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会落入神我(学佛会落入神我的世界吗)

信佛的人,很容易走火入魔,也许他们就在你身边!
如果你信佛,或是在学佛,就有必要看一看,自己是否真的在信佛,或是在学佛。
我相信,你的身边也会有这样一类学佛者,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学佛者,而是学魔者。
要想知道,自己或身边的人,是不是真的在学佛,很简单,只需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所作所为,就能知道答案。
有些人,学了佛以后,每天只知道念佛诵经,家里的事不管不问,身边的朋友亲人,也都渐渐远离了他,对于这样的学佛者,其实并没有领会佛法的要义,自己已经走火入魔,还不自知。
真正的学佛者,一定是让人觉得他,越来越容易亲近,和谁都能相处的很好,他可能不会念经,但他懂得孝顺父母,友善亲人朋友,他可能从不拜佛,但他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染周围的人,他不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个修行人,他会觉得自己,与身边的人,并无高低之别。
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就常常把佛挂在嘴边,如果看到有人,对佛不敬,他就会怒火冲天的,去跟人理论,若对方执意不肯接受自己的观点,便会脱口去诅咒人家,早晚要下地狱。我相信,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
而真正学佛的人,永远给人力量,给人安宁,并且常怀一颗包容的心,就像佛一样,不会因为他人的行为,去改变自己,也不会有看不惯的世间事。佛的胸襟,就像大海一样广阔,就算有人对佛不敬,佛也不会记仇,若真的因为说了佛的坏话,佛就要他下地狱,那佛成了什么?
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喜欢持戒放生,不过却有一类人,常常因为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而懊悔三天,不小心吃了一块肉,而懊悔三天,这也是学佛,学成了魔的表现。还有些人,到处去买乌龟,鱼类放生。他们固执的认为,放生就是积德,其实就在有些人放生的过程中,已经种下了无数的恶因。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换位思考,如果你把一只淡水鱼,放生到大海里,那鱼的心情会如何?你有想过吗?如果你把一只生命力极强的成年乌龟,放生到河里,那将会有多少小鱼小虾,要被你放生的乌龟吃掉,你有想过吗?放生虽是善举,但因为你的善良,而害死无数生命,这样的善举,真的还要固执的做下去吗?
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因为不小心破了戒,而陷入无尽的懊悔之中,就算是佛也吃过肉,学佛就是在修心,心中无肉,你吃它又何妨?若心中有肉,你忍着不吃,还不如尽情的去吃。
真正学佛的人,选择放生也一定会先去了解,放生对象的生活习惯和习性,并把他们放生到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放生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发心和结果。
学佛,不能每天执着在别人身上,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佛,可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就认为自己的修的才是正道,其他人走的都是邪道,并到处去说,你这样是成不了佛的,你这是在造孽,只有如何如何才是正道。其实这些人,也并没有真正了解过佛。真正学佛者,都有一颗包容世间一切法的心,学佛的人,不会只认为自己的信仰,或修行方法,才是正确的,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就是人行邪道,若连一颗包容心都没有,学佛又怎能成佛。
学佛,不是迷信,佛是老师,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为修行,就是在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与大家一样,而不是脱离世间,与人隔绝,让自己的心,与大家不同,当大家都被念头牵着走时,你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和笑对人生的态度,你就已经离成佛不远了。
大道永远至简,把现在的生活过好,才是迈出学佛重要的一步。若开始就走错了,你离成魔还会远吗?
我们要去学习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而不要去学习王夫人。
你身边是否也有学佛学成了魔的人?欢迎留言,指出正确的学佛观,以利益更多有心学佛的人。
现代人学佛,为什么往往学到走火入魔,精神异
因为有一部分“执”念太重,不懂非要懂。不懂就不懂,有缘自会明白。还有的非要眼见为实,一些相非要用眼睛看见,大觉者的念相也要用眼睛看见吗?有人去四处寻找净土,有必要吗?智商觉悟不够有人非要自学,结果就精神异常,走火入魔,甚至让人送去精神病院。心悟即明,明心见悟。不管哪个大觉者都是先看自己,你越看别人你越看不顺眼。最后就是学经,不是念经,你会背了,但是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啊!佛界是不能开门的,要知行合一。我既明白道理我也要去行动才行。
学佛不要落在感应玄妙上
经常有人问一学佛如何如何,是什么原因?最多的算是一听到佛号或者见到佛像就会流泪等等。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听到观音菩萨的圣号就会心安神静,有了安全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去在意它,更不能去追究它。要抱有一种平常之心对待它,否则轻者耽误在里面,重则步入与世隔绝的情况。
所谓的道交感应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只要你心静一些,再细一些,这些情况都会出现。所以,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这些所谓道交感应,这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也不是你一个人的神奇,是每一个人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更不要因为这些正常现象而迷恋,这样就误入学佛的歧途,断了自己的善根种子。
比如很多人说一念佛或者一提佛就会流泪,这是很正常的,是你自己的忆念前事或者爱或者恨而出现的情况。因为我们人类就是这样,有很多的不自觉,或者说控制不住的东西。当我们贪吃,想起什么好吃的时候,就会流口水一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些现像在《楞严经》里面描述的非常详细:「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所以,学佛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些人人都有的现象上面,更不要迷恋这些现象,这样只能把你的精力分散,让你逗留在路途的风光上面,浪费的人生。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用功上面,或者用在行菩萨道上面。这样我们的才能不空过这一生,否则就太惨了。
佛教是有很多的玄妙,这些玄妙就是平常生活的体现。庞蕴居士说的好:「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材」。我们往往偷懒,把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一股脑地用神通或者玄妙来解释,实际上是这非常害人害己的,害人是把别人蒙骗了,害己是把自己的功夫或者说应该做的事情耽误了。这与学佛是完全违背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要珍惜自己的人身,不要让自己的一生空过。
中国佛学真常唯心论和神我真常唯心论有什么区别?
