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为什么起床后轻飘飘的(起床后人轻飘飘的)

念愣严咒时全身轻飘飘得是怎么回事?
你用功持诵〈楞严咒〉的时候,或者会梦见拜佛,或者梦见佛放光,或者梦见佛来摩顶,或者梦见佛和你讲经说法,或者梦见菩萨、缘觉、声闻、圣僧,或天上的天将,或者梦见自己腾身虚空,或者梦见会飞了,这都是好的境界;或者骑马,或者渡江,种种祥瑞的光,或者有种种非常出奇的异相。
假设得到这些应验,你更应该很小心的,你要发菩提心,身、口、意三业要清净,更加紧你的功夫来持诵这个咒。
可是你不可以对人去宣说,你有什么感应了,有什么灵验,叫人相信你,对你有好感。你有什么感应,自己知道就得了,你尽炫示自己的功德,各处卖广告,满街卖修行,这是不对的。你如果这样,便有了漏洞,魔就得其便。就好像你有了财宝,不把它放在保险箱里,你把它放在门口,一定会被人偷去。所以修佛法要很小心,不要让天魔外道得便。
可是和你同道的,就是一同修行,你不是为了名利,或者为了令人恭敬我、赞叹我,你可以说的。
在《楞严经》上说:你要是诵持〈楞严咒〉,有了功夫,有了受用,那么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和他的徒众眷属,就都常常随从保护着你,令你遂心满愿。纵然魔王想找一个漏洞,想来找你的麻烦也没法子。
有一次无意当中躺着入定,谁能解释一下?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修炼法
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感觉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入定与出定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最重要三事
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观察三事变化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重复练习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
初学者入初禅
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不思,物我两忘,是达到入定关键!
另类方法
坚持腹式呼吸法,闭上眼睛,尽量长地吸气,停留,呼气,吸气时想象吸进了自然之力,停留时感觉身体在被净化,呼气感觉浊气被排出体外,并想象30%的气停留在下丹田处。正常呼吸几下,对缓解压力有极大帮助;时间长的话(有的人需要连续1小时),可以真正体会到“变性意识”,左脑暂时休息,右脑兴奋地游动,甚至“沉默的区域”(silent area,位于额叶)都会活动,可以自由想象,这时感觉眼前出现了视觉图像,这是0~2岁儿童100%具备的能力。
不知道为什么!我只要一听到佛歌佛经就全神打激灵!有种很舒服全身轻飘飘的感觉!
很常见的一种反映,很多人听到佛歌或者佛经或者看到佛像,会禁不住泪流满面。甚至听到佛教故事也有反映,自己都很纳闷自己的这种反应。
其实非常正常。你前生可能是佛弟子,与佛有因缘。此生再遇,所以不由得就有各种反应。
继续修学下去,一定可以学有所成。
我睡觉经历鬼压床灵魂离体但此时感受到轻飘飘的感觉甚制有力感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跟识心出体不一样请佛教弟
1、普通人睡觉时经常会发生灵魂出体现象,只是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能意识到的一般叫清明梦。
2、睡梦时出体的是中阴身,也叫星光体或者以太体,是一种类似电磁组成的更轻的灵体,所以感觉轻飘飘。但毕竟还是有重量,所以感到力是正常的,而且还会跟现实中的强电磁发生作用。
3、“怎么跟识心出体不一样”,这句话就不好理解了,“识心”应该是“心识”或者“识神”的误写吧?“心识”或者“识神”就是佛教所说的意生身,也就是道教所说的元神或者阳神。他们与中阴身最大的区别就是中阴身是普通人看不见的,而意生身、元神或者阳神等等是普通人可以看见的。
4、你说的““怎么跟识心出体不一样””不好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你如果做不到元神出体,为什么会有这句话?而你如果修行到了能出元神的地步,怎么还会问这种问题?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南怀瑾:为什么身体沉重,容易疲倦,无精打采
修行人的身体,一定是轻飘飘的,所谓仙风道骨。
看一些老人,有的人到老了,就坐在轮椅上,或者走路要人扶,要不走一走,就全身痛,这就是业障重的缘故。
