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3-3084

请问修禅宗的,既然佛佛平等、佛智平等,请你们用“无相、空性”解释: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佛告

是啊,为什么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而佛又说佛佛平等,佛智平等呢.

首先佛佛平等,佛智平等不但禅宗如此认识,律宗如此认识,就是净土宗也是如此认识,这是个法身理体的认识.说佛佛平等是禅宗的见地,然后批评禅宗,还是批评佛佛平等?这是什么意思呢,是真实学佛的见地吗?

如果偏执一念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必落入边见之邪见谤法境地.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这丝毫无有疑问,修行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皆平等,所谓佛佛智慧平等,慈悲(梵语maitrya)平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碍辩平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平等、喜舍愿力平等、神通平等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无有高低偏失,所证之一切法亦平等无有高低偏失;换句话说,佛是最圆满至高至尊之处,没有比佛更高更上至尊的了,到达佛的境界称之为无学绝学之境。

诸佛的智慧,是平等的智慧,是一样的智慧。 没有阿弥陀佛殊胜一点,释迦牟尼佛差一点;没有药师佛殊胜一点,阿弥陀佛少一点。诸佛是一样的、平等的智慧。 诸佛的善巧方便也是一样的,平均平等的,但是可能示现有差别。就是跟有缘的众生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结的缘不一样,所以示现的会有一些不一样,因为度的众生不一样。 象极乐世界---噢,清静庄严!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差,所以成就了这个恶土。不是这样,是因众生的缘、根基不一样,所以佛的示现不同。

是诸佛为众生接引方便不同,为众生故显胜方便,诸佛度生之法皆各顺因缘,若执一端而论,必不融通.不要通途教理来衡量净土宗用,但也不要以净土殊胜来非他宗,二者皆为谤法.

明代四大高僧之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明朝圣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乃莲宗八祖是也,受邻人影响,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三十二岁出家,主张念佛三昧有事一心与理一心。师精进念佛三昧,教化远近,衲子云集,遂成丛林。临终前遍辞缁素,自知时至,念佛坐化。众请留嘱,师曰: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万历四十年示寂,世寿八十一。与紫柏、憨山、蕅益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开悟圣僧,他是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他尚未出家前,常听到左邻右舍在念佛,因此勾引出他多生累劫的善根因缘,并有强烈出世之心,然后他便专心安住在净土法门当中,他曾经写四个字-「生死事大」,放在书桌上用来警策自己。

有人说:娶妻生子是人生一大事;也有人说:做一番事业是人生一大事;有人则视丰功伟业为人生一大事;也有人认为传宗接代,为人父母是人生一大事,或做阿公阿妈含饴弄孙是人生一大事。每个人的一大事皆有所差别,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有善根的人,看法就不一样,有他独到见地之处。而莲池大师说,真正的人生一大事就是「生死」这两个字,有生就有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所以要体悟不生不死,才是当今之务。

生死若没有悟明,没有了办的话,永远都在三界内生死轮回,循环不已,无有出期。所以有他独到的看法,生死的确是人生一大事,要了办生死,于是大师便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在他自己的书桌上,作为每天警惕之座右铭。

莲池大师三十二岁出家修行,他主张念佛三昧,有事一心和理一心。莲池大师念佛非常精进,曾经好几回念佛进入禅定,渐渐地他的名声徧布朝野上下,远近的僧俗四众都来亲近他,接受他的教化,慢慢地他的道场变成了大丛林,净土宗就在此处开始兴盛起来。

莲池大师在八十一岁时,自认世寿已经告一段落,要往生时自知时至,他就利用空闲时,跟他俗家的亲戚朋友、眷属辞别。然后他便在寮房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在众人念佛声中,徐徐地念佛自在坐化。

