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经刀口舔蜜(刀头舔蜜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2693

莫妮卡,那不是爱

《老友记》中,菲比的新男朋友是一个心理医生,他可以通过言行举止看穿一个人的内心。

譬如,他对大口吃甜食的莫妮卡说:莫妮卡,那不是爱。心脏和胃是最接近的地方,唇亡齿寒,所以一方空虚疼痛,就需要另一方的填补。心脏若是冷了,就需要源源不断的食物进入胃部,给邻近的心室充盈和温暖。

小说里失恋的女子动辄大吃大喝,想把自己溺死在食物里。

爱情里得不到安全感的一方,会在焦躁不安中吞下超量的食物。

内心的惶恐得不到宣泄,眼看着自己快要被悲伤给杀死,还不如用温暖的食物来撑死自己,死在自己手里总比死在别人手里要好看一些。

然后,目不斜视的生活、工作,数着钱包里不多的钞票,计划不可预知的未来。

可是你的心呢?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另一个自己,开心的时候会放肆的笑难过的时候会尽情的苦,觉得肩头的重量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就会眼巴巴的看着你。她任性、软弱,是你用以作为面具保护自己的夏娃千面中最诚挚的一面。通常,她们只会在你确定遇到一个爱你的人时候出现,就算是被利刃割伤也死性不改。

你的理智尚且知道,遇到了不对的,哭泣一场就放手。如果你过了二十岁,不是出身豪门没有资格做练爱女,就别沉溺于偶像剧渴望失恋后乘着飞机到海边找到另一个他。哭得双眼红肿还要穿梭于职场,笑得那是多么的尴尬。若还要死缠着不放心,拜托,你不是马戏团小丑,没有必要成为别人的笑话。

最初,你遇到爱情的时候会以为,将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后来,你遇到了一些人,又错过了一些人,最丰沃的年岁已经过去。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需要一段婚姻而在一起,“人”的造型就是两个人相互依靠在一起,你们可以不相爱,但是你们可以成为人生路上的一对好搭档。不爱,并不代表你们不可以在一起生活。或者内心的牵挂少一些,你反而能更安宁的生活。

没有爱,就没有在意,就算他牵着另一个人的手你也不会心痛。搂紧孩子,看住房子,握紧票子,很多人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你懂得将就,也知道将就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可是生长在你心里的那个小人儿不懂。

佛经上说,世人求爱,如刀口舔蜜。

她一生只会认真的爱一次,用尽所有的真心和热情,就算被割伤也不会后悔。就算你站在那个人的面前若无其事谈笑风生,似乎所有的过往已经被遗忘,但是她还记得。她记得第一朵玫瑰绽放的芬芳,记得每个拥抱的姿势,记得轻轻靠上另一个肩膀的稳妥。

但并不代表,她不会报复。

如果给她一个选择,下一世,她定然会做爱人的智齿,是埋藏于口腔的隐忧。她出现的时候必然带着惊天的疼痛,因为刀刃割裂的伤口还在,汩汩流着血。你必须耐心的等她探出头来才能把她拔掉,虽然狠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都不能提前一刻动刀。

可是,结果都是一样,被抛弃。

所以,你能说是固执好还是变通好?是至死不渝好还是寻求一个温暖的怀抱好?

活着是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心中都藏了一肚子委屈,不知道应该对谁倾述。

就算是将就,也未必不能善始善终,虽然内心藏有太多遗憾和不舍,可是你不是某个人的恋爱,不是一个永远可以肆意去爱的姑娘,你还需要对父母亲戚,对整个社会习俗有个不错的交代。

任何时候都不要心怀恨意,当内心有太多残缺,全世界的巧克力都不能够填补万分之一。

他没有错,他只是不爱你而已;

你没有错,你只是不爱他而已。

请问“世人求爱,刀口舐蜜,初尝滋味,已近割舌”是出自《妙法莲华经》的第几品?

