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一切有情皆受用)

诸位佛友请进 我最近一直无法控制不断造业
非常理解您的心情!
既然现在还没出家说明出家的因缘没有成熟。选择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出家前还是要对菩提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好!
对母亲造业的果报非常严重。应该常常思维业果不虚 轮回过患 。如果不知道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母亲,母亲对自己有大恩德,那就谈不上报恩!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出家也就成了自欺欺人的借口。请深思!
附
发心秘授
五世DL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传授
昂旺朗吉堪布讲授
具足无缘大悲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极难赞说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贾孟康译同学 王新斋 刘衡如
发心次第要览:
一、皈依发心
二、发心秘授:下中士道串修法
1、修平等舍心
2、续修知母
3、次修念恩
4、次修报恩
5、次修慈心
6、次修悲心
7、次修增上心
8、次修自他相换
9、次发菩提心
一、皈依发心等
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诵若干遍)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三遍)
我以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
愿一切有情离亲疏爱憎住平等舍。(三遍)
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三遍)
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三遍)
愿一切有情不离增上及解脱妙乐。(三遍)
特为利益慈母一切有情,必须尽力速速证得正等觉位;为证此故,当依甚深道师
佛瑜伽为门,趋入修习菩提道次第。(三至七遍)
二、发心秘授,下中士道串修法
(人生难得,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修行机会难得)
师云:难得具大义之人身已得,得之能成大义,应如何乃不空过,应勤取心要,
以取得人身代价。
此暇满具大义之人身,仅此一幸遇,难遇之佛法,仅此一幸遇。
宗喀圣教尤难值遇,难遇如晨星寥寥无几之善知识,仅此初度值遇。
胜缘会合,不能不赞为希有。如是难遇之因缘,以后更难幸遇。
经云:人身仅一遇,如盲龟浮木。此言盲龟于大海中,寻其漂荡之浮木旧巢,若
干亿万年偶一值遇。
此喻大好人身,若干亿万年之偶一获得。
(人生无常,死决定)
如是难得之人身,能长住也好。但又不能长住,亦必须死。
凡在生死圈中,莫不有死,死为决定义。
(死期不决定,且生缘少而死缘多)
且死无定期,刹那顷即可由此身变为他类身躯。
盖此身脆弱及生缘少而死缘多故。
(死时无法阻止,财富妻子丈夫儿女等皆无法带去,只能孤零零一人上路)
又死时何可利益,财物妻子均不能利,死时唯冷泠清清一人而去。
积如须弥之资财,死时纤尘许亦不能携去;
广遍世界之子女,死时无一人能将自己留住不死;
(强健与羸弱之身毫无用处,唯有含藏一切业力种子之心识,阿赖耶识,能相续下去)
乃至与己俱生同来之身躯,死时亦须舍弃,唯余心识而去。
(唯正法与三宝能利益、可作救护)
死时唯一可利益者,唯佛说正法及三宝皈依处。
能利益、唯正法,可作救护,唯有三宝。
(发心精进修正法)
既如是,须发心马上勤求正法,即马上勤求大乘法生起菩提心之教授。
(若不然,得生善道机会渺茫,死后必堕三恶道,因无始来黑业多白业少故。)
复从反面思之,如现在不发心马上去修正法,此身一失,其受生不外善恶二趣。
以我多生以逮现世,恶业多故,定堕三途无疑。
(思维地狱种种苦,起大怖畏心及远离心。人世的种种细微的苦我都不愿承受丝
毫,何论地狱难堪众苦呢?而黑业却正把我向彼处牵引!)
地狱中寒冽热炽,饿鬼道长时饥渴,畜生道互相残食,愚痴、寒热、饥渴、鞭打
等苦,一旦堕入,何能忍受。
(趁尚有机会,皈依求救护,取舍业果。求人天福报。)
欲救此苦,唯有皈依三宝,勤于止恶修善。
并须趁此身尚未堕入三途之时,即去勤求不入三途之法,即皈依三宝,希求救护,
并发心依业果取舍而行;以求人天增上善果。
(进一步思维,生人道仍不离八苦,诸受究竟全为苦,难出轮回,毫无是处。吾
不取!)
此尚不足,复思我今虽生善道,已得人身,而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以及生、老、病、死诸苦,凡今所遇,无不是苦。
(再思维生天道,修佛法缘份极少,福报用尽,还堕恶趣,依然是苦,终非究竟,
吾亦不取也!)
