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的误区(学佛误区害怕妄念)

学佛百科2023-03-08152

学佛误区

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正信,学成了迷信,把智慧之道,学成愚痴,把福德之道,学成了贫穷。

佛教有多少误区?

关于佛教有多少误区呢?

一、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刚刚接触到佛法之时,因为没有正知正见的明师指导,受到世俗的误导,或者本身对佛法的误解,常常会走进一些误区,对学佛产生错误的知见。

如此,不但会导致自己产生严重的信仰误区,更会误导他人,让他人对佛教产生误解,非但不能使得佛法得到弘扬,还会严重影响正信佛教的形象。

二、学佛常见的误区。

1、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者的场所

现代人很多都觉得佛教对待生命、生活是消极的,尤其一些初入佛门的弟子,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都会产生出悲观厌世的心绪。

还有些人在自己人生不顺、事业受阻、情场失意、仕途受阻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我要出家。这是什么,这是把学佛当成了逃避的手段,觉得学佛就可以逃避那些自己应该承受、却不愿承受或者承受不了的痛苦。

佛是什么,佛是觉者,修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探求生命、自然、宇宙奥秘,修佛之路需要的是艰苦卓绝的持之以恒,很多大德证悟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获得无上正觉,修行之路是积极的,绝对不是消极逃避。

尤其是大乘菩萨道的,普度众生、慈悲济世的精神,更是在积极护持三宝的同时,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

2、对诵经有极大误解,认为晚上、坟地等场所不能随便诵经,会招鬼怪。

有些人,对经书本身,便有着固执的错误知见,奉请一本经书回去,连放都不晓得该怎么放,总觉得会不会对菩萨不敬,放在不好的位置会不会有果报之类的,心里忐忑不安、难以入眠,更甚者因此,都不敢奉请经书回家。

如若不然,便是诵读经文时,有着诸多忌讳,晚上能不能读、女性来月事能不能读、医院能不能读、是不是一次性必须读完、应该在什么地方读等等。

这些,都是对经书、或者说经文,有着极大的错误知见,经文是什么,是佛陀的开示,是智慧的集结,对诸佛菩萨的敬意是放在心里的,不是表面这些功夫。

尤其,诵读经文,令得六道中其他众生,也可以听闻佛法,这也是法布施的一种,是积累功德的行为,所以至心一念,随时、随地、随愿诵读即可。

3、认为信佛便一定要恪守清规戒律,怕自己受不了,不敢信佛。

或者是受到文学作品影响,或者是影视作品影响,或者是受到对佛教有误解之人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一旦信佛,自己便必须恪守种种清规戒律,如果做不到,便会遭来祸患,从而不敢亲近佛门。

这其实,是将“信佛”“皈依”“受戒”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认为这是一回事,这便错了。

对于众生而言,“信佛”并不会影响你原有的生活轨迹,单纯的信仰佛教,并不会强制要求你去做什么事情,守什么规矩,相反他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积极,思想更宽容。佛法中有“四不坏净”,即建立起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律的坚定信心,即是一种巨大的功德。所以仅仅是对佛菩萨有信心,信仰佛教就是大有裨益的事。

而“皈依”对人其实也并没有强制性条件,最重要的便是内心对佛教的皈依,唯一的要求可能便是在信佛的时候,不能同时信仰其他的宗教。

而“受戒”则是“受戒未必出家,出家必须受戒”,所以只是信仰佛教的话,并没有硬性要求。

4、自己一信佛,便觉高人一等,与普通人、甚至家人不一样了。

有很多人,一学佛,就着相,总觉得你看我是信佛的人,我跟你们是不一样的。于是,随随便便拿着佛家要求、佛门戒律,去挑剔家人、身边的人,心想你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时间久了,便跟家人离心离德,越来越不和睦。

这是什么,这是学出佛障来了。

首先,众生平等,即便学佛也该跟大家一样的去相处,要懂得“恒顺众生”,把日常生活当成修行的道场,令得众生欢喜。学佛修行是修什么,修得是自己,不是让你去修别人,南辕北辙了。

其次,父母家人,便是你身边的第一菩萨,应该尊敬他们、孝养他们,这是学佛的根本,修佛先修人,这更是做人的根本。

再有,先修好自己,再去渡众生。你修行好了,对周围的人都很好,大家便会见到佛的力量,欢喜佛缘,慢慢才会亲近佛门。

5、认为女性生理期,不能拜佛、不能诵经、不能供灯.....

