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法师讲老靠别人帮你指点你永远是长不大的(靠自己别人指望不上的说说)

学佛百科2023-03-08420

佛教教主自己都没有长生不老 你们为什么信他?

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从解脱众生苦难为出发点,以四谛或者四圣谛为核心。

六道轮回

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同时,在六道之外,已经解脱的众生在四圣界,这里的众生已经不再有生死流转、处于不生不灭的状态。而处于六道的众生、通过修行,可以进入到四圣界(如西方极乐世界)、摆脱生死轮回之苦。

四圣谛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苦谛: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结束,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是彻底的消失,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不论在天堂、地狱还是人间,苦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这种永无止歇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 集谛: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皆是由于在无尽的轮回过程中,在贪、嗔、痴这三毒的驱使下做下很多的业,这些业积累起来成为未来的苦因。 灭谛: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一个办法。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经过从四念处到八正道,一共三十七道品的次第修习,便可以达到涅盘,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四圣谛分为三转十二行:初转四行:知苦;观察到苦的集起之因;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灭去则苦能灭去;知道苦的集起之因,从而发展出灭苦的方法。

二转四行:对苦更深入了解;对苦因更深入了解;已经有些许的苦,因为执行灭苦的方法后而灭去;对于灭苦方法积极的执行。三转四行:知道苦已不再来;苦因已消除完毕;所有苦皆灭尽;灭苦方法已经彻底执行完成。此处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缘密不可分,而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为十二因缘从了解到灭尽的过程。四圣谛十二因缘并非分开的两种理论,是次第和内容的不同面向叙述。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世间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存在。世上没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合和而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影响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后果,而这种因果关系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链条。且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也随着现象的生起,而损耗其赖之生起的因缘,是故世间一切皆无法恒常。十二因缘具体内容: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无明”是指对“五蕴因缘生而当下败坏不知”,因对五蕴因缘生而当下败坏不知而生起贪爱,生起贪爱则觉得五蕴是自己所拥有,进而误以为有我,此称为“行”。由此执为有我进而推动的意志行为,驱使“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此为内在活动。而我们真正可以观察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色生香味触法”,而升起六种觉知“六识”,上述为“六入”。六入处所引发的运作称为“触”,由触引发苦受、乐受、中性受,及联想和意志行为,简称为“受”。由乐受引发贪爱,苦受引发排斥,此为“爱”。由爱则觉得五蕴是自己所拥有,进而误以为有我,此种执取称为“取”,同“行”的定义。由取而引发“有”,有的意义即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这部份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具体展现。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即称为“生”,由生则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终种种痛苦,乃至于死亡。觉悟到十二因缘而得到解脱的修行者被称为辟支佛。不论是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是以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觉悟,并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而达到圆满的解脱。

请法师开示,让别人帮助自己的生活困难的亲人,是不是也等于我接受了别人的布施呢?会消耗自己的福报吗?

不会消耗的。个人是个人祸福。别人抢不去。也替不得。

要看帮你亲戚的人。是怎么帮得。是否如法。如果是如法的。那你也是如法的

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身布施。你现在帮亲戚想办法。属于法布施。

善业也有三种。所谓身行善业。教他善业。随喜善业

你让别人以如法的方式帮助你的亲戚。

属于教他善业。你也因此感到高兴。这是随喜善业。

南无阿弥陀佛。祝你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净空老法师 | 了凡四训(第4集)(初学佛及改造命运必修课)

诸位同学:大家好!

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里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数据。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搜集,搜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着,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信息里面看到、书店里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巨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原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余以实告。】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没有福。然后接着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肮脏,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

【余好洁。】

他有洁癖。

【宜无子者一。】

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三: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这是第三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接着他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着睡得舒服,坐着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赞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着睡比坐着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准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里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着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打呼,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能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是云谷禅师借着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务要积德。】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务要包荒。】

“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里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

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务要惜精神。】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里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着三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一篇佛学文章:要用自己的法度自己,别人的法终究是别人的。 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个,求全文。

真正的快乐 

圣严法师

1编者序

近年来,物价上涨、失业率提高,种种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痛苦指数不断攀升,造成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对于这些烦恼,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有没有什么法宝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快乐?而快乐又要何处寻觅?

