹又怎么说?
答:许多人相信神迹是主宰存在的证明,我们常听到人们自称疾病的被治好,但却从未得到医学官员或外科医师独立客观的证实。只听到二手的报告说某人奇迹的自灾难中被拯救,但却从未得到目击者的述说发生过的事。我们听到祷告如何使病体治愈或拆骨复原的诸多传闻,但却没见到X光照片或医生、护士的评断意见。狂热的宣说、二手报告及谣言不能取代具体切实的证据。而神迹的具体证据实在又非常少见。无论如何,有时,不能解释的事的确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也会冒出来。但我们自己之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并不能证明就是主宰的存在。这不过证明我们的知识是如此的不足够。在先进医学崛起前,人们不知病是何处来。盲目的相信是主宰或其他神抵所派下来处罚世人。今日我们知道病的原因而生病时我们吃药。当我们对宇宙的知识更齐全完整之时,我们将会像知道病的起因一样了解到说不出其所以然的现象。
问:但这么多人相信主宰某种方式的存在,肯定它是真的吗?
答:不是如此,有一个时期所有的人都相信世界是平面的,但他们都错了。拥有这个信仰的人数并不是衡量该观念的真与假。唯一我们能分辨一个观念的真假是去踏实的检视事实根据及证明。
问:这样的话,如果佛教徒不信主宰神明,你们相信什么?
答:不信主宰神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信人。我们相信每一个人是珍贵和重要的。他们都有潜在力量在自我发展到觉悟,一个圆满的无上觉者。我们相信人类能超越无知及无理性而如是的看到事物本身的实实在在样子。我们相信慎恨、怒火、恶意和妒忌会被慈爱、耐心、慷慨和友善取代。我们相信这一切是每一个人能力所及,只要每个人肯下功夫,以佛陀作为启发学习对象并与共同修学佛法的人互相鼓励、支持及牵引。就如佛所说:
除了自救外,无人能拯救。
无人可能作,也无人做得到。
只有我们自己,必须去走这条路。诸佛都清楚的给予指示。
在所有的宗教创始人中,佛(假使我们也可以用世俗所谓的宗教创始人来称呼他的话)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他自承只是一个单纯的人类,不若其它宗教的教主,或以神灵自居,或自诩为神的各种化身,或则自命受了圣灵的感动。佛不但只是人类的一员,而且他也从不自称曾受任何神灵或外力的感应。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只要他肯发愿努力,每一个人身内都潜伏有成佛的势能。我们可以称佛为一位卓绝群伦的人。因为他的「人性」完美至极,以致在后世通俗宗教的眼光中,他几乎被视为超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人应当自作归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归依呢?」佛曾经这样说过。他训诫他的弟子们,当自作归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归依或援手。他教导、鼓励、激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因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自解缠缚。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我们把佛叫做「教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 - -涅盘- - -的人而己。这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在这条责任自负的原则下,佛的弟子们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佛说他从不想到约束僧的(和合僧团)他也不要僧伽依赖他。他说在他的教诫中,绝无秘密法门。他握紧的拳中,并没有隐藏着东西。换言之,他一向就没有什么「袖中秘籍」。
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闻的。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它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庸。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己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样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与惶惑。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而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是「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人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种,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则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他向佛发问。)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 - -毋宁说是盲信- - -上的。但是在佛教里,重点却在「见」、「知」与「了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的。巴利文佛典里有一个字sad-dha(梵文sraddha),一般都译作「信」或「相信」。但是sa-ddha并不是单纯的「信」,而是由确知而生之坚心。只是在通俗佛教以及在经典中的一般用法方面来说,saddha确含有若干「信」的成份。那是指对佛、法、僧的虔敬而言的。
根据公元四世纪顷的大佛教哲学家无着的说法,信有三种形态:(一)完全而坚定的确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见功德生宁静的喜悦,(三)欲达成某一目的的深愿。
不论怎样解释,多数宗教所了解的信(相信),都与佛教极少关涉。
一般「相信」之所以产生,全在无「见」;这包括一切见的意义在内。一旦见了,相信的问题即告消失。如果我告诉你:我握紧的掌中有一颗宝石,这就产生了信不信的问题,因为你看不见。但是如果我张开手掌让你看这宝石,你亲见之后,相信的问题就无从产生了。因此,在古佛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悟时如�掌中珍(或作庵摩罗果)。」
佛有一位叫做谟尸罗的弟子。他告诉另外一比丘说:「沙卫陀同修啊!不靠礼拜、信(相信),没有贪喜偏爱,不听耳食之言及传说,不考虑表面的理由,不耽于揣测的臆见,我确知、明见、生的止息即是涅盘。
佛又说:「比丘们啊!我说离垢祛染,是对有知有见的人说的,不是对无知无见的人说的啊!」
佛教的信永远是个知见的问题,不是相信的问题。佛的教诫曾被形容为ehipasika,就是请你自己「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在佛典里,说到证入真理的人,到处都用「得净法眼」一词。又如「他已见道、得道、知道,深入实相,尽祛疑惑,意志坚定,不复动摇。」「以正智慧如实知见。」谈到他自己的悟道时,佛说:「眼睛生出来了,智慧生出来了,善巧生出来了,光明生出来了」。佛教里一向是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在正统的婆罗门教毫不容情地坚持要相信,并接受他们的传统与权威为不容置疑的唯一的真理的时代,佛这种态度日益受人激赏。有一次,一群博学知名的婆罗门教徒去拜访佛,并与他作了长时间的讨论。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十六岁的青年,名叫迦婆逿迦。他的心智是公认为特别聪颖的。他向佛提出了一个问题。
「可敬的乔答摩啊!婆罗门教的古圣典是经过往哲口口相传,直至于今从未中断的。关于这个,婆罗门教徒有一个绝对的结论: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是假法。可敬的乔答摩对这点有什么话说吗?」
佛问道:「在婆罗门教徒中,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己亲身确知确是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假?」
那年青人倒很坦白。他说:「没有!」
「那未,有没有一位婆罗门的教师,或是教师的教师,如此上溯至于七代,或是婆罗门经典的原著作人,曾自称已知已见只有这才是真理,余者皆是假法?」
「没有!」
「那末,这就像一队盲人,每一个都抓住了前面的人。第一个看不见,中间的看不见,最后的也看不见。依我看来,婆罗门教徒的情形正与一队盲人相彷。」
人性本恶本善在佛教怎么看(注意是人性不是佛性)?
从佛教而言,人性不存在本善和本恶这样的说法。
佛教中提到人本具如来藏之功德法,这种功德法可以说是“善”,但是属于远离二元对立之大无为法之善。与儒家所说的人性本善和本恶属于二元对立里面的说法完全不同。
