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重生还是重死心得分享(佛教有重生之说吗)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三,禁欲还是纵欲
在讲座中,导师首先阐明了何为“欲”。欲即需求,佛教将之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追求高尚精神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基础。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既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此外,很多修行人以“了生死”为目的、发愿往生西方,及寺院为亡者做经忏等,都让人误以为佛教是为死者服务的。事实上,佛教既关心死后归宿,包括临终关怀等,但更重视现实人生。导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佛教理念等方面,阐述了佛教对生的重视。所以,佛法修行的三种利益,是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自利还是利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针对有人认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顾家庭和社会的误解作了分析,并指出,一个人真正想要自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够自利,无私才能真正自利。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成就慈悲,还能破除我执,成就智慧。只有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将自利和利他统一起来。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他,进而通过利他来圆满自利。(待续)
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济群法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在的误解进行阐述,为修学之人提供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消极、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是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他们的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个问题:佛教是悲观还是乐观的?
悲观、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乐观主义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乐观,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的乐观,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佛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内心的迷惑烦恼。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一切事物间都蕴藏着因缘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如果不了解轮回的理论,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论,生命是没有深度的,没有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渺小而短暂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过去诸佛和祖师大德都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
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和愿力。
第三个问题,禁欲还是纵欲?
法师首先明确了何为「欲」。「欲」是需求,佛教将欲望归纳为五种,财、色、名、食、睡。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高尚精神追求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重要动力。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是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个问题,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佛教中经常说「了生死」;寺院为亡者做经忏;净土宗通过念佛往生西方等。事实上,佛教既关心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法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佛教理念等几方面,阐述了佛教对生的重视。同时,佛教也重视死,如念死无常、临终关怀等,并且重视死后的归宿。即佛教的三种利益: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大问题,自利还是利他?
法师针对有人认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管家庭和社会的看法作了分析。首先,何为利益?通过辨析义和利的关系,说明道德和利益并不冲突;相反,遵循法律、道德,如法求财,方可持久。并以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利益为例,说明智慧的价值远远超过财富。法师指出,一个人真正想要自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够自利,无私才能自利。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可以成就慈悲;破除我执,方能成就智慧。佛法提出无我,正是在利他中完成悲和智的修行。所以自利和利他都需要智慧。只有学习佛法,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自利和利他。
第六个问题,佛教徒是出世还是入世?
世界一词出自《楞严经》,法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看法,法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的选择,之后还要积极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一方面通达一切有为法,培养超然的心态,同时又生起无限的慈悲。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同时又积极入世。
第七个问题,无情还是多情?
法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一旦超越痴、贪、我执,就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法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有染污的,以痴、贪、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关爱一切众生,正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个问题,随缘还是进取?
法师指出,「随缘」之说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而是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目标明确,方法正确。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以成就世间的事业,也可以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藏传佛教仪式中的死、死、重生之美
在 *** ,他们有很多关于死亡和世界的有趣的信仰和仪式.
甚至还有一个仪式性的感叹词,一个主持仪式的喇嘛为了通过一个小裂缝把灵魂从尸体上释放出来,在死者的尸体附近,这个魔法音节在头顶上产生,这方面的魔法音节是Hik!还有菲特!.
真是个 *** !声音只能由一个喇嘛发出,喇嘛过去是由一位大师指导的.
这样,每个喇嘛都能有正确的语调和体力,这是手术成功所需要的.
声音嘶嘶!可以在Hik之后说出来!只有当喇嘛在一具尸体附近主持仪式时.
如果喇嘛只是在练习这个仪式,那他绝对不能加上雉鸡!喂喂喂!因为这两个音节的组合决定了身体和灵魂之间不可避免的分离.
因此,如果一个喇嘛同时发出这两个声音,他将立即死亡.
这样的危险在仪式的环境中是不存在的.
在一个仪式的背景下,喇嘛神奇地代表死者,他借给他的声音.
因此,在这方面,这两个咒语的效果是死者而不是喇嘛所感受到的.
首先,一个称职的大师给他的弟子们提供了从身体中吸取灵魂的灵力.
在这之后,弟子们必须练习Hik的发音!用正确的声音说话.
当一根吸管可以直挺挺地放在他们的头发上而不会掉下来时,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
只要弟子愿意,稻草就必须留在那儿.
原因在于,通过正确发音,Hik!声音,头顶上出现一个小开口.
稻草实际上是插在这条小裂缝里的.
对于一个逝去的个体来说,他们各自的裂缝要大得多,因为有时人们可以在裂缝里放一根手指.
至今为止, *** 的信仰包括许多仪式项目和习俗.
(MarošMarkovič/Adobe)在佛教中,个体的精神和身体活动产生的能量导致死亡后出现新的精神和身体过程.
很明显,哲学家所宣扬的思想只有精英才能理解.
不过,群众还是重复着这样的信条:“所有的聚合体都是短暂的,没有“我”的存在”.