《真正的快乐》是圣严法师针对社会人生的种种现象,提出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全书分为六大主题:「你快乐吗?」、「什么是苦?」、「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找到幸福的起点」、「转化主观的感受」、「得到真正的快乐」。帮助读者探索自我,看清苦与乐的本质,找到自在面对人生苦乐的方法。

一般人对于「苦」的体验,不外乎是想要的得不到、讨厌的却必须接受、相爱的人必须分离、仇恨的人必须合作,以及种种身心的烦恼;而「生、老、病、死」更是人生无可避免的苦难。面对人生的苦与乐,圣严法师认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本来就是人的本性;然而,追求快乐只能算是一个起点,不能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如果无法摆脱痛苦的根源,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圣严法师进一步指出,苦与乐是相伴相随的两端,只要能透彻痛苦的根源,用知足、感谢、慈悲、奉献等方法,转化外在环境或是内在自我所引起的不愉悦,就能挖掘出快乐的真谛了。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佛教平等广大慈悲心的展现,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自己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而这个快乐,也才是「真正的快乐」。

2你快乐吗?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

几乎每个人对于刚出生时的情形,都已不复记忆,婴儿出生时究竟觉得苦还是乐,谁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婴儿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第一次离开母体,乍然接触外界的空气时,感觉一定很不舒服、很难过。环境骤然的改变,让婴儿出生时号啕大哭,可是却又非得来到这个世界不可。

对母亲而言,生产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妇女对于生产时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个字,都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会把生日称为「母难日」。但是小孩出生后,痛苦解除了,母亲又会觉得很安慰、很快乐,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时,就会觉得欣喜若狂。其实这只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受,是苦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另外有新的快乐产生。可见「生」是一件苦事,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快乐也没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乐,都是因为满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来的欲乐,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悦音、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美食、身体有柔软细滑的触感。还有,和别人谈话谈得很投机,或是获得一项新的成果、发现一桩新的事实,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这些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也都属于「欲乐」。

欲乐的「乐」都包含着「苦」在其中,是「乐中带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这样的事实毫无所知。例如一个稀世罕见、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现在你眼前,因为很难得见到,所以你会很欣赏她,一见到她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如果天天让你见到美丽的东西,或是让美女、帅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现,让你看个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短暂的接触虽然令人觉得目眩神迷,接触次数多了以后,快乐便荡然无存。

凡是欲乐,都是暂时、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感觉上很真实,其实很虚幻,而虚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苦。因此,五欲之乐仍在痛苦之中,说穿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和「苦」相对的感受。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好象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种乐叫做「定乐」,也就是禅定的快乐,比欲乐更胜一筹,快乐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因为在禅定中已经摆脱了身心限制,特别是身体的负担和病痛都会消失不见,不再有沉重的感觉,这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只是出定以后,因为身体还在,所以因身体而有的种种负担依然存在。因此,定乐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最究竟的快乐是「解脱之乐」,透过修行得到解脱之后,不再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负担,这时候,才是真正、绝对的快乐,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快乐。

3 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因此DL喇嘛曾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他采取与释迦牟尼佛相对的角度来说,佛陀讲「离苦」,他则讲「得乐」,但呈现的都是人生的实相。

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乐,而是满足欲望,例如对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满足,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此,「快乐」和「欲望」两者间有绝对的关系。

在物质上追求快乐、满足,应该是现代人共同的倾向,否则物质文明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可是,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禁令人怀疑,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维持长久?

适可而止的欲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无止尽地追求欲望,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痛苦。所以,人们表面上在追寻快乐,事实上却也在追寻痛苦,因为所追求的快乐,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而且快乐不会是永久的真实,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幻影。