跟《妙法莲华经》没关系,绝对没有这句。甚至不像是佛经里的原话,可能是某人自己组织起来的语言

刀头舔蜜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dāo tóu tiǎn mì 成语释义 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成语出处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危险大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近义词 虎口拔牙成语例句刀头舔蜜的危险可想而知

佛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吗

佛教虽然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却在中华大地存续2000年之久,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彪炳史册,成为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之一,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汉传佛教文化就是中华文化。

佛教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可谓冠绝群伦,系统及数目繁多,在此仅作举例说明

一个有文化乃至文明的最基本象征就是文字的诞生,文字学的延伸就是词汇学的发展,在此就先就佛教对中华文字词汇方面的贡献作说明。

一、佛教与中国词汇学

词汇由单字连缀而成,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往往藉由呼召词汇,来让对方在脑海里浮现事物的形相或捕捉某种思想,从而沟通情谊,促进了解。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之後,早期的译者,除固有名相对音转译外,其抽象名词多沿袭中国旧有的词汇,随著译业逐渐发达,译者们发现许多词汇并不能确切表达佛教的意义,为避免笼统失真之弊,故决定共同努力创造新词。他们反覆推敲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点点滴滴开拓出丰富的词汇宝库,不但绵延了佛教的法身慧命,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更使中国词汇学发展出宏观的面貌。

◆佛教名相所演变的日常用语

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至少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乍看这个数目字,著实让人大吃一惊,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在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从佛教传来的用语,「因缘果报」是佛教最重要的主张,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前因後果」、「广结善缘」、「宿世因缘」、「缘份」、「有缘」、「无缘」、「随缘」、「报应」等等,都是今天民间常用的词汇。

佛教讲到时间,「劫」是用来说明世界从成立到破坏的过程,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劫,在住劫中有小三灾:饥馑、疾疫、刀兵,在坏劫中有大三灾:水、火、风,中国人撷取「劫」中的灾难意义,以「浩劫」来形容很大的灾祸,以「在劫难逃」来形容难以幸免的灾祸,一旦幸运避开,就说是「逃过一劫」,在历经灾难之後所馀留下来的人或物,则称为「劫後馀生」。就短的时间而言,「刹那」是佛教最短促的时间单位,一刹那有九百次生灭,九十个刹那是为「一念」,中国以「一刹那顷」表示极迅速的时间之内,以「一念之差」表示起心动念之间的差错,其来源正出於此。佛教讲到空间,最大的空间观念为「大千世界」,後来被用来形容人世间种种新奇有趣的事情。其他如「十方世界」、「娑婆世间」等等,也都成为大家常用的名词。

佛教讲到生命,不但包括人类、畜生,还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地狱等,合起来共有十界的众生,这使得中国文学又添增了许多表达思想的词汇,像「佛眼相看」比喻慈悲的眼光、「菩萨心肠」比喻仁爱的心肠、「修罗场」比喻残酷的景象、「饿鬼投胎」比喻人贪吃口馋或贪得无厌、「人间地狱」比喻生活痛苦而极不自由的地方。

此外,「三昧」在佛门里表示将心定於一境的安定状态,後来引申为事物的妙处或诀窍。

「正宗」本来指从佛陀以来代代相传的佛法,或禅林中自称禅宗教义为正宗,後来泛指各种技艺从创始者直接承学的宗派。头陀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持方式,他们藉苦行来断除贪著烦恼,如同抖去衣服的灰尘一般,所以又称「抖擞」,後来这个异名被借用来表示奋发、振作的意思。

「方便」是佛教十波罗蜜之一,指为巧妙的施设安排以化度众生,後来指提供机会便利他人;「功德」指行善所获得的果报,後来指赞助佛事、法会、道场及佛教事业等称为「做功德」,而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柄长三尺,形状如云,乃搔背止痒所用,後来传到中国,成为持物,有吉祥之意,所以又以此比喻合乎自己的心意或作为祝福之辞,如「称心如意」、「如意郎君」、「吉祥如意」等。

「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之一,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怨谤屈辱来承担重责大任。「精进」也是六度之一,在《成唯识论》中指出精进「以勇悍为性」,因此经中也作「勇猛精进」,如《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惓。」《大般若经》中有精进菩萨,名「善勇猛」, 後来世人以勇猛精进来泛指努力不懈,全力企求进步。

「神通」原指因修禅定而得的自在无碍、变化莫测的作用,後来也用来形容本领高强、手段灵活,如「大显神通」、「神通广大」等词均是。

「入流」是小乘佛教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後来指紧跟时代潮流或列入流品之意。「五体投地」是佛教的礼法之一,本来是印度所行礼法中恭敬的一种,今用来形容佩服到了极点。

