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人生的真谛(佛家对人生的理解)

佛教的四种真谛指的是什么?
01
四种真谛是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难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谛,又叫作四圣谛。真谛,二谛之一,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第一义谛、胜义谛。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
1、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
2、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3、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4、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佛教中关于生命的真谛的佛语
详见《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三、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四、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五、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六、慈爱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七、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四七、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四八、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四九、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五○、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五二、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五三、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愁苦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十、待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七一、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七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七三、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七四、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七五、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七六、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七七、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七八、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七九、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心境
八○、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八四、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八五、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十二、行善
八六、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八七、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八八、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实行
九一、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九二、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九三、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九四、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九六、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九七、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十四、省过
九八、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一○○、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一○二、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一○四、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一○五、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一○六、忏悔包括改过!
十五、言行
一○七、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一○八、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一○九、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一一一、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一二、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一一三、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一一四、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十六、学习
一一五、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一一七、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十七、教育
一一九、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一二○、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一二一、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二二、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一二三、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十八、快乐
一二四、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一二五、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一二六、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一二七、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十九、幸福
一二八、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一三○、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三一、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一三三、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二十、智慧
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一三七、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一三九、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一四○、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二十一、容忍
一四三、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一四四、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四五、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一四六、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一四七、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二十二、知足
一四八、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一四九、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一五○、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一五一、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一五二、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二十三、健康
一五三、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一五四、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五五、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一五六、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一五七、聪明的人,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会过度地表现他的感受。
一五八、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一五九、假如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入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没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一六○、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一六一、预防胜于治疗。
一六二、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二十四、施舍
一六三、田地因为杂草而荒芜,人们因为贪欲而受害;施舍东西给没有贪欲的人,将可以得到丰硕的果报。
一六四、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一六五、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一六六、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一六七、当无我的信念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时,(当一个人深信无我的真理时),他便可因而达到宁静、沉著和更泰然自若的境界。
二十五、友谊
一六八、诚挚的友谊,味道绝佳。
一六九、旅行时,假如没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侣,那倒不如自个儿单独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一七○、朋友的谄谀会败坏一个人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敌人的侮辱有时也能矫正你的错误。
一七一、你们应当知道下面这四种人是真正的朋友:第一、帮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处的朋友;第四、具有爱心的朋友。