而且,享受快乐之后,又会回到痛苦的原点。所以,人生不过是从苦到乐、从乐到苦,一个永不间断的循环而已。只是人们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乐,结果却永远陷于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虽然特别重视「大乐思想」,但这是指修行过程中,在精神上产生的喜乐。例如修习禅定时有所谓的「禅悦」,只要能够修到身心统一,就会有一种没有捆绑、束缚的舒畅感,也就是「轻安」的快乐;又例如中国净土宗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终极目的,也是以「极乐」来形容修行到最后的境界,可见修行的确可以得到快乐的结果。可是,修行的目的并不单只为了自己追求快乐,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如果仅以追求快乐做为人生的目标,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带来痛苦。DL喇嘛之所以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是站在众生的立场,迎合现代人趋乐避苦的心理,我们千万不要误解DL喇嘛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乐只能说是一个起点,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不能误以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否则,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快乐,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场而言,应该要有「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你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

4 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趋乐避苦、追求快乐。但是现实生活中,痛苦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而且追求快乐到最后,往往又都变成是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追求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和成本,否则这种快乐就变成一种「负债」,苦就会接踵而至。就像一个人身上没有钱却想看电影,只有想办法偷偷溜进电影院,起先一、两次可能还不会发生问题,但是总有被抓到的一天,被抓之后,就有苦头吃了。

不愿意付出代价所得到的快乐,终究会尝到苦果,就算为了快乐而愿意付出代价,也要历经种种辛苦。例如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就必须先努力工作赚钱,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拥有快乐的享受。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快乐岂不就是辛苦、甚至痛苦后的结果?所谓的「犒赏」、「奖赏」,就是辛苦工作之后得来的报酬。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只是吃一餐饭,也都是我们辛苦工作所得的成果,也是来自于老天的奖赏。古人说:「莫忘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不要以为盘里的食物得来容易,其实每一粒米都是农夫辛苦耕种得来的。一棵稻子播种之后,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这期间非常辛劳,只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过程的艰辛。

人的一生之中,从呱呱落地到死亡为止,都在忙碌中度过,真正快乐的时候其实很少。因为只要有了生命、有了这个身体,要过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辛苦。一般人以为夫妻结了婚、生了孩子大概是快乐的,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虽然很可爱,可以为你带来很多安慰、快乐,但有时也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负担、困扰和麻烦。

为了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娱乐设施以及消遣休憩环境,例如PUB、KTV等。表面上提供人们很多欢乐,其实这种快乐都只是瞬间的麻醉,短时间内能放松头脑,让身体、五官受一点刺激,接受不同的讯息、得到暂时的调剂,但不等于真正的快乐。

这就像眼睛发痒时用手去抓,抓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很满足,结果却是更红、更痒、更不舒服。又像患香港脚的人,用热开水泡、用手抓痒时,当下会觉得很舒服,但如果不小心抓破了皮,反而会更痛、更不舒服。所以,快乐不但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

由此可知,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我们的一生汲汲于追求消灭痛苦的方法,这都只是治标而已,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可能还会造成更大的痛苦。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痛苦的发生,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5 「痛」并不等于「苦」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罹患癌症,躺在病床上发出阵阵呻吟。徒弟好奇地问他:「您不是说四大皆空吗?怎么还会觉得痛呢?」老法师回答:「空就是空,痛就是痛啊!」的确,即使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仍然会有肉体上的病痛。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别,多半认为痛就是苦、苦也一定会痛,把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有极大的不同。「痛」是肉体上的,例如当身体受到种种折磨、伤害,或是被东西打到、撞到时,神经一定会感觉到疼痛,这是人体的正常现象,否则就不是人类,而是植物、矿物了。根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也有肚子痛、背痛的时候,这表示成了佛的人,身体还是一样会有疼痛的感觉。但是佛的心里不会觉得苦,苦是精神、心理上的。

「苦」有很多类型,例如「生、老、病、死」苦:对「生」的贪恋、执着,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事;看到自己随着时光流逝而年「老」力衰、疾「病」丛生,心里却有所不愿,也不甘心承受时,就会觉得苦;或是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无论是自己或是亲人过世,心里都会遭遇很大的冲击而无法接受,这些都是苦。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希望得到某种东西却得不到的「求不得苦」,以及由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无法与亲爱的人相聚在一起,却舍不得分离;或是放不下与怨家的仇隙,却偏偏时常与怨家相遇。除此之外,像忧愁、恐惧、嫉妒、憎恨、怀疑……等负面情绪,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是苦的。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痛是身体上的,苦则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痛」,在活着的时候无法解脱,但只要等到死亡、肉体消失之后,痛也就不存在了;「苦」则是永远的,因为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如果在精神上放不下,即使死亡之后,都不得解脱。而且,当我们的心苦到极点时,往往也会引起身体上痛的感受,例如有时我们会说「心好痛」,但实际上,此时是因为太伤心、放不下,情绪上愁苦的感受太强烈了,才会使人觉得「心如刀割」,痛到无法承受,但其实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苦。