赞叹楼主正见!此一见解,比之持“明灵觉了”心常住不坏;持“缘起性空”为第一义谛的诸方名师不知高明多少倍!何以故,一正一邪故!
末学浅陋,于楼主所说,浅谈见解如下,愿得真善知识指正:
“真常唯心”是究竟佛地的“常乐我净”,若在因地,等觉菩萨以下不能完全了知。凡夫或有邪见:言:“佛教就是个空,一切法无非缘生缘灭”。此见落入“断见”,违背佛理,同于唯物主义;又有凡夫邪见:言“清清楚楚,能闻能知,处处做主之心即是”、“一念不起即是”等,将意识心执为真常。此见落入“常见”,同于外道神我、超我,乃至身外之“上帝”。亦违背佛理。
此“真常唯心”,是经中处处演说之“真如”、“真心”、“如来藏”、“自性”、“心”、“唯我”、“我”、“阿赖耶识”(凡夫位)、“庵摩罗识”(菩萨位)、“无垢识”(佛地)、“拖死尸者”、“父母未生前我”、“如来”、“涅盘”、“本际”等等几十种名称;
此“真常唯心”,正是开悟明心所证悟的“真心”;以般若中观智而言,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落二边,不常不断。
此“真常唯心”,无有形象而能生万法;本为“空性”,无知无觉,了不可知。
如是等等,学佛多年却视而不见;落在空有二边,坠入“断常坑”;实在可惜!
真:
此心无始劫以来至无尽未来际,以其不生,永不断灭;此心是众生赖以成佛之“实相”,不可言“空”;如无此心,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写!
常:
此心摄受一切生灭法而本无生灭,遍一切时:于睡着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乃至涅盘之中亦不坏灭;遍一切处:三界六道众生,即如无色界天人,六根不存在,此心亦不坏灭;性如金刚。若说此心“无常”,即是虚妄不实之生灭法,何用苦苦求证?
唯心:
世间器物、四大和合之色身、众生之眼耳鼻舌身意识、五蕴、十八界等;穷一切思维能所,莫不由此心生出。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以上略说,此心真实存在而为空性,谓之“诸法实相”,“真空妙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楼主不可以意识思维心的学习而妄称“会得”,何以故,“唯证乃知”故;凡夫熏习故;“相似般若”故。完全不是“哲学”等世间法;以其不落思维觉知故。乃是“一念相应”,一瞬间的“明心”。实际触证而知的“生命实相”;
以其人人具足,不是“神我”;以其“如影随形”,“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不是身外之“超我”;以其“空性”,一切凡夫莫能触证,不能“以声、色求我”。因此与外道本质区别。
三乘佛法,隐说、显说、浅说、深说。而以唯识类经典为“第一义谛”、“了义法”;同归“唯一佛乘”。何以故?“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另:楼主莫要说为“中国佛学真常唯心体系”,诸佛早已一音宣说,非是玄奘法师发明。
偈云: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万重山。
愿一切善者深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常住十方佛
关于学佛的一些问题。
西元二○○○年六月七日讲於新加坡
在北传佛教熏习十余年后,约四年前始接触南传佛教。南、北传虽都被视为佛教,但其教义、修行和目标,却可说是南辕北辙的啊! 近日阅读希尔伯列克编着的「初果」一书后,心中生起一些触动,却真诚地想把自已对南、北传初浅的认识,分享给北传佛教徒们。
笔者所接触的北传,鼓励广结善缘,行多生多劫的「菩萨道」;然而,所接触的南传,却重视止观修持,趣向「解脱道」,其修行方法便是佛陀亲自觉证的---直下、当下的「四念处」,南传禅师们警告我:此生至少要取得「须陀含果--初果」。
德藉僧人Nyanaponika Thera尊者在他一本已被译成十种语文的《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序文中如是说:「即使发愿行菩萨道者,在长期生死流转巨变中,更需要非常高度的正念正智、敏说的觉醒和明确的目标,避开四念处(Satipatthana)的修慧(Vipassana),而放弃今生即能证得的、永不退转的入流果(Sotapatti),这从佛陀本身的教诫来说,是相当怪异的情境。充分修习四念处,以获得究竟智慧,是所有解脱者已经走过或即将要走的路,不论他们是佛、辟支佛或阿罗汉。」
■ 须陀含果 (Sotapatti / Stream-Entry / Consolation)
在相应部(杂阿含)里,世尊教诫:「…圣弟子坚固信念于佛、法、僧和圣戒者,得须陀含果…..何者为须陀含果? 于此法、律,已知已断三结者,得须陀含果,永不堕恶趣,往生善处一段时后,究竟正觉解脱。」世尊再说如下偈子:
Those who possess faith and virtue,
Confidence and vision of the Dhamma. (如实见法 / 见缘起法)
In time arrive at the happiness
Grounded upon the holy life.
