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变慈悲(佛教真的慈悲吗)

学佛就是学“慈悲”
《观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正依经典之一。所谓“正依经典”,就是主要依据的经典。
《观经》清楚、明白地对佛心下了定义:“佛心”就是大慈大悲。如果佛没有慈悲,或慈悲不够大,那就不是佛;换句话说,佛教如果拿掉“慈悲”两个字的话,就不成佛教了:可见慈悲对于佛教、对于佛、对于学佛是多么重要!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在佛教里,慈悲分为三种层次: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小慈悲就是“众生缘慈”,中慈悲就是“法缘慈”,大慈悲就是“无缘慈”。
“无缘”就是不讲条件的。不用根据任何感情、对象或者理论而生起的慈悲,叫作无缘慈。无缘慈唯独佛有,它的功能力用是什么呢?在于“摄诸众生”。
“摄”是保护、救度的意思。凡是佛,必定具有大慈悲的心怀来保护、救度众生。所以,大慈悲一方面是就心来讲的,有慈悲的心;一方面是就力量来讲的,有救度众生的力量。
《涅槃经》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
学佛修行不管要成就哪方面的境界果位,都不离开一个根——“慈悲”。慈为根本,这个“慈”包含“悲”。不管是声闻、缘觉的次第,或是十二因缘的功德,菩萨的三学六度万行与发菩提心,都必须以慈为根本。如果没有慈的话,不但没有诸佛如来、菩萨,也没有一切声闻、缘觉。虽然声闻、缘觉偏重般若,但也含有爱心。
慈悲为诸佛心念、佛道门户、佛道根本,是所有善根根本、万善根本、诸善中王、众德伏藏、一切众生所归依处。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
由这一段更可见慈悲的重要性。
“慈悲为诸佛心念”:也就是《观经》所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道门户”:进入佛门,成就佛道,也是从慈悲开始。
“所有善根根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五戒、行十善,也必须以慈悲为这些善根的根本。
“万善根本”:任何诸善万行,都是由慈悲所生。
“诸善中王”:慈悲的心是一切善、一切行的王。五戒也好,十善也好,六度也好,在这些当中,“慈悲”是最高、最尊、第一,所以说是“王”。
“众德伏藏”:一切的善行所累积的德,所谓“行善积德”,慈悲是众德里面的核心,所以说“众德伏藏”。
“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最终要归到哪里?归到“慈悲”。净土法门是先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样自然就能证入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慈悲、智慧、光明、寿命。否则,在这个娑婆世界,无论我们多么想要有慈悲心,事实上不但无法有真正的慈悲,而且只要业力因缘现前,任何坏事都做得出来。
“慈悲之亲,重于血肉”:我们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肉体的生命,一个是法身慧命。肉体的生命是一个暂时因缘和合的假象,没有实在的个体;法身慧命也就是佛性,佛性永远不生不灭,而佛性的内涵就是慈悲。所以慈悲与我们最亲,和我们是一体的,而且永不变动,永不消失,所以说“重于血肉”。
“世世相随,虽死不离”:如果能够培养出慈悲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它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即使肉体的生命消失了,慈悲的心还是在阿赖耶识当中,让我们在未来世得到好的果报。
所以,“慈悲”这两个字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培养,使之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要培养慈悲的心念、慈悲的行为,使慈悲融为我们的骨髓,化成我们的个性,最后成为我们的生命。因为佛就是慈悲,我们学佛就是学大慈悲。
净土宗的宗风俗谛就有一条:“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当然,我们都有贪瞋痴,而且烦恼炽盛,业障深重,虽然懂得道理,甚至讲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可是一旦逢缘遇境,涉及自身得失休咎时,旷劫以来的烦恼劣根性就立刻浮现出来。因此所行与所讲变成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而且常常是天差地别。因为我们内心的贪瞋痴种子,已经潜伏好多劫好多世了,非常坚固。就如《地藏经》所讲“众生刚强,难调难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虽然如此,如果对于佛的慈悲多体会、多熏习,就不至于个性这么刚强、顽劣、桀骜不驯,转而能为别人设想,体贴别人,增加一点柔软的气氛,多少可以吃亏不计较。
我们愈体会慈悲,就愈能靠近佛、信受佛;对弥陀的慈悲(也就是弥陀的佛心)有理解的话,就较能培养慈悲为人、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的个性,也容易信受弥陀的救度。
学佛 如何对恶人生起慈悲心
这必须要有高度智慧的观察。恶人造作种种恶业,一种是自己直接深受其害,一种是社会大众受其灾害,我们是间接受害者。
恶人对修行人来讲是逆缘里的善知识,因为他使我们对世间一切人事物不留恋,他提醒我们要赶快往生,岂不是善知识?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是善人、恶人和自己。善人是我的老师,他的好处、善行,我要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的这些恶行,让我常常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所以,一个是正面的教导,一个是负面的教导。
你能这样想,你的慈悲心就生起来了。你对于一切恶人,不但生慈悲心,也生恭敬心,知道他为我做出重大的牺牲,乃至于堕落阿鼻地狱,把我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是我的大恩人,慈悲心怎么会生不起来?
