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怎样才能放下一切(佛说怎么放下一个人)

学佛百科2023-03-2780

佛教怎么样才能放下过去,

佛光普照 证悟放下

大家要好好的学佛修行,一年一年过得很快。我们不能浪费自己的生命,也不能浪费自己的慧命。人有两种命,一种是生命,一种是慧命。拥有慧命的人会珍惜时光,而只拥有生命的人可能会浪费时光。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被时间抛弃,因为时间是一直往前走的,我们只有用自己的慧命走在时间的前面,让我们做的善业很快的得到善报,让我们自己得到所有的一切全部都能够印证,让它像五光十色的太阳照出来的霞光一样照亮自己的心,不要把自己的黑暗反射出来,那才是真正得到身心合一。

一个人在学佛中,首先要心包太虚,心包太虚就是说你能够把过去的一切都包容。念经要念出自己的善心;杂念就是我们这个缘分加上去自己的影子。学佛人懂得要用意念来检测自己,是善念,还是恶念?能作善的人就是善人,学得不好的人就是恶人。

要懂得怎样让自己能够适合在人间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很多人说:“过年了,我们会跟菩萨说,菩萨保佑我得到安详吧!让我能够越来越好!”台长告诉大家,什么是越来越好。自己越把名利看淡,你就会越来越好。要顺应自然,要随缘,你就会得到安详。我们要懂得豁达、淡泊、开朗。我们人天天有无常,面对人生无常的境界,要将痛苦和忧伤降低到最低点。碰到不好的事情,我们也要把痛苦和忧伤忘掉。因为我们每分钟、每秒钟都会拥有痛苦和烦恼。所以,尽量让自己身上和精神上得到一种喜悦,那是法喜。知足的人,才会常乐。安宁的人,才懂得珍惜,想要自己安宁,就要常珍惜自我。对这个社会要经常想:“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我没有什么怀疑的,我没有什么抱怨的。我的心里储藏着感恩!”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安详!

听众朋友们,新年要到了,希望大家对于世界上的东西都不要看得太真太重,因为我们在人间所拥有的一切就像我们拥有的时间一样,今天我们拥有时间,可能已经结束了,这个时间就没了。学佛人要懂得不要去追求某一件事情,不要去执著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会给你带来无限的痛苦。所以,真正懂得学佛是要懂得佛心,才能感受到佛菩萨的存在;要让菩萨真正的进入你的心中,你才能真正的把佛菩萨的光芒吸收到你的人体物质当中。你有了这些光芒,才能用这些光芒散发出更多的光芒!就犹如人间科学的太阳能一样,太阳光照进了太阳能的蓄电板里面,太阳能就产生出电量,让你家里的电灯发亮。犹如佛菩萨的光芒照进我们的心一样,我们吸收的能量就是佛菩萨的光芒,而照出来的是经过内心的回荡所产生的佛光。

希望大家要懂得,佛光普照,不但照亮我们自己,更要照亮众生。我们要真正地找寻到佛的光芒,我们不能每天都为名、为利、为钱财。菩萨照见的是五蕴皆空,而我们人照见的是五蕴不空。我们只有学菩萨一样,心中干净,克服障碍,我们才能真正的照见五蕴皆空。

希望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学佛能够增强自己的意志,救度众生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既然要坚定信念,就要懂得怎样能够不被污染。因为人被烦恼,被人间的一切污染之后,就不会有干净的想法了。就犹如一个人看了不好的东西,他的脑子马上就脏了。所以我们说,真正学佛就是意识,真正的明白,那是潜意识。我们的意识干净,我们才能触动自己的神经和大脑的细胞,让自己真正的明白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懂得不追不求,实际上就是有功德。人不能追,事不能求!

