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学佛者的人生态度之三课文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3-3088

学佛的人如何看待人生?

读《心经》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家知道上次来的那位日本华侨,他很喜欢听师父讲 《心经》。但《心经》不是一般人能够解释的。有个弟子 每天看师父的《白 话佛 法》,他说:“深可以往深里去看, 浅可以往浅里去看,师父在里面讲解的含义非常非常的深 奥。”实际上就跟我们理解《心经》和《大悲咒》一样, 还有其它很多的经文。要去讲经文的人这个人必须是菩萨。 很多大法师他们可能前世就是菩萨再来,所以他们能讲。 但不是所有的法师都能讲经文的,如果讲错了会造口业。

师父给大家讲经是结合于人间的白 话佛 法,所以经常 会讲到《心经》里的东西。师父主要是让你们能够融会贯 通,让你们能够明白《心经》。师父用《心经》里的几句 话就能把宇宙的真理讲给你们听。举个简单例子:《心经》 里面你们都念到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师父喜欢 用比喻来跟你们讲,比如“空即是色”。如果这个东西是 空洞的东西,但是它有没有啊?它有,比如细菌。你说我 们人是空的,我们死了之后是空的吧,那么我们活着的时 候不是人吗?师父跟大家比喻:一个木鱼,一个木头,它 是空的吧,但是它敲出来“砰砰”有声音,它是有声音的。 是空的吗?空的。为什么能敲出声音啊?因为它有物体的 存在,那就好比“空即是色”。

同样讲起来,什么是“色即是空”?你想想看,一个 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拿我刚举的例子:木头是空的,听到 声音好像是实实在在。但是反过来讲,我用一个木头来代 表“色”,就是这个世界上有生物体。这个“色”是个木 头,它是实心的,是不是木头啊?敲得出声音吗?它敲不 出声音的。所以讲给你们听:你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耳 朵所听到的一切,表面上好像是听到看到了,但实际上是 空的。其实这里面有个意境问题。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 你意念当中的境界。意境高的人他能看得远,看得远的人 才能知道自己今后将来能做什么。

“色即是空”可以解释你今天从小生出来你就能明白, “我以后总有一天要死的。我在人间这么点时间应该做些 什么?”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就是看到了“色即是空”了。 那么反过来“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这个事情 看破。看破红尘了不是看空了吗?我已经想开了、想明白 了,我对这个世界无所求了,没有什么可以想象的东西了, 我不想再怎么样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物存在的。举个简 单例子:你认为这个婚姻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你有孩子, 你还有这个家啊。“空”不就是“色”吗?“色”是什么? 就是有这么一个循环体在那里。比如你们吵架的时候想对 方最好死掉,如果真的对方一躺下来你一定不舍得;你恨 的时候你可以说“我恨死他了”,但是一旦对方真的出事 的话你心中又罣碍了、又放不下了……你想想看,这个

“空”不是“色”又来了吗?所以人跟人的感情不要随便 去超越——这是师父给你们讲的。如果超越了一定的感情 之后,实际上就给你带来了罣碍。如果你只是佛性上面的, 比如在佛法上面的爱,你们没有超越的话就牵动不了你这 颗心;如果一旦超越了,你带有私人的感情在里面了,那 么对方一旦出什么事情了,对不起,你这个就“空即是色” 了。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举个例子:你们看过《西游记》 里孙悟空可以把自己隐形。当他变成一只苍蝇看见唐僧被 人家妖怪捉过去的时候,他一着急,他的原形就显出来了。 你们现在也是一样,表面上说“我看穿了,这个家无所谓 了,孩子大了我可以放心了”。你放得下心吗?这个家你 放得掉吗?孩子大了你还是放不下心啊。你就算身体上出 了点小毛病的话,你放得下心吗?你放不下的。

一个人看世界要懂得“受、想、行、识”。受想行识 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感受到的、你想到的、你行为上的、 你意识上拥有的。所有的受想行识皆不异空,是什么意思? 就是所有的受想行识全部都是空的。也就是说你想也是想 出真的东西来,你感受也是真的东西,你所拥有的东西是 真的东西,但是是暂时性的拥有,因为你是五蕴假合之身 (你的五蕴皆空)。举个简单例子:你人都是假的,那么 你所拥有的东西你说是假的还是真的?不就是假的吗?你 买的苹果、买的香蕉,你拿去给一个洋娃娃吃,就像孩提 时代跟洋娃娃玩(洋娃娃叫妮子)。“妮子啊,我给你削 苹果吃吧,我给你吃香蕉。”你说这个洋娃娃会吃吗?

因 为人是五蕴和合而成,本来就是空的,所以人所拥有的一 切都是空的。这个小洋娃娃是空的,所以这个苹果、这个 香蕉也是空的。因为是你想出来的东西,你人本身就是空 的,所以想出来的也是空的,这叫空想。听不懂啊?你人 都没有了,你想出来的不是空想吗?你人都没有了,你思 维出来的不就是空思吗?因为这本身就是没有的东西。

“五蕴皆空”实际上叫“非想非非想,非想非无想”。 什么意思?我没有去想——非无想,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 去想。这都是哲学啊,哲理啊。我又要举例子给你们听了: 比如一般开party(聚会),很多菜已经放好了,当你肚子 饿的时候,人家都还没吃,这时你很想吃对不对?但是我 不去想。因为大家都没有吃,我不可能一个人先吃的。这 叫“非想”。而“非无想”就是说并不是说我没有想过要 去吃啊,我想过了,但是我没有去想啊。你到底想了没想 啊?想过了,但是我后来又没想,等于没想。佛法的理论 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讲得明的,都是哲学,非常深奥。 你必须对人生的哲理有一定高度的认识,你才能听得懂佛 法。不是谁都能听得懂佛法。以前师父给你们讲得不深, 因为你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佛法。

