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反省自己(学佛,反省自己怎么说)

因为学佛引起身边人怨恨不满怎么办
学佛引起别人的怨恨,是因基础不够坚固,心地不够慈悲,不够谦虚。很多学了佛的人,或信了其他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为别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认是圣人。学佛人同样犯这种毛病,不过换了一个说法:“他唉呀!很可怜,地狱种子啊!”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必然会离成佛的大道越来越远,别人也会对学佛人有成见!
学佛人要对治自己的错误,习气首先应扎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从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入手,先把人做好,善巧方便,智慧圆融。给身边人做好榜样!
部分“学佛者”应该反省自己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每天我都会观想面对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以及善财童子参访的53位善知识,天天深刻忏悔自己的愚痴与无明,怎么和他们相比我那么差呢!他们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学得还很不好,忏悔继续中............
三个发帖都看见了,前两个没有回答是因为我看到了你护法爱法和希望更多众生信佛的悲心。这颗心很可贵很珍贵。下面的话希望用心慢慢看!
众生的根性分为上、中、下三根。
各省实验中学招收的都是全省好学生,但能考上清华也是极少数。
佛法招收的对象不是像清华这类顶级院校,而是全部众生,不仅人道还要照顾到其他道上的众生,如超度,解救附体、调节冤债等等,所以要面对各种根性、选修各种法门、拥有独自修行习气的众生。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为一切众生求一切智。因为在面对不同众生不同情况都要有能力引导或指导众生的修学。
就像你所说信佛是为了追求真理与自由,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一念这一高度是你多少世的修行累积 。
法华经譬喻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
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
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
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
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弗,如来
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
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
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敝、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云:先度者果熟,后度者果生。
好好体会这句话,可消除诸多烦恼。
莲池法师《阿弥陀经疏钞》
问:信赞应尔,云何疑毁亦曰善根?
答。常不轻授记诸人。皆当作佛。人疑不信。乃至打骂。因堕地狱。从地狱出。终得成道。岂非骂打从疑而生。疑从知生。知从闻生。闻知有佛。然后生疑。曾未闻
知。疑从何发。因闻知故。佛之一字。已蕴识田。投种土中。雨露忽滋。终有生日。彼毁佛者。义亦如是。故曰但知有佛。皆成善根。毕竟解脱。不闻不知。则不成种。
学校里的老师程度各有不同:好老师占少数,中等能完成教学任务是多数,不合格的老师占少数。同样在百度知道答题也是一样,老师还需要师范学校或学院的毕业证,而在这里答题自由,不需要上岗证。是不是因为如此而视而不见?回答:肯定不是。
该如何做呢?
第一:以身作则,自己做个好样子,身体力行明确改变和救度的方向。佛法是光,不是风。光所到之处是清净,是不动不摇,是智慧,是解脱。正法本身具足摄受力、感召力和感化力。风就不同了,微风拂面舒服,龙卷风席卷万物可怕,飓风台风具有杀伤力和毁灭性。
第二:面对初学,引导入门为主。
一年级的学生不要讲二年级的课程,听不懂。
善根深厚的直接带到禅宗、净宗或与其根性相应的法门和经典。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观机讲法
如何做一名菩萨?看《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相信看后一定会帮助你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发心菩萨。
第三:相信种子有自然生长的能力,他也需要有一个生长的时间。尤其是要有观察种子(每一个众生比喻成种子)根性的能力。
-------------------------------------------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六祖坛经 般若品》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学佛反省。。
佛说演道俗业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无数。四辈之众。天龙鬼神阿须伦会。时给孤独氏与五百居士。出舍卫城行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叉手问佛。居处治家财有几辈。出家修道行异同乎。当奉何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复以何宜化众生耶。佛言。善哉问也。开发曈曚将来学施。佛言。财有三辈。一曰下财。二曰中财。三曰上财。何谓下财。有人治产积聚钱财。不敢衣食不修经戒。不能孝顺供养二亲。不乐随时给足妻子。欲其消息充饶饱赐。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抱愚守惜如蜂爱蜜。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门道人。不好布施种福为德。心自计常不虑对至。合者必散祸福自追。贪慕身地不觉恼恨。咄嗟没过入泥黎门。其身缘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号为名。羸弱犹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荣。心怀万忧谓亦长生。心存吾我不达悉空。三界尚虚况人物乎。汲汲迭惑贪淫嫉妒。如斯行者。奉养父母安和至心。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亲恩而无穷极。给足妻子应时衣食。恩情归流与共同欢。妻子如是也终无私行。瞻视奴客眷属徒使不令饥乏。不信死后当复更生。谓死灭尽归于无形。供孝所生念乳养恩。给足妻子恋恩爱情。瞻视仆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门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后当得福与众殊特。是谓中财。佛于是颂曰
常能念乳养 孝顺供二亲
给足其妻子 随时不失节
奴客及徒使 慰劳不加恶
下侍皆顺从 遣行不违教
不信后世生 闻之惊不喜
自计身有常 长存不终亡
三界如幻化 当识此辞章
己所为罪福 从本而受之
佛复告长者。上财业者。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恒瞻颜色不令怀戚。出不犯禁入不违礼。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长谦逊智者。启受博闻等心不邪。下劣贫厄咸蒙仗荷。给赡妻子常令备丰。除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穷匮。不妄挝骂加之慈愍。奉敬先圣至学正士出家顺法沙门贤明。夙夜行礼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讲经典并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时。自安护彼一切众生。犹如牸牛食刍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隐。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无上无比为无俦匹为世大雄独步无侣。佛于是颂曰