他在往生之前,还问他的弟子说: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师父这一去,就不回来了,有问题的话就赶快发问。当中就有弟子举手请问:师父,您就要往生了,有什么遗言要交代的吗?也好让我们做为修行的格言,以便遵守。莲池大师就讲出了两句名言─「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要好好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专念,不要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常常变换题目。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咒语,修行常常变换题目、常常变换法门,这是没办法成就的。

一句阿弥陀佛将它咬住,念念不忘,就像屹立的须弥山,不动不摇;也像是母鸡孵蛋,孵蛋必须加温,没有温度而凉了的鸡蛋,就无法成形,是孵不出小鸡的。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要加温,不要降温。阿弥陀佛‥‥佛号念到绵绵密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声音不间断,就是因,一心不乱现前,就是果。是故「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我看过许多佛弟子,修行常变换题目,今天念阿弥陀佛,一旦病苦,听说念药师佛可消业障,病苦才能消除,他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就念南无药师佛;或是念佛念了一段时日没有感应,就换成念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祈望得到灵验。如此常常变换题目,要念到一心不乱,难矣!

我常说一句话:念佛的人,只要专念一尊佛即可。念一尊能令你生欢喜心的,念一尊能令你契机契理的,念一尊能让你快乐、高兴的佛。毕竟佛佛道同,法法平等,达到佛的境界,其法皆是平等的,每一尊佛的教法都是相同的,何必心生分别?一下子念地藏王菩萨,念了之后,心想没念观世音菩萨,会对观世音菩萨不好意思。念没多久,看到阿弥陀佛,觉得不好意思,没称念您的名号,便改念阿弥陀佛,念没几句;又想我欠缺智慧,大智文殊菩萨表征大智慧,我还是称念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一直看着我,不念他我会不好意思的。如是变换不已,如何能念到一心不乱?

他的杂思妄想纷飞,分别心一大堆,如何达一心呢?所以一定要记住我讲的这句话:「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称念一尊会令你起欢喜心,称念一尊与你有缘的佛菩萨圣号就可以了。

莲池大师在临命终时,留下了这两句名言,流传在教内:「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成为念佛者修行的方针。就在明朝万历四十年间示现圆寂,世寿八十一,非常地长寿。他和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

莲池大师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他是如何教我们念佛达一心不乱,现在来看他的念佛法门:莲池大师云: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费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复昏沉,则不妨高声。这是什么意思呢?

莲池大师这样教我们,身为念佛的人,不分昼夜,句句佛号求愿往生西方净土。那么要如何念佛呢?方法很多,你可以默持,或大声念、小声念,也可以金刚念,或是心念。但这些念法各有利弊,大声念,念久了之后,会觉得丹田比较没力气,但大声念佛能驱除睡魔,可以顿断、净化我们的妄想,虽较费力气但仍有它的好处。

若是默念,念在嘴唇密合之间,没发出声音,念久了容意昏沉就睡着了,这是它不得力之处,须有较高的定力,才能达到默念一心。

又金刚念,即绵绵密密的佛号念在嘴唇之内,这种力量比较扎实,每一句都是从心流露出来的,阿弥陀佛‥‥不会吵到他人,也不会昏沉,在你的嘴唇和牙齿之间一开一合,字字句句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做金刚念。金刚有坚固不坏、很硬、很扎实的意思,是故金刚念是所有念佛法门中最容易成就一心不乱的。

莲池大师说:这种念法容易达到事一心,也能够达到能所双亡,进入法身现前的理一心。当你念佛之时,不一定非得金刚持不可,法无定法,视你当时的心境而定,如果心很散乱、很惶恐,就要大声的念佛!阿弥陀佛‥‥大声念出来,把你的妄想意识、爱困的那种意识顿断驱除。等心平静下来,妄想已经没有那么多了,就可以恢复小声念,法无定法,应机则宜。

你要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心念都可以,就看你当时的心境如何来决定。如果你的心境很祥和,就不必念得很大声;如果你念得很费力,念到快要没元气了,全身已经软趴趴了,这个时候,不妨用默持的,或金刚念即可;如果你念到快打瞌睡,念到快昏沉,心快散乱了,不妨再大声念。法无定法,视你的情境需要,而决定用什么法药,莲池大师不愧是一代宗师,应机说法令人契机契理。