然而,如果自己的辛苦有所报偿、回馈,就会觉得很安慰,即使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煎熬,等到苦尽甘来、享受成果时,仍然会乐在其中。由此可见,当感觉不自在时,就会觉得苦;对于未来抱着希望时,就又不苦了。所以,「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感受,而会随着外在环境不断地转变。

因此,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放得下,随时随地面对现实、处理现状,而不恐惧、不逃避,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尽心尽力处理之后,又能够不在乎结果,就能保持心情的平静,不再受苦了。

6 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以及「无常」的道理,就能离苦得乐,并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但是一般人觉得心情苦闷时,只要听听音乐、跳跳舞、打打麻将,或是从事自己喜好的活动,感觉上就已经离苦得乐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像佛法所说的那么沉重,也没那么困难。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与其费心体会佛法所说的道理,倒不如去做一些立刻能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

其实,这种快乐和佛法所说的「离苦得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人所谓的享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麻醉」,例如抽烟、喝酒,或是使用其他刺激物、麻醉毒品,一时之间让自己感到兴奋、快乐或精神放松,暂时忘了自己正身处于危险或苦难之中,可是一旦时效过了,马上又恢复原来的状况。

另外一种方法是「刺激」,能让我们的肉体官能得到痛快的感受,就像被蚊虫叮咬后,搔着皮肤的痒处;或是在天气炎热时,喝下一大杯冰水,都会觉得非常舒服、很过瘾、很爽快。可是以这些刺激方式来处理,往往会造成皮肤发炎、气息不顺等毛病,这是因为对身体刺激过大所造成的。

一般人所谓的享乐,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麻醉」或「刺激」,都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必然会得到乐极必反的苦果。以打牌为例,并不是每一副牌都能打赢,也许打赢一、两次之后,运气变差了,怎么打也赢不了,这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痛苦。但是赢牌的人也未必快乐,有人赢牌之后,因为太快乐、太兴奋,心血管受不了刺激,造成中风或心脏麻痹而过世。跳舞也是一样,在舞池中跳舞时,感觉陶陶然,非常兴奋、欢喜,连自己是谁都忘了。但是跳完舞以后回家,一觉醒来,跳舞时陶醉的感觉已经消失了,而自己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当然,工作忙碌或身心感到疲惫时,为了纾解一下情绪,听音乐、打球、游泳、爬山、旅行等,都是正当的消遣娱乐,有调剂身心的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些消遣毕竟不是究竟的解决烦恼之道,无法确保永远的快乐。修行佛法所带来的解脱之乐,才是真正、究竟的快乐,放下内心的一切负担,能让我们彻底从苦的观念、经验中得到解脱,这和暂时的快乐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人大多为了生活、赚钱而忙碌奔波,身心难免会产生疲累的感觉。如果有时间,不妨做一点义工性质的工作,以休闲的心态来奉献,不但能转换心情,也能体会一下既不为赚钱、也不为生活,单纯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的感受。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别人,不但能够利益他人,也有调节自己身心的作用;不但能达成休闲调剂的目的,也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7 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

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对于现实的环境与遭遇抱着乐天知命心态的人,才能够做得到。这种人非常幸运,他的性格天生就很开朗,但是这种人也可能变成对什么都不在乎,做什么都好,即使无所事事也不以为意,这么一来,生活可能会发生问题,生命也缺乏意义。至于心胸开朗的第二个层次,则是指超越全部的时空环境、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超越一切的成败是非,这种超越的观念和心态,才是真正的开朗。

我认识一位原本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后来遇到经济不景气,生意开始走下坡,于是心情非常沮丧。我告诉他:「原本你是没有生意的,渐渐生意才愈做愈大,『生意』原本就不是你的,现在不过是回归原点,你也只有好好面对它。」