若有众财业 以自好衣食
供养孝父母 不失其颜色
出游不犯禁 还返不违礼
造行常清白 顺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长 谦逊明智者
启受博闻士 等心不慕邪
随时给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赐奴仆使 衣食常丰足
奉沙门学士 布施授供养
从受深妙法 弃捐痴聋盲
愍伤十方人 不独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从刍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无疾疹
普哀众生类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长者。出家修道学有三品。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大乘。何谓声闻。畏苦厌身。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四大犹虺五阴处贼。坐禅数息安般守意。观身恶露不净之形。畏色欲本痛想行识。怖地狱苦。饿鬼之厄。畜生恼结。人中之难。天上别离。不可称计。轮转无休如狱中囚。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求无为乐泥洹之安。但自为己不念众生。常执小慈不兴大哀。倚于音声不解空慧。三界犹幻。趣自济己不顾恩慈。是为声闻学。佛于是颂曰
畏无量生死 周旋之艰难
心已怀恐惧 唯欲求自安
坐禅而数息 专精志安般
观身中恶露 不净有若干
弃捐三界色 断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乐泥洹
佛告长者。缘觉者。本发大意。为菩萨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归。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不解如来色身所现。因世愚人不识大道。断生死流不能反原。尽生死本故为现身。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观十二缘欲拔其原。不解本无悕望大道。正使积德如虚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达故。何谓不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无想不愿诸法。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道慧无形等如虚空。无所增坏普度众生。佛于是颂曰
本发菩萨意 志慕大乘业
但欲著佛身 不了无适莫
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
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
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
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
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
佛告长者。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于是颂曰
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
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
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
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给诸穷乏。二曰不择豪劣行轻重心。三曰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四曰以此功德施于众生。佛于是颂曰
布施摄贫穷 不行轻重心
志慧无悕望 不求还得报
愍念于群黎 往来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长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守口护身心不念非。二曰出入行步不失礼节。三曰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四曰以是禁戒惠施众生。佛于是颂曰
常护身口意 心坚如太山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礼节
不愿生天上 释梵转轮王
则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
佛告长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若骂詈者不计音声。二曰若挝捶者计如无形。三曰若毁辱者谓如风吹。四曰有加害者常怀大哀。佛于是颂曰
挝骂令默然 自计本无形
设有恨意起 心辄还自止
和心颜色悦 众人咸恭敬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佛告长者。精进有四事。一曰夙夜奉法未曾懈废。二曰宁失身命不违道教。三曰勤讽深典不以懈惓。四曰广欲救济诸危厄者。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宁自失身命 不敢违道教
诵习深经典 不以为懈惓
救济众危厄 不使心怀怨
佛告长者。禅思有四事。一曰乐习精修闲居独处。二曰静身口心令不愦乱。三曰虽在众闹常能定己。四曰其心旷然而无所著。佛于是颂曰
恒好于精修 志闲居独处
静其身口意 未曾念愦闹
数处众乱中 心定无忽变
一心见十方 道慧起神足
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三曰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灭无处所 从心而得生
五阴本无根 所著以为名
十二缘无端 了此至大安
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痒如水泡。三曰思想如野马。四曰晓生死如芭蕉。五曰察识如幻。六曰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佛于是颂曰
解色如聚沫 痛痒如水泡
思想犹野马 生死若芭蕉
了识假譬幻 三界无一好
分别悉空无 尔乃至大道
佛告长者。慈有四事。一曰慈念十方。二曰如母育子。三曰极愍念之。四曰如身无异。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慈念于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怀极愍念 如身等无异
佛告长者。哀有四事。一曰愍之。二曰为之雨泪。三曰身欲代罪。四曰以命济之。喜有四事。一曰和颜。二曰善言。三曰说经。四曰解义。护有四事。一曰教去恶就善。二曰常训诲归命三宝。三曰使发道意。四曰开化众生。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愍念为雨泪 身欲代其罪
舍命而济之 不以为怀恨
和颜演善言 讲法分别义
教去恶就善 诲归命三宝
佛告长者。有四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一曰解空学无所求。二曰无想无所悕望。三曰无愿不慕所生。四曰常等三乘之业无去来今。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解空无所求 无想悕望报
不慕愿所生 常等三世行
佛告长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一曰一切皆悉本净。二曰而解万物普如幻化。三曰生死断灭皆从缘对。四曰计其缘对本亦无形。佛于是颂曰