讲到此处,就让我联想到民国以来,有位律航法师,他曾当过军人,是中将退休,当过航空司令,他念佛都念得很大声。当过军人,丹田有力,身材魁梧,他念阿弥陀佛都很大声。阿弥陀佛‥‥‥拉开嗓门拚命地念佛,你若站在他旁边,一定会起鸡皮疙瘩。

有一次,他在山上用功念阿弥陀佛,他念佛不是轻声细语的念,不是斯斯文文的念,不是用默念的,而是将身心性命完全投入,集中火力声嘶力竭的大声念阿弥陀佛,声震山河,念得让鬼神听了之后,也都肃然起敬,你听到他的念佛方式,心里会想: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他都怎么念的呢?就这样:「阿弥陀佛啊~~!」「人生苦啊~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啊!您有听到吗?」这么一喊连玻璃都被震得喀喀作响,窗户都在震动。

听一位比丘尼说,有一天晚上想去探望长老,看到律航法师念阿弥陀佛念到如此地凄怆,那么的凄凉,那么哀号的念佛,她听了鸡皮疙瘩一阵一阵生起,于是就从山上直奔回寺,以为师父在抓狂、发疯了,怎么会有人如此念佛,念成这种模样!

律航法师的课诵就是这样修持,念了一个半小时,念到体力全无,全身软趴趴的,晚课圆满终结,才上床睡觉。他作晚课就是这样始终如一,不是以开玩笑的心情,而是拼老命投入念佛,他说多生累劫的轮回生死才是可怕,念佛的方法没有固定,何来的失态不失态!长老又说:念阿弥陀佛是庄严解脱的,是顿断生死、免六道轮回的,念佛哪还要顾面子,讲求体面,大可不必!毕竟生死事大,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若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莲池大师教导我们如何念佛呢?

莲池大师云: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不愧是莲池大师,圣僧讲的话果真不同凡响。他说:久乱之心,一时难定,这句话说得非常的入骨,你看!多生累劫造下了多少的恶业,幸亏业是无形无相,如果有形有相,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还要广。业障杂乱,这是长劫久乱之心,你现在的乱心,只是这辈子的杂思乱想而已,然而你多生累劫,生生世世所造的业是无形无相看不到的,如果能看得到,你一定会昏倒、吓到,我们累劫所造的业实在太多了,难怪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妄想一阵又一阵,一波接一波会浮现,占据了你念佛的心,所以要达到念佛一心不乱不容易啊!

就是因为你久乱之心,多生累劫的妄想意识,从来不曾念佛,心不曾定过,所以真正要定下心来,是没那么容易的,叫做久乱之心一时难以定下来,频频道出众生动乱之心态。莲池大师又说:念佛之人其心不清净,不要烦恼、不要忧愁、不要罣碍、不要耽心,只是你念佛的功夫还没深入而已,等到你念佛有禅定功夫时,那么每句佛号都是扎实的。

在我刚出家时,所念的佛并不扎实,定力不足,妄想也多,一时难以定下心来,不过我出家之后,经过二十几年踏实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如今念没几句,就很快入定了,因此渐入佳境。

如果你念佛得定之后,每一句阿弥陀佛都从心田流出,杂念是病,念佛就是法药,用念佛的法药去对治你妄想的病。我常说,有妄念就没有佛念,有佛念就没有妄念。就像天平一样,一上一下,念到水平时,你再加功用行,到最后唯有阿弥陀佛清净一念而已,你的念佛三昧也渐渐地显露。

莲池大师又说:一般没办法对治那么多的妄想,就是因为念佛没有悲切,认为离死亡还很远,尤其是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而已,要念到什么时候才会往生呢?因为有这种妄想,念佛不够悲切,正念无法提起;或者想;我那么富裕,一切随心所欲,所求无缺,还需要念佛吗?念佛不是〝歹命人〞在念的吗?念佛还会口渴,那何必念佛,现在水库正缺水,要节约饮用水。

我有得吃、有得穿、有得睡,享受荣华富贵,还念什么佛?念佛是贫穷、苦命人、可怜人的事,念佛是业障者的事,念佛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世上就有如此之人,没有丝毫的善根,更遑论要达到念佛一心不乱!

