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我如何忘掉痛苦(佛法教我如何忘掉痛苦的人)

求能减轻心里痛苦的佛经
1)如果是普通烦恼,杂念等等。可以诵读《心经》,先看关于心经的法师开示,讲座等等,再结合自己理解,全身心去读。心经本身是大般若经的精简版本,是咒语,如果不理解其深意,诚心诵读也可以。
2)如果是业力烦恼,心灵受苦。可以诵读《地藏经》,地藏经很长,可以先百度《山西小院》纪录片,真人真事。再下决心断除业障,坚持诵读地藏经。
这两部经,一部是最高般若智慧的压缩,一部是最基本最入门的消业经。都是佛家的精髓。当然,有朋友会说,《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都是精髓,实在没错,佛讲的众多经书中,以上面所列是最殊胜的。但对于普通人,非信徒,非修行人,还是以地藏经和心经入门为方便法门较好。
我本身也是佛弟子,随未受皈依,但对佛法也有些许了解,懂的不多,但至少见地不偏。希望楼主能亲近佛法,广结善知识,最终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佛教教导人怎样面对苦难
佛法中四谛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所以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学理解来说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
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佛教:怎样感觉不到痛苦?痛苦没有悟空
其实,这是比较深的话题。
所谓的悟与证是两回事,感觉到痛,是因为还在“受”的境界,不是用观念可以强横去除的,那是用功修行才能渐渐证得的境界。
我只能这么讲故事。。。
当一些人迷上网络等游戏上是,即使蚊叮虫咬,饥饿口渴他们经常不在乎!
为什么呢,因为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
为什么抗战时期那么多革命烈士宁死不屈呢?受尽折磨不动心呢?甚至为了胜利,为了同志安全被火活活烧死都不动呢?
因为注意力在哪里的问题,重视的程度,决定的。
所以学佛者,诵经者,知道经中常现菩萨修行的愿望吗? 这是如同解放战争诸英雄有愿望一样,是重要的,不可缺的。。。
面对恐惧和痛苦,佛法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佛法都是依靠佛经也就是佛的教义来启发自己,启发自己要去寻找引发你情绪背后那个更本质,更接近真相的东西。明白这些情绪的本质之后你就会去接待它释怀它。
所以你要了解痛苦和恐惧这样你才能放下
佛教解脱的方法
1、首先,我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佛教并不是单单一门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积极的。
因为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积德,而且也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佛教不单单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待人接物,经济财富稳定,家庭、事业、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整个人生、世界,乃至是整个宇宙的真理、真相。
2、学佛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就是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一旦出现疾病、死亡,不会觉得特别不幸,反而有勇气从容面对。
3、何为解脱:解脱梵语为vimoksa,解脱的境界可分大乘与小乘之别,其境界略有差异,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位,方称得上解脱,而以四果为小乘终极圆满之果地,必须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 依大乘而言,要证成初地以上,乃至佛的果位,皆为解脱的境界,每一个阶位解脱的境界渐次入深,而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正行,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因而证成佛道。宗喀巴大师撰写了一部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这其中宣讲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讲如何获得人天的解脱,中士道讲如何获得小乘的解脱,上士道讲如何获得菩萨的大解脱。所以,想要获得解脱,可以仔细研读这部著作。
4、如何获得解脱
修行是需要次第地闻思修行的,需要找一个公认的高僧大德,先听闻佛法当中的经、律、论,多思考,再修行。要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生起出离心,同时修行菩提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积资净障,六度万行。这样次第地闻思修,才能最终获得果。可以参考一下《前行引导文》《慧灯之光》《入菩萨行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8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