另外,您提到的畜生属于愚痴性,不是指本性, 而是指造了愚痴之业后所感异熟果之状态。如嗜睡属于与愚痴相应的一种状态,也是愚痴的一种业,喜欢嗜睡之人死后容易变成猪、螺蛳、蚌壳一类的愚痴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愚痴性。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说到佛法,通常有句话说:“佛法无边”,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有甚么法术,好像变魔术一般,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到。却是说佛的道理,浩如烟海,我们即使尽一生的精力,也难穷究到彻底。那么,这样多的佛法,当然不是在一两个钟头的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从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来和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历史,各位大多数都知道,我想毋须多说了。释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和说法在人间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们人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佛法是阐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当时佛所说的许多教法,经过后来弟子们编集,就成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说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也好,北传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认为它是最根本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它是: 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易的,没有一样不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变化无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中国有句话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就是说明世间是无常的。 一般人心里,总有一种虚妄的执见,认为世间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贪求无厌,一切要占为己有。由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法揭示无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执。学佛的人,如果明白了这种无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紧紧跟着我们,绑着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解脱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讨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欢谈苦,因为一谈到苦,不但眉头会皱,好像心里都苦起来。但是,现实的世间确实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谈。学佛的目的,便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决心,修习佛法,追求快乐,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门。 三、空——空是甚么?空是缘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条件,缘、是生起事物的辅助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易告消灭,消灭即是空。所以佛法说空,乃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空无的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便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其实,这四大离散的空,还是从浅显的意义说的;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空;毋须等待四大离散时才空,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 许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误解了这“四大皆空”的意义。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与不信佛的人为了某些事争执时,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学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还跟我们争甚么?”其实,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四、无我——我是甚么?中文“我”字,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着兵器的家伙,杀气腾腾,一望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东西;所以一个我见重我执深的人,到处不受人欢迎。我,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要是问他:“你有一个我,我在那里?”他一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是我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没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认为生命体是我。根据佛法分析起来,我们的生命体,是由五蕴组织而成的。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蕴属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这属于精神的四蕴里面,识蕴是精神的主体,而受、想、行三蕴是精神的附属。我们由这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只是因缘的假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说是“无我”。 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 中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恰巧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整个大讲堂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禅师便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此间无大学士的坐处!”苏东坡是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他听了这句话,也用禅宗的话回答他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禅师是一位解行相应学养很好的高僧,当下便笑着对苏东坡说:“老僧有个问题请教大学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请你将玉带留在此间,永镇山门?”苏东坡听了很得意,他以为自己通达佛法,这一回是稳操胜卷了,便说:“好的!好的!请你问吧!”佛印禅师问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甚么为座?”这一下,把才华横溢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问得瞠目无以对!于是把皇帝赐给他的一条玉带解下来,留为纪念。这一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千古佳话。 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要义。