即使生到最高之究竟天界,亦未离苦之自性;烦恼一生,终必还堕三途。
如是三界,等同苦聚,长期是苦。
(若欲了生脱死,如何修,当依戒定慧三学)
然究应如何乃能离生死,乃离苦之自性。
须依戒定慧三学,乃能脱离。
故应依戒定慧三学而修。
依此三学,确可解脱生死苦,解脱苦之自性。
(再进一步思维,我虽出离热恼,得自在解脱,而一切诸父母亲朋友仇敌仍在苦
海挣扎,迷不知途,我言解脱,岂非痴人说梦?缘何,众生同体故。)
此尚不足,复思自己虽已出离,但自之一切父母尚沦苦海,此为诸佛菩萨所不忍
所不许者。
(既如此,当发愿度众生父母,方为圆满,皆大欢喜,而能度众生父母者,唯佛,
故必发愿成佛。)
为此故,须自他二利,须依大乘法,须生起菩提心。盖欲自他二利究竟圆满,必
具功能,而此功能唯佛乃具,故须成佛。
(成佛之道,在修大乘,大乘之要,在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之前,应先铲除亲爱
怨憎中庸漠然之有漏三心。换之以无漏之平等舍心。基础才牢不可破。否则千里
之堤,溃于一穴。竹篮打水一场空。)
成佛方便,唯有大乘法。而大乘法之命脉,乃菩提心。故须发心修大乘法,发心
生起菩提心。(须心与法相合而修,能感动而修。)
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求得七因果言教与自他相换二种修心教授,依之修习,
较易生起菩提心。修七因果言教之先,须先修平等舍心,乃能生起依一切有情而
修心,而修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之菩提心。
1、平等舍心应如何修:
(欲修此法,必求加持,求大智大权势圆满成就者,此极方便而必须之法。)
先想顶上释佛即上师,即一切佛,向之启请:祈尊加持我心相续,我对一切有情
因亲生爱、因冤生憎、因中庸而漠然之三心,均祈加持除去而安住于平等舍。并
祈加持我令一切有情亦除去此三种心而安住于平等舍。
(冤亲中庸皆为缘起,切莫执着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应知众生同体。
三者无丝毫自性可言。自编樊篱,还苦自己。于己于他,无任何益处。智者所不
取也。)
初、先想一中庸有情于自前面,思维:我愿迅生离冤憎亲爱中庸漠然之三心这平
等舍心。如伊平日对自作过许多饶益,自对之一定生悦意心。此悦意心不可要,
因能生爱执故,焉知此人过去不曾对自作过残害;故利我者不决定,而消遮爱执
之心。反之,如伊对自作过如何残害,自对之一定生憎恨心,此亦不可,焉知此
人过去不曾对自作过许多饶益,故害我者亦不决定,而遮止憎恨心。略想:利我
者不可生爱执,过去对自曾作残害故;害我者不可生憎恨,过去对自曾作饶益故;
由是遮止怨憎、亲爱中庸漠然三心而住于平等舍心。我今安住于平等舍心有何不
可呢?!