所以,我们遇到恶人,纵然是直接的伤害,我们也很感激。《金刚经》上的忍辱仙人,遭受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大苦难,他没有一点瞋恨心,而且生大慈悲心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因为你是我最大的恩人,没有你,就不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在佛法修学上,是重要的关键,有忍辱才能得禅定,得禅定才能开智慧,智慧开了,才能圆满解决一切问题,圆成佛道。了解这个道理与事实,才知道恶人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
所以,在佛菩萨眼里没有敌人,儒家也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一生中决定没有冤家对头,只有爱心。佛家讲一片慈悲,这个慈悲是清净平等的,是高度智慧的觉悟,决不是迷惑。这样,你的慈悲心自然就生起来了,你对于一切众生自然就生尊重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你就能圆满做到。
5. 如何念佛才能提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
念佛往生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蕅益大师教导我们建立信心有六点:一、信自,相信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心所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自己,不是别人。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我们现前环境又何尝不如是?懂得此理,信心就坚定了。二、信他,「他」是指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他们所说的决定不错,决定可信。然后再教我们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样信心就具足了,往生才真有把握。
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中,你念什么就变现什么,念佛就作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天就生天。所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往生的保证。何以多数人说人死了都作鬼?因为他念鬼,他有「鬼」这个观念,所以死了就作鬼。佛告诉我们,贪心重的人作鬼,瞋恚重的人堕地狱,愚痴重的人变畜生。因此,断贪瞋痴,修戒定慧,心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能够放下是非人我,一心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而且还不会生病,知道自己何时能走,自在往生!往生的实例很多,我们亲见耳闻,还能不信吗?
纵然别人对我们怀疑、毁谤、侮辱、陷害,全是假的。他造业,与我不相干。他造作罪业,能否伤害别人?不能。若能伤害别人,就能帮助别人。佛家讲的修行是自修自度,佛菩萨也不能帮助我们,只能将这些原理原则与方法教导我们,一定要靠自己建立信心、愿心,老实念佛。不是说信了就得救,没这个道理。信佛不能得度,学佛才能得度,只要我们的「心、愿、行」,学得与佛心、佛愿、佛行一样,就决定得生,这个道理必须要清楚。
学佛真的能让人变的慈悲吗?修行人进来!
学佛是指向佛学习,学习佛的做人处事方法,学习佛的慈悲和修行。
皈依了佛教的人才称为佛教徒,但佛教徒不等於学佛人士。有些佛教徒他们不会学佛,不会以佛教做为修行,他们只会继续他们以往的行为。所以他们不会成为一个学佛人。或者一个佛教徒在皈依后没有一个法师教他们关於佛教的礼仪和修行方法,而他们也不清楚怎样去学佛和修行。所以这种的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而是假的佛教徒。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士,依从佛经的教导去做,做到不杀生,渐渐地他的心中就会起一种的慈悲心。
如果一个佛教徒告诉你,他是学佛人士,但如果他没有慈悲心,可以说这个人的学佛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或许他口中说是学佛,但心中却没有学佛。所以这种人不是学佛人士,而是假的。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而每个人的心都不同。每个宗教总会有不好的教徒出现。成为佛教徒的人士都有学佛的人,也有不学佛的人。这要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他不修行也奈何不到他,一切自有因果。
请相信佛教是教人要慈悲为怀,大部份学佛人士都是慈悲的。你见到的只是少部份不好的人。任何宗教都会有这种人出现。因为每个人的心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7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