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说要接受每个人的不同(佛家说接受)

三自性是读懂一切佛经的钥匙——吕新国
三自性是解开诸佛密意的钥匙,就是说,如果有佛说的话你听不懂,就是因为,有关这段话佛说过的一些道理你还不知道,这些道理就是关于这段话的密意。因为佛说的一句话,不可能在这一句话里,把他全部佛法都给你说出来,他肯定是强调一个重点。所有密意就是,所有你听了佛这段话后,他所有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话,你要是懂三自性,学得好,这些密意你全都知道。也就是说,学好三自性了,对你来说就是佛法没有秘密,三自性就是全部佛法。所以你懂了三自性,可以读懂一切佛经的所有密意,就是你看懂佛经就没有障碍。佛说的所有法,一共就三类,不是说这个就是说那个,出不了这三类。当然如果说你没学全,你说我光读了《心经》、《金刚经》,光学了《般若经》,只知道凡夫是在梦中,梦中一切法空,我不知道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世界的真面目是什么,因为你少学了一种法,那你肯定很多佛经看不懂。《华严经》说三界唯有心,一切唯心造。你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因为三自性你少学了一种。你要是三自性学到家了,佛法没有第四种自性,就三自性,你一看就知道:这说的是遍计所执性,凡夫所见梦中一切法都是遍计所执性,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佛说五蕴皆空的这个道理,这是真理,永远不变,这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没有变化的法。真理永远不变,这个真理就叫圆成实性。一个有为法,一个无为法,这是《般若经》里说的两性。二时说法就讲到照见五蕴皆空,证到空性了,证到无为法了,从梦中醒来了,假相没有了,真相是什么呀?二时般若经没有讲,你就要接着学习三时说法,深密唯识经给你讲三时了义法,告诉你梦醒之后就证到三界唯有心,心识是世界上唯一的真实存在,一切唯心造,这叫依他起性。这样,三性就讲全了,所以“唯识无境”四个字就概括了三自性,佛说法跑不出这四个字,不是说唯有识,就是说心外无法,没有外境。学懂这四个字,就能读懂一切佛经了。
为了让大家学会怎么读懂佛经,佛菩萨曾经给了我们一把钥匙,这个钥匙今天把它交给大家,大家以后就练习用这个钥匙来解开所有经里的一切密意。这个钥匙是什么呢?
佛说三自性,我们看下两段经文。
(一)《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
(二)《瑜伽师地论卷74》: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随决了。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第一段经文是摄大乘论所知相第三的一段话。
先介绍下《摄大乘论》怎么来的。佛曾经说过一部论体经叫《阿毗达磨大乘经》,阿毗达磨是译音,意义就是论,就是《论大乘经》,佛来论大乘,把大乘整个思想体系、整个修行次第在这个经里,佛做了一个总论、一个总结。但是这个经玄奘到印度去的时候已经找不着了。无著菩萨见过这个经,把阿毗达磨大乘经里的最重要一品叫《摄大乘品》做了一个详细解说,无著菩萨解说摄大乘品的这个论叫《摄大乘论》留下来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无著菩萨对《摄大乘品》的解说,来了解佛经的大意。摄大乘,摄是总摄、概括、拎起来,提纲挈领似的,就是大乘的纲领骨干、主要内容、核心思想都在这一品里。《摄大乘品》是佛说的,《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在解释佛说的,所以《摄大乘论》解说的思想架构、基本理论体系,主要思想都是佛说的。所以《摄大乘论》不能当做一个普通的论,因为它不是一个菩萨做的论,它是一个三地菩萨在解说佛说的经,释经的论,主要思想是佛的意思。《摄大乘论》基本形式是先引一段《摄大乘品》的话,然后下边解释一段,所以里头很多段落实际上都是摄大乘品的原文,所以这里头核心思想肯定是佛说的,甚至原话都有可能是摄大乘品的原话。