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怎么看待不喜欢自己的人和喜欢自己的人(佛怎么看待讨厌的人)

谁懂佛学姻缘?谁能告诉我:“如果喜欢你的人很多都是你不喜欢的人,那么上辈子是谁欠的谁?神是在惩罚谁
世世姻缘 没有谁欠谁 都是互相欠 不要去执着这些 缘分和福报 还有业力和你相等的人就是你这世姻缘 不要执着这些而烦恼 顺其自然 想的再多 也没用
请问在佛教里怎样解释在生活中对待对自己不遵敬的人或小人(越详细越好)
转贴经文也许会比较详细。
8 .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昙!」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昙!那你说说看,什幺是接受?什幺是给予?什幺不是接受?什幺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响应谩骂;动怒响应动怒;拳头响应拳头;争斗响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幺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了解: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响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响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着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
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为雅利安人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采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所记载的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主角年轻婆罗门的名字,《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作年少宾耆迦;《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作摩纳卑嶷(依《佛光大辞典》第六○七四页,「摩纳」有特别指青年婆罗门的意思),《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虽然人物、地点记载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内容,三部经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经文一开始,出现两位名叫婆罗堕婆阇的婆罗门,让人读来不知所以。依其英译本的批注说明,骂佛陀的是弟弟婆罗堕婆阇,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阇,弟弟与哥哥都叫婆罗堕婆阇之故。
四、关于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五、人一旦动怒,就难以冷静,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学来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结果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来。同时,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真所谓「未得伤人先伤己」了。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六、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人,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激活的。
请问佛法为什么总有异性喜欢自己?
缘分如此,过去结了缘,结了善缘或者恶缘,所以就会有很多女性喜欢,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是追求事业功名的,女色是一关。如果在这方面不谨慎,往往事业会失败,前途会毁掉。
佛教里教人怎样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佛教怎么看待人要不要改变别人这件事?
净慧长老答:包容。因为他是说他的,你不要去和他联系上嘛。你何必去和他联系上呢?干嘛呢?你要修无我观。你不要以为他就是在骂你嘛,你何必去理他这件事呢?一切的烦恼不理自退。还是我们在分别!我要知道啊,住在医院里的人,泡网吧的人他也要骂人,社会上有许多没有工作的人,下岗的人,没有职业的人,他要骂人。你要晓得他有现实的问题。不要说治病难吗?住在医院里你以为他舒服啊?医院虽然说是在治病救人,是不是也会发生以治病为名、以宰人为实的事情呢?他不骂,他心里过不去。他没有饭吃,你们可以每个月有工资拿,他没有工资拿,他心里有牢骚。泡网吧的人,他心里往往也是想一种自我沉醉的办法来麻痹自己,他也不一定想去过那种生活。一定要理解这些人。然后我们就要努力工作,为社会和谐多作贡献,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所有人衣食住行的困难。要理解,就晓得:哎呀!这些声音很重要啊,这些声音就是催促我们好好发心做好每一件事。他是在对你提出要求,他是在对你呼吁,希望你能够帮助他,希望你能够理解他。你千万不要和他这个样(手势:拳头对拳头),不要对立;要这个样(手势:左掌抱住右手的拳头),包容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理解那些拿不到工资的人,一定要理解那些躺在病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求钱没有的人。要理解这些人啊。我是一个很穷苦的人出生的,所以我对穷人很理解。
佛教 怎么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分别心?
分别心是众生的业力习气,起分别心就是造业,造业就有业报,随业流转,循循受苦。
如果有人对自己起分别心,自己就不要以分别心去回对,否则和其他众生一起迷惑颠倒,这就不是学佛人的作风了,到头来一样受业报苦,远离解脱。
佛法是怎么看待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
众生皆有佛性,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学佛的话,关键是修心,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调整心态总有一个人在等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9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