我们有时候去想了,好像又没想一样。比如你们有时 候吵架,对方骂你一句话你在心里会反骂他一句。但是你 想了吗?你想了,可是你没骂出来,又不去想了,叫“非 无想”。而实际上你心里已经骂还他了,你已经过去了, 你已经舒服了,你就不要嘴巴里再出来。不可以吗?你为 什么非要骂出来呢?有的人心里骂过就算了。一般境界比 较高的,比如你要是对他有什么不好,他嘴巴里“没关系, 没关系”,但心里说不定在骂你呢,但是他嘴巴里永远不 会骂出来。人家这就是叫守口,把自己的嘴巴守得很紧的。 这也是一种修为。如果这个人憋不住就叫没修为,嘴巴里 一定要讲出来,那这个人就是档次很低的人。

你有本事心 里想了不要讲出来。你不讲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无想 是非想”。我是想过了吗?我想过了,但是我没讲出来等 于没想,你这个事情就能过去啊。你嘴巴里出来的话,人 常说“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的”。比如吵架的时候一句 话泼出去了你就拉不回来了,然后就是打自己——后悔呀。 你们有的人现在完全能理解师父讲的这个概念,因为你经 常嘴巴出门不认货,“啪”一句话出去了,“啊,我是这 么讲的?对不起,对不起”,但是你这个嘴巴讲出来的话 已经出了门了,拉都拉不回来了。你有修养以后对于谁不 好在你心里想想就好了,“这个女孩子怎么这样?”你笑 一笑不要讲话可以吗?等到你意念一过,是“非无想”。 实际上你并不是没有想过,但是“是非想”——我没有去 想啊,没有讲出来就是没想啊,我没有行为、我没有举动 啊。这就是做人啊。如果把学佛真正用到做人上,这个人 一定做得好,这个人佛一定学得好。

如果这个人做得不好, 他学佛一定学不好。这就是为什么让你们每一个人都规规 矩矩、老老实实。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人才学得好 佛。在这里油腔滑调、不好好做人的人能学得好佛的吗? 因为很多人在念头里面想过一句话之后,人家再问他, “我讲过吗?”好像有,好像讲过了,又好像没讲过。实 际上就是讲过了。但是他想过了之后他又没讲出来,好像 有,又好像没有过,让你是想非非想。比如老公在家里骂 你,你心里就想:“这个老头子怎么毛病又来了?灵性上 身了?”你想过之后你讲了吗?你心里讲过,但没讲出来, 不就是“是想非非想”?

你们要记住:要平等,要无分别心。什么叫平等?什 么叫无分别心?无分别心就是把人家都看成平等的。师父 现在把你们坐在下面的人都看成是平等的——你们的年纪 都是一样的,你们的性别都是一样的,你们的品格都是一 样的。这个就叫平等心。菩萨在救人的时候是先把你们全 看成平等的。但是在具体操作当中如果你们做错了很多事 情,你们求了菩萨之后还要做坏事,那对不起,这个平等 心是你自己打破的,而不是菩萨打破的。

菩萨要救人的时 候都是平等的。举个简单例子:师父今天救你们,把你们 都看成平等的,都是好人。但是如果你们不尊重师父,不 好好修行的话,实际上你们就是在打破平等心,你们就是 在损害菩萨所讲的平等心。所以要没有分别心才能达到有 平等心。也就是说,我今天看到女的男的我都是一样的; 我今天看到老的少的我都是一样。因为你们都是佛心,都 是菩萨,“我没有什么想法”,这样才是无分别心。怎么 样来克服自己的分别心呢?就是要感觉人人平等。你要觉 得今天在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人人平等。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二

        本周我们学习了纵欲还是禁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

        佛教放纵的是善法欲,禁止的是过度的贪欲,对于正当的需求是允许的,而不是自苦其身。

    我本人来说,尽量坚守时间去做定课,去学习法义,每周的有空闲的时间也是用来读书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是在追求善法欲的。但善与恶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有时候我会放纵自己的贪欲,比如说衣柜里多余的衣服,我的虚荣心。关于节俭,我总是很自责,浪费的毛病总是半推半就,不够严格。

      我和所有的世人一样重生,好像自己可以长命百岁,可是即便百岁,我也已经是年过半,通过本科的学习,我突然发现自己距离悬崖已经不远,可是还是假装看不见,就像我刚才说的,每天貌似在坚持学习,每周分享的时候也很热闹,面对死,我一直很乐观,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是真诚认真老实的,可是学佛这么多年,仍然没有一点点消息,面对死没有丝毫把握,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乐观是盲目的,我又在自欺欺人,觉得很惭愧。我也常常幻想临终的时候有人会给我助念,一定会有吗?想到这里,头皮发麻冒冷汗,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掩耳盗铃,假装的正经八百的在修行,我在给谁演戏啊?给自己!

  自利还是利他?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导师无数次的说过了,无数次的学习了,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自以为是,正见无我!不要对立,不要冲突,可是这几天在家里,我天天都想控制家人,我希望他们听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否则我很生气,天天想方设法跟家人拧吧!想要控制别人的结果,最后就是把家人推向距离自己更远的地方。

    爱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面对家人的时候,我总会忘了这个宇宙法则。

    上周,我说每天要说一句感恩的话,要关心家人。我仍旧做不到每天,我会忘记,为什么会忘记?因为我总是以我为中心,自私还想自利。    一个人内心缺少爱,他就不会有感恩心,感恩一种生命品质,感恩心的基础就是爱!是慈悲!

      我还是要把感恩和关心他人作为我的定课,我要加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2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