(亲者并非决定亲,因缘所成。亲者无自性。)
嗣想亲厚者于自前面,思其于自饶益事,则生爱执,亦不可爱,因过去曾对自残
害故。
(仇者并非决定仇,因缘所成。仇者无自性。)
嗣想怨仇于自前面,必生憎恨,此不决定,因彼过去曾对自饶益过。
(是故安住平等心,为最上策。)
反复思维后,三种均齐想于前面,如生爱则如前遮止(过去对自曾作残害故);
如生憎亦如前遮止(过去对自曾作饶益故);遮止后,安住于平等舍心。
(众生颠倒,执着我人众生寿者,故亲爱冤憎中庸漠然之心应速速舍去。)
此平等舍心提念后,想于自方面此冤憎、亲爱、中庸漠然三心不可生。又回到他
方面,此三心亦不可生。根本须于冤亲平等,即无所谓冤,无所谓亲,盖冤者过
去曾作过许多次亲眷,亲者曾作过许多次冤仇。如阿罗汉结婚者故事,曾作偈云:
“六亲锅内煮,子打父屁股,冤仇怀中抱,孙儿娶祖母。”众生颠倒,大多如是,
思而压伏冤憎亲爱之心。如对冤许过去对自曾作利益,而现在是对自残害。但冤
过去对自是利,不能过去是利,不许为利,而现在是利,乃许为利。以时间推之,
冤对自过去曾作多利,总之是利;又将憎心压伏下去。
(于亲者,起感激想,报恩想,于冤憎者亦然,且应生极大惭愧想,因其消我宿
业,成就我故。)
续想:一切有情虽在过去、现世,曾为我仇,比皆由我业力感召而来,彼等如执
刑人,奉命行事,非于我故为加害;如是不生瞋恨。又彼等于我消多罪业,是则
于我有益无损;我不但不生瞋恨,并且当生感激。又彼等因我多造恶业,为我消
业,彼则自受下劣等报,是我累彼,我不但当生感激,且生极大惭愧;而为报彼
恩故,极图度脱彼等。
(众生皆喜乐不喜苦,将心比心,决定取平等心而舍亲爱冤憎中庸漠然之心。)
嗣想三者于自前面,作总思维:亲者不可生贪,冤者不可生憎,中庸者不可漠然,
于自于他均不可如是。但一切有情有共同性,即不意乐痛苦,意乐乐受。自又承
许愿其具乐离苦之戒,又如何可生爱憎。
(成佛乃为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成佛,自他尚在苦难中,应起同体大悲,舍爱憎心。)
又想三者于自前面,于自方面决不可生亲即爱、冤即憎之心。一切有情均自母亲,
决不可一部分爱一部分憎。并且自己乃依一切有情而成佛,决不会依一部分有情
而成佛,不依其余一部分有情而成佛;一切有情均自恩者。自他双方均不可生亲
者爱、冤者憎之心。因自他尚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何能有爱憎之分。
(将此平等心广大周遍。)
又渐推广到一村一县,乃至一切世界,对一切有情均不可生亲者爱、冤者憎之心
而住于平等舍心。
有暇时可广想。略想:冤亲二种有情于前面,而平其爱憎心。平等心生后,然后
转入于知母念恩。
依前说观到无可爱、憎、漠然;然后又启请,又观又修。如是周而复始,三四次
修。
(何为菩提心。其次第修法。)
所谓菩提心者,须具有为利遍虚空一切有情之利他心,和为利一切有情自己必须
成佛之愿成佛心二者,才是菩提心。依七因果言教和自他相换教授合修,更易生
起菩提心。所谓七因果言教者,乃依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
发菩提心七者,以前前为生后后之因的次第,长期殷勤串习,必生菩提心也。
(无量劫中,无量母亲,无一有情不曾为我母。)
2、修平等舍后,续修知母:即认识一切有情是母,为生起念恩心之因。
知母者,即能认识一切有情均自母亲之心。八千颂云:一切有情,吾毋不去处,
吾毋不生处,吾毋不死处。由此可知一切有情均自母亲。仅念此,认识母亲之心,
尚不决定。再以无始之理思之,一切有情从无始来,心流不断,现在之心流,由
过去之心流而来。现在之心流,非于现生中仅有,盖入胎之心流,来自入胎前之
中有,中有之心流来自前生之心流,以此前前,推之无始。我从无始以来,受生
无量数,母亲亦无量数。假如有哪一种有情未曾作过我的母亲,则我受生母亲的
数量就不够。又从无始以来,我无处不曾受生过,无趣不曾受过生,故一切有情
不仅作过我的母亲,而且多生作过我的母亲。
依此理思之,一切有情确是我的母亲,何以我又不认识呢?