很多人都觉得,在女性生理期间,不能参加佛事活动,觉得是对诸佛菩萨不敬,觉得在佛面前不能“见血”,或者觉得“不干净”怕冲撞了佛祖,甚至很多女性自己便如此觉得。

这是最大的邪知邪见!

佛门光明正大,百无禁忌,在诸佛菩萨的眼中,哪里有分别心,哪里有净与不净?《心经》有云,五蕴皆空,不净的不是人,是人的眼,是人的心。这无非是以己之心,度佛菩萨之意。诸佛菩萨慈悲为怀、宽容广大,又岂会因为这个,加以怪罪。

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种情况,虔心礼佛,都是没有问题的。

6、认为,我只要“烧香拜佛”,你就该保佑我,把信佛当成了一种“交易”。

这世间,多的是见庙烧香、见佛磕头的人,他们是信仰佛教吗?不是,他们只是把诸佛菩萨,当成是“摇福树”,心想我给你上供,你就得保佑我。

这本来没错,礼敬诸佛菩萨,一心向善,确实可以得诸佛菩萨护佑加被,但是呢,很多人拜完佛,出门就行恶,心中完全没有一丝善念。

更有很多人,在做恶之前,还要拜拜菩萨,希望能够保佑他行事顺利;或者做恶后,去祈求佛祖原谅,这怎么可能,一切皆是因果,如此行径烧香再多,拜菩萨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报应依旧会来,恶果一定自食。

有或者,平日根本不信佛,一旦有什么灾什么难就到处烧香拜佛,祈求神佛保佑。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人的灾难是业力促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了坏事必然有恶报,这时佛都是不能插手的。除非从此洗心革面,真心悔过,彻底弃恶从善。

三、总结,学佛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要一心向善,就会走出误区。

初学者必看,学佛的几种常见的误区

1、【关于对“宗”的理解】

我们经常被问及:你是修什么宗的?此问题不甚严谨,让人无法准确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对佛教对“宗”这一概念的界定。

佛教中的教学、修行体系有三方面:教、道、果(也称“因道果”、“基道果”或“境行果”)。教(境)即教理、基础、理论、见地、世界观;道(行)为实践道路、修行方法,果为修行的结果。通俗的说,形成一个宗需有一套完整独立的世界观、方法论(教),依此理论形成一套修行体系(道),并按此体系统摄出结果(果)。如医生看病,首先依照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对病人进行病因判断,然后根据病因的不同开出不同的药方,结果则有可能治好病也有可能治不好病。

佛教体系诞生至今,符合上述理论形成的只有四个宗,即:大乘的中观、唯识,小乘的一切有部、经量部。四个宗形成于大乘佛教的发展晚期。小乘所有部派的思想都可归纳为一切有部或经量部的思想,换而言之小乘佛教体系中只有这两个部派建立了完整的境行果;而大乘佛教发展出两个宗派(唯识、中宗),亦形成了两套世界观、两套方法论,从而获得结果。这才为佛教真正对宗的理解及严格界定。

另外,佛教还从理论上安立八个宗派(即慈恩八宗):我法俱有宗、有法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胜义皆空宗、应理圆实宗八种。这八宗也可以统摄在上述“四宗”之中。

而我们常说的“汉地八宗”或“十宗”(禅、净、律、密、性、相、台、贤等)不是一个概念。这种说法,是对宗这个法相的泛化,属于泛指俗称。

那汉传佛教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我们来了解下其发展历史。

a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9年),汉明帝夜梦一金人,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帝于次日上朝将此梦诉于众大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回禀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您梦见的大概是佛。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遂请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途中遇到天竺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遂请二人来中国。于是二人以白马驮着经书和佛像一同回到洛阳,开始翻译部分佛经(相传翻译的第一部经书为《四十二章经》)。汉明帝即命在首都洛阳建造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此为普遍认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事件。

b 格义佛学

佛教刚传入中国,不可避免接受中国既有文化影响。沿用汉地儒道文化的词语、概念,翻译解释佛经,被称作“格义”。汉末六朝,中国兴盛儒家经学和玄学,佛教自然受到其深刻影响。关于汉传佛教对“宗”这个概念的崭新运用,则和儒家的学术传统有关。

c 儒家经文学两派之争

汉初,儒家经学研究,开始形成两派。即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古文学派: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就属于古文学派。