在巴利英译的《閰浮车相应经》(汉译杂 舍利弗相应篇) 里,外道閰浮车请示舍利弗尊者:“In what way, friend, has one attained consolation(trainee) 如何证须陀含等有学者?” 尊者答:“When a bhikkhu understands as it really is the origin and the passing away,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the case of 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 in this way he has attained consolation. 如实知六入触之集、灭、味、患、出离者获须陀含等有学者。”
根据上面经文,得须陀含果要有断我见、戒禁取、疑,和如实见缘起法,以及如实知六入触之集、灭、味、患、出离之能力者,这种成就,不是做慈善、诵经、拜忏、持咒可以办到的,这是要有相当止与观修持基础的。
■ 止 与 观
止,指的是「奢摩他定(Samadhi) 」,又称安止定,或称寂止禅,是纯粹修定,没有慧观(内明)。南传佛教有四十种修习奢摩他定的业处(目标)。其次第有四禅、四无色定,而每一禅之前的近分定称之为「近行定」。 近行定的经验范围很广,每一个近行定各有粗与细之分,所以共有八个层次。
观,指的是「毗婆舍那观禅(Vipassana)」,又称内观智慧禅,或称四念处,它是有止有观、止观平衡的。 毗婆舍那观禅的定力亦有次第,其特质、体验与奢摩他定不同,所以别称毗婆舍那禅那(Vipassana Jhanas),它有四个或五个禅那,每一禅那有其相等的「刹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这刹那定相当于纯奢摩他定每一禅前的近行定。
■ 四念处 与 毗婆舍那观禅(Vipassana)
当年,世尊修习各种四禅八定后,深明奢摩他定不能解脱,乃自觉毗婆舍那观而得解脱。 世尊将毗婆舍那观禅运用在四个念处上,教导众生如何修持。 其有二条途径(approach):一条途径是先修习奢摩他定至少到达初禅的近行定或更深的二禅、三、四禅诸定后,再修习毗婆舍那观禅,如《大念处经》里的安那般那念,在这途径上,起初可能有 “定多观少” 的现象。
另一条途径是止与观同时着手的纯毗婆舍那观禅,为了方便区别,将这途径简称为「纯内观」。 在这途径上,是止观平衡的,即有多少观力就有多少定力。 在《中部尼柯耶 大念处经》里,世尊以熟炼屠夫杀牛的譬喻,开示直接内观身体的四大现象,「清净道论」里说,这是为利根而修界业处的人说的。 中国佛教徒比较缺乏止观的认识,总误解纯内观没有深定、也无戒分。 试想,如果没有相当和相等的定力或持戒力的话,如何如实观到那有如急速跳动之电动缝衣机的针孔般的生灭法呢?又如何在行禅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间保持 “触断” 或 “受断” 呢?
《须深盗法经》(汉译 杂347经)里,世尊对着仅修奢摩他定的外道开示这毗婆舍那的纯内观途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将这篇经文曲解,同时盲引盲地引证北传的「毗婆沙论」或祖师们的论说:「慧解脱阿罗汉不须要深定,只要初禅前的近行定便可成就」,有位南传比丘说:这是邪见啊! 很多人对南传禅师们所说的近行定或刹那定往往断章取义的认为:近行定或刹那定仅是初禅之前的定力而已,这是不正确的!