接着下来,我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解释,说的人各有不同,大约不出四种: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种是连续的,因为生命是人生的延续,要延续人生的生命,必须要有适当的生活,而因有了适当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够生存;所以这生命、生活与生存,好像是三义一体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与生存三者的总和。这里值得提出一谈的,是人生的生活问题,中国古人谈到人生的生活,常举出“食、色”两个字;现在的人谈生活,就说“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说“食色”也好,今人说“衣食”也好,“食”,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质的食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麻醉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洞的! 从佛法的观点说,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的问题;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 生死,是一件大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所以他慈悲心切,说法度生,其目的无非就是要唤醒沉迷在生死大梦中的众生。所以解脱生死,是大小乘学佛的人一致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谁在起惑造业?谁在轮回生死?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们要修心。不过说到修心离欲,有些人觉得那是自讨苦吃。他们说:“有好看的东西不看,有好听的声音不听,有芬芳的香不闻,有可口的味不吃,这是多么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们的心,好像野马一般,如果没有人去骑它,去管束它,让它随心所欲,乱跑乱闯,那是多么危险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会手忙脚乱了。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却嫌她不够漂亮,不要睬她。娶个二太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装品给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慨!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胜慨叹!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太出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请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答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了,道歉带恳求地向大太太说:“大太太!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我现在要死去,一个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儿死去吗?”大太太一口就答应道:“嫁夫应该要随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么能单独活着,我决定跟你一起死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话,富翁虽然听得很清楚,好像还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问大太太:“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去死?大太太点点头;这时,富翁如梦初醒,很懊悔地对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爱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们忘恩负义,到现在都离开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看重你,你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我为什么不早对你好呢?“富翁说了之后,就和大太太拥抱一起死去了。 这一则精彩的故事,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青,但美丽年青,对我们的将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跟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饶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决生活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问题。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 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说人生是五蕴和合无我的,所以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 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修习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
佛教怎么看人
呵呵~~~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太宏观了~~~
理论上讲~~~“人”居于六道中的第三道~~~六道有天人(也有叫天堂)、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称为“六道轮回”~~~就是说众生不断的在这六种地方迷惑、昏沉、游走~~~时而上时而下~~~而“佛陀”大致翻译为“觉醒者、觉悟者”的意思~~~是让人们不到在六道中迷、惑、颠、倒~~~
而“人”~~~不光是“人”~~~一切众生本来平等~~~
呵呵~~~不知道回答的是不是你要问的~~~
互相交流~~~互相指正~~~仅供参考~~~
众生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看众生都是佛。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
末学恭录净空老法师开示:佛眼看众生都是佛,众生看诸佛都是众生 希望对仁者的疑问有所帮助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60集
修行,用功在哪里用?在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用功。能够做到不执着,这就是阿罗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执着,但是他有分别、有起心动念,这是阿罗汉,这人称为正觉。不被境界所迷,不被外境所影响,这是圣人。不但不执着,连分别都没有,分别心都没有,这人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叫成佛,这个佛是法身大士,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我们修行要在境界里修,离开境界怎么修?不起心不动念,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净宗同仁怎么个修法?看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你不要认为这是好,那个是坏,错了,平等;好人、坏人统统是阿弥陀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是阿弥陀佛。佛眼看众生都是佛,众生看诸佛都是众生,所以境界不是一定的,随着你念头变,你用什么心,外面境界全变了。所以,灾难不可怕,灾难可以化解,我心里头一片全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听说有灾难。我是个真正修弥陀法门的人,我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不会有灾难。周边地方有灾难,这个地方不会有灾难,为什么?境随心转,就这么个道理。哪个地方有真正修行人,这个地方就是福地,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净空老法师开示:如何修「礼敬诸佛」?