「道具」本来指佛教僧尼修持所必备的资具,如三衣、坐具等等,今则以指舞台演出或电影摄影过程中,一切与剧情有关的器具用品。

其他如「妄想」、「安详」、「忏悔」、「解脱」、「烦恼」、「罪过」、「轮回」、「绝对」、「相待」、「薰习」、「习气」、「结习」、「无明」、「普遍」、「真谛」、「真心」、「妄心」、「菩提」、「法界」、「极乐」、「禅定」、「禅悦」、「慈悲」、「喜舍」、「谛听」、「戏论」、「手续」等等,其实原本也都是佛教的名相,如今不但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在文学作品中更是经常出现。

◆从佛教经典中撷取的词汇

佛经中活泼生动的言辞丰富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也扩充了许多寓意深远的辞汇,例如:《楞严经》卷四中,佛陀命二十五位菩萨、罗汉介绍自己的证悟经验,好让行者能「於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後来「一门深入」不单指修行方面,也被广泛用来形容专攻一种技艺或学问;而「六根清净」则被国人引伸为身心不受骚扰。又该经同卷云:「爱河乾枯,令汝解脱。」聪明的中国人头脑转个弯,加了两个字,变成「永浴爱河」,就成了祝福新人的贺辞。同经卷八谓:「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弰,驱入城门。」俗语本此经文而易为「牛头马面」或「牛首马面」,有时指阴间的鬼卒,有时用来譬喻凶狠丑恶之人。又同卷中,佛陀自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於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被今人转用来比喻文章或说话内容枯燥乏味到了极点。

《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中叙述诸大菩萨「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护法」一词於1917年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借用,在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时主张「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简称为「护法运动」。「狮子吼」本来指诸佛菩萨演说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宋朝时,崇信佛道,性好幽默的蘇东坡曾在诗文中藉「狮子吼」来戏谑他一位十分惧内的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扙落手心茫然。」後来俗语中以「河东狮吼」来比喻妒悍的妇女。「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今作「不请之友」,指对方未请而自来亲近或为解决问题的朋友。「应病与药」,今又作「对症下药」,表示针对具体情况解决问题。同品中,宝积菩萨作偈赞叹佛陀:「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已於诸法得自在。」「法力」在此是用来形容正法的威力,後来俗语中以「法力无边」来比喻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第一义」则被後人借用来形容某家某派最高深的义理。该经〈入不二法门品〉中,三十二位菩萨阐述不二法门的绝待真理,後来「不二法门」被国人借来形容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

《法华经方便品》:「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後人用「昙花一现」来形容不常见或才出现不久就消失的人或事物。在该品的偈颂中,佛陀提到种下小小善根将来也能成就菩提时,说道:「若於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後人以「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一词佛教本意是指宇宙,今天则用世界一词专指地球而已。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能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其他如「火宅」、「心地」、「心田」、「臭皮囊」、「一瓣心香」、「一心不乱」、「刀口舔蜜」、「自作自受」、「自欺欺人」、「无恶不作」、「花花世界」、「金口难开」、「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不即不离」、「认贼为子」、「泥船渡河」、「火中生莲」、「不知不觉」、「不可思议」、「人命在呼吸之间」、「如入宝山空手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等,都出自於佛经。这些词汇不但为中国文学增添了许多表达方式,而且对我们人生也有许多宝贵的启示。

如今为大家所耳熟能详者有:「一厢情愿」,源於《百喻经》中愚人暗恋公主的故事,今人形容人只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另一方面是否愿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允许。

「空中楼阁」,同样出自《百喻经》,是佛陀引用富翁建屋,要求工匠舍弃地下二层,只要最上面第三层的譬喻,来告诫弟子们修行并非一蹴可及,应先打好厚实的基础,今人则以此来形容虚幻的事情或构想。「井中捞月」,又作「水中捞月」,出自於《僧祇律》中,今人以此比喻根本做不到,纯属幻想,白费力气的事情。「盲人摸象」,语出《涅槃经》的故事:「众盲摸象,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腹者言象如甕。」今用来比喻见识狭隘,不能明瞭全体。

「女大十八变」,源於《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八岁龙女转眼之间现种种相好,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的故事,今人用来形容少女在发育期间,容貌、性情变化很大。「步步生莲」,源於《杂宝藏经》後人用「步步生莲」一词来形容女子的步态轻盈多姿。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体的开创、技巧的表现、文藻语法的讲究、境界的创新、内容的蕴涵、价值观的突显等,对人们思维领域的扩大,产生既深且广的影响。