譬如幼小离家,老大始回,见母而不认识,不能说不认识她就不是自己的母亲。
又如见一虫豸于自前爬过,如有神通力,则知是自己过去生中的母亲,不能说她
今生开形相变了就不是自己的母亲。
(念母恩,念父恩,念友恩,念邻里,国恩,推而广之。)
3、次修念恩:为生起报恩心之因。
先想今生之母于自前面,思其对自种种养育之恩,为我救护一切损害,为我成办
一切利乐。初住胎时,母亲一饮一食,一行一动,一坐一卧,都是在为保护胎儿
着想,何者于胎儿有害,虽自喜食亦不食,何者于胎儿有益,自不喜吃亦要吃。
更不顾自己疲劳、辛苦、困难,一行一动,一坐一卧,都是在为保护长养自己着
想。假如母亲不是精心保护自己,稍一不慎,自己就会死在胎中,我身得来,实
非容易。何母亲给我的身体,既不缺支,又具智慧,能辨善恶,依止佛法,精勤
修学,可望成佛。母恩之大,何能比拟。中时,于出胎后,自己如一无知之肉虫,
不能自己生存,全赖母亲温之暖之,哺之养之,母亲之心无时不刻不在自己身上,
自己一颦一笑,母亲随之一忧一喜。自己粪便,母亲不惜以手承之,以指拭之。
夜间便溺,浸湿床褥,母亲宁卧湿处,将自己移睡干处。自己一有疾病,母亲惶
惶不安,求医求药,至心护理,不惜通夜不眠,抱自行走。自己不食不语,母亲
更自忧心如焚。自己学语学走,全赖母亲昼夜教导扶持。即使有保姆抚养,保姆
亦系看母亲的金钱和关心如何而爱护自己的。后时,成长入学,抚之育之,有加
无已。既为自己学业担心,又为自己成长焦虑。乃至参加工作以后,尚时时为自
己事业发展操心,关注之情,无时或已。母亲对自大恩,不仅今生,乃至多生,
亦复如是。不仅在人趣中母恩如是之大,生于兽类,亦有跪乳之恩,生于禽类,
亦有反哺之德。
不仅今生母亲对自如是大恩,推之父亲、亲友、邻里,乃至遍虚空一切有情,均
自母亲,对自大恩,莫不如是,须一一多遍思念母恩。
(知恩必报,报恩之究竟法,为修究竟圆满方便善巧之正法。)
4、次修报恩:为生起慈心悲心之因。
思维我辈从婴儿受生饮乳,以至成人,一切忧劳母亲之事,无论初中后时,皆饱
受母亲慈恩,如是大恩,焉能不报。以世间一切衣食供养,饥予食,寒予衣,食
以甘食,衣以轻暖,作种种承侍供养,虽属报恩,然皆以苦为自性,转瞬即逝,
尚非究竟报恩。慈母有情长期沉沦生死,备受诸苦,我当为之拔苦予乐,乃为究
竟报恩。
(愿彼得乐)
5、次修慈心:修慈修悲为生起增上心之因,而悦意慈心,又为生起悲心之因,今
修慈心。
因受诸母深恩,见诸母有情如爱独子而心喜悦,极欲劝导令得安乐,令得涅盘无
漏之乐。现诸母有情不仅缺乏无漏安乐,连有漏乐,亦甚缺乏,盖缺善法以作乐
因。我当如何令彼得乐,愿其得乐,我誓愿令诸母有情俱获无苦之乐。
(不忍其受苦,愿拔其苦。)
6、次修悲心:
诸母有情昔曾为转轮圣王,富有天下,福尽沉沦,仍在苦中,诸道慈母有情节莫
不皆在苦苦、坏苦、行苦之中,无有自在。苦苦如伤上加盐,苦上加苦。坏苦似
乐,瞬即成苦。行苦由烦恼业力使然,所作所受,毫无自在。因之诸母有情从无
始来,流转生死苦海之中,饱受诸苦,今后烦恼继续滋生,仍不能离苦。为人子
者,须为诸母有情拔苦予乐,尤须为之尽拔其苦,予以涅盘无苦之乐,乃为究竟
报恩。
(舍我其谁,责无旁贷,发猛厉心。)
7、次修增上心:生起增上心,已圆满利他之心,又为生起菩提心之因。
诸母有情盲目发狂,又无引导,正向悬岩险处狂奔,为人子者焉能委诸他人、坐
视不救。何况自为学大乘法人,焉能不救。慈母发狂者,乃烦恼扰乱其心,不能
自主。盲目者,乃无慧眼观察增上生和决定胜之义理。无引导者,无真实善友也。
狂奔险处者,谓刹那刹那造诸恶业,总于生死,别向三途狂奔不已。我为慈母独
子,母不望我,望谁去救,我不往救,谁复往救,责无旁贷,我非救度遍虚空一
切慈母有情不可。
(愿代彼受苦。)
8、次修自他相换:为摧毁我爱执,转为他爱执,增胜利他心,易生真实菩提心。
(愿诸母有情之苦由我承负。)
想自母亲于自面前,想她无始以来,由烦恼业力,备受种种痛苦,今后仍无止息,
为人子者,何能不救。想她所积一切罪障,苦及苦因,均化为灰烟黑雾,纷纷向
自袭来,一一入于自身,代母消受净尽。次想父亲,次想亲眷,次想怨仇,乃至
六道一切有情,皆自母亲,她们身中所有一切罪障,苦及苦因,均化为灰烟黑雾
纷纷向自袭来,一一入于自身,均代诸母有情消受净尽。
(愿我一切修法之功德入于诸母有情。)
次想自己母亲于自前面,思其备受三苦,缺乏安乐。想自身分出一牟尼身入于母
身,母亲因之诸苦净尽,亦转成牟尼身,随欲而有。次想父亲,次想半眷,次想