我们学佛,要把自己虚幻的东西、虚假的感情好好地去掉。我们不能整天为自己活着,我们要懂得为众生活着。我们今天的身体能够永久的吗?我们学佛要懂得怎样能够帮助别人,怎样修到自己不执着,怎样能够让所有的众生都热爱你,那你很快就能成为菩萨了。

很多人说,“我家里限制妨碍我学佛啊!我的孩子不努力啊!我的才华被埋没啦!”在这里我告诉你们,真正限制、妨碍、埋没你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很多人说:“我怕那个事情啊!我不敢做啊!我不能去做啊!”谁妨碍了你啊?你自己心中的障碍让你担忧,你不能去做,其实就是害了你自己!所以,学佛人要证悟。证悟就是不让你有烦恼,不知道有烦恼。不能自己拥有受想行识,因为这个“行”和“识”,都是你捉摸不透、搞不清楚的意识形态。真正学佛人要懂得我们只要不用自己修的不好的思维去影响别人,你就是正思维。

有些人对人的生命不理解,以为自己还可以活很长。实际上,人命就在呼吸间啊!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去努力,只要为了这个目标拼命地去做善事,他就会有功德。

佛说如何放下执念?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

故,顺其自然,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

在修行的路上,既然一时放不下,自然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只是应该在内心观到这一切,本来如幻,并不实有,不以有所得之心而产生慢心这类的心所,就是最好了。

但做为凡夫,受无始以来的薰习,执一切为实有,或者不是执着这个就是执着那个,在这强势的惯性之下,要狂心顿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既然一定要被某缘所束,一定会有所执,何不择其善者而从之。比如,我人求出离,虽然一时很难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那么就不妨施以方便,用执心再修以佛法,而不去攀缘其它恶法,行走在成佛的路上。

如果能够全部放下,就是佛陀。放下我执,放下法执,直至放无可放,自然成就无上智慧。名为无上智慧,实则强名为无上智慧,本无无上智慧可得啊。

虽然还是凡夫,但总是走在解脱的道路上,直至最后终悟诸法如幻,一切缘虚,自然顿时一切放下。这个问题其实佛陀,早就有说,既然身心本来如幻,如何还以幻修于幻?就像钻木取火,火一起来,自然钻木还有所钻之木都化为灰烬。

学佛不是学的战战兢兢,自然要是心胸更加的开阔,一切诸事,随缘而来去,来去之后却无留恋之心。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就像镜子一样,不过美丑来照,都现形,但都不会留下痕迹。

怎样才是解脱?佛说放下,要怎么放?道说舍得,要怎么舍?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核心是正见,如实知见,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以戒律为根基,止禅(修定)为助缘,观禅(修慧)为实践。

要学习放下,就必须实行佛陀的教导,而不是口头说放下。经过实行佛陀的教导,逐渐的‘放下’。‘放下’什么呢? 先放下自我,把心放柔软(初步),最终才能看到‘真相’。

道说舍得,意思是说人如果一直执着而停滞不前,那么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既然道路错误,目标错误,方式错误,为何不舍弃道路,目标以及方式,从新定位自己。就好比一双手一直抱着一个空空的木桶,如果不舍弃木桶,是无法在获得任何事物的。

如何放下自己?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4种心

“你有很多事放不下吗?”

“做人要潇洒一点。”

不管是一段感情,还是某件物品,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

可能是有人骂过你,所以你对此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情绪逐渐开始越来越负面,影响着你之后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

所以“放不下”时,最可怕的并不是谁骂了你,而是我们因此而延长了被伤害的时间。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对“两支毒箭”开示,被第一支毒箭射中时,是身哭,代表着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逆境困难,而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

被第一支毒箭射伤后,痛苦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对此始终放不下,那么就会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

所以,放下其实不是认同,也不是纵容,因为认同和纵容都是“对他”的,真正的放下,是接纳,是放过你自己。

如何放下自己呢?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我们的4种“心”。

佛学里的分别心,是指攀比、比较的意思。

无论什么事情都想要判定个优劣高低,那么你就很难真正放下自己。

禅语有云: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一种真正的修行,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可以做到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地维系,过程是很苦的,故而被称之为“苦行”。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谓去除分别心,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无”,而是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

抛开佛学思想不说,在我看来分别心最大的弊病便是见解过于短浅。

比如看到别人好了,就说人家好;看到别人不好了,便说人家不好,这便是一种分别心。

本质上,分别心其实就是世俗心。

谁的钱多?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望大?这都是世俗带来的想法。

在感情里,情侣之间常会为了谁付出得更多而斤斤计较,这便是分别心所带来的烦恼。

等到两人感情彻底决裂后,便会久久难以放下,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我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轻易就放下了?