障深慧浅之辈想了一堆道理,都是障道因缘,例如:我是有钱人,大富大贵,幸福美满,哪需要念佛呢?因为他的福报障碍善根,所以说:「富贵修道难」,富贵的业报障碍了他善根的流露。常言道:富贵难道就不会死吗?就没有业障吗?就没有烦恼吗?纵然没烦恼又大富大贵,但等你百岁业尽时难道不会命终吗?寿终之后轮回投胎到哪一道,你却茫茫渺渺!这就是富贵障碍了他善根的流露,也是一种业障。

若是富贵还知道要修行,这是多生累劫修来的,乃世所稀有,甚难可得。相对的,你业障多,烦恼多,很困苦时,这种人反而更能体会人生的真谛,在逆境中体解大道,了悟人生无常,深知如果今生不了道,来世又要轮回六道,所以曾经在困苦中历经大风大浪的人反而容易觉悟,正所谓「火焰化红莲,三界现法王。」

莲池大师又说:当你杂念现前,要用心加功用行来念阿弥陀佛;譬如妄想现前,要好好地用功修行,唯有修行才能顿断生死。总而言之,修行当中,人人都会有杂念、妄想,每个人造业不一样,所以感召的妄想就千差万别,所以莲池大师说,念佛心不清,不必忧愁,不必烦恼,只要你念佛达到专精纯熟,久而久之,你的妄想自然就能顿断。

莲池大师云: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想不起。而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一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意思是说:当你千万念头,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之时,正是你要做功夫念佛的时候,不然要等待何时方念佛呢?我们多生累劫,都是在临命终时妄想纷飞,心猿意马,亲情难割舍,正念提不起,因此随着你的业力投胎转世。在那个时候,如果你有办法在万念纷飞之际,提起正念,称念阿弥陀佛,就能冲破感情关、亲戚关、妄想意识关,你就得以念佛往生净土。

旋收旋散,旋就是马上,当下这一刻之意。旋收就是将妄想马上全部收回,归于一念,叫做万念归于一念,一念带动万念。将你所有的妄想意识,融入一句弥陀圣号。妄想飞驰出去,又马上拉回,心安住于佛号,如是反复的拉锯战,久而久之,清净的一句佛号,战胜所有妄想魔军,这就叫做旋收旋散,旋散旋收!

当你念佛的时候,魄力、勇气、火力集中,把万念归于一念,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将佛号相续而念下去,旋收坚固,纵然被它溜走,修行的意志力,始终坚定不移,功夫纯熟,妄想自然就焦芽败种,法身当下不求自得。

有一位法师,他看了莲池大师的法语后,非常认真的念弥陀圣号,行住坐卧,不离佛念,若是妄想一起,随即佛号亦起,如是佛魔交战,旋收旋散,旋散旋收,集中火力用功念佛,念到全身汗流浃背,硬是咬著佛号不放,不多时日,就入念佛三昧,这就是旋收旋散,旋散旋收的因,念佛三昧即是果。

其实念佛也是一种妄想,不过是以妄想克服妄想,这叫做以毒攻毒。人的妄想是无止尽的,动不动就想一些乱七八糟与五欲六尘的烦恼事,与其如此,不如来念阿弥陀佛。虽然阿弥陀佛这一念也是妄念,但是这句阿弥陀佛的妄念,比起五欲六尘的境界来得清净无染。佛号念久了,进入一心不乱,到最后能念所念,浑然顿忘,没有对立,光明的法身就显露出来。