尽管如此,群众的信仰还是简单得多.
他们相信一个不能被定义的实体,但是这个实体以各种形式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喇嘛说死亡和重生之间的时间可以长也可以短.
在这之后,这个个体可以作为 *** 所知的六种生物之一重生.
各自的种类是:神.
非神——泰坦的一种.人类.非人类——包括这里的精灵、精灵和其他这样的实体,其中一些是好的,一些是坏的.动物.伊达格人——总是饥渴难耐的怪物,以及各种炼狱的居民,他们的世界总是受苦受难,据说这些国家都不是永恒的.
死亡可以降临到所有人身上,对于众神,也可以降临到那些躺在炼狱里受苦受难的人身上.
每一次死亡都伴随着重生.
这种重生既可以在同一类生命中,也可以在另一类生命中.
在 *** 的信仰中,每一次死亡都伴随着一次重生.
(prasith/Adobe),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根据死者的善行,死者可以在更快乐或更不快乐的状态下重生.
根据喇嘛,众生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可以发展出各种亲和性,从而导致某种存在的条件.
另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心理过程和行为,一个人或任何其他存在物都可以改变其物质的性质.
在 *** ,有这样一句话:“懂得如何在地狱中安逸地生活的人”.
这句话是指对喇嘛的看法,即所谓的“塔布”意思是“方法”.
在这个r中伊加德、喇嘛认为,懂得行动和思考的死者可以改变自己的死后命运,在尽可能好的条件下获得重生.
*** 信仰认为,死者能够改变死后命运,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重生.
(Microgen/Adobe),不过,普通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然而,喇嘛却向他们布道,说他们生前生病甚至死后都没有机会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喇嘛解释了他们在来世中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他指出了必须遵循的适当道路.
喇嘛帮助垂死的人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最大努力,使他们各自不睡着或进入昏迷状态.
然后喇嘛将解释不同类型的意识如何离开个体.
这些是激发感官的意识.
一旦身体变得麻木不仁,思想必须一如既往地活跃,高度关注正在发生的现象.
然后,灵魂从头顶跳出来的时刻来临了.
为了避免损害其未来的福利,精神不得通过任何其他方式离开身体.
精神的提取是由喇嘛在宣布仪式听起来很Hik!还有菲特!一开始,喇嘛必须冥想并认同死者.
然后,他必须做出所需的努力,使精神爬上头顶,从由此产生的裂缝中逃脱.
*** 的死亡信仰包括精神必须离开头顶.
(Nejron Photo/Adobe),甚至有人能将自己的灵魂强加于头顶.
然后,当他们觉得他们的时间到了,他们宣布Hik!还有菲特!为了他们自己.
这些都是喇嘛同修,其中一些甚至会以这种方式导致自己的死亡.
据说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一旦灵魂离开了身体,它就开始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不同寻常的旅程.
喇嘛们认为,这次旅行不过是一系列主观臆想.
这一切都像是一个梦,精神使自己受到它的倾向和它过去的活动的影响,据说,精神离开身体后,立即得到最高现实的闪烁直觉.
如果灵魂能够感知到这种光,那么它就可以达到解放,也就是说它可以从死亡和重生的循环中得到明确的释放.
这就是一个灵魂如何达到涅盘的状态,然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通常,这种闪光会使灵魂失明.
然后,它可以通过它的错误观念和概念,通过它作为个体的存在和感官的愉悦而依附.
普通人对此有迷信的信仰.
他们说,为了让人信服,离开身体的灵魂应该去一个有沙子的地方.
在那里,它应该看看它的脚印.
如果这些都颠倒过来,那就意味着他或她已经死了.
至于喇嘛,他建议死者去开始他或她的旅程,不要回头看.
这项建议是为了精神利益而提出的.
当谈到普通百姓,他们害怕,他们想避免一个危险的复仇者可能存在的邪恶的神秘存在.
在 *** 死亡仪式上,喇嘛劝告死者继续旅行,不要回头.
(BenStudioPRO/Adobe),当葬礼仪式举行时,灵魂会穿越巴多.
在那里,它看到了极美的发光体以及可怕的实体.
它还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奇怪景象和道路.
这样精神就会变得害怕和迷失方向.
此时最重要的是要听取喇嘛的忠告.
通过这种方式,灵魂可以完全意识到进入来世,走上一条将他或她带到神中重生的道路.
至于那些不知道巴多是什么的人,他们不能从喇嘛的忠告中获益.
他们甚至不可能听听这个建议,这是多少灵魂失去了应用“方法”的机会这些灵魂最终转世为人类或动物.
当一个是狗,另一个是人的孩子时,其他的信仰声称,那些没有获得开悟的人们在到达审判死者的新野法庭之前,都会害怕地穿过巴多.
这位公正的法官在镜子里分析他们过去的行为,或者把他们称为黑白石子.
根据善或恶事迹的比例,申杰指出了世界和未来轮回的形式.