1..扩大中国文学词汇

随著佛经的翻译与流传,佛经中优美的典故和新词语,渐渐为中国文人所引用。佛教的新词语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使中国的文学观大大的宽阔起来,突破过去人类用字遣词的局限,并统合了事相上的差别观念,例如:「众生」一词,把一切有意识情感的生命归纳在一起;「三世因果」把人的生命无限的延长,破除过去「人死如灯灭」的愚昧思想。

生死乃人生之大事,大圣如孔子,对这样的问题,也仅能以「未知生,焉知死」作为回答。而佛教的「诸行无常」、「轮回转生」之说,解决了人类自古对生死来去的疑惑;又佛教文学富有上天下地毫无拘束的宇宙观,如:一心法界、一念三千、三界唯心、三千大千世界、万法唯识;佛经文首安置「如是我闻」等六成就的体例,除了令人起信之外,更兼备朗诵之利,这是佛经历久不衰的负责表现,也是中国文学所未开展的领域。

佛教用语因为佛法的普遍弘扬,而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用语,在中国文学里也增加了三万五千个以上的新兴名词。如真如、般若、三昧、禅那、不生不灭、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森罗万象、抛砖引玉、水中捞月、火中生莲、空中楼阁、盲人摸象、心猿意马、手忙脚乱、作贼心虚、自作自受、因果报应、开方便门、辩才无碍、五体投地、功德无量、唯我独尊、天女散花、回头是岸、立地成佛、皆大欢喜、一心一意、一念万年、一尘不染、一弹指、善有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平常心、不增不减、平等、回向、不二法门、公案、不可思议、僧多粥少、菩萨心肠、放下屠刀、借花献佛等。佛陀曾说:「人命在呼吸间。」因此,「息息相关」一词,也是出自佛教的成语。佛教不仅丰富汉语的词句表达,对文学的开拓,实有推波助澜之功。

2.推动音韵学的发展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八说:「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此四十二字是生诸字之母,因此称为字母。字母,又作悉昙字数(梵语mtka),译作母、韵。

现今华语的三十七个注音与四声即是由四十二字母演变而来的。太虚大师说:「中国之反切语音韵是六朝时由华严字母等翻译,使有萌芽,至唐朝时,我国的切音学才得以完成。」

3.文体形式的改变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为後世留下无尽的宝藏。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透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弟子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乃进行佛教经典的结集,佛陀说法,依其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十二部经:*1.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即一般所说的经;*2.重颂,以偈颂重复阐述长行所说的教法;*3.记别,又称授记,佛陀为弟子的未来所作的证言;*4.讽颂,全部以偈颂记载佛陀的教说;*5.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6.因缘,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7.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8.本事,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的行谊;*9.本生,记载佛陀前生所修的种种大悲行;*10.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11.未曾有,记载佛陀与弟子希有之事;*12.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这十二部经无非就是十二种文学形式,堪称文体学的范本。

中国自汉魏以来,散文和韵文日渐骈丽,相对的,佛经却以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出现於世,经典或以长行、重颂、譬喻宣扬佛法,或纯以讽诵传播教义,这种新文体深深地影响了以後的文学发展。其中,《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的辩才无碍,应机化导,就是一本绝妙的小说。《法华经》的经文优美,譬喻为人所乐道,而《华严经》重重无尽的世界,对思想的开拓,有无限的助益,而这三部经典是历代文人案边不可或缺的智慧宝库。

又如佛经为了表达真理,使读者更能体会佛法妙处,常以诗偈方式来表达,《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两段四句偈,把般若性空、色心二法的道理亲切而明瞭呈现出来。

佛教东传中土,继经典大量传译之後,佛教徒更致力於佛法的普及,於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并配以通俗音乐吟唱,此种讲经法会称为俗讲。盛行於唐朝、五代。俗讲所留下的话本,其体裁通常有押座文、讲经文、变文、吟、记、话等。由於讲经变文的普遍,而促成了中华文明文学的大进程。

又如,在医学、科学、物理学、美术、雕塑、歌舞、戏剧、心理学、建筑学等贡献,凡此林林总总,真是言之不尽,述之无穷,两千年来的光辉历史,使得佛教虽然并非中国本土产生,却已经完全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即便今天不信佛者,亦常在佛教文化的受用之下,乃至基督徒所谓的天主一词,也是源自佛教经典,形容二十八天的主宰者,如忉利天之天主为帝释天等,今天我们可以说佛教已经是中国的文明之一,是中华文明的一员。是当之无愧现今中国本土的文明。

刀头舔蜜什么意思?刀头舔蜜怎么读?