观力如同显微镜或核子断层扫瞄,定力如同放大镜,二股力量结合的威力,才能突破生死轮迥,才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臻涅盘。世尊苦口婆心地为无明而流转于无始轮回的云云众生宣讲这解脱法门,所以我们研读四圣谛、三十七道,乃至阿含经,要这样体认:这深入解脱层面的解脱道,是止观兼备的。
汉译杂464经,佛告诸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修习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觉知、内明),所谓止、观。」又说:「…..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于观巳,亦成于止;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这便是在诠释止观两力结合、平衡才能导至诸解脱。 有毗婆舍那的四禅观慧,才得以断身见→证空性→行舍→初果;之后,有了奢摩他定的安止,才得以进入色界→无色界(除去五上、下分结)→涅盘。
Visuddhacara尊者在他的一篇《Vipassana Jhana:What the Masters Say(止与观,大师怎么说)》论著里这样结语:「阿姜查的诠释真好,他说这些日子人们执着在文字上,各称他们的修习叫内观,或者叫奢摩他,或说在修习内观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这思路上庸人自扰了,直接去修习吧,究竟如何自已将会看到的….。诚然,我们要多修习少说话,不管采取那条途径,两者都是一样有根据的,只要正确而精进,都能快速进展到目的地---涅盘---从苦中获得解脱。」
■ 止 观 禅 乐
世尊与他的直承声闻圣弟子们在尼柯耶(阿含经) 里所开示的禅修次第,不管是四禅那、或四无色定、或灭尽定(the signless),都是包含止观的,可见巴利英译相应部《舍利弗相应》、《目楗连相应》、《阿那律相应》,或中部尼柯耶第43、44 等经。
神通第一的目楗连尊者,是从阿那律尊者那儿听闻到四念处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阿那律相应》的一段经文吧:
一群比丘们来到祗树给孤独园的松林精舍,向阿那律尊者请法:“By having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what things has the Venerable Anuruddha attained to greatness of direct knowledge. / 您尊者如何修习而获得大神通?”
阿那律尊者回答:“It is, friend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have attained to greatness of direct knowledge. What four? Here, friends, I dwell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feelings in feelings…..mind in mind…..phenomena in phenmena, ardent, clearly comprehending, mindful, having removed 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我因修习四念处而获得大神通,这四念处便是:就身如实观身,就受如实观受,就心如实观心,就法如实观法;我精勤持续地觉照、洞晰,今已断除世间的忧苦、烦恼了。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recollect a thousand aeons.”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wield the various kinds of spiritual power….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wield the various kinds of spiritual power….that I understand the minds of other beings and persons…..that I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nd the impossible as impossible…..that I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result of past, future, and present kamma by way of potential and by way of cause…..that I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way leading everywhere…..that with the divine eye……而且,….我因修习四念处而获得三明六通。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ints, in this very life I enter and dwell in the taintless liberation of mind, liberation by wisdom, realizing it for myself with direct knowledge. 最后,我因修习四念处而断尽一切烦恼,就在此生,我得心解脱、得慧解脱、得大神通。”
四念处,止、观兼俱---俱三三昧---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离五欲、五盖,心清净,所以也一样有禅乐,但是习禅者不会沈耽、滞留在禅乐中,因为它有觉照力(正念)的缘故。
■ 正定---刹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奢摩他定禅与毗婆舍那观禅的不同是,前者是寂止,带着沈静的喜乐 (joy / tranquility),后者是清明、觉醒。 这清明、觉醒的止观力称之为「刹那定」,所谓刹那定,不是说它的定力很短暂、很浅薄,而是说毗婆舍那观的止观力敏锐到能看穿那迅速又连续不断的刹那生灭现象,而且这止观力能粉碎现代科学所谓的微细分子(色聚),证入无我、空性,而得行舍智。