怨仇,次想地狱,次想饿鬼,次想畜生,次想人道,次想阿修罗道,次想天道一
切慈母有情均在苦中,缺乏安乐。由自身分出一一牟尼身,入于一一慈母身中,
均令诸苦净尽,亦转成牟尼身,随欲而有。次想自身分出无量数牟尼身,化作供
物,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作供,诸佛菩萨受供后,心生大乐,身放光明,入于自
身,加持我身,将自一切罪障和烦恼所知二障消除净尽,自身化成光明转成佛身,
作我已真实成佛想。
(观想诸母有情供养佛菩萨,接受加持,成为法器。)
次想一一慈母有情,均各身中分出无量数牟尼身,化作供物,向十方三世诸佛菩
萨作供,诸佛菩萨受供后心生大乐,身放光明,加持一一有情,想一一有情已罪
净慧生,成为堪受正法之法器矣。
(观想自为诸母有情说法灌顶劝导修行,做有情真实成佛想。)
次想自心放光,放出无量数上师、佛、菩萨到一一有情面前,为之说法灌顶、劝
导修行,最后一一有情依之修行,均已二障净尽,俱皆化成光明,于无有丝毫实
有自性之光明中顿成佛身,作均已真实成佛想。
9、次发菩提心:
(然而,唯有自成佛后,乃有救度功能,思维佛之功德。)
想此仅系缘念一切有情成佛,要自己真实成佛后,乃有此救度功能。盖佛身功德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一相好,众德所成,诸大菩萨莫能测知。佛身紫金色,
光明为性,常光数丈,使人瞻仰,无有厌足。见佛相者,能止恶生善,种成佛因。
佛之教化,普及十方,随类现身,随诸根器,任运现身。于各方世界,普现十二
种度化事业,有缘众生,随化得度。佛诸相好,一一毛孔,均能放光说法。佛光
所至,热狱化凉,寒狱转温,六道诸苦,无不顿息。
佛语功德,六十妙音,一音能说众法,一一有情随类得解。佛事业以语事业为第
一,语示解脱,语音无远不遍,如同面聆。
佛意功德,总为悲智,与声缘共者三十四种,与菩萨共者三十七种,其不共者三
十九种。声缘菩萨仅得佛之相似功德一分,不能得佛真实功德一分。佛意中智德,
遍一切所知境,阿底峡尊者曾云:“佛智于一切刹那能遍了知一切境界。”谓佛
一念能遍了深广真俗二谛,最深最细深义,无不清晰显现。佛与声缘菩萨之智,
有共不共之分,非智体各别,乃同一智体,唯了达程度不及佛耳。因之度化有情
功能,亦不能及佛。佛意中悲德,于诸有情不分亲怨、爱逾独子、爱逾自身百千
万倍,无一有情无时无刻不在佛悲悯之中。
佛事业功德,如明净宝石,置于白处则白,置于黄处则黄,随缘而异,与缘相应。
佛之俱生事业功德,亦复如是。遇菩萨众,则现报身而为说法。遇菩萨以下,则
现化身而为说法。遇凡夫,则现帝释梵天人非人等,随缘而起,任运应机皆不作
意。
佛之无边功德,皆由教证二法而生,尤须证得佛之一切种智,乃能遍了一一众生
须用何法始易得义。一切种智,唯佛独有,我为利益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誓愿
成佛。
(发愿)
愿我从今以后,凡身误意所作善业和三世善根,以及行住坐卧四威仪,均一齐回
向为利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誓愿速速成佛。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一遍)
吉祥圆满
师云:受本法誓言:行者须日串习一遍。
此系恩师单传菩提心修法之规。如依菩提道次第修法,于修六加行到资粮田诸尊
收入主尊释佛,合入行者顶上上师,供七支曼遮后,即续修菩提心修法。
应永惠居士殷重虔诚劝请,禀承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极难赞说昂旺朗吉(前译
阿旺南吉)堪布,慈悲法露,忆述成集。愿诸有情依之修习,迅成佛陀。
低劣弟子昂旺敦振于1986年2月述于春城。1992年3月重校于蓉城。
笨人毛坤恭敬录入并校对(99/03/01)
(注意,兰色斜体字为简单说明,录入者加)
回向偈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一字真言,两字妙语什么意思
1、一字真言:真实而无虚假之语言之意。
2、两字妙语:即指含有深奥教法之秘密语句。
扩展资料:
一、一字真言乃为“唵’ oṃ”,两字妙语,原文如下:
如是真言,大悲心观观世音,如法受持,应善修行十种胜业。何等为十?