今文学派: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康有为,则是今文学家。

d 汉传佛教宗派概念形成

儒家两派经文学互相斗争中,经师们也各自形推崇的各自的传承、风格及方法,往往专门研究某一部典籍——即所谓的师门家法。这种做学风规范被引入到佛教之中,便形成汉传佛教的“宗”的内涵。如提倡坐禅的,称之为“禅宗”、弘扬净土三经的为“净土宗”、弘扬《华严经》的为华严宗、讲《三论》的为三论宗……所以,这个语境下的“宗”,已与佛教中的“宗”的概念不再一致。

e 利弊

这种说法,有利有弊。

好处是适应汉地风土,传播方便;不好的是这种说法,不再包含“教、道、果”的修学体系,概念有失片面,不利于人们对佛教教育体系有整体把握。

藏、汉两地的佛教都属大乘佛法,严格来说,无论在哪座寺庙出家、跟哪个师父修学,您不属中观思想就是唯识思想。思想,是教的部分、是理论、是见地,是基础,是所有佛弟子都要学习,无论禅净律密任何一宗都需了解的部分。

再比如,藏传佛教的各派(藏传佛教由于没有受儒家学风影响,故而遵守佛教法相,称派不称宗),其之间的差别,根本讲是与最后的决择见有关系。整个藏传佛教中除了觉囊派外,都以中观思想为根本核心见地。但是到了最后阶段有不同。如格鲁派以中观应乘为根本见地;宁玛派也属中观见,但更多持中观自续见。根据不同见地再衍生出更多细微的见地和修行方式。

这些细微的分别,涉及到极其深入的理论末端和修行实践,一般的在家居士和初学者,还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我们学的是基础见地和思想——如我们现在学的《三宝概论》,是各宗各派共通的基础知识,还未涉及到理论末梢的分争。所以没必要一开始就刻意标榜自己学红教还是黄教等——因为咱还是在开始的共同基础阶段啊。

因此,“禅净律密,你学哪一宗?”的问法并不严谨,在回答类似问题时应称“我正在学中观思想”或“我正在学习唯识经论”。

2、【关于密宗】

在大乘佛教的度化区域,念法佛门、秘密修行、参禅打坐等,都属于修行方式,其背后的思想体系不是中观、就是唯识。密宗也只是修行方式不一样。所以,严格来说密宗应该称为密道,因为它是在中观和唯识的思想基础之上秘密的修行法门,因此,把“密宗”称为“密道”更为合适。

3、【关于修行】

在佛教中,修行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修行,可以说是通过各种手段修正心、行;而狭义的修行,也就是真正意义的修行,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

a 戒定慧

广义的角度来说,佛教修行体系统摄为三大类,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戒、定、慧。从通俗的角度,勉强可以这么说: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通俗的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广义上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b 闻思修

从具体学习的手段来讲,又可以分为闻(听闻)、思(思考)、修(修行),三者依然是次第的关系。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自己在修行、或说某某是修行人,但在了解地道建立(修行层次)之后,就清楚明白普通凡夫是不能达到修行这个阶段的,只能闻(听闻)思(思考),凡夫阶段的“修”主要指“闻思”,即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在闻思的同时,辅助以“定”的准备训练——通常人们所做的坐禅、打坐、念经、磕大头等,皆不是真正的“定”,而是“定”阶段的预备阶段、前行,所以称为加行(等同于学前班)。

c 真正的“修行”

初地菩萨(圣位菩萨)之后的二地菩萨才是真正的修道位阶段,亦就是说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修行是二地菩萨的事。虽然鼓励大家打坐和做一些仪式上的行持,但仍需强调做这些的目的是使内心专注、调服散慢、方便闻思——即为闻思做准备。经过深入闻思之后,当人们可以任运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才算进入第一个阶段——资粮位,标志着真正踏入佛教的门槛,此阶段对佛教的学习要更为精进,辅助打坐观想等手段。

再经过长期的学习,当在定中可以思维空性时,则进入第二阶段——加行位(仍是凡夫阶段,但已非常厉害,历史上记载,比如阿底峡尊者的老师金洲大师才是加行位。

因此,千万不要自居自傲、动辄标榜自己是“修行人”,应该知道,我们现在还早得很,只是学前班的准备阶段而已。

4、【关于“无分别”】

当下很多学佛的朋友,喜欢说“无分别”“无分别”。佛教一定不是所谓的“无分别”。

智慧分为两种,一种为法住智(思别的智慧),指观察诸法之因果缘起之智,从阿含经开始,包括禅宗早期一直至今,它都强调思维思辩的过程,是修行必经之路;二为涅槃智(无分别智),指悟入诸法生灭无常、法性空寂之智(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是修行状态和结果。初地菩萨亲见空性——亲见诸法平等的本质,才真正有无分别智。而一直要到成佛时,消灭主客二元对立的差别,这才真正的无分别。