其实,你放不下的并不是对感情的付出,而是你的分别心。

唐诗《东门路》中有一句: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

这句经典名句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凡有名利可图的地方,都会有人为了名利而惹是生非。

按照孟子的思想理解,是非之心是指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智者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明辨是非,以此来获得更顺利的结果。

但事实上, 真正高境界的智者追求的一定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圆满”。

比如一个餐厅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了,从讲道理的层面来说是客人的错,但放在服务行业里即便客人错了,也还是服务员的错。

为什么?因为你错的是你跟客人吵架这件事,而不是客人做的那件事。

这时候餐厅老板肯定会责罚服务员,于是服务员便认为“我没错”,故而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

最终,服务员带着情绪上班,工作越做越差被老板炒掉了。

客人做错了事情,服务员应该如何圆满解决跟客人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会放不下呢?是因为你一直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对方但受罚的却是自己。

一般来说,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都会比较焦虑。

焦虑的根源来自两个: 焦虑失去和焦虑得不到。

已经得到的东西或来之不易,又或极其珍贵,所以整天都在担心失去。而本质上担心的不是失去这件事,而是失去之后的痛苦。

想要得到更多东西,要么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条件不足,所以会出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情况。

得失心太重,实际上就是欲望太大,而能力不足。

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会在乎失去什么东西,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有实力,失去了一样会回到自己手中。

他们也不会在乎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清楚自己暂时还不够格。

网上有句话叫 “得失心太重,是一个人最大的破绽” ,深以为然。

当得失心不再纠缠自己时,你便不再纠结,也不会再焦虑。

自然,你就放下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常说一个人放不下某件事、某个人时,会说他“执念太深”,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执着心。

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放不下某段感情,并不是这段感情有多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而是我们执着于对已成过往事件的看法。

执念一旦加深,便成怨念。

而怨念,不过是在为难和折腾自己罢了。

你爱财,并为了获得财富而产生了执念,这是一种执着心;而你刻意不求财,怕毁了你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对名声的执着心。

简而言之,过于在乎他人对你的评价和态度就是执着。

人生不应该过度执着,不要对某件事、某样物、某个人过于贪恋。

当你执着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烦、痛、厌、累、伤。

到最后,执着心太重的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缘来则来,无法抗拒,缘去即去,难以挽留。

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

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都是“妄心”。

当你妄想强留必然会失去的感情时,你就会放不下自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痛苦、烦恼,如果我们不放下自己,那么终究会为此而自我折磨。

放下,不代表堕落,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一种不折磨自己的“放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执着于攀比、对错、得失,面对已成事实的现实,你才能真正放下自己、解脱自己。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佛说看淡一切放下执着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有很多的问题,也是因为这样很多人都处于痛苦当中,总是感觉自己的生活非常难,而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其实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放不下造成的,佛说看淡一切放下执着就能够顺利的解决很多问题,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自在。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造成的,因为执着于某个念想所以不能够摆脱,从而生出了很多的忧愁和烦心事情,世界的苦难有很多,不能够所有的人都依靠自己,只有学会自己放下一些执着才能够成功解脱。

执着有的时候是一件好的事情,有的时候却是不好的事情,如果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那么执着就能够让大家更好的成功,但是执着于一些小事情、情绪上面,则会让自己产生很多的烦恼,因此放下、释怀才能够成功。

比如因为一件小的事情记恨别人,不但是对自己的心理、身体会有伤害,同时也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不如学会包容点放弃执着,这样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也能够变得更加愉悦。

佛说看淡一切放下执着其实能够成功摆脱很多烦恼,也是非常富有智慧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7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