他说:「起初没有生意时都还好,反而是生意好转以后,一下子亏了那么多钱,让我觉得非常放不下、受不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安慰他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够处理的就尽力处理,不能处理的就放下。在这个时代环境中,许多因缘条件配合起来,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你心里着急也没有用。」

他听了以后说:「难道,就这样让全部的事业成为过眼云烟吗?」

我说:「你本来就没有事业,一切等于从来没有过。将来如果有机会从头做起,那不也是很好吗?」

他又说:「我大概没希望了。」

我鼓励他:「不要这么说,这一生没有希望,来生还有希望,永远都有希望的。」

一个心胸开朗的人,对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不得了」的想法,但是他能做到该努力的时候就努力、该回避的就回避、该处理的还是会去处理。真的没有办法、处理不了的事情,就坦然面对,接受下来。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如果当时的现实条件、环境因缘无法处理,也不要再挂心,就放下它吧!

曾经有一年台风来临前,我们北投农禅寺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未雨绸缪,提前把所有放在低处的物品搬到高处。可是台风来的时候,还是逃不过淹水的命运,农禅寺淹成一片汪洋,损失很多物品。面对这无奈的事实,我认为既然已经尽力处理了,无论结果如何、有没有损失,都不必那么在意,只要全心处理善后就好。

这就是善用因果、因缘的观念来看待事情。

如此一来,就能够超越利害、得失、成败,不受外在环境的局限,到了这个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心胸开朗。

8 什么是苦?

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够藉由修行得到解脱。佛陀开悟之后,首度阐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发现到的。

苦从何而来?苦的原因并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质上的缺乏,而是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无法排解的心结,也可说是「内心的苦闷」。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实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自己制造出来的。在生活当中,由于我们的愚痴,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会造成心理、语言、身体等方面种种不当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为进一步又为自己制造受苦的原因,并且不断地造成因果循环,就像捡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样。这些痛苦形成的现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拢、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对于苦,菩萨以不制造苦的原因为根本的解决方法。然而,凡夫却只会一味躲避苦的结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赶快逃离,在逃的过程中还拚命制造另一个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实苦的结果有点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如影随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样,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却还是跟随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体消失,影子才会不见。

所以,如果我们不停制造苦的原因,苦的结果势必永远追随着我们,就像吃完饭后,桌上的残羹剩菜、汤汤水水总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钱请别人帮忙收拾,所花的钱也要靠自己去赚。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环的结果,逃避痛苦是没有用的!只有面对它、接受它,才不会继续受苦。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不要继续制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离苦得乐,就要减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智慧会逐渐增长,而能够运用智慧调整自己的内心,明了现在所受的种种苦难,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并产生面对苦果的勇气。如此一来,就不会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现实,而能够勇敢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不会继续替自己与他人制造困扰,同时也会把引发困扰、苦难的原因,减至最低。苦的原因减少了,苦的结果也会减轻,这就是修道。

所以,行于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减少苦因、接受苦果,还会多替他人设想而广结善缘,相对的,他人也会对你有所回馈。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回馈,也不用在意,也许是因为时机未到,也许是我们过去曾经亏欠过对方,现在的付出等于是在还债,只要这么一想,心里就会豁然开朗了。

如果我们真能不再制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后,当苦的原因完全没有了,苦的果报也接受完了,就是「灭」的时候。「灭」了之后,就能够使我们解脱、自在,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圣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也都想从中超脱,「四圣谛」说明了从「苦」到「灭」的修道历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们在生活、修行过程中减少苦、面对苦的指引。

9 什么是苦 - 一点也不苦

10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11 不眷恋,也不逃避

12 好好善用「臭皮囊」

13 不断变化的心念

14 远离「苦」的感受

15 放下「自我」的幻觉

16 放下一切负担

17 少欲知足真快乐

18 即使生病,也不痛苦

19 老化是自然现象

20 身残心不残

21 死亡并不可怕

22 自由自在的人际关系

23 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24 不再为情所困

25 让爱情发挥正面的力量

26 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

………………

内容太多了,好像不是你要的主题,但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