一片的光明,法身空空无一物,有如虚空,灵灵觉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一清净,念念佛念念清净,念念清净念念佛,清净的本性无时无刻都在六根门头大放光明。如果你没有念阿弥陀佛的话,妄想如同惊涛骇浪一般,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翻覆不停。

是故,如果妄想强烈,业障深重之人,宜加倍念弥陀圣号,即能净化无始劫妄想无明,欲念佛出三界,指日可待。何以故?付出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毕竟福不唐捐。

修行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有办法将你多生累劫的妄想意识全部净化掉,不然,只念了两句弥陀圣号,就要向阿弥陀佛讨人情,这种根基之人如何能成大器,开悟证果更是免谈了!又有些人念了几句佛号而已,就开始四处炫耀了,这种人要如何达到见性成佛呢?所以修行要付出百千倍的功力,才有办法抵过你多生累劫的妄想无明与习气。

业障重或是精神有问题的人,这种人要念佛很困难;或是忧郁症、躁郁症的人,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也非常的困难。因为他忙着打妄想,忙他内心世界的心思,忙他沉重的分裂症,忙得无暇应付了,怎么可能来念阿弥陀佛呢?所以心思很复杂的人,忧郁症或是躁郁症的人,要念佛没那么简单!毕竟症状过于严重,也难怪念没两句就转到他自己内心有病的世界去了。所以念佛要付出好几倍的道心功力,才有办法净化你多生累劫的业报之障。要不然,人往往十之八九都会被他多生累劫的业报、业障、业因所牵引,让他无法掌控自在,故修行要付出代价,道理在此。

莲池大师是一位很忠厚老实的出家人。他讲经说法时,不谈玄说妙,该讲的他就讲,不该讲的他只字不提。他是一位很谦卑的圣僧,也是位人天师范。

莲池大师云: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辩融大师,门庭大振,我自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受教而退,时同行者大笑,谓: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钱!

他说:我刚出家的时候,秉持谦卑之心,若有善知识、明师、圣僧,我就前往参访,当时北方有一位辩融大师,门庭大振,在彼处受其印证之人极多,辩融乃大善知识,大江南北很多人都到彼处让他印心,听他讲经说法,当时法缘非常盛行。我在南方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抱着很虔诚的心,数步一拜,邀了一些同参道友到彼处听闻辩融大师的法理。

就在当时,辩融大师就跟我辈言:莲池!你们这些人可要守本份呀!出家人要把出家人的本份做好,不要贪求名利,不要喜好攀缘,没事往在家人那里串门子,或四处闲逛,修道者若如此,则太过于攀缘,荒废道业。同时应正信因果,要把因果守住,好好地念佛,应以一心不乱为宗。大师只说这些话而已,前后不到几句。我莲池听了这些话之后,当下以感恩之心受教而退。

和我一起去的那四、五个人,离开这位善知识,还没走到大门口,就嘲笑说:哎呀!什么善知识,什么辩融大师?什么开悟圣僧?光这几句话,亏他还讲得出来,我们难得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地方,心存是否可以听到较玄妙、高深法理、解脱之道,结果这些话却不值半文钱呀!

但莲池大师内心欣喜若狂,他说:这些话就是我要听的。出家人有几位能守本份的?有几位能不贪求名利的呢?有几位不会去闲逛攀缘的呢?有几位能真正建立因果观,深信因果而不动摇的呢?在尚未证得果位之前,大家对因果或多或少还是会动摇。乃至念佛者有几人能真心把佛号念得纯熟呢?如果能依辩融大师所开示,依教奉行称念阿弥陀佛,娑婆众生岂不是全然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了。