一者,以无所得为方便,修净胜意业。谓以应一切不空智智心,修集一切善根,胜意业事,不可得故。
二者,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一切有情平等心业。谓以应一切不空智智心,引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切有情不可得故。
三者,以无所得为方便,修布施业。谓以应一切不空智智心,于一切有情无所分别而行布施,施者、受者、并所施物不可得故。
二、佛教密宗将种子字当作真言念诵,或是在种子字之上加‘归命’一词而成的真言,称作一字咒。但通常所说的一字咒,是指一字金轮的种子‘普噜姆’(bhrūṃ)。
此外,由于事相流派、修法种类之不同,也有在此一字加上‘唵’(oṃ,归命)或‘曩莫三曼多勃驮南’(namaḥ samanta buddhānām,归命遍在诸佛)而念诵之者。
第八:如何修法.等文
他说,假使有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净信也等于正信,什么是净信?经典所讲的净信比正信又更进一步,无妄想、烦恼,无杂念,这是净信,连信这一念都不需要,已经进入清净无念境界,心里已到达净土境界。这些人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闻已诵持,恭敬供养药师佛仪轨原理。这里有藏密的药师佛像,不是天蓝色的吗?修成功了就是天青色,像晴天,一点浮云都没有。真正修到色身报身成就了,气脉通了,随时都在万里晴空无云中,不是在白光、金光中,始终内外都是万里无云,绝对的清净、干净,蓝色代表绝对的清净、干净。我不晓得台湾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我没有多走,本地同学应该知道。我们江南,尤其江浙一带,杭州以下,一直到金华,所谓万里云山入眼中,山青水绿。我们小时候看水是绿色的,青山绿水。水不流动,死的,也是绿的,但绿得可怕。我们那里的水是清的,一清到底,溪水下有多少鱼在游,多少沙子,都看得一清二楚,清澈见底,那真是水绿山青,典型的江南风景。山青水碧,青色表示内外通体透明。有些人拚命讲密宗,讲气脉,讲任督二脉通了。人的任督二脉通了,已经无病了;中脉通了,昼夜都在水绿山青境界。像这样内外清净透明,无杂念,无妄想,才真正称得上是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同时还要自己供养药师佛。所以在西藏密教的区域,他们很内行,你到了某一境界、某一情形,不管你是在家居士或出家和尚,经过你面前,他马上顶礼膜拜,因为他晓得此人已经修持到某一境界、某一程度。这一点,现在的人很差,一般人学佛,那个有没有修持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药师如来智慧的关系。 古代人如何刷牙‘晨嚼齿木’,什么叫晨嚼齿木,尤其出家同学一定要知道,现在当然不需要,但是要知道。齿木是牙刷,世界上最早发明牙刷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最讲究卫生,在几千年前,吃了东西马上刷牙,用什么刷?杨柳枝。你看画上的观世音菩萨,净瓶里画的就是一枝杨柳。杨柳枝泡在水里,要刷牙时,用牙齿一咬,纤维就散开了,很好的牙刷,也是很好的牙签。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是第一智人,样样都晓得,那么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牙刷。古代的比丘出家人有个戒律,我们小时候看到出家人刷牙,那时候很迷信,很多居士看到这种情形,‘唉哟!某一个出家人用牙刷耶!用牙粉耶!犯戒!’牙粉是什么做的?是墨鱼骨头做的,墨鱼中间一块白骨头,晒干了磨成粉,牙粉是用那东西做的,那时候只有牙粉,还没有牙膏,所以出家人用那个刷牙等于吃荤,犯戒的。我们小时候,牙刷、牙粉才刚发明,我看到丛林里老和尚,照旧不采用牙粉,这是几十年前的事,我建议他们用牙粉刷牙,‘唉!那是荤的。’我说牙粉是化学的,不是荤的啦!‘听说用墨鱼的骨头制的’,我说现在没有啦!你放心啦!你不放心,我给你背过好了。开始时都不干,慢慢后来就改了。所以修密宗很麻烦,的确是个富贵修法。修密宗每天昼夜洗好几次澡,有些人还依照道家的方法,一天洗四次澡,早晚—子午卯酉都洗澡。修密宗的道场非常麻烦,那真是一点脏的都没有,绝对的干净、清洁,然后以香花供养。 如何供佛香分好多种,我们中国的庙子习惯烧香,在其他地方不一定用烧香,我现在不大采用,有危险性,而且像抽香烟一样,空气污染。香有很多种,其他有涂香,照样可以供养。涂香是擦在身上,在佛像前面到处洒。