刹那定是慧解脱的工具,所以唯有包含刹那定的毗婆舍那观禅,才堪称为正定,奢摩他定因不能发慧,不被称为正定;但也有说奢摩他的四禅是正定,理由是它容易转观,四禅以上的四无色定观心微弱,不易转观。 简言之,正念是正定的主要内涵。
■ 身 念 处
身念处可说是四念处的起观点(starting point in working domain),修习一段时间后,将自然先后或同时的进展到其它三个念处。 从身念处起观,容易扎实,但也要方法正确才行。 有不少修习「葛印卡内观禅法」的人说,其修法是观受念处,但笔者等认为,它也是以身念处的觉受(sensation)起观;很多人似乎对 “身的觉受” 和 “心的感受” 没有厘清,对受念处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舍受) 的内容也极为疏忽。
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或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或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或三十七道品,总括分类之,唯色法和名法二种,比如,由身念处起观时,最初内观到色法的四大,由于四大的冲击而现起触(physical sensation),与触相应的受(mental feeling)是受蕴、想(thought process)是想蕴,与触现起的思(intention)是行蕴、心(noting mind)是识蕴,由是色法而现起名法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属名法)。 四念处、五蕴、四圣谛与三十七道品是互摄互容的,习禅者要能融会贯通。
正统的南传止观禅师们,有的是从年少、年轻时就出家了,他们经过国家之法师、论师、禅师资质的重重甄试和僧团认可,他们不仅擅长奢摩他定禅,也擅长毗婆舍那观禅,而且熟习巴利三藏经典、论书、长部和注疏,能权威地说出经典与其个人的修持体验、经验,他们的长期修证和丰富教学经验,能针对个个学生的体质、性向,引导从各种业处下手起观,以开展四念处,他们不会仅教导学生观察身体的觉受而已,亦不会不鼓励学生去行禅。
■ 观想、思惟 与 毗婆舍那观
日前有位不认识的朋友从华盛顿DC州打电话来询问有关修习四念处的方法和书籍,他说他已阅读过很多内观禅的书,也已皈依一位密教法王为师,他想先修习四念处以作为修习密教的基础,他说密教也有观,我反问他:那你观到什么? 他吱唔回答:观想佛像(本尊)不是观吗? 我直接浇了他一头冷水:你对止观完全不清楚。 又有一位朋友在一个佛学研讨班上这样说:大乘 “宏观”一切,观的范围大,小乘仅观五蕴身心,观的范围小。 另一位朋友则形容,她外观器界、与宇宙大地结合一起。 乍听这些论说,似乎很伟大、很摄人,但可能多少落入顽空陷井,或梵我、神我合一的外道思想,或定禅的境界去了。
我们不要抑眨 “观的范围小”,能够以止观的「心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 of Mind)」当仪器,如实看到色法、心法的刹那生灭(约0.015秒),再将它们粉碎,体证无我、空性、行舍,这才是扎实、稳固、精密、准确、细致又深广、不含糊、不儱侗的根本之道啊!
毗婆舍那止观的英译约是:Insight 内观 / Mindfulness 正念、正知 / Dwell Contemplating 觉察、洞晰 / Clearly Comprehending 智见、内明 / Independent正智。 汉译阿含经把止观翻译为 “思惟” 或 “禅思”,这或许是造成北传佛教徒误解止观义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以前常听到讲授「中观今论」的一位非常慈爱的长辈提及 “思惟观” 这字眼。
如从南传的定禅修习过程而言,当具有安止定五自在能力时,从色界安止定中出定后,会“思惟” 定中的意识状态和目标的本质。 然而,四念处的毗婆舍那止观是超越语言、文字、形相、颜色、观念的当下、直下的如实观 (reflection without thinking and reasoning)。《清净道论》里有提到,修习毗婆舍那观约在第三观智时会有一个「思惟三相」的过程,但这也跟北传所说的观想、思惟观、宏观不同;一位缅甸禅师解释「思惟三相」是一种「推论内观」,但也要有「实用内观」的基础才能进行此过程,也就是说,已经具有内观自己身心当下缘起的刹那定基础后,才有能力外观他人、观过去、观未来的缘起。
■ 中道 与 中观
在还没有接触原始圣典之前,经常听到或读到佛弟子们宣说:「不苦不乐即中道」 或「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即中观。有人说 “中观” 境界最高,又有人说 “禅宗” 境界最高。
我们要诚实的行解佛陀和其直承圣弟子的教义,要契入止观修行解脱层面,不能仅在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体验、或形而上学层面做推论、思辩。 佛陀曾以一个调整琴弦松紧的譬喻,开示修行要领,佛陀亲自证授的四念处(婆舍那观禅),正是用来如实觉观和内明身心五蕴,用来体检行者的身心状态的;正念---正观,如同一架censer或探照灯,正念坚深的话,对身心的松紧、苦乐、境界,皆得清清楚楚。
贫老病死苦,不光是2500多年前佛陀那时的印度而已,纵观、横观整个世界,25个世纪以来无处不是这样的苦呢? 佛法的苦,主要是指生灭无常的「行苦( Sankhara Dukkha / Suffering of Formations」,这行苦在四念处的修习程中是要被如实见的。 《中部尼柯耶》这样诠释「不苦不乐」:离欲界的五欲、五盖进入色界、无色界、乃至涅盘的宁静时,不执着喜乐,堪称不乐;而自利利他的涅盘为苦的熄灭,堪称不苦。 《中部尼柯耶》又诠释:习修止、观,随着次第,于二禅时语行安息,于四禅时身行安息,于灭尽定之身、口、意三行安息的「究竟断遍知(cessation of all formations)」时,将破一切我执、法执,达至无相解脱 / 无愿解脱 / 空性解脱 / 慧解脱,这与涅盘仅是同过义不同名而已。
四念处就如同一条经线,贯穿三十七道品解脱之道,而至涅盘;四念处的正念,用来平冲五根、五力,用来检视七觉支、成就八正道;四念处的正念,用来如实知、如实见十二缘起的纯大苦聚,成就法住智;用来如实知、如实见十二缘起的纯大苦灭,成就涅盘智;四念处的正念,用来如实知、如实见四圣谛的苦与苦集,用来如实知、如实证四圣谛的修行之道与苦灭。 这才堪称为正观或中观、正道或中道啊!
