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对于如何解决痛苦(佛怎样摆脱痛苦)

学佛百科2023-03-0992

佛教和道教对于“苦”的定义,以及对待苦的态度和减轻的方法。

佛对于苦的认知来源于自己的修行系统,苦行、禅坐。藏传佛教中还有密宗修行-----个人觉得有点类同道教修仙。佛通过行走、读书去认识世界。道对苦的认知,表现得不是很强烈,因为受制于自己的基本理论:顺其自然。二教对于苦的定义,没有确切的、明确的表达。都是通过比拟的修辞进行描述【苦】这个概念。佛会用菩提、婆娑等词汇,或者用某位佛中有修为的弟子的经历来向我们释义。道责会用貌似很敷衍的万能词:自然、天道,其实没有敷衍我们,只是我们修为不够,不能把握有和无两个状态之间的状态,去看待世界。还有一点,没有确切定义这点,不是佛道二教不给,是因为二者都受一个【教】的限制,这不仅是佛道二教的共性,甚至基督、莫斯林等宗教也会用比拟、列举的方式,阐述一切概念。这样一是保证了自身宗教的神圣性,二是保证了信徒的求知欲。假如给我们阐述过明,我们怎么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呢?

对待【苦】的态度和减轻方法。佛对此态度比较客观,但是不能说比道唯物主义(下文区分)。佛会用切身实际去感受【苦】,如行走、诵经、读书(稍微区分下诵经),甚至平时扫地、打水等。等做这些平常必须的事情后,有了一定的自己的世界观,就会得出自己如何去减轻痛苦。道对此的态度是比较活泼,认为【苦】是应该的,本来就有的,或者自然的(所以说道不全是唯心主义,因为他承认客观事物),甚至是美好的,如果没有苦哪晓得乐呢?然而道缺乏的是,没有很好地带动信徒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在一个顺其自然,无非无、有非有。。。的大框架下,不好入手,就像是没剥壳的鸡蛋,你从哪下嘴,没有一点天赋真不好入道。

对于苦的减轻方法,上文只是阐述。楼主如果真觉得自己有心结,且不是信徒,那就找个好朋友或者父亲说说,别找母亲说,因为为母爱子切,只会说好的方面,有时因为女性的形象思维给你火上浇油。父亲爱子深,不擅长对爱的表达,但是会很理性地解读你的心结。楼主如果早入佛门或道说,那就去拜拜地藏菩萨,道教比较凌乱的系统,我也不知道该拜谁,拜个你喜欢的吧。

纯手工哦~楼主求给分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1、怎样看待苦难 2、怎样在生命中面对苦难

苦难和其他所说种种苦,不单单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实际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学理解来说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在佛法中,没有说苦是由“罪”而来。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也就是不理智的、不正确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则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追逐造成我们的苦恼。

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正确认识什么是苦的“受”,什么是苦的“集”,才可以正确去应对、解决,方法是知因知缘,而后去判断果,就是说自己要懂得正确的方法、认识、思维,而后自然可以解除种种“苦”。一者是知苦而懂得其本质,心中无苦恼;二者是知苦的因和缘,能够主动控制、主动回避。一切行为是为象佛祖那样以正知正见正觉正行认识世界,成就真正的“觉”,解脱,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

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佛教人有烦恼如何解决

问题一:请用佛教的观念解释一下人为什么有烦恼? 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引发烦恼;我的利益、我的观点、我的习惯、我的爱好、、受到损害时的不安、恼火、憎恨、、。佛法教导人们一切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原因----诸法从因生,可是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遇到实际情况别不开。佛法进一步教导我们;当根与尘相遇时保持平等心(当然这是需要实修后才能做到),有了实际的修行,烦恼没有生存的空间,生活是平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我只是个观察者、了知者、随顺者自在、安详、快乐!

问题二:佛教认为应该怎样断除所有烦恼? 烦恼为何义?何故欲消除?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发动诸恶业,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应除灭烦恼。

「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这就是烦恼这句话的义;就是有烦恼的时候,它使令我们的心动乱,不能够安乐地住,不能够住在安乐的境界里面,使令心里面不安乐、不自在。

问题三:发现有人以佛教名义给人洗脑怎么办 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问题四:如果一个人按照佛教的观点放下自己的所有烦恼会怎么样呢? 对!!!佛教提倡的“放下”,是放下错误思想观念,错误的言行,而绝对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更不是说抛弃一切应尽的责任!佛教的“放下”是修心,是指心里“放下”,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而身体每时每刻要做事,要尽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不停地在做,为谁做?不为自己,为其他所有的人,因为,自己已经“放下”了。

感恩

阿弥陀佛

问题五: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

问题六: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行善,积德,相信人的好的一面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受皆苦,人生充满着痛苦,既有生、老、病、死的身苦,也有无明、烦恼带来的心苦。正是因为有这些苦,才要学习佛法,据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佛教认为人死亡可往见西方极乐世界,追求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厂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 *** ,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面对恐惧和痛苦,佛法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佛法都是依靠佛经也就是佛的教义来启发自己,启发自己要去寻找引发你情绪背后那个更本质,更接近真相的东西。明白这些情绪的本质之后你就会去接待它释怀它。

所以你要了解痛苦和恐惧这样你才能放下

佛教有哪些永远离苦的方法呢?

佛教修证四圣道,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可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生老病死的链条就瓦解,不再流浪生死,永远离苦。也可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者行六度万行敬三大阿僧祇劫证得无上菩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