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具慧是什么意思(具惠善画的画是什么画)

具戒定慧,熄贪嗔痴 |《略论第9课》
文/扬蹄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晴
佛语常说,“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自修学以来,关于“戒定慧”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也觉得自己修得不错,所以“贪嗔痴”并没有显现。但是近期有烦恼,这是事实!我也有点儿不太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准确说是心态。不喜欢自己的浮躁,不喜欢自己做事虎头蛇尾,总是东一榔锤西一棒头,半途而废的样纸。
看样子是我对“戒定慧”理解不够深刻!实施不够入心。应修一修、学一学、观一观、改一改。
“ 彼调伏者,即是戒学。 ”能调伏的,首先是戒学。我们学戒、持戒,就是帮助我们调伏内心。戒律的要领是“此应做,此不应做”。 从表面上看,禁止的是行为。但实质上,是止息烦恼的相续。 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当六根对六尘时,就会产生六识,引发贪嗔痴。
当贪嗔痴开始活动,却没有智慧的观照时,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进而起惑、造业。所以当烦恼生起时,我们不要给它提供土壤,浇水角肥,而要用戒律制止它。所有犯戒的行为都来自内心的烦恼,把心安顿好了,自然就不容易犯戒。
“ 具定者,谓于善恶行之止做,依于正念正知,心内寂住,定学随生。 ”具足定,就是通过学习戒律,对善恶行的止与作(止善与行善)非常明确。知道学佛后,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把心安住于该做的事,并在做的过程中保持正知正念,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专注于一个境界,让它稳定延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力量,使心不再摇摆不定。
“ 具慧者,谓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 ”当心始终安住于一个所缘境,有了定力之后,还需要通过学习经教获得空性正见,去观察所缘境。在观照过程中,我法二执力量会被逐渐消解,引发般若智慧。
具足戒定慧三学,才能有效调伏烦恼。如果把烦恼比作贼的话,戒就像把贼捆住,让他不能行动;定是把贼降伏,让他不再乱喊乱叫;慧是把贼消灭,让他再也不会出现。同样是调伏,但重点不同。
看看最近的自己,这本书还没看完就急着翻下一本书。有的事情正在做,脑子里就在构建下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做着做着就忘记了自己在怎样的状态中,还对做过的事情隐隐担忧。感觉自己做事效率好低,整个生活状态都很不对!像是猴子在捞月亮,那么努力、努力到用尽全力,结果却逃不过一场空的徒劳。感觉自己在焦虑,却又找不到自己焦虑的原因。
没有戒,就始乱终弃、随便开始又半途而废;没有定,就没有安住现在,不得安宁;没有慧…哦不!戒、定两个环节都还没修好,何来的智慧观照?通过学习,了知自己的因果,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想要处于安静祥和的状态,就得观修佛法,引法入心,不断观想。毕竟~我们想什么,忆念什么,最终就会成为什么:)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复习课》
佛教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的意思: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佛教中将戒、定、慧三学作为贪、嗔、痴三毒的解法:
佛教中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佛家说的慧根是什么意思?
慧根一词来源于梵语。为二十二根之一,五根之一。观达真理,称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
慧根,就是智慧的根源。慧根深厚的人,善于透过事物纷繁的表象而直达实质。也就是一语道破一个智者长篇大论所要表述的问题的实质。在佛教中智慧通达,深懂佛教义,可成大功德,能成佛。
佛教说的智慧不是世俗的聪明,智慧是修出来的一种属于灵性层面的力量,和世俗聪明不太一样。逻辑思维好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好的人也许可以表现的很聪明,但也可能表现为大智若愚。
聪明可以靠遗传基因和营养获得,智慧靠的是前世和今世修佛的积累。如果一个人这辈子没修过佛,但是说他慧根好,多半意味着他前世修过佛。
扩展资料:
一个人的婴儿期记忆为慧根。
从生理上划分,三岁之前为婴儿期,部分人由于学习语言较晚,接触的环境较简单,因而其婴儿期会向后延长至三岁半,甚至四岁。由于发育和疾病的原因也可能延长婴儿期。婴儿期的根本特征:被动地学习外界的信息,以形象概念的方式存储信息,以感受的方式判断信息。
婴儿期的语言:婴儿早期,以声音信息的方式记忆语言,并以简单发音进行交流。婴儿后期通过声音信息的比较和尝试以这些发音进行交流起得成功而学会简单的口语,此时的语言仍为声音概念,判断交流的依据仍为感受而非语言的含义。通过对声音中不同要素的比较并在交流中核对,从声音中提取含义并开始应用抽象的语言,判断的依据由感受向语言判断转化,婴儿期就结束了。
婴儿期向幼儿转化的过渡期:从完全感受判断到以语言判断为主的过程,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质变产生即表现为婴幼逆反期,并给予成年人董事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根
佛教中的戒、定、慧具体这什么?
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
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
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
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家戒、定、慧是指什么呢?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
具体释意:
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atilde;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慧: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四百论中弟子法相具慧是什么意思
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诸法相,能简择,极简择;广说乃至内观。是名为慧。由成就如是慧故;于诸法相,能行胜行,进趣证会。
这是唯识观点,现在能研究唯识的修行人很稀有啊。一个唯识对于现代人不契机,另一个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省心省力,来的快,很合众生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87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