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怎么灭愚痴(如何破除愚痴)

学佛百科2023-03-2878

摆脱不了贪嗔痴,怎么办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於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於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於圣人。 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於死,动异於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於涅,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为涅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涅者:涅而不生,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心无去来,即入涅。是知涅即是空心。诸佛入涅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於无,无者无於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於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於见,亦乃见於不见。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则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佛陀说愚痴有六苦,唯有念佛得大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说到,愚痴的苦,有六种之多:

一、不信因果

为什么会不信因果呢?就是因为愚痴的关系,所以不相信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佛教导我们说,只要我们深信因果,好好地念佛,将来便能成就佛果,如果不好好地学佛、念佛,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道理,亦不相信人死了以后,会六道轮回,会转世再生,如此便会永远受苦,而且没有解脱之日。

二、世世子孙,代代相承,延续邪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经常说:爷养父、父养我、我养儿,这样循环不息地繁衍下去,但是不信因果的邪见,并不是今生才有,而是多生多世累积下来的。因为愚痴的关系,一般人都不相信因果,而且不守道德,心胸非常的狭窄,想法也非常的异常,没有办法建立善良的观念,也没有人告知因果报应的道理,因而造恶种罪。

佛说这些都是自己招来的业报,要自己承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邪见,可能是从上一辈就不相信因果而延续下来的,不过既然现在知道了就要改。不但自己要改,而且也要让别人改,让别人也明白因果的道理,不要再犯错、再造新业。

三、不悟无常的道理

世间上很多人不但不信因果,而且无法体悟无常的道理。其实,生死是永恒的必然之道,有生就必有死,生生世世相传相继。生死是从前世的业力继承下来的,生命无法长保,但是人们却不能了悟生死无常的真谛。即使有人讲解,但却很少人相信,并依著这因果道理去专心求道,所以永远得不到如去如来、不生不灭的道理。

四、因为三毒而失去佛道

三毒即贪、嗔、痴。人们因为愚痴昏暗,不信佛的教法,多是违反道德,贪着眼前的快乐,执迷不悟,沉迷于贪欲之中;又或不知道德,沉迷于瞋恚、愚痴、贪欲之中,好像堕入大海里面,不得而出,反而乐在其中,纵情、纵欲,不知觉醒、不求出离;死了以后还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这些众生是何等的可怜!

五、因恩爱故障碍修道

《维摩经》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因为愚痴的关系,造成痛苦的根本与来源。由于太恩爱了,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妻至亲,生离死别的时候,内心极度的哀痛,互相的哭泣、哀呜。生前无限的留恋与眷念,朝朝暮暮,年复一年,希望长久不分,由于不懂无常的道理,就会受尽恩爱的缠缚,失去亲情的苦痛,永远无法解开,直到老死,离开人世。

六、造恶受苦

人由于太过贪爱、执著妻子儿女,纵欲放任,不能自拔,即使学道,亦无法改变这根深蒂固的习性,所以说学道的人很多,悟道的人却非常的少。世间上的人,不论尊卑上下,亦不论贫富贵贱,由于不明白烦恼、痛苦的来源,大都是烦恼重重、焦虑不安的。

因此,一个修行的人就应该从这些毒苦中自拔,拔除之后,就不必再受同样之苦了。这就是释迦佛所说的六种愚痴之苦。

虽然今天大家都懂得上述的道理,不过现实生活中,苦实在非常之多,不但有六种苦、八种苦,还有无量无数的苦。有财苦、无财也苦,求财更苦,从出生开始就苦,有了儿女后还是苦,等他们成家立业了,还担心着下一代的前途,很少为自己打算一下。

所以说,人生苦多乐少,因此唯有靠念佛的力量,才能真正解脱此种种的苦。可惜世人无法了解佛所讲的教法,仍然以苦为乐,因而枉受轮回。如果能明白佛所说的道理,相信任何人,都会放下屠刀,痛改前非,回头是岸,从痛苦的此岸过渡到清净的彼岸。这才是我们念佛人所应该追求的、真正的目标。

如何降服贪嗔痴

贪嗔痴是六个根本烦恼中的前三个,贪就是对一切顺情境起贪著之心,嗔就是对一切违情境起嗔恵之心。痴就是愚痴,无明,对诸法事理不能明白了知。它们被称为三毒。对治贪嗔痴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对治贪,定对治嗔,慧对治痴。戒就是持佛教戒律。定就是修习禅定。慧就是听闻思维佛法。

佛法小知识31:什么是愚痴

愚痴就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愚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来源于网络)

如何消灭贪欲心,修行?

出自: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宣化上人法宝(官网)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三毒是害人的罪魁祸首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若是不贪,就有快乐,所以要止贪。

“贪心有如无底坑,

填之难满瞋恨生;

五欲纷陈颠倒想,

痴然不觉法器崩。”

因为贪心起,多少人为它身败名裂!多少人为它国破家亡!它是害人的东西,不可不谨慎。

瞋要化为乌有,瞋火能烧毁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罗蜜,等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能化“瞋”为“慈”。瞋火就好像水变成冰,我们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万物。

痴若破除,智慧就现前。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妄想?就因为太愚痴了。愚痴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发动,催起欲念,就发生痴心妄想,想入非非,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就做了颠倒的事。这太危险了,容易令我们丧失道业。若把妄想除掉,愚痴自然消灭。

总之,我们要息灭贪瞋痴,何时将三毒消除殆尽,何时就能身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得轻安的境界。到那时候,无忧无虑,无挂无碍,多么自在,多么消遥!这个意义很深远的,希望各位仔细琢磨一番,把它研究明白,必能受益匪浅。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众生虽然已经无量劫(劫为时间名词)的轮回,但是好比是处于一个千年不见光明的暗室里,这个千年的暗室是不是因为他暗了一千年,而一灯去点亮它也需要一千年呢?

显然不是,纵然是千年的暗室只要点一盏灯瞬间也就亮了,这一句是比喻,因此纵然是万年的愚痴(对应前面的暗室)也只需要一智(般若之智)即可瞬间灭除。

以此来比喻心中的暗室(愚痴烦恼)纵然经年累月乃至晚年亿劫但只需要点燃心中的光明(般若智慧)一瞬间就可以灭除。

此句有一个小故事,如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街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暗的一丝概念,他看不见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他挑一盏灯岂不令人迷惘和觉得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什么都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们身边,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自己的。

扩展资料

佛经时常提到:千年暗室一灯即亮。其实在佛经中,经常把灯比喻作真谛的光明或佛陀的光明与智慧,如在《维摩经》中将智慧比作灯:“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在娑婆世界里,众生无量无边劫的轮回,就好比是处于一座千年不见光明的暗室,然而即使这暗室黑暗了一千年,若有一盏灯去点亮,那么这暗室也会瞬间次第亮了起来。

因此纵使是万年的愚痴烦恼,也只需要一智即般若之智慧来点燃心中的光明,可刹那间泯灭心中那愚痴烦恼,让心生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94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