所以我们看下面这句话的分量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在《阿毗达磨大乘经》里,佛给我们提供一个看懂一切佛经的钥匙,就是三自性。我们来学习这段话。“一切诸佛”,就是各个佛、所有的佛,过去的佛、未来的佛、现在的佛都包括。“一切诸佛密意语言”,一切诸佛的语言就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密意语言”,佛说法的时候,是应以何身得度、应以何法得度则以何身说什么样的法。人的水平、根性不同,方便善巧,有的时候佛直截了当说人们不能接受,佛一开始不能把全部真理说出来。佛运用了一些方便善巧隐藏了一些密意。佛有所考虑、有所顾虑,拐个弯说出来的话,就是有密意,隐藏了一些话没说出来。比如初时佛对小乘说法,小乘说我烦恼重,贪嗔痴,怎么把贪嗔痴消灭了。佛就说五蕴身里头没有一个不死不变的灵魂,你把我放下,贪嗔痴就断掉了。像这种说法就是有密意的语言,真正佛说的佛的意思就是后两个字就是“人无”,你不要为那个不存在的“我”去贪嗔痴,前边说的你有一个五蕴身,那不是究竟了义的说法。因为小乘不能接受整个世界全是空,这个不能说的“法无”。佛对小乘说的语言就是密意语言,里头有还没说完的话,如果把所有的真理都说得清清楚楚了,那就不是有密意语言。“一切诸佛密意语言”,在大乘里头也有很多密意。比如般若经,般若经也是有密意的。心经大家都很熟悉,心经上来就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的梦,都是颠倒梦想,但是观自在菩萨从梦中醒来之后见到的真实是什么?世界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心经没有说,所以般若经也是密意语言,没有把佛的意思讲完。它隐藏了观音照见五蕴皆空之后,远离颠倒梦想之后,从梦中醒来之后见到的真实是什么。所以般若经也是有密意语言的。它只说了我们现在梦中凡夫见到的梦中一切法都要远离,梦中空这个说了义,但是它整个佛法没说完。这个密意在什么时候揭开呢?就是在三时说法,远离颠倒梦想之后、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从梦中醒来之后见到的真实是三界唯有心。三界唯有心、万法唯有识,所以到三时讲唯识才把世界上真有什么给补充上了、讲清楚了。这个时候有什么?梦醒了之后看到的三界唯有心的真实状况。没什么?梦中看到的一切都没有。没什么、有什么都讲清楚了,佛说三时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所有问题佛全回答清楚了。而前两时说法,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所以什么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凡是除了讲唯识讲到最后把唯识教法讲完了、讲圆满了,这个时候叫没有密意语言,除了这个,所有前头佛法没讲完的、还有没讲的密意的都是“一切诸佛密意语言”。“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由三自性”,用三自性;“应随决了”,应该随着佛说的话决定地了知。用三自性就能够随着所有的秘密语言,都能够决定地了解、决定地解决。你要是明白三自性了,所有佛说的你看不懂的话,没有把全部真理都教给你的话,你要是懂了三自性全看懂了。知道三自性了,所有的佛经我全看懂了,所有佛没有说出来的话,我全知道了。为什么三自性这么厉害呢?因为在三时了义教法里头,它的核心就是三自性。你知道这三个自性了,世界上就没有你不知道的法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法不管真的、假的,正确的、错误,全部就可以分成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把所有的法包含无余。你要是知道这三大类是什么,他们的划分标准、三个之间的关系,你都搞清楚了,全部佛法对你来说没有秘密了。“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应该随着佛说的话你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决了”就是决定地了知、决定地明白。
什么叫三自性?