因此,一旦在他面前,精神就不能再运用“方法”来拯救自己.
尽管如此,无论有没有“法门”,灵魂只能根据过去事迹的力量所允许的限度来行动,上图: *** 的死亡仪式是由经验丰富的喇嘛而不是新手僧侣来实践的.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二
本周我们学习了纵欲还是禁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
佛教放纵的是善法欲,禁止的是过度的贪欲,对于正当的需求是允许的,而不是自苦其身。
我本人来说,尽量坚守时间去做定课,去学习法义,每周的有空闲的时间也是用来读书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是在追求善法欲的。但善与恶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有时候我会放纵自己的贪欲,比如说衣柜里多余的衣服,我的虚荣心。关于节俭,我总是很自责,浪费的毛病总是半推半就,不够严格。
我和所有的世人一样重生,好像自己可以长命百岁,可是即便百岁,我也已经是年过半,通过本科的学习,我突然发现自己距离悬崖已经不远,可是还是假装看不见,就像我刚才说的,每天貌似在坚持学习,每周分享的时候也很热闹,面对死,我一直很乐观,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是真诚认真老实的,可是学佛这么多年,仍然没有一点点消息,面对死没有丝毫把握,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乐观是盲目的,我又在自欺欺人,觉得很惭愧。我也常常幻想临终的时候有人会给我助念,一定会有吗?想到这里,头皮发麻冒冷汗,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掩耳盗铃,假装的正经八百的在修行,我在给谁演戏啊?给自己!
自利还是利他?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导师无数次的说过了,无数次的学习了,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自以为是,正见无我!不要对立,不要冲突,可是这几天在家里,我天天都想控制家人,我希望他们听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否则我很生气,天天想方设法跟家人拧吧!想要控制别人的结果,最后就是把家人推向距离自己更远的地方。
爱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面对家人的时候,我总会忘了这个宇宙法则。
上周,我说每天要说一句感恩的话,要关心家人。我仍旧做不到每天,我会忘记,为什么会忘记?因为我总是以我为中心,自私还想自利。 一个人内心缺少爱,他就不会有感恩心,感恩一种生命品质,感恩心的基础就是爱!是慈悲!
我还是要把感恩和关心他人作为我的定课,我要加油!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禁欲.纵欲,重生.众死,自利.利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四.五.导师从三方面来开示
一.禁欲.纵欲,每个人都追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欲是需求的意思,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理上身体上的需求,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现在的社会是一种物质横流的社会,鼓动欲望,建立各种各样的消费,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他被称为欲界,种种欲望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欲望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个层面并不是一切,是欲界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基本欲望,有五种,财.色.名.食.睡.佛法还从五个渠道,来对世界的认识和需求,就是眼耳鼻舌身,佛教到底怎样来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善.恶和无记三种属性,就是即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他不好,即不属于道德的范畴,也不属于犯罪的范畴,另外佛教要鼓励我们要去建立一种善法欲让这种善欲法成为我们身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佛教告诉我们对欲望这个问题对人基本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主张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所以佛教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欲望越少,就容易幸福快乐,欲望太多,让我们在这大自然不胜负担,欲望消耗来自于大自然,所以人类需要惜福,懂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的福报是有限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福报,同时也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福报。
二.重生.众死,关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一个世界多半是重视生,特别重视生就是对生有一种深深的贪著,所以在凡夫的生命里对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期待,来自于生命内在的一种潜意识。生就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多数人认为佛教是重视死,人对生死的认识到如何修行,超越生死征得涅盘,在现实的教界中会做经忏,就是给死人念经,这也给大众造成一种误解。这跟净土宗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界非常盛行,就是通过念佛修行的结果,死了之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教《道次第论》里讲到念死,念死无常,念三恶道之苦,可以帮助我们精进修学,佛教还重视临终关怀,通过这一点也感受到佛教的慈悲,所以学佛人一方面要重视当下修行,不仅为当下做准备,一方面为了当下过得好,同时也为了未来过得更好,佛教给我们三种利益,包括现世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
三.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利益的利,自利就是利他,关于对佛教的认识态度,佛法经常会说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利益,利他就是让别人得到利益,利益别人利益自己,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真正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还是利他也好,都要有智慧,需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之后才能懂得真正的自利利他。
心得,通过本课知道佛教认为人的欲望分五种,财色名食睡,在人的欲望道德属性上,分为善恶无记三种,不善的欲望会成为犯罪动机,让人产生执着,带来痛苦和灾难。佛教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告诉我们基本生活要少欲知足,以前喜欢买买买的不善欲要改变,要合理对待追求不善于的欲望动机,不断激发为善的欲望,并且不断激发自己的善欲法。认识到佛法重视是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学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在当下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也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认识到佛法是大智慧,通过学佛能够真正看清我执过患,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把修学内容真正运用起来,重新指导生活,认识人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做到自利利他。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9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