虚云老和尚,到了一百一十多岁了,还每天能走60华里路。广钦老和尚八十多岁,走路如一阵风。这就是修行人。
为什么人到了老了,身体会越来越差,有的人则不会。中医说人老先从脚开始,从下老到上。
那么,为什么会衰老?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折磨的。
比如说,淫欲心很重的人,会消耗肾精;贪心很重的人,会消耗心脏功能;嗔恨心很重的人,肝脏会有问题。
这些都是慢慢的消耗的。这是从情绪上来讲,人因为这三样东西衰老。
(“贪嗔痴”合称“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其危害,不仅仅是眼前,还会殃及百千万世、百千万劫、无数子孙后代,乃至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郑播德注)
而人衰老的原因中,还有一种原因,是受到外在磁场的干扰。
比如说,一个人体内躲了很多众生,那些杀业过重的人、吃荤过多的人,或者是烧山林木的人,他们体内都会躲了很多众生。那么他们的身体也会感觉很沉重。
拜佛时很累,有的人拜佛起来轻飘飘的,是体内众生走了的缘故。
我们体内躲藏了很多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这些众生要维持生命,就要吸我们的精气神,吸我们的能量。能量不足时,他们就会来捣乱,让人神志不清。所以我们能量不足,就很难支撑起这个身体,常常感觉身体很重。
业障轻的人,会感觉身体很清爽,这是内在的感觉。所以修行时,体内一定会起反应。念佛久的人,念到一定境界后,体内众生度脱了,那么就越来越清爽了。
所以大家来观音寺,看那些老人,一个个都是精神气十足的,这就是福报啊。再去养老院看看那些老人,哦,死气沉沉的。
养老院是个很可怕的地方,阴气太重的缘故,冤魂又太多。所以那些老人都是很苦命的。
要念佛,让全身清爽,度脱掉以前吃过的众生后,身体就轻松了。在准提佛母经上有讲到,业障消除时,会梦见嘴巴吐出黑物,拉出黑血,拉出黑色的粪便啊,等等。这就是业障消除的表征。这个业障是一种磁场。
修药师法门时,也会感应到体内有很多种众生脱离了身体,身体就清净了,然后就会拉肚子。这是一个表征。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观察观察,佛法真实不虚,一定会在身体上其反应的。
业障很重时,拜佛是一件最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拜,很多人拜大拜,比干苦力活还累。而且念经也累,会打瞌睡,还会经常念错,念得精神不集中。
有过助念经历的人,都知道,有的死者业障很重,我们给他助念,那是很累很累的事情,很耗费精气神的。因为死者身上有很多众生,他们要过来吸收我们磁场的缘故。所以很累。
(有些人去医院探望病人,病人没事,探病的人却出问题了,甚至倒下了。因为医院是阳间、阴间很重要的“结算中心”,医院里充满了种种希望报仇雪恨的众生,加上许多病房里、病床上死过很多人,他们的“残留信息”仍然在那里,所以,去医院探望病人的修行人、有佛缘的人、单纯善良的人,会被这些海量的众生“瞄上、跟上”,出现种种“症状”,因为众生多,它们的阴性能量场很强大,所以人就出现了反应。如果不在那里念佛、超度,许多众生就会跟回家中来。但不要因为怕众生多而不去医院探望病人,而是要在医院、病房里“用心”念佛、做简单的超度,利益那里苦苦煎熬的无量众生菩萨。这是增上我们慈悲心、增上福德的好机会,所以,佛陀曾经开示说“瞻视病人”有无量功德,病患者、穷困者、冻馁将死者、受苦受难的众生,都是我们的大福田,即佛家福田中的“悲田”。——摘自郑播德老师讲法内容)
所以,我们要多多的拜观音菩萨,拜久了,就会全身轻松,做任何事情都有精神,走路时感觉轻飘飘的。同时要多吃素,不吃荤。
趁着年轻,赶紧学佛,赶紧把学佛前杀过的众生,吃过的众生度化了,他们脱离了我们的身体后,色身渐渐清净,那么身体就感觉很轻飘飘的。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所以,有时候,念佛拜佛,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上次善海说,她要听我的话。我说我说来说去,就说两句话:
第一句,就是多多拜佛,每天拜佛,每天诵经念佛。
第二句,就是要吃素、不杀生。
就两句话,因为目前我能做到的,就是这两句,像一碗水倒来倒去,就是一碗水。但是感觉很受用。希望你也一样。
念佛时心里特别渴望往生净土时,浑身轻飘飘的是怎么回事
念佛,专注,到了一定的定境。就会有身体轻安的感觉。说明念的不错。如念到妄念不生,甚至可以感觉不到自身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2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