普贤菩萨普贤行里头,最重要的纲领,末后「十大愿王」,是整个《华严》修学的十个大纲,我们称它为十大愿王。普贤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德行,归纳起来都不超过这十个总纲领。十个总纲领里面,大家都念得很熟,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能够背得出来。虽然你会念,意思你不懂。你说你懂,囫囵吞枣的懂。实在讲,你不清楚、不明白。
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因为时间的限制,也不能细说,只能介绍一个大概。你看看,佛家的教学礼敬在先,儒家的教学也是礼敬在先。教你什么?教你礼敬。礼敬是什么?礼敬是性德,就是你自性里面的德能自然的流露,不是外来的。普贤行是每一个行门都与自性相应,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所以他能够圆成佛道。佛在经上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
儒家,我们看《礼记》。你打开《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跟此地礼敬诸佛意思完全相同。儒家这些圣贤,跟佛法的佛菩萨,没有见过面,没有往来过,现在说没有沟通过,他们教学的理念、方法,几乎完全相同。正是我们中国人所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英雄所见。教人什么为先?礼敬为先。儒家的礼敬,实在讲包括身、语、意三业;身敬、口赞叹、意存真诚。佛法讲得更透彻。礼,表现在外面,恭恭敬敬;敬,存在心,心有真诚、有敬意。
诸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诸佛是谁?佛经上讲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都是诸佛。过去佛,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过去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大家最熟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现在佛。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个礼敬范围就广了。我们对阿弥陀佛怎样的恭敬,对所有一切众生同一个恭敬心。如果说,我对於阿弥陀佛、对於一切众生,这个恭敬心有差等,你不是修普贤行。你要对所有一切众生那个恭敬心,跟对阿弥陀佛完全平等,你这才叫修普贤行。普贤行跟普通菩萨修的这个礼敬不一样,就在这个地方,他是平等心。换句话说,就是经题上讲的,你用清净心、平等心,修礼敬诸佛,这叫做普贤行;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你所修的不是普贤行。
所有一切众生,对我有恩的、对我有怨的、帮助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都是佛,不能有差别。有很多同修说:这个好难做到。好难做到也要做到,你不做到,你不是修普贤行,一定要认真去做到。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那他就是佛。我们对他的礼敬,不是看他的人、不是看他现在做的事,尊重他的佛性。他的佛性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尊重他的佛性。那么这是讲对有情众生。
除有情众生之外,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万物、器世间。无情众生,佛给我们讲,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佛为了区别有情跟无情,说这个性叫佛性跟法性,其实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佛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换句话说,无情众生也是佛。无情众生也要恭敬,跟对阿弥陀佛同样一个恭敬心,如果有差等,你不是修普贤行。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桌子摆在你面前,桌子上有肮脏的东西,你立刻把它擦干净。不管这个桌子是不是我的,我要不要用它,我修普贤行。桌子摆得不端正,立刻扶正,椅子也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我们离开椅子碰歪了,不恭敬,这叫修「礼敬诸佛」。
哪些人修?给诸位说,《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修,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从上上品到下下品,每一个人都修。我们现在没去,没去现在就修,养成习惯,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很方便了。现在这个习惯没养成,习气还很重,到西方极乐世界被人家开除掉,那个多难为情。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开除人,你去不了。阿弥陀佛跟那些诸上善人,经上讲的,他们「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我们见不到他们,他们见到我们。我们在此地的修行功夫,我们不知道,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在挑选,哪一个人可以来,哪一个人不可以来。你被他选中,到时候他就来接引你。为什么被他选中?我符合他的条件。他们所做的,我们现在就认真做,做不彻底没有关系,我总是在做了。他们看到就欢喜,一定把你选中。临终的时候,佛跟诸佛菩萨来接引你,开欢迎大会,要紧,要紧!大乘无量寿经(第五集)1998/4/18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34-005
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于古圣先贤大德和其他仁者,在此愿与仁者您共享共勉,末学自己
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尽虚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4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