刀头舔蜜什么意思?刀头舔蜜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dāo tóu tiǎn mì,简 拼:dttm

成语解释: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成语出处:《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繁体写法:刀头舔蜜

刀头舔蜜的近义词:虎口拔牙 从老虎口中拔牙。比喻所做之事十分危险

成语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危险大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

“现在不能出家,这一辈子就完了。”七岁的灵裕叹息说。他的出家的请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绝了。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每次遇到僧人,小小灵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礼,把自己手里拿着的舍不得送给小伙伴的心爱之物送给僧人。一听到屠宰的声音,他就觉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难忍。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的确,灵裕太聪明了。千余字的文章,小灵裕一看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初读就文词俱明。

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十五岁的时候,灵裕做好了准备。但这一年,父亲得了大病,灵裕只得留下来侍候。父亲的病,使家人每天为他请医拿药,昼夜看守,而父亲则被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灵裕看到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这样的苦难是无尽的,人生毫无欢乐可言。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灵裕投身佛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父亲的病稍一好转,灵裕就不辞而别,到应觉寺投明宝禅师出了家。

刚入佛门,灵裕就手拿经卷对天发誓:

“我要真心诚意学法,穷尽三藏的微言大义!”

灵裕先后从明宝、道凭等五位禅师学法,学习了《地论》、《四分戒》、《僧祇戒》等经典。

北齐 文宣帝弘扬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讲法,众高僧大师前来投奔。灵裕借此时机前去学法。他跟从安、游、荣三法师听《杂心论》,向嵩、林二法师学习《成实论》。灵裕自己则专门研究《华严》、《涅槃》、《地论》等。他每学一经,都要搜寻多种版本,探讨其间的异同,从善而学。

经过这一番学习,灵裕透彻地理解佛经的义理。接着,他又开始向众僧传讲佛法。

灵裕宣讲佛法,其意并在佛经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让人领悟佛理的根本。有时他为讲一字,要用几天的时间,有时一次讲几卷。在宣讲中,灵裕揭示了佛理的玄妙之意,使听者心领神会。为此,前来投奔灵裕的人很多,众人都称他为“裕菩萨”。

灵裕讲法,从不随意而行。如果遇有讲席,定要郑重邀请,灵裕才登法席。曾经有一次,灵裕讲到一半时,突然拿起锡杖和衣服就要走。讲席主人很恐慌,上前深施一礼。

“法师为什么突然停讲,弟子有何失礼之处,请法师明示。”

灵裕说:“弘法就要消除自己的恶行,现在施主恶迹仍在,我在此处讲法,有辱于佛门。”

原来,主人种了四十亩韭菜,灵裕看到后,才起身要走的。僧人戒律上有禁食荤食的要求,韭菜是荤食之一,所以灵裕说讲席主人有恶迹。法席主人明白原因后,请求灵裕说:“法师还是讲下去,这个恶迹容易除去,不要为此担心。”说完,立刻请村民用犁锄掉了韭菜。

僧人们到一起听讲法,在休息时彼此之间常开玩笑。但每当灵裕在场,众人无不肃然。下座僧人因灵裕严肃刚直,往往不敢前去参问。

灵裕一心只在佛法,一点也不关心世俗的名利之事。文宣帝建寺院,屡次下诏,要召一位德高之人做住持,国家供给日常所用。灵裕因被众僧称为最富德行之人, 皇帝 多次请他前去。灵裕推辞说:

“这件事的意义重大,我的德行不够。陛下以此利相赐,接受者可以荣耀一时,可这不是我想得到的。如果您把有利于众生的道法赐给我,我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后来,皇后得了病,要众僧诵经消病。大家一致推举灵裕为法主,首先登席讲法。这时,有一只公鸡,随众人一同听灵裕讲法。灵裕讲完后,鸡大声鸣叫着飞到西南面的树上,一夜后就死了。不久,皇后的病也好了。众人都说,这是灵裕法师的道法高深所得到的感应。宫中赐给灵裕袈裟三百件,灵裕把它分给众僧。