三自性也稍微介绍下,我们这儿用一个比喻就可以几句话讲清三自性是什么。用什么比喻呢,就用金刚经的如梦观来讲三自性。我们凡夫见到的一切都跟梦一样,梦醒了就能见到真实。所有我们梦中见到的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有自性,都有自体,自性是自身、自体的意思,人有人的自体、山有山的自体,所有梦中见到的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这些自性都是无自性的。般若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梦中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身,都没有自体,就有一个虚妄的梦幻影像。所以一切都是毕竟空无所有。
这个梦中的自性叫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是意识的异名,是意识所执着的自性。就是我们人脑袋瓜里执着有的。梦里的东西都是我们人,遍计所执自性没有。梦里的法都是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自性都是空、彻底没有,这个遍计所执自性就概括了般若经说的一切法,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果我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我从梦中醒来了,我见到的世界有什么啊?说三界唯有心、万法唯有识,这个心识是一个意思,就是每个众生都是一颗心,这个心里头是由无始以来的记忆组成的,这个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真实存在的、真实缘起法、真实的心和识——每个人都有八个识,阿赖耶识、什么前六识都有,这个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也有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性、自体。你的自体是什么?就是你的本身、你的自身。你的自身是什么?你的真正的自身就是你全部的所有的记忆、无始以来留在阿赖耶识里头、留在最深的意识里头的记忆,这是每个人的自性、本身、自身,其它的一会儿转成人,一会儿转成神仙……那都是假的、都是梦里的,根本没有那个身,你的真正的自身是你的心识,是你全部所有的记忆。这个自性是有的,这个三界唯有心的自性叫依他起性。我们现在不详细解释。说依他起是依什么起?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在干什么呀?就是在做梦。你要是问这梦哪儿来的呀?是依记忆起的,唯识里头叫种子,依种子生起一个梦的现行。但是,注意啊,这个梦的现行不是指的我们梦里头看到的这个,这个不是梦的现行,这个纯粹是胡思乱想的、根本就没有的梦。那个梦的现行是指的你的真实存在的心里头的影像,你心里头的记忆都是有影像的——色声香味触法,记忆都是色声香味触法,像我们现在的人道,你真实存在的心里头它是有这些影像的,这些影像经过我们意识的翻译,我们看到的这个影像这是没有的、这是梦。但是,在梦外有的那个心它本身也是有影像的,那个影像是记忆生起的。记忆是哪儿来的呀?是我们记忆的影像留下的记忆,这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我们先介绍大概意思。
这样的话,三自性讲了两自性了。就是说,我们梦中看到的一切法都是空、都没有,这叫遍计所执自性。我们梦醒了,没有梦了,我们看到三界唯有心、万法唯有识,这个心识是真实存在的,这叫依他起性。说这两性不是已经把没什么、有什么都讲清楚了吗?你客观情况是这样,但是你怎么从梦中醒来还没有讲。我们现在就在梦里,我怎么就能远离颠倒梦想、看见三界唯有心的真实状况呢?这个方法还要教给我们,佛怎么教给我们呢?佛就一句话:你这梦里头一切如梦幻泡影、都是空,你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就见到依他起了、证到三界唯有心了,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你就看的清清楚楚了,这是佛法讲的道理。我们说过,用一句话概括佛法就是:这是梦,你从梦中醒来就见到真实。这个道理是哪儿讲的呀?就是般若经讲的。你看般若经、金刚经是不是说一切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就讲这么一个如梦嘛。心经,观音说我照见五蕴皆空,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成了圣者了。这个道理,心经的五蕴皆空的这个道理、真理,就叫做圆成实性。就是般若经讲的五蕴皆空的这个真理、五蕴空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这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就叫做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了真实性。什么叫圆满成就了真实性?就是你照见五蕴皆空,你就圆满成就了真实性。为什么?你没有虚妄了,你见到的都是真实,你就圆满成就真实性了。所以,五蕴皆空的这个真理叫做圆成实性,这样就有三自性了。
佛讲的所有的佛法,都是在讲这三个道理,没有第四个了,全部概括了。就是梦中的都没有,梦外的能做梦的心是有。梦中的都是空这个真理,又立一个自性,叫圆成实性。梦里的都没有叫做遍计所执自性。梦外的能做梦的心是有,叫做依他起性。说梦里都没有的这个真理叫做圆成实性。因为三自性重要,再换句话总结一下。你要是执着梦里的都有,那就叫遍计所执性。遍计是意识的意思。我们意识所执着的自性,你说梦中有什么那都是意识所执着的自性,这叫遍计所执自性。你要说梦中遍计所执的自性都没有,好,你这就叫圆成实性,五蕴皆空、十八界皆空、苦集灭道都没有,梦中一切法都没有,这个真理就叫圆成实性。你证了圆成实性之后,就是远离颠倒梦想之后,你面前是什么呀?是所有众生心、三界唯有心。你证到真实境界了,这个真实境界叫依他起性。三自性是最了义的、最圆满的教法。现在,全部佛法就这三句话。你要是学明白这三句话了,一切诸佛密意语言都出不了这三句话,不是在说依他起,就是在说遍计执,要么就在说圆成实。所以,一切佛经对你来说就没有密意了,就没有再没讲的东西了。三自性就是最了义的、最圆满的佛的教法,所以佛才说“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就是所有你看不懂的佛经,你要是懂了三自性就应该随着佛说的任何话都能够决定的了知。这是释迦佛说的《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里的话。