学密宗的人,以香花灯水果、茶食宝衣珠供佛,其实不只学密,我们看到所有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当执事有单独的寮房,都有自己供的佛堂,那个坛场都很庄严,有些太华贵、太庄严,我看供瓶供杯都是用金银宝贝做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对于药师佛的供养,这等于供养佛的像法—报身,供养法身是流通经典,或者自己写,因为古代印刷不发达,为流通经典而自己书写;或者请人家写,一心受持。‘听闻其义’,研究药师经的道理。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所谓‘资身之具’,戒律上有四种: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种,佛学所讲资身之具包含这四种,供养人的,上供养法师、诸佛、三宝;下供养是布施一切众生,四事供养,这都是资身之具,要统统供养布施出来,不令短少,不要使人缺少。拿现在话来讲,是肯做社会福利的事,使人家蒙福利。如此便得到诸佛的护念,所求如愿,乃至证得菩提。 如何受持此经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尔时,曼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佛经上不管男女老幼,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都称童子,这是真童身,也叫童真菩萨。如果勉强,非常勉强拿禅宗的三关来说,破了重关以上的人,才够得上称童真。‘世尊!我当于像法转时’,我们这个时候还是像法时期,怎么叫像法?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已经过去了,他的佛像、经典还流传,这叫像法。‘以种种方便,’用各种方法。‘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使他们有机会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文殊菩萨说,因为他的功德够了,使他在梦中得感应,晓得这个佛号。在座的朋友大概经验很少,不过,我所接触的有两三位同学,就常有这种经验,第二天跑来问我,是否有某一个手印,在睡梦中看到菩萨告诉我,这个要这样,念了什么,对不对?我说这是某一个菩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他说一点也没错,就是那个样子。有一个同学常常如此,教他一个法门,我还没有教手印,他第二天跑来就结给我看。我说对啊!你又看到啦!他说看到了,佛现身告诉我这个手印,我说对,就是这个手印。这种情形不要执着都是对的,执着就不好了。所以睡梦中有时有这种感应。‘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自己接受,身体力行,修持,或平常念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演说,把经典要点演绎出来给别人听;开示就不同啰!开示是要把佛法真正的要点,乃至离开经典,打开佛法的精要,把那个精要表示出来,使他了解,这叫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粖香,烧香。香有好多种,中国人喜欢用烧香,现在要特别小心,好在现在有卧香炉,香平放。我记得在二、三十年前,我要做卧香炉,没有人会做,我画出来以后,第一个做出来,现在很普遍了。立着烧香,人睡着了,香没插好倒下来,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香躺下来比较安全,我们这里大厅,用的都是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这是古代对佛经的重视,一本佛经用五色彩缎包起来,除了念时打开,平常都覆盖好。那时候印刷不发达,所以对佛经的保存非常用心,我看了真是佩服。在大陆上常常看到有人刺血写经,舌头的血刺下来写经,至于指头的血刺破写经那很普遍。不过,当时听他们说,血流下来马上要用中药白芨散开,否则马上凝固,就不能写。血书的经典是金黄色,淡淡的,我们常常看到。像我们过去看大藏经好困难,好几省才一部。尤其满清末年,大藏经要到皇帝那里申请,皇帝批准了才颁送一部。四川峨嵋山只有一部大藏经,几大名山各有一部,要看大藏经谈何容易啊!现在大藏经到处都有。那时我们在那种困难之下找大藏经,自己关起门来闭关把它看完,那真觉得无比的舒服、难得。现在我看大家买书、买经典很方便,拿来供养书虫,每个庙子一部大藏,也有两部、三部的,书店只要出大藏经,我说尽管出,一定发财,反正有人买,买了去供养书虫,他觉得买了经就是功德,放在那里给书虫慢慢去咬,让书虫去成佛,嗯!都是这样干。过去对于经典之尊重,‘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一般佛经安设的位置很高,供在上面,像我们以前都做有很好的套子。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诣,读益,不读旨,我常常听到广播,把造诣说成造旨。