周武帝灭佛时,灵裕扮成俗人的样子。他穿着缞衣,头戴绖麻带,就如同死了父母一样。灵裕发誓,在佛法复兴之时,他才要恢复旧装。

灵裕领着二十多个僧人住在一起,晚上谈佛理,白天做俗事。学习佛经,钻研其深奥的含义,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当时正处在艰难时期,无法得到粮食。灵裕于是写了一本占卜的书,让人用这本书算卦换粮,每天可以得到二升米,并以此为限度。后来人们听说这本书能够预告未来,前来求问的人很多,得到的米也逐渐增多。灵裕知道后说:“我们占卜得米,是为了糊口修法,现在竟然以挣米为目的,真是得小失大。前人曾有在刀口上舔蜜而伤了舌头的说法,看来今天应验了。

灵裕把占卜的书要回来,当着众人的面烧掉。第二天他亲自去算卦,一会就得到二升米,然后卷席而归。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灵裕仍然学法不辍。

隋朝 建立后, 佛教 得以振兴,灵裕继续他的弘法之业。

隋文帝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 樊叔略 开佛法讲席,邀请各地僧人前去讲法,灵裕做了首席。当时听讲有一千多人。文帝此时下诏设僧官,职位大约相当于都统。樊叔略推举灵裕,灵裕推辞说:

“都统所需的德行,并不是我灵裕这种德行,都统所需的才能,也不是我的才能。既然我的德才都不是都统所需的,这事我确实难以从命。”

灵裕又请求到燕赵弘法。灵裕在燕赵五年间,弘法遍及各地。

开皇十一年,文帝敬仰佛教,要请高僧到京城弘法。文帝听说灵裕名满天下,于是下诏说:

“尊敬的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我尊崇三宝,归依佛法之心真切。愿意弘扬佛法,保护佛教。法师德行精深,理义渊博,通晓佛典,能够引导众生,道俗尊敬。我想把京师做弘扬佛法的福地,让天下人归慕,让四方人都以它为中心。因此,想请法师与我共建弘法大业,法师应了解我的意思,早日入京。”

开皇十年,灵裕曾在洛州灵通寺的院子里得一封信,上面预示着灵裕未来的命运,说他要在咸阳遭厄运。现在灵裕得到文帝的诏书,他想厄运可能要来了,因为京城毕竟距咸阳不远。灵裕当时可以借口患病不去,可他又想这是弘扬佛法的好机会,就不顾信中所示,步行向长安进发。

灵裕到长安后,皇帝派人前去慰问,让他住在兴善寺。文帝又下诏让有司召集全国有声望的僧人,商议统一佛教的事。众人商议时都表示赞同。灵裕却说:

“佛家各派本来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各奉佛典不同罢了?哪里用得着这样呢?”

灵裕又觉得在长安弘法有所不利,就上表文帝,请求回去。文帝看过表奏,答应他的请求。此时,仆射高频等仍想建立佛教的大一统,又上表文帝让灵裕留下。灵裕得知此事,非常气愤:

“一国之主,本不应有二言。现在又让我留下,这于情理不通。”

灵裕又对门人说:

“帝王大臣,我不想离他们太近,那样只能使他们侮辱你,而且轻视佛法。离他们远一点,却可以让他们对你尊敬一些。我考虑再三,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接着文帝又三次传旨,请灵裕商讨一统之事,灵裕借故推辞。不得以,文帝对大臣功威说:

“我知道灵裕法师刚正梗直,是一个想得到自在的人,我们不应该强迫他。”

于是文帝又传旨,让左仆射高频、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 贺若弼 等人,前去拜访灵裕,宣读了文帝的圣旨,代文帝改忏罪。同时,赐给灵裕绫锦三百匹,而且为他在山中建寺,文帝亲自题写匾额,起名叫灵泉寺。

灵裕在灵泉寺,文帝常常写来诏书,表示问候,不断地赐给灵裕许多东西。由此看来,灵裕出京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灵裕从灵泉寺移居演空寺,在寺中大力弘扬佛法,修持佛道。想学佛法的人,往往 不辞劳苦 地到寺中请教。一时间,学法者达上千人。灵裕传人佛法,教诲有方,常以大德们的事迹为典型,让学法者向他们学习。