我们再看他的接班人、未来佛、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里头,弥勒菩萨把佛的这个意思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来学习一下。“复此,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秘义皆应决了”,弥勒菩萨完全是重复释迦佛的话,完全一致。我们来详细琢磨这个意思。他说,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由此”就是由这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什么叫不了义经?就是没讲完,佛的全部道理没讲了,就是还有没讲的。一直到三时说法最后讲圆满了,把三时说法都讲完了,这个时候佛说这是真了义,所有问题都讲完了,“非诸诤论安足处所”没有没回答的问题了。把三时教法讲完了的时候,这叫真了义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初时说法、二时说法都是不了义经,三时才是了义经。刚才,这个意思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再复习一下。初时说法给小乘说为什么不了义呢?因为只告诉他没有我,没告诉他没有法。二时般若经为什么不了义呢?因为小乘说没有我,这是对的,小乘说有法是不对的,我还没讲这个道理。给二时回小向大发菩提心的菩萨说小乘说的那个法实际上也没有,人法皆空,梦中的一切法全都没有,这对小乘来说才是了义。说梦中一切法都没有,从回答梦中法有没有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经是了义经。为什么?他把梦中法有没有完全回答完了,彻底没有,毕竟空无所有,要空到最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你才能够究竟涅槃。所以,佛后来说法是真了义的时候,包含这个意思——前边儿也可以说是了义,但它不是最后的了义,只是对于前边儿不了义的它了义。小乘经讲有没有我,说没有我,这也可以说是了义,什么了义呢?有没有我这个问题他回答完了,没有我这个真理永远不变,但是他没有回答法有没有,所以后边儿更了义的经来说它不了义。相对于小乘经的般若经就是了义,就是不但没有我而且没有法,梦中的一切法都没有。般若经回答梦中法有没有这个问题是了义的,回答完了,没有需要再解释的了、再补充的了,一切如儿梦幻泡影,应该远离颠倒梦想、照见五蕴皆空。但是,它没回答梦醒之后这个世界上真有什么呀,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呀?这个般若经没回答,所以说般若经没讲完。后边儿如果问梦醒了之后见到什么?佛说见到三界唯心。这就是三时唯识教法,把所有的密意全讲完了。所以,弥勒菩萨说你懂了三自性,一切不了义经——小乘经、二时说法、般若经,还有没有把全部佛法——三界唯心了义讲完的经。注意,一切不了义经,不了义经里头“诸隐秘义”诸,就是个个、每个,所有的;隐秘,就是还没说出来的意思,一切不了义经里头所有佛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佛隐藏了没说的意思“皆应决了”都应该决定了知了。跟前边儿佛说的那个意思完全一致。就是说,你学懂了三自性了,所有的经全看懂了。所有经里头佛没说出来的话你全知道是什么,你都应该决定的了知——不但你知道而且你确切的知道隐藏的意思没说出来的,为什么隐藏你全知道。“决定了知”就是清清楚楚、不含糊的知道。弥勒菩萨对这个意思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句话实际上是重复佛的话。下边儿是弥勒菩萨的解释,说“谓”就是上边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下边儿的意思,“诸如来秘密语言”,个个如来、一切如来、所有的佛,他们说的不了义的语言,就是秘密语言。说佛说了义不就完了,非要隐藏干什么呀?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个个众生根性不一样,水平不一样。你给他都讲最了义法他听不懂、不接受。佛是应以何身得度、应以何法得度就给他讲什么法,所以不能给所有人都讲的唯识教法听不懂,所以给大部分众生讲法里头都有没有讲完的意思,这就叫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就是说,你了解三自性这个钥匙,不但能看到如来的所有秘密语言,还能看懂“及诸菩萨”,就是所有的菩萨“随无量教”,菩萨作论不是自个在那儿胡思乱想,论是解说佛说的经。“诸菩萨随无量教”随顺佛说的无量经教秘密语言,等于说所有菩萨解释佛经的那个秘密语言。说,菩萨解释佛经怎么还有秘密语言?比如菩萨解释般若经,他就只能解释说梦中法都是空、五蕴皆空,他不可能去讲梦醒了之后三界唯有心,那就成三时教法,就不是三时教法了。所以,佛的经有秘密语言,菩萨解释也有秘密语言。你要是懂了三自性呢,所有佛的秘密语言连所有菩萨的秘密语言,所有要义,注意“所有要义”——所有重要的意思,就是所有经里的话、论里的话、所有重要的话,要义,核心、重要的意思,“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随决了”,都是用像上边儿刚讲过的三种自性,应该就随着你读的经、论都能够决定的了知。弥勒菩萨跟佛说的是一致的。现在佛、过去佛,都告诉我们说,你要想读懂一切佛经、读懂一切菩萨的论的钥匙是什么?就是三自性。
阐释人生的99条佛经经典名句
1、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2、佛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3、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4、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5、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6、佛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7、佛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8、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9、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10、佛说: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佛说: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12、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3、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
14、佛说: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15、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16、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17、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8、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20、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1、佛说: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22、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3、佛说: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24、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5、佛说: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26、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27、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8、佛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的生活及爱欲而追求,这种生命轻如鸿毛!反之,若能发挥生命力,积极造福人群,这种生命价值则重如泰山。