不管修习任何法门,只要想入涅盘之门,都要转入这个衔接管道或命脉中心要道---四念处。 正确行解四念处到一个程度,当不难辨别其它法门的止观程度,因为它有择法觉知能力。 佛陀一再强调:这是达至涅盘的唯一道路。 我们既然已声闻了佛陀自觉的教法,为何我们还要舍本逐未、于回曲折呢? 为何我们不理性、公正、勇敢的放下先入为主的情感包袱呢? 何以我们要自作聪明、固执顽强、怀疑又曲解佛陀的教法呢? 我们都是佛陀的声闻弟子啊!
■ 正视巴利 或 巴利英译圣典
史实告诉我们,佛教在长期发展中, 历经错综复杂的流变,或多或少被加入了历代祖师们的思想,以及各时代、各地区的习俗信仰,加上译经上语言的隔阂,梵文转成华文不仅是体制上不同,中国译经传教师亦非直接来自印度,而是展转从其它地区或国家来的,比如安世高来自波斯,支娄迦签来自月氏,康僧会来自康居…等;再说,汉译的梵文原典残缺不全,而且二千多年来未曾结集勘审,所以参读南传上座部的巴利或巴利英译经论是必要的,其理由是:
1. 由于上座部的「保守」精神,得以完整的保留巴利三藏和其它重要论著传到南亚。
2. 南传上座部僧人必修巴利文,以共同的巴利圣典为依据。
3. 自阿育王之后,上座部佛教再举行过第四次的1250僧人、第五次的2400僧人、第六次的2500僧人大结集,依照二千五百年前第一次结集经典的程序,严谨地审核巴利三藏。所以较原始、完整的巴利三藏引起国际学者们的重视,加以研究和翻译。
4. 佛灭二千五百余年后之今日,当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原始比丘僧团之面貌轮廓,在缅、泰等地依然可见;同时佛陀亲授的四念处依然遵行实践、承袭不衰。
5. 上座部佛教重视修慧,止与观的行持方法、性质、次第、内涵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真的爱护自己、真的爱护别人,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引导他人至解脱..(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寻法比丘中译序)。』这话值得我们深省啊!南传上座部佛教虽然着重解脱修持,但这却是更积极、更落实地在行深远的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缅甸的Sujata尊者在修习内观智慧后这样说:如果没有躬身精勤修习毗婆舍那,那么弘法将只是局限在书本上的思想范围,或只能向信众宣讲布施和伦理道德层面的福报而已,这些思想、理论,与实修所得到的真相、观点是非常有偏差的。(甚至是极大偏差的!)
■ 结 语
再让我们来欣赏一首长老偈 (Theragatha) 吧:
Flowers of Deliverance 解脱之花
Full trained and firm in right endeavor, 绵密的修习和坚毅于正精进
With mindfulness one's very own domain. 以念觉为自依处
If with such flowers of deliverance one is decked, 佩带这解脱之花的---
This stainless one will never be reborn. 出污泥者将不再轮回
一个人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
尸骨可积累如王舍城的毘富罗山高;但若
如实修习止观,如实断三结、正智四圣谛,
当得须陀含果,永不堕恶趣,
未久究竟得解脱。 佛陀在《无始相应经》里这样告诫我们
有谁是学大乘佛法的吗?请告诉我为什么开悟了、生智慧了还会堕落啊?
因为无始的习气太重了。
元音老人:
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炼的过程。待打开桶底明识本来后,就路还家,随缘了习,任运双修定慧,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方是无修之真修。《修心诀》云:“即或劣机,见性后烦恼浓厚,习染深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有,甚或被境缘昏乱淆惑,昧却本来者,虽亦藉种种对治方便,除其劣习,去其污染,不无有功之修,但以念念无疑,不落留碍,日久月深,力极功纯,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与前胜机,更无差别。”故学佛者,必先以明心见性为期,待明心后除断习气,方为真修。亦余之所以大声疾呼,不须参究刻板死煞话头,只由师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学人当下悟去,再着手真修,以免唐丧光阴也。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须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二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已理悟,而习气依旧,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须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用。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着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悟而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况且发通与否,不足说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仅相似通,一旦色身败坏,失其所依,即消灭无有。二者,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不可谓一经发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禅师在天童修道时,未发悟前,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作游戏三昧。后事发,被密云悟禅师诃曰:“子游戏神通虽不无,但佛法未梦见在!”破山跪请开示,再经力参,方始开悟。降及近代,众生根器更劣,习障更重,欲先通后悟,千万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须于悟后,依悟而修,渐除习气,渐发神通。以上先圣历代祖师,无不如是。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理如顿悟,事即相应,如事上不能透过,尚有留碍,如何能说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异。事以理成,理以事显;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但真理无形,而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不无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今悟道,虽已明悟自己空寂之灵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习染深厚,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但于生心动念时,非如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着攀缘,流浪忘返。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不过较全不动心者有生灭的痕迹,力量稍差而已。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历代祖师之牧牛行,即此悟后用功之楷模也。
古德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故悟后常须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其能于事上发神通变化者,均非一日之功,乃渐薰而发现。况神通为圣末边事,于达人份上,并不看重。虽或发现,并不欲用。如未得本——明心见性,但求其末——发神通,非惟不能成道,抑且着魔有份,故不可不慎!
