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以楔除楔(以楔出楔的解脱法门)

学佛百科2023-03-30260

契入和楔入区别

契入原意为古时木工的床桌椅等无铁钉用木契入法钉入固定结构,现比喻契入某个故事,事件中.

契入原意为古时木工的床桌椅等无铁钉用木契入法钉入固定结构,现比喻契入某个故事,事件中.如理如法的进入某种境界或关口,就叫契入。换句话说,就是参禅过程中,体悟到某种境界与法理相符合。阿弥陀佛!

契入佛法是什么意思? ——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爱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会选择不同的法门来接触佛法,一旦选择的法门适合我们了,便会沿着枝干而直接到达主干,这便是“契入”。还有,如果一个法门...

入契是什么意思 —— 契入佛法的意思就是知道了,我就是佛,明白了,佛法不向外求,能够安心的在自己的心地下功夫,就是契入了佛法。

“契入点”是什么意思? —— 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即从什么地方(或者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契入的拼音? —— 如图——楔入(xiē rù)

契入大道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大道 [ dà dà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dà dào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行也,天下为公。

如何去除凡夫心契入解脱道 是什么意思?? —— 29 真正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华严经》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30 在净土宗,得一心不乱就入了一,从此之后再没有二。什么叫二?起心动念就叫二。...

从音声修炼契入生命的修炼这意思是什么? —— 意思可能是:听了音乐或声响的美好境界,人的心有所领悟,在心情放松的时候,追寻到生命的丰盛。调整人的状态,然后在现实中做到某些事。

迹遗情忘,契入神悟是什么意思? —— 肯定是非常好理解的这个意思吧,就是说明我现在对于感情的这个遗忘的态度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我现在有了一个特别好的这种感悟

锁骨菩萨的传说?

云: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

人见谓曰,此一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邪?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锁骨菩萨也好,欢喜佛也好,佛向来以欲度化俗人的,大约佛实行的就是让你一次搞个够,纵欲多了就无欲了的方式,纵欲过度终为ED。从另一面看,佛性的培养就是习以为常,世人视欲海为洪水猛兽,但看多了也就没啥新鲜的了,此亦佛性也,此所谓淫者见淫,道者见道。

扩展资料:

锁骨菩萨是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她化作美女,以好合诱少年诵佛经,使人永绝淫欲。锁骨观音最早记载是中唐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

宋叶廷《海录碎事》卷一三:“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

后来释书益复增华润色,观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六《鱼篮观音像赞》引《观音感应传》可知。盖以好合诱少年诵佛经,故泉州粲和尚赞之曰:‘风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宗镜录》卷二一述“圆人又有染爱法门”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其是之谓欤。偏其反尔,亦有现男子相以“钩牵”淫女“令入佛智”者,如《观佛三昧海经·观马王藏相品》第七所载化.人度妙意事,《法苑珠林》卷四即采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锁骨菩萨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是悖论?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

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

一、加行无分别智

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萨所修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其过程是通过反反复复地听闻思惟佛法,进而起修,把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生的种种我执妄见统统舍弃,解除凡夫心的颠倒妄想,种种疑惑。心中无疑,烦恼已尽,那就可以远离分别了。

玄奘法师把这种无分别翻译为“喜足”无分别。

什么叫喜足无分别:

那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之惑都渐渐消除,心中欢喜无量,正见具足,不再为疑惑所烦恼,不需要再去分别妄念。所以称为喜足无分别。

这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曾经很形象地譬喻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个木楔打进木头的缝隙中把另一个木楔起出来,最后恢复木头原本的样子。借正见之楔出妄念之楔,恢复本来面目。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

《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

《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

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

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

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

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

《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

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脑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

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

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

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扩展资料: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

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

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注明:无分别心不是不明善恶,而是对善恶之人平等对待,付以真心,无有差别。

无分别智释义

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

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分别心

百度百科-无分别智

佛说要普度世人,但为什么拜佛要收门票。上香要在寺内购买。没有钱的人就不能拜佛了吗?

虽然大乘佛法之中很多“表相”实质是用来“表法”的,但是一般最初接触者很难理解,难免将佛法的殊胜义错解成世俗观,更有甚者,部分外教人士以为“表相”就是佛法的实质,而进行毫无意义的批驳和挑衅。不可否认佛法自传播到中国以来,经过和中华文化长期的融合,如今已经变得非常“中国化”了,但是稍微深入了解佛法的人就能透过这些“表相”看到佛法的实质。一切表相无非是为了表心和表法,都是为了对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服务的。但是我们不宜过于宣说形式,因为这容易引起舍本逐末的作为,如果一个佛弟子在心灵上缺乏真正解脱烦恼的知见和功夫,这将有失于当初佛陀的本愿,也和佛法的基本精神相违背。大乘一贯强调佛法修学要理事圆融,如果有人执着于形式,则属于执事废理;如果有人执着于内涵,则属于执理废事,这两者都是极端、偏颇,都需要放下,理事圆融才是智慧。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

就拿佛道两家来说,佛家主要宣讲心法,以对治烦恼为上,不执着有为和无为。但是佛家禅修的境界对道家炼丹心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自古佛道两家法理的争论一直不休,其实从后续的两家发展来看,与其说当初是争论,不如说是相互的交流,如今相互参融的现象都可以在某些地方发现。这种相互汲取的文化特点,有利也有弊,有利是通过融合获得发展,弊端是失去了原始的味道。

收取门票,一般是当地政府行为,这个钱有一部分是需要上交的,尤其是那些带有旅游性质的寺院。不过,对于居士,持皈依证一般是可以免费的,这个各地不同。寺内还是寺外,购买的香如果有地点的要求,不排除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寺内卖香者有个人关系,这个关系也许来自当地政府,也许来自最初建造寺院的组织,也许来自“狮子身中虫”。

第二,外部个人摊位太多,让寺院失去了得以维持的经济来源,不得已而出此下策。

总之,一般正统的寺院都不会这个样子,我们这里的柏林禅寺,不收门票,香随便买,临济禅寺对皈依居士不收门票,香也是没有限制。

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随他去吧,明者自明。楼主有感于寺院道场变商场,随喜楼主护法之心,建议有机会看看太虚大师的文章吧,他可是近代佛教改革倡导者,不过,如今社会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太缺少了。

仅作参考,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2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