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死并不可怕(死其实并不可怕的说说)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
人生八苦,这八苦一类是生老病死,二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老苦
我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病苦
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随着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死苦
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爱别离苦
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
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怨憎会苦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求不得苦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五阴炽盛苦
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扩展资料:
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不打、不得。意译觉、觉者、觉悟者。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称的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佛教术语,全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可能会成佛。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因此,这里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学大辞典》: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称大仙,或金仙。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参考链接:
人生八苦-百度百科
佛 (佛法与佛学)-百度百科
佛法真的无边吗
若你不信因果则无法说明这种现象。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理论基础上的。佛度化众生的方法只在于教导众生如何通过正确的修行来获得解脱。佛事无限慈悲的,但是佛也有所不能,比如你心中的苦恼与身上的痛苦,佛不能像你想象的那样毫无因果关系和因缘条件的情况下像拔刺一样拔掉。在《解深密经》中讲到《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中苦,非将所证迁与他,示法性谛令解脱》。像你所说的那种不受因果规律的支配,和毫无因缘条件下能够改变世界的圣人,也许就只有基督耶稣那样的圣人了。但这样的圣人是否真的存在呢?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修学佛法修学的是如何通过佛法的引导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升华自己的生命质量从而减少烦恼和彻底消除烦恼罢了。像四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次性死去数万个人,乍一看确实很恐怖的,但是你仔细想想,数万个人在一起死,和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死去,对于生命的结束来说有何不同呢?中国人口一年的死亡率何止几万?其死因何止一种?如果一个人英年早逝,我们只要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觉得他很可惜,此乃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没有去思索和探求过生命的真谛,如果仅仅为了眼前这几十年的荣华富贵而奔波劳顿,那么早死和晚死又有何不同呢?所以死亡并不可怕,而未面对死亡做过任何准备的话那才是最可怕的。不要因为人类的死亡而怀疑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无论是集体死亡和分别死亡。死亡不是个例,也不是偶然的。对生者而言死亡是必然的。这就是一个看得见的小因果。再说汶川地震也有很多人得救了,或者没遇上地震,所以如果你说死去的人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佛菩萨没有救度他们的话。那么是不是别人也可以说幸存者是因为前世修了善因,所以感应到佛菩萨的慈悲救度了呢
如果死亡不可抗拒,为什么不能让死亡变的得美丽?应怎样理解?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您好,说法1:这句话是对的,死亡本来就是命中注定的,人一出生就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所以是无法抗拒也不能改变否则就是逆天而行违背天理循环,我们聚焦于死亡,那么就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分,后者明显更加美丽,因此我们理所应当让死亡变得更美丽,Rihgt.
说法二:这句话是片面的,首先生老病死都是无限循环的,死换种说法就是生的开始,有死才有新生的美,所以死亡不可抗拒是不一定的,听说过时间是圆的,或许在过几百万万年后,时间会再回到2015年8月3号我可能还在这里写我的看法。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死亡又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就算以后再生的话,那几十年后还是要免不了一死。综上所述,死亡是相对的,是看你的眼光是放在几十年后还是几百万万年后。所谓百年人有万年心,不必纠结于死亡到底是归结于美或者不美,因为死亡只是瞬间的过程,留给世人看到的很少或许也不为人所知或者别人根本就不去在意,那么我们所说的美或者不美也就没说你意义可言了。所以是片面的。
说法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死亡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人们强加给的一种意思的刻画,什么是死亡,什么又是生存,根本也就没有什么界限而言,无非是世人的描述方式而以,我们认为自己生就生,认为自己死就死。既然根本世间根本就没有死亡这个词,死亡只是世人自添烦恼的一种述说,因为就没有什么不可抗拒。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美与不美都是反的,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美,那又何不追求至善至美。
我的愚见是:人既然来到这个花花世界中已是上帝垂青,实属幸运。我能生在这个和平盛世中可以看遍万里山河走遍四海五湖听风起云涌闻鸟语花香,世界那么美真想留恋够。所以生是最美的事。如果非要说生是等待死的痛苦过程,那只是只看到了死,正因为有了美妙绝伦不后悔的生才让死更加平静和美好。生来我们就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开心快乐,把最璀璨的生命留在别人的生命里,让世界也更加美满。这么说也不是我留恋大千世界贪生怕死,死并不可怕,只是我们的责任没有做完,实在可惜,而且死是自私的,对身边的人极其不负责任,把痛苦留给爱你在乎你的人,我真的做不到,所以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去照顾父母关爱妻子,不要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珍惜生过的时光,千万不要随意选择死。如果我们能主观上选择生与死,那么死亡并不是不可抗拒的,相信人定胜天,做完应尽的责任,我们已经活得永恒了。要想死亡变得更加美丽,那就要活得轰轰烈烈潇洒惬意无怨无悔。
表达上的特点:逻辑性强,水到渠成,有一定的说服力,前提有点绝对,结论也会有好的回答,句子工整也很紧凑。祝开开心心平平安安!
能坦然面对死亡,不留悲痛,还能幽默的开句玩笑,这是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如此?
这世间他所牵挂的事已经寥寥无几,或者他所牵挂的人都已经各步正轨。能看淡生死的人,肯定曾经经历过生不如死的痛苦,知道死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也到达过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这一生不算白活。这样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佛曰的经典语录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一般具有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的特点。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语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曰的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佛曰的经典语录 1
1、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2、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4、佛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5、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8、佛曰: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9、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0、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2、佛曰:寻找自我。
13、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4、佛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5、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6、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7、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8、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9、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0、佛曰: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1、佛曰: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22、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3、佛曰: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4、佛曰: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25、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6、佛曰: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27、佛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8、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29、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0、佛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31、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2、佛曰:为何不必?
33、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4、佛曰: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35、佛曰: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36、佛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37、佛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曰的经典语录 2
经典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经典二: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天道无情、众生皆苦,红尘六欲、我甘沉浮!当年我曾在佛祖面前立下大愿,为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令其解脱、离苦得乐”这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发下的弘誓大愿,这是大慈悲的境界。
经典三:
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在佛法中谈“虚”字,应该不能与汉语古文中的“虚实”概念相关。佛家说: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世界是波动的,在时间的调和下,一切都是对也都是错。 一切既是波顶也是波谷。因为矛盾而又真实同时存在,所以正负抵消。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四:
佛曰:不可说也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佛教强调悟,一切成佛的法门都是开悟,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但“法”是不能明说的,因为“万法空相”,只有不执着于明确的“相”才能“开悟”。而如果用语言说出“法”来,那就是着了“相”了,就不是法的本来面目了。
所以佛祖要“拈花微笑”,只能启示而不能明说。
经典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典六: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
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曰的经典语录 3
佛曰: 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6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