今之佛徒,恒以神通衡量他人。妄以为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无神通变化,虽道眼通明,亦为非悟,此等人真所谓不知本末、不明先后痴迷之徒。既自生退屈,亦不信他,断佛种性,莫此为甚,良可悲也。
关于第二种时病,以为一悟便休,无修无得无证者,较上述以为一悟便发通者,虽似有悟,但以见地未彻,误入歧途,与前未悟者所失无异,且或为害更甚。盖前者只自生退屈,不自信兼不信他,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尚可打破痴迷,步入正轨。而后者自以为有悟,邪见根深,免置后修,依前流浪,深入轮回,无以自拔!
上面说过,无修、无得、无证乃理边事,亦为到家人最后了手语,绝非于一念悟时,即臻无修、无得、无证之境。尤其今代末法时人,根陋障重,更不能悟后未经进修,即臻无功用地。其言不须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实不可信也。
盖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认假作真,造业受报,流转六道,沦为众生。虽在众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凛悟,便与诸佛无殊,不假修成,故云无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故云无得;证至极地佛亦不立,故云无证。但当妄习未除,攀缘执着,流转生死时,又非不众生。故须念念薰修,心心觉照,于大悟后,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登堂入室归家稳坐,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方是无修无得无证的时节。未到此地步,即高谈无修无得无证,宁非欺贤诳圣,自贻伊戚!
或曰:顿悟顿修顿证,自古有之,难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吗?又难道此等人也要悟后渐修吗?假如自古有之,今时当然也不无了。
答曰:顿悟顿修顿证者,非上上根人,不能得入。核实言之,此等人根机之所以高上深厚,皆过去依悟而修,渐薰积累而来,至于今生机缘成熟,故能闻即发悟,一时顿毕。表面看来,似乎是顿悟顿修顿证,实际上亦是先悟后修之机也。古德云:今日之顿,亦昔日之渐也。至于今世,学人根性陋劣,如非大菩萨再来,实难顿悟顿修顿证。纵有一二大根人一闻千悟,一悟顿毕,亦不能无修无得无证。盖无明习染,非一生可毕,更何况说个无修无得无证,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证里边了也。
《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大慧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岂可以一期所悟,便免置后修?”
是以悟后,常须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凛觉,或提佛念,以至无为,方始究竟。故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也。
顿悟渐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轨则,成道津梁,应如何修而后可?与悟前之修,又有何差别,试申论如下:
一、悟后之修,不可一概而论,须视学人妄习深浅,烦恼重轻而定,习障浅者,不用对治,惟随缘照察,念起即觉,觉即转空。念念如是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如《修心诀》云:“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修心诀》云:“虽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虽除断恶习而无恶习可除,虽勤修福慧而无福慧可修;修而无修,除而无除,斯乃真修真除矣。”
又云:“见色闻声时但伊么(即见色闻声,但如明镜照物,风过树时,不作他想),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放尿时但伊么,对人接物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而念念不住;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矣。”
似此任运寂知,原本无为之修,实等于无修。既无须另起炉灶,执法修持,亦不用冥存观想,取静为行,与悟前不明所以,坚执法相,牢持仪轨,贪取功德,追赶任务,披枷带锁之修,宁不大相径庭!
二、至于习染深厚,无明力大,于善恶顺逆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则不无妄缘遣荡、对治之功。对治法中,若掉举盛者,则以相应之定功摄散;若昏沉盛者,则以慧门观空(至于用何种功夫为宜,请阅下章“十种修行法门”),务令定慧等持,动静相亡,入于无为,方始究竟。《修心诀》云:“先以定门摄掉举,使心不随缘,契乎本寂;次以慧门警昏沉,择法观空,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昏乱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
或曰:如此对治修习,与悟前劣机之渐修,一般无二,还讲什么顿悟呢?
答曰:以此等人机劣习重,障深垢厚,虽亦悟自性清净空寂,具足万德,与佛无异,其奈对境生情,遇缘成滞,被它昏乱转换,昧却寂然常知,不藉对治之功,均调昏乱,非但不能入于无为,而反堕“悟后迷”中,是不可不慎也。
兹举一二悟后迷的公案,以资悟后又不务实修者警惕:
一、负师
暹道者久参雪窦,得法后,窦拟举往金鹅为方丈,而暹不从,后出世开堂,因德山远和尚声势、名望均高于雪窦,即改而承嗣远和尚。令使者通书各山,山前婆子欣然问曰:“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专使曰:“德山远和尚。”婆子诟骂曰:“雪窦抖擞尿肠,为你说禅,始有今日,你得恁么辜恩负德!”