一切悉本净 解物如幻化
生死从缘对 计本亦无形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一曰身常行慈无怨无结。二曰口常行慈演深慧义。三者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四曰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五曰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是为六。佛于是颂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结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谊
心和仁调隐 哀念诸十方
护戒不起想 正观十方空
佛告长者。有四事疾成佛道。一曰奉精进业悉无所著。二曰教化众生道心不断。三曰游于生死不以患厌。四曰大慈大哀不舍权慧。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精进无所著 教化未曾断
不患厌生死 不废舍权慧
佛告长者。开化众生有四事。一曰不信生死者则以现事祸福喻之。二曰不信三宝显示大道。三曰迷惑邪径指语三乘。佛道独尊而无有侣。四曰三界所有悉如幻化无一真谛。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不信生死祸福示 堕邪见者显大道
佛道独尊而无侣 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长者。开化复有七事。一曰悭贪者教令布施。二曰犯恶者诲令奉戒。三曰嗔恚者劝令忍辱。四曰懈怠者化令精进。五曰心乱者诲令定意。六曰愚冥者教令至学智度无极。七曰不知随时显权方便。是为七。佛于是颂曰
悭者教布施 犯恶令奉戒
嗔恚劝忍辱 懈怠劝精进
乱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学
智慧度无极 随时发善权
随时菩萨问佛。何故学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佛言。学者其心见有远近解有深浅志有优劣故示三乘。计本无三假引为喻。譬如有人为国大臣聪明智慧。王之所重参谊国事。一以委托不怀疑虑。又斯大臣有三亲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举治国之政颇有漏失。众人潜入白之于王。谓图逆辟王闻怀疑问诸臣曰。当何罪之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头。或言截手断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众臣所议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达偶有小失。不宜乃尔当捉闭著狱。诸臣唯从不敢复言。告边臣曰。速下文书令收敕臣闭在刑狱。时凡亲友闻之悲念。欲使出狱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饮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见考治。尊者又闻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狱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狱。至太子闻以为罔然。是吾亲亲无有重罪。众臣憎之谗之于王。不宜取尔。往诣王所具陈本末谓无逆肆。当用我故愿赦其殃。王用爱子即赦使出狱。与王相见令业如故。其国王者谓如来。其太子者智慧度无极善权方便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权慧之宜。乃能得出于三界狱。得成为佛广济众生。尊者亲友谓行净戒。免三恶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间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谓布施业。此适能脱饿鬼之界。不免地狱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种各得其类。发无上正真道意。奉于大慈无极大哀。开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达深法。不解进退中止自废。故为缘觉畏生死难往返周旋。但欲自济不念苦人故堕声闻。各随本行而获致之。说是经时。给孤独氏居士五百长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有数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生。箜篌乐器不鼓自鸣。飞鸟走兽相和悲声。当是之时。莫不欢喜自归佛者。
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者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何谓三自归。一曰归佛无上正真。二曰归法以自御心。三曰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复有四法。一曰道迹。二曰往还。三曰不还。四曰无著。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辩六度无极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无穷却睹无极。教训十方何智不逮。阿难问曰。此经何名。云何奉行。佛言名曰解俗家。业三品之财出家修道无上正真。其要号曰演道俗业。佛说如是。贤者阿难。给孤独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欢喜。
学佛的人该怎么办
第一:拿起即承担,放下即解脱。
宗舜法师曾遇到这一问题开示说道:“如何调整?在经论里找到正确的理论指导,在修行上找到契合的、能够让你欢喜的事情。如果实在不行,我劝你,暂时把你目前做的事情放下。”
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修正我们的错误观念,来观照当下。刚开始学佛不久,看经典或听到善知识的开示,或许因缘不够具足,或是慧根不同,很多人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佛家有句话说:“拿起即承担,放下即解脱。”就是说,当我们想一件事,以及做了,就要懂得去承担这份责任。所谓的放下,就是我们妄念或恶念具足,我们就要懂得放下,否则就会影响和困扰我们的身心。
同样,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修正自己,纠正错误,摆脱烦恼。如果学佛成为我们的障碍,那就是背道而驰,还不如放下脚步,转移注意力。就如宗舜法师曾说:“比如一直在诵经的,停一个月或两三个月,去种点花、看点书、听点音乐,学点什么其他的事情。调整一段之后,等你的内心深处对佛法又产生了足够的向往和愉悦时,再继续诵经。”
第二:观照当下,忏悔当下。
佛学智慧,就是让人们举心动念中,观照当下,忏悔当下。观照与忏悔,就是要让人们时刻保持反省自己,找到错误的地方,我们好去修正。学佛如果遇到消沉,要么就是因为具足其它的妄念,影响了你的修持;或是因为恶知识的传述,错误了引导你的思想。
所以,忏悔很重要,我们可以停下学佛的脚步,但不可以停下观照当下与反省自己。只有反省,找到自己的错误的地方,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佛陀在涅槃前,最后一次开示,教导弟子,以戒为师,制之一处。如果心不够宁静,学佛带来负面的影,是否是自己妄念业力太多,影响了自己的修持。可以尝试暂时停此学佛的脚步,以找出你的妄念。
如若找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你觉得有意义的事,制心一处去做。让自己专心于一处,脚步不停此,忙碌可以让你忘记一切妄念,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等到因缘具足,在有欢喜心来学佛,又是另一方景象。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5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