一七二、宽容和忍耐的人,将可得到朋友、财产、名誉和长久的安乐。
二十六、财富
一七三、愚笨的人说:‘我有儿子,我有财产。’这是有烦恼的。因为他自己尚且不真正属于他的,何况他的儿子或财产呢?
一七四、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一七五、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一七六、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做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一份留做紧急备用。
一七七、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二十七、信心
一七八、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一七九、内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诲,信念动摇的人,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
一八○、聪明的人不为赞誉和毁谤所动摇,如同坚硬的岩石不被风所动摇。
二十八、解脱
一八一、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一八二、这就是达到自由和解脱的途径——帮助别人而不贪求名利和果报,不存伤害别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
一八三、就如同棕榈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永远不会再生长;当一个人的行为(包括思想和言语)没有丝毫的贪爱、憎恨和无知时,他将来也就不会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一八四、可以导致宁静和智慧的途径:
1、正当的了解
2、正当的思考
3、正当的言语
4、正当的行为
5、正当的职业
6、正当的努力
7、正当的意念
8、正当的禅定
一八五、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二十九、精勤
一八六、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进他的心智,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一八七、不背诵是读经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懒惰是皮肤的污垢;放荡是启发心智者的污垢。
一八八、工作努力、精勤不懈,不怕危难的人,会有好报。
一八九、愚笨无知的人毫无忌惮地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为无上珍宝。
一九○、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们要好好调御自己,宛如马商调御良马。
一九一、你自己应当好好努力为善,因为完美的圣者只能告诉你该走的道路。
一九二、甚至像这见解这么完美而没有负担,如果你贪执了它,那就是你没有了解。所有的教诫都是像一条木筏,是用来渡过河流,而不是供人执取的。
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当初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赌明星,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于是就到鹿野苑去,度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FL。第一示转: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个苦,逼迫着人生生死死,所以说逼迫性。可是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应该受的苦,我们要接受它,受完就了了。享福是吃喝玩乐,徒费精力。在这花花世界流浪生死,迷不知返,这是真正的不知道了苦。在苦中,染苦为乐。在苦里头,认为是快乐,这是颠倒。“此是集,招感性”,集是聚集,烦恼是我们聚集来的,是自己心里招来的。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执著,就是自私,就是妄想招来的。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你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里面若没有烦恼,外面烦恼也不来了。所谓:“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来”。你里面有什么,外面就招来什么,这烦恼是招感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在苦海里,我们要把他度了。烦恼无尽,我们的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要断烦恼。可是有的经上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既然断烦恼,是不是把菩提也断了?菩提不能断,烦恼也不需要断,由烦恼转菩提,由冰化成水。冰就是烦恼,水就是菩提。冰就是水,水就是冰。认识烦恼就是了,你若不认识,就是烦恼。因此把烦恼断了,其实就是叫它改头换面,一面是烦恼,一面是菩提,只要把它翻过来,就够了。修行不是好高骛远,不知道“道”就在眼前,你要到远处去找“道”,那是舍本逐末。眼前的生活,就在你本身所行所做的,要是能觉察省悟到,本身的一切习气毛病,一切的染污法,能把它们除去,那就是佛法。所以才说:“事事都好去,脾气难化了,真能不生气,就是无价宝。再要不怨人,事事都能好,烦恼永不生,冤孽那里找,常瞅人不对,自己苦未了。”你到什么地方去找无价宝?你要是不生气,就是无价宝。“再要不怨人”,你什么事情也不要怨人,不要怨天尤人的。“事事都能好”,你“烦恼永不生”,若不生烦恼,“冤孽那里找”?你有烦恼,冤孽就来找了。你烦恼没了,冤孽也就找不着了。“常瞅人不对,自己苦未了”,你尽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一天到晚啰啰唆唆的,总是给旁人洗衣服。“此是道,可修性”,前面又有苦,又有烦恼。苦就逼迫人,烦恼是自己招来的。怎么办?我们应该修道,修道就能了苦,就能断烦恼成菩提,所以说“此是道,可修性”,道是可修的。“此是灭,可证性”,修道是为了什么?要得到常、乐、我、净,得到究竟的真正快乐。因为要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为雪山童子时,为半句偈而舍身命。这是怎么一回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听见罗刹鬼在那地方念一首偈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世间一切一切都是无常,都是生灭法。释迦牟尼佛一听见这两句偈颂,就问罗刹鬼:“念这偈应该是四句,现在你只念两句,请把另两句也念给我听。”罗刹鬼说:“我饿了,没有力气来讲那两句,如果你叫我念那两句,现在我要先吃了人,然后才能念。”释迦牟尼佛说:“我愿意给你吃,你把那两句念出来,然后你把我吃了。”罗刹鬼说:“我没有气力,怎么念呢?”释迦牟尼佛还是求他,罗刹鬼就生了慈悲心,念了下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完了之后,以寂灭为快乐。释迦牟尼佛听了这两句,罗刹鬼就要吃他的肉了。这时,佛说:“你念给我听,我们应该把它保留在世界上,如果不保留,它就没有了,你等我把这四句偈颂先刻到树上,然后再吃我。”罗刹鬼答应了,释迦牟尼佛就把它刻在树上。刻完了,罗刹鬼就要吃他,释迦牟尼佛又说:“我觉得还是不妥当,我应该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刻在树上,风吹雨打,它就会没有了。刻在石头上,不会腐坏。”罗刹鬼也答应了,于是佛就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就请罗刹鬼吃他。这时,罗刹鬼一跃升上虚空,不见了。原来是天人来试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正的没有我相,真正的把身体看轻了,所以他又现身说:“你是一个修道者,不久将来就会成佛。”第二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第三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这是佛在鹿野苑三转四谛FL。今晚时间已到,所以就念给大家听一听。好了,祝各位晚安。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还有就是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灿烂白昼,不再有一分一秒的光阴。你收藏的一切,不论是弥足珍贵的还是已经忘记的,都将留给别人。.你的财富、名望和世俗的权利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不管你拥有的还是亏欠的,都不再重要。你的嫉恨、冤仇、挫败和妒嫉之心终将消失。同样,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失也将褪色。你来自哪里,用什么方式生活都不重要。你的美貌如花还是才华横溢也不重要了,你的性别、肤色、种族都无关紧要了。那么什么变得重要了呢?你有生之日的价值怎么来衡量呢?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而是你传授的。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之行为能够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是能够激励他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格。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有多少人感到这是永久的损失。重要的不是你的记忆,而是爱你的人的记忆。重要的是你为人所怀念的时间有多长,重要的是谁在怀念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怀念你。让我们的人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的重要,不是因为环境而变得重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楼主,我回答完啦,给分吧
佛经真谛是什么?
佛经真谛名言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十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八、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一三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四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二、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一五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七、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六十四、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一六五、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一六六、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一六七、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一七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一七三、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一七四、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一七八、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一七九、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一八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一八一、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96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