在初地菩萨之前不可能现见空性,此阶段只能踏踏实实弄清楚法住智,将逻辑思维阶段先过关。光依靠世俗智慧不能获得解脱,但若没有世俗智慧更不可能解脱。所以《阿含经》上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理性是阶段性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但是若想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无分别状态,则很容易堕入反智、自欺欺人。

5、【关于“信”佛】

佛教首先是一门是思想系体非常缜密完备的哲学(如唯识,其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作用分析得极为细微,以至于被西方称为佛教心理学);其次,哲学思辨之后还有实践,这才涉及到宗教的部分。不仅明白道理还需实践体验,这才是宗教,而非混沌不清让人上来就即信佛。

佛教思想中,把“信”分为两方种。

一为自然信,天生而来的宿世因缘福报所致,就是莫名其妙信佛。生活中可以见到这类朋友,再比如佛教国家、藏区等,生来就信。但自然信会退转,不坚固。

二为胜(殊胜、超越)解(理解、了解)信。就是通过闻思修,逐步深入佛法,对佛教义理清晰认知,然后信服。这样的信仰,则是坚固的,也是不迷信的。

6、【关于“念”佛】

“念”的法相概念是“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念佛的意思是:熟知佛的功德、佛的形象、佛的内涵,清晰了知,明记不忘。但是我们往往把有口无心的念诵佛号当成“念佛”,这其实也是误解。这是“念佛号”,不是真正的“念佛”。

当然,念佛号有很大的功德,能结甚深佛缘,也非常好——但是需要知道,这是方便法、是过渡手段,不能把念诵佛号当成学佛的最高手段、甚至当成是学佛的全部内容,这就不合适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对佛教的误解,持这样认知的也不在少数,故加以说明。

无论跟随哪一派别,我们都必须系统、次第的学习,深入思辩,才不会陷入混沌糊涂、支零半爪的状况。我们应该踏实系统的闻思学习,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在座咱们诸位,还是应该主要通过闻思,获得智慧。

佛家进入误区怎么说?

我的理解是,我们学佛人因为学佛的时候没有做到真正的皈依三宝,法理的运用没有依照圣言量,修行的时候没有做到依法不依人等,这样学佛就很容易进入误区。佛教的修行不同于其他的宗教,更不同于迷行的一些东西。可以这样说,真正的佛教理论知识,放之全球标准都是统一的,这个唯一的标准就是佛经(也就是本师释迦摩尼佛说过的经 三藏十二部)和祖师大德们的论著(当然祖师大德的标准也不是哪个个人可以随意认定的 ),这就叫圣言量,圣言量上没有的东西都不能轻易的认定为是佛教认可的东西;好多人学佛喜欢跟着一些学佛经验丰富的人或者是跟着法师来学习,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跟着的这个人不管是法师还是在家人,他们本身的知见也必须要跟圣言量吻合,这样你跟着他们修学佛法才是保险的,你学的法也才能称为佛法;如果跟圣言量不合,那你坚决不能依从,哪怕他是法师!这就叫做依法不依人;皈依三宝那就更重要了,这是学佛最基本的要求,简单说真正学佛的人应该完全依止于佛、法、僧(僧一般是指的僧团,不是某一个僧人),有的人自称是学佛人但同时还相信什么大仙,或者拜其他外道为师,这样的人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佛人,他的话就更不能采纳,听了就容易进入误区。长久来看,想要不进入误区,或者被别人误入歧途,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需要我们老老实实的真皈依三宝;自己一定要读佛经,慢慢的学习圣言量,从基础学起,慢慢深入;有条件的要找一个寺院,找到僧团,接受僧团的指导如法的闻思修(譬如可以听一听上大下安法师、上入下川法师等大乘法师的讲法,对自己的学佛之路非常有帮助)。这样时间一久,那些不好的学佛方式和言论你自然就能有分别能力了,也就不容易进入误区了。另外自己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以上为末学的浅见,仅供参考,如有谬误还恳请有缘人批评指正。

学佛信佛的误区

(一)吃素

今儿早上楼下吃早点,听到包子铺老板说,刚才一信佛的老太太,常来买包子,必须要素的,每次都听着或唱着阿弥陀佛!

我说,信佛一定要吃素么?