和州开盛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后造东山五祖演席下得法。出世住开盛,见长芦法席大盛,乃改嗣夫,不源所得。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二、卖友
庆藏主,蜀人,丛林知名。一日与秀大师同行入都城参法云圆通禅师。到法云,秀得参堂挂单,而庆藏主未获允准。庆在智海,偶卧病,秀欲诣问病况,而山门无假,乃潜往智海见庆。庆反以书白圆通,道秀越规矩出入。圆通知之,夜参大骂云:“彼以道义故,拼出院来问汝疾,反以书告讦,岂端人正士所为?”庆闻之,遂掩息。丛林尽谓庆遭圆通一诟而卒。
三、叛师
大阳平侍者,洞宗明安禅师之高足。一日琅琊广照禅师来访,明安与之云:“兴洞上一宗者,非远即觉也。”照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云:“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示之云:“平向后当死于此。”暨明安圆寂,平居大阳,拟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虽经山中耆宿切陈,亦不听之。发塔,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更镢破师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皆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记,悲哉!
此类公案亦不胜枚举,皆悟后不借对治精修,积习深厚,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有以致之也。虽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顽奸诈之智,其奈护法神不予宽容何?其不得善终也,宜矣!
须知虽藉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即不执法修行,落于有修有得有证之劣见,故能念念归宗,心心契道,不失顿悟之旨。反之,修在悟前,以未见性故,虽念念薰修,但着着生疑。不能自在无碍,同时粘着法相,搏取功德,生死不了。故同样用对治法门,于悟人份上,如假道暂宿。一时方便,不落法执,日久月深,自然契合道妙,成就无上菩提。与前胜机习浅,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者,更无差别,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如修净土念佛者,未开悟前,不知念念归宗,只向外驰求,着相修行。甚者,着功德相,以多为胜,赶念经咒,反致生病。及开悟后,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念念唤醒本心,所谓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故古德谓,一句佛号,明心见性后,方能全提,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处,又复着着生疑,故不得真实受用。开悟后,识得心之本原,念亦得,不念亦得,无所谓念与不念;既不着相以求念,亦不避舍而不念。整日净裸裸、赤洒洒,逍遥自在,随缘无碍,到这时方才真正称得起净念相继,无一念不是佛念。
关于“净念相继”一语,其中大有学问,它和禅宗悟后的保任功夫完全无异,它是念佛人修行进程的指标。兹不嫌辞费,略述于下:
盖“净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净心念佛,即为净念,而是念佛功纯,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能所双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为净念。
至于“相继”,则又分静中相继、动中相继与动静一如等功夫深浅的差别。兹分析如下:
一、静中相继。念佛人念至能所双亡,本性显发时,为初显净念。嗣后,因无始旷劫着相习气深厚,不能每坐皆显,须隔数周、数月甚或一年再现,此全视行人的根基与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时,行者须加劲精勤用功,使相隔时间渐渐缩短。由一年而数月,而一月,而数日,最后座座皆现;此为静中相继,相当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一心。
二、动中相继。静中能时时相继,遇境缘动乱时,又复打失,不能称为真相继。须在日常动用中磨练,上而至于纵横无碍,顺逆无拘,如在静中一样,仍旧孤明历历,无有走着,方为动中相继。但有时偶而忘却,遇境而动,马上即觉而归空。此相当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阶段功夫,是为事一心。
三、动静一如。不管动中静中,俱无走着,且无守住之心,纯任自然。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事一心。
四、相继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无,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扫而空,镇日如痴如呆,淡而无味,然无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阶段,是为事事一心。斯真净念相继者也。
兹为便于后学择法修行起见,将元知讷禅师所说十种修行法门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问曰: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问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无瓶体,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与觉破,前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觉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息。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故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谓做工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苑花已谢,车马尚骈阗。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曰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曰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成团圆,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以上十种功夫,不须全做,但得一门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现。随宿根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当下得见。此休息妄心法门,对学道人最关紧要,故不厌求详,录示后学,切勿以画蛇添足视之!
以上十种功夫,俱在行、住、坐、卧处着力,须于穿衣吃饭时,屙屎放尿时,对话工作时,一切时、一切处,绵密觉察观照,不消打坐参究。其或习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须打坐用功者,即仍听之,但须于下坐后,将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动中着力锻炼,庶几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无功之大功,圆成菩提大道。
至于密宗,悟后更须密修,以期即“身”成就。其修法之广,方便之多,远非显宗可比。但密法贵师承灌顶传授,不可公开露布,故从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7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