只可惜众生自命清高,自以为广学博闻,才高八斗,不能解行并重,知易行难,执理废事,众生就是枉死在这一连串的贡高我慢当中,藐视念佛,轻视因果,难怪不得证果,不得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岂不悲哉!为智者所怜悯。莲池大师云:我要听的就是这些。不愧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辩融大师这番中肯的法语,是最深奥也是最浅显的,做不到就是最深的,做得到就是最浅的,如是深浅不二法门,唯有莲池大师他得到了,修行终结见真章,莲池大师如是受用法髓,全部听了进去,结果修得明心见性,达到念佛三昧。

大师行化娑婆,功圆德满,业尽情空,八十一岁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如入禅定,自知时至,坐化往生。相对地,与莲池大师同行的同参道友,因为他们的轻视因果、藐视念佛,内心狂傲,不懂谦卑,高谈阔论,执理废事,结果毕生一无所成,却带着贡高我慢的心,随业沉沦,此公案岂可不慎哉!

莲池大师实乃平凡中之不平凡的高僧,他的身教与言教,在在说明了佛法不离世间,于世间体悟佛法的正觉。今将大师高风亮节,修行之风范,阐述如上文,以供我佛弟子,共参并与依归。

佛教!我要84000法门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为得道成佛而设,而八万四千并不特指现代数学含义上的84000,而是指无量多、不可说不可说多,即指一切也。

佛教讲一即一切,《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最能体现举一则一切皆摄入其中的奥妙。一即是一切即是八万四千,谓一与一切相互融即,其体无碍。指在本体上,个体(一)与全体(一切)之圆融无碍、空有相即。

而此一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以至诚恭敬之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求生西方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这是凡夫众生现成享用弥陀果地功德,是涅盘的常乐我净的表达,是华严奥藏终究导归之处,其常寂光土乃寂照交融更是八万四千法门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故,此一净土念佛法门即是一切法门的最高代表,可谓住于一法门,普摄八万四千法门功德。而专修此一法门,方能于西方净域修证八万四千法门也。

好,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常常听说「佛佛道同,诸佛平等」,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诸佛可以说有平等、有差别。

首先,诸佛有各自的净土 但为什么阿弥陀佛净土容易往生呢 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发下的 四十八大愿。

诸佛平等 无二分别 但诸佛在利益众生时 所发的度化众生的愿誓愿不同,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发五百广大愿 , 药师琉璃光如来 发的十二大愿 ,乃至为什么说 金刚萨埵在消除业障 忏悔罪业 特别殊胜呢 ,就是因为 金刚萨埵佛尊 ,在因地时曾发过的誓愿;愿我未来现证佛果时,若有众生已造五无间罪、毁坏誓言,只要闻我名号、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一切罪障都可无余清净,此愿若不成就,我誓不成佛。所以 阿弥陀佛的誓愿 决定了 净土的法门的殊胜性。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 宣说净土法门时,一再的赞叹阿弥陀佛和他的净土,并说十方诸佛也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也 赞叹 释迦牟尼佛为五浊众生宣说净土法门。

还有就是诸佛净土 诸佛有各自的净土,但有些净土极难往生,比方说 东方琉璃世界 ,不是一般的凡夫就能往生的,而所有的净土中,不是所有的净土都没有恶趣的众生,一些净土中还是有恶趣众生。

法王如意宝经常说:我今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凡与我结下仇缘或亲缘的所有众生都引到极乐世界。虽然有东方现喜刹土,邬金铜色吉祥山刹土等许许多多清净刹土,可是象极乐世界那样功德圆满,又极易往生的净刹却绝无仅有,而且往生后可以成就一切所愿,无勤度化一切有情……”法王时常宣讲极乐世界的功德,不仅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劝无量有情发愿往生。

所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依靠佛的愿力和功德,相比之下是比较圆满的,

推荐楼主可以看看《阿弥陀经》等净土方面的 经典,释迦佛曾在授记,末法时代 所有的经书 将慢慢隐没,但这部阿弥陀经 要多留一百年。一些大德也说 在末法时代 所有的经典 隐没之后,仅仅念一句弥陀的圣号,就相当于念过所有的三藏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2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