29、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0、佛说: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31、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32、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33、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4、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5、佛说: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36、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7、佛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38、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9、佛说: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40、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1、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2、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3、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4、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45、佛说: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46、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47、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8、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9、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50、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1、佛说: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52、佛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3、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54、佛说: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55、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6、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57、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58、佛说: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59、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60、佛说: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1、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62、佛说: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63、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64、佛说: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65、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66、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67、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68、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69、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0、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71、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寂静法师说佛法里 每个人的心都是通的,请问取自佛经哪里?
是通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是大乘经论,都会提到。假如不通的话,就不可能有他心通,至于人家能通自己却不能,那是因为自己的分别执着造成障碍,本来是通的,凡夫因迷故妄觉不通。
我有个疑问,为何每个人嘴里讲出来的佛法与认知都不同?到底该信还是不该信别人说的话?
佛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佛四件事情。1.佛陀涅槃后,以谁为师?2.“佛陀涅槃后,以什么安住?”3.“佛陀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4.“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 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因为我等都是凡夫,难免对佛经造成误解。所以依止大善知识,能令你悟入佛学知见。明白佛所说的意思。至于说从每个人嘴里说出来的不同。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主观的判断,不一定就正确。佛经里面没有两样的话。若有的话就是你自己理解错误。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如果符合佛意就信,不符合佛意就舍。佛法重在修持,不是光让你看。那样还是无法得到解脱。
哲学或佛学里对相同的一件事或人,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理解,这个意思是用哪句经典语录来概括的
释迦耶稣是同一层次,都讲善,讲忍,讲真,但各自讲的具体理不一样,但都同样伟大,就像你我都是人这一层次,但各有性格特点,这就是世界的丰富多彩,都完全一样反而不好
做人要善良,真诚,宽容。在佛经里是怎么说的?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5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