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楔出楔(以楔出楔解深密经)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是悖论?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
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
一、加行无分别智
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萨所修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其过程是通过反反复复地听闻思惟佛法,进而起修,把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生的种种我执妄见统统舍弃,解除凡夫心的颠倒妄想,种种疑惑。心中无疑,烦恼已尽,那就可以远离分别了。
玄奘法师把这种无分别翻译为“喜足”无分别。
什么叫喜足无分别:
那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之惑都渐渐消除,心中欢喜无量,正见具足,不再为疑惑所烦恼,不需要再去分别妄念。所以称为喜足无分别。
这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曾经很形象地譬喻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个木楔打进木头的缝隙中把另一个木楔起出来,最后恢复木头原本的样子。借正见之楔出妄念之楔,恢复本来面目。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
《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
《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
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
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
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
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
《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
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脑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
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
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
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扩展资料: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
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
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注明:无分别心不是不明善恶,而是对善恶之人平等对待,付以真心,无有差别。
无分别智释义
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
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分别心
百度百科-无分别智
以楔出楔即不问,睹面相呈时如何什么意思
佛法中的许多概念都是这样的楔子。“我”的概念是前楔,“无我”的概念是后楔;“生死”的概念是前楔,“涅槃”的概念是后楔;“众生”的概念是前楔,“佛”的概念是后楔;“有”的概念是前楔,“空”的概念是后楔;“生”的概念是前楔,“无生”的概念是后楔;“阿赖耶识”的概念是前楔,“如来藏”的概念是后楔……
怀疑主义的比喻合理吗?,思修作业 感谢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是哲学上对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客观真理能否被人们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和体系。希腊文该词的原意指反思、犹疑、怀疑,亦指面对彼此冲突的陈述的一种怀疑或犹豫不决的状态。
中国传统里没有怀疑主义。西方也独此一家,从古希腊绵延不绝至今,一直到现代科学哲学复有发扬光大之意。 一般的思想都是独断的,在反对其它权威的同时,树立自己的权威,用个形象比喻——以楔出楔。
把怀疑精神贯彻到底才出现了怀疑主义,怀疑主义的特点就是反对武断、不下结论。
因为不下结论,所以怀疑主义不堪大任,不可能真正领导一个时代,充其量在某个时代弥漫一下怀疑主义的氛围。
怀疑主义的历史功用在于动摇既定权威,为下一个权威的到来开辟道路。所以怀疑主义流行于权威空白地带,对应于彷徨的心灵。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是非常相似的,甚至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东西被冠以不同名称。
定义
探讨怀疑主义首先要给怀疑主义一个意义界定。那么什么是怀疑主义?我认为怀疑主义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认识论(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也就不会有怀疑主义。也就是说怀疑主义存在的客观原因恰在于认识所必然具有的主观性和条件性。认识毕竟是人的认识,因此主体对于认识的影响不但是不可忽略而且其影响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主体的时代局限、社会立场、认识角度、知识结构、个体经验以及主观意志和情绪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干扰我们的认识的真理性,以至于最后我们根本无法达到真理本身,而只能无穷逼近真理,因为人不是上帝,以上的那些影响认识的因素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永远都无法根除的而只能尽可能的减少。最简单的物理测量,不管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仪器,误差也必然存在,我们只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而永远无法达到真实。这也是极限论的基本思想。怀疑主义其实是对古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范式(思维与存在自然地统一命题)的否定。近代哲学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对古代哲学的这个范式的突破。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可以说正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不存在自然的统一这个命题的范式下而区别与古代哲学的。而这个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显然是怀疑主义的伟大功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5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