藏传佛教的喇嘛,都是吃牛羊肉的啊。

星云大师曾说,

很希望普世的人等,不要挂念吃什么的问题,不忌讳,信佛、学佛才是重要的!

日本寺庙的出家人,不是素食;

泰国是佛教国家,和尚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也谈不上吃荤吃素;

禅门六祖慧能大师,曾经边吃肉边吃菜。

佛教主张不杀生,因为杀生是断大悲种。

你吃什么,佛教没有严格的规定。

与基督教的忏悔一样,佛教里,破戒可以忏悔,

和尚常念罪过罪过,就是这个意思。

基督教的忏悔是自我做了错事,因此请求主宽恕垂怜。

佛教的忏悔是基于无我。

正规的佛教忏悔须具足五缘,

即:迎请十方之佛菩萨,诵经咒,自白罪名,立誓,明证教理。

黄山谷有一首偈语:“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它受,甘肥任我须,莫叫阎罗断,自揣意如何?”

济癫说,吃肉的时候念,酒肉空肠过,佛祖心中留,就可以了。

孔子则更进一步:“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眼不见即可。

学佛,重要的是,生起虔诚心,

要寻找的应该是:

证悟成佛。

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

        (二)杀生放生

常有善心人因为信佛去放生,各地也有很多放生池。

可是捕上来的鱼钓上来的鱼受了伤,再放生也活不了多久,

不是另一种残忍么?

还有一种愚昧的说法:杀死什么你下辈子就变什么,

说相声的干脆说,那么只有杀人了!

因果的帐不是这么算的。

佛教让人不杀生。

但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一杯水里面也有很多微生命,

你喝了它不也是杀生吗?

佛说,这不算杀生的。

为什么?

我没有杀的心,我的心很平和,一点杀的念头都没有。

星云大师有一次到澎湖去,

当地人说:“出家人到这里来干什么?我们都是捕鱼的,杀生的,他们能支持我们杀生吗?”

星云说,佛教不舍弃一个众生,这里的人是捕鱼、杀生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吗?那佛教对杀生的人不就舍弃他们了吗?

他说:“捕鱼,纵有杀生,不要有杀心。”

以人为本的佛教,大家都是要生存的嘛。

这才是大师,是佛。

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你不可以虐待动物。

倡导生权,倡导慈悲,拒绝残忍,是社会的光明,或说文明。

释迦牟尼佛在一个船上,发现了一个坏人,

这个坏人要把船上的五百个商人全部害死,谋财害命。

当释迦牟尼佛知道之后,他只有用慈悲的心,把这个土匪强盗给杀死了,

为了要救这五百个商人,不杀他,他要杀死别人。

在佛教里面,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杀人的罪叫波罗夷,这个不通忏悔!等于死刑已经定了。

杀人这个罪,它有因果的,杀人不偿命,违反了因果。

杀一些蟑螂、老鼠,这叫恶作,是突吉罗戒,忏悔可以消除的!

        (三)进寺庙不能踩门槛?

各地旅游胜地多是寺庙,

去了,导游一般都提醒大家说,

不能踩寺庙的门槛,那是佛的双肩,踩了会下地狱。

可那既然是佛的双肩,跨过去也是不敬啊?

去年到山西云岗石窟,导游小王对佛学很有研究很博学,

我就问他这个问题。

他说,为什么不能踩门槛呢?佛可没有这么小气了,呵呵,

只要不是有心、故意的亵渎,就行了,

踩了的话,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王导说,

有的拜佛者特别是藏民,要苦修,一步一磕头磕到拉萨,

这也是没有必要的,

只要心是虔诚就可以了。

好多导游是没有这么讲的,他们只对民间传说感兴趣。

这就是文化差别。

这也是据说常被推荐给重要人物导游的原因。

这位王导,多年前从熬到的大同矿业公司团支部书记辞职,

倒卖过门票,又创办了旅行社,刚刚买了第二套新房,娶了年轻美丽的银行主管。

新房,正是丈母娘同意的门槛。

而他,迈过了这个门槛,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门槛高,不光是庙,过去大院大家庭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高,一说可以档住污秽之气。

更重要的是,它是家的象征,宗姓的象征,脸面的象征。

你踩他的门槛,就等于踩他的宗姓,他的家族。

寺院当然也一样,

这和佛争一炉香,佛要重塑金身,道理是一样的。

以前有一句话“门当户对”,也是这个意思。

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

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所以,门当户对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

门当,就是大殿上头的牌匾,门的上边多出四个头。

户对是位于门楣上方或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门户之上且为双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