有一个沙门将要返回故地传法时,来向灵裕告辞。向灵裕请求:“愿听您一言,切中佛法的要害,使我能依它理解佛法修持佛道,长久受益。”灵裕说:“你来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过,在你走的时候,我一定赠给你有用之物。”这个僧人上路时,灵裕给他一本书:

“经、诰、禅、律,恐怕会使你的心混乱不堪。这里有一本《高僧传》,你拿去作为榜样,可以长久使用。”

这个僧人还乡后,以此传为借鉴,体悟到了佛法的妙处。

曾经有一次,灵裕去听慧远讲法。在讲授的中间,灵裕突然高声说:

“慧远谈佛经的注解讲法事,而让众僧修道,简直是魔说!”

在座的人震惊而起,纷纷斥责灵裕。慧远快步走向灵裕,灵裕对他说:

“我听说仁者弘法,总是以身作则,以传示范。因为学法之人,是希望有榜样的。”

慧远流泪施礼接受。

灵裕行为清贞洁净,正气凛然。他自入佛门以来,就能够持律自守。而且年龄越大持律越严,俗情愈减。

母亲得病,灵裕前去探望。走到中途,听说母亲已死,就不再前往。他叹息说:

“我来看母亲,现在还看什么呢?还是回到寺中,为我的来生做准备吧。”

在年近六十时,灵裕所在寺院已有两堂僧人,灵裕却从未有过自己单独的居室。遇到言行有违犯僧规的,灵裕常常让他出众,当面给予训诫。不是经律中所允许的,寺庙中决不许女人停留。女人住的房屋,灵裕从不让僧人进去。只有在讲法时,才让女人入寺中听法,而且要后入先出。灵裕要求众僧不要穿绫罗绸缎,看到服装不合规格的,他一定会当众处理。

一次,灵裕与人探讨清名和小利问题。灵裕说:

“我听说君子争名,而小人争利。”

“名本是从利来。”对方说。

“但得了小利,就失去了清名。”灵裕说。

那人说:“这种人是假做善相。”

灵裕反唇相讥:“这也远胜过真心去做坏事者。”

人们把他的这段话传为佳言。

邺下人有谚语称赞灵裕:衍法师伏道不伏俗,裕法师道俗都伏。

隋文帝仁寿(公元602或603年)年间,文帝下诏,把舍利分到各州。当时,出现了许多奇特之象,人们都认为是吉兆。灵裕说:“白花、白树、白塔同时出现,我看是凶兆。”

众人不信。不久,献皇后和文帝相继去世,全国人都穿白衣,证明了灵裕之言。

相州刺史薛胄所住屋子的地基忽然变成了玉,胄认为这是瑞兆,于是设斋庆贺。灵裕说:

“这是琉璃,要慎重,不是福象。”

薛胄没有听灵裕的话。后来杨谅起兵叛乱,薛胄被流放到边疆,才想起灵裕的警告?但已经是追悔莫及。

仁寿末年(公元604年),在寒陵山建浮屠塔。在建到四层时,灵裕在一天早上催促众人说:

“恐怕事情有变,应该昼夜不停地施工。”

果然,将要建到顶层时,赶上晋阳事发,上面下令停建。灵裕也在第二年死去。

灵裕知道他要离开人世时,就向弟子们进行教诲,让他们行善戒恶。在死前第七天的早晨,灵裕提笔做诗二首。

第一首是:

初篇哀速终

今日坐高堂, 明朝 卧长棘。

一生聊己竟,来报将何息。

第二首是:

其二悲永殡

命断辞人路,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更会几何年。

灵裕去世的那天晚上,他对侍者说:“痛在后背,我要走了。”三更时,众人只觉得异香满室。非常惊异。此时,灵裕已入禅定,口中念着佛的名字,一直到天明,最后气断而逝。那年,灵裕八十八岁。众人哀痛不已,随之把灵裕葬在灵泉寺侧,并建塔纪念。

后来,有人为灵裕在宝山建了一个石龛,名叫金刚性力住持 那罗延 窟,上面刻有法灭时的图,写着灵裕的事迹。山幽林静、语言恳切,事迹昭彰。每年春天到山中游览的僧人,都要去谈龛上的刻文,对灵裕无不佩服万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66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