法师将来出去弘法,不要像我,我有许多口音,从前念的方言,懒得再查辞典,但是重要的地方千万不要马虎。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横死,譬如被车子撞死,非命而死,都叫横死。诚心修持,有此功德,不会横死,也不会被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这种事有没有很难说,告诉你真有,有时候睡眠时间、黑夜时间,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有些人说得什么病,查不出病因,那就是鬼神病,但是你不去迷信它,就没有事。不要随便去拜拜,越拜鬼神越来,等于人一样,鬼神也怕凶人,格老子不理你,他就没得办法。否则你就照佛法的正路走,尤其女居士们,不要随便拜拜啊!搞这些不好。心净一切都没事,既然学了佛,碰到这种事,你念南无药师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就行了。‘设已夺者’,譬如精气被夺,男女都有,不过有些女人自己并不知道。像有些男性有遗精现象,有些不是病,而是他力把你吸引走了。我们小时候,同学们研究这些还作过实验,等同学睡觉了,不过不告诉他,用来证明由外面力量的影响,会发生这种毛病。我们拿了个鸡毛一玩,等他醒来,我们就问他:‘你出去留学啦?’,‘对啊!不晓得什么道理?也没有梦啊!’大家都笑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人体内部的精气,会被外物摄走。这个道理不多讲,讲多了,你们调皮的同学用这个方法去害人,不好。这里就是说,修了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法门,假使碰到这种事,‘还得如故,身心安乐’,立刻精神可以恢复,没有问题,而且下次不再遭遇到这个问题。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就是这样,照你所讲。 如何修药师法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着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造立彼佛形像’,就是塑药师佛像,把佛像供起来。‘七日七夜’,专修药师法的人要注意,坛场要这样布置,等于打七闭关一样,七日七夜,专在坛场不离开一步,自己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这就有好多种了,吃素、过午不食算是一种清净食。真正清净是吃淡食,不吃盐。过午不食,你们不要随便去尝试,功夫不到不要随便乱玩这一套。第三种最严重,七天七夜吃气,不吃东西,光喝水。清净食有专门的修法,这只是大概告诉你们一点。‘澡浴香洁’,随时要保持干净,而且每次大小便以后,不只洗手,大小便要随时清除,人身的九窍要随时清洁干净。‘着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心中念头绝对清净。‘无怒害心’,不能发一点脾气,不能动一点不如意的念头。‘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对一切众生、一切人,生起帮助人家、利益人家之心,和慈悲喜舍之心、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用铃子唱念,或者用密宗的念法,或者一点声音都没有。念佛号,右绕佛像,就像修般舟三昧一样,七天七夜,专修药师法,念佛号。‘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这是可信的修法,同时应随时想念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心中起心动念仿照这样做。‘读诵此经,思惟其义’,对整个经典,想它的意义何在。‘演说开示’,这是修法,那么照这个修法的人就‘随所乐求,一切皆遂。’譬如我所看到西藏的一位喇嘛,他用阿伽陀药,这是佛经里记载的药,一颗药可以治百病,就像我们讲的仙丹。一个普通的玻璃瓶,里面放些藏红花,这是他们的阿伽陀药,任何人有病来求他,他就是那颗药在里头,倒出来一颗,但那颗药还在里头,拿去吃了就好。这是他修药师如来法修来的。不过,这位喇嘛很恭敬,我问他修了多久?他说三个一百天。那等于一年嘛!他说:我修了三次,第一个一百天没有成功,第二次我再发心,还是没有成功,第三个一百天,瓶子原本是空的,修下来以后,恳求啊!围绕佛啊!藏红花就长出这颗药,我晓得已经得感应了。喇嘛一生就修这个法门,他治好的人的确很多。他也不懂得医,反正有病来求的,他就倒出一颗药,然而那颗药母始终还在,那是他修来的,‘当!一下,一颗药来了’,那讲起来真是神话,但是我亲眼看到这个人。当然,你们不要随便学,老实讲,我还没有这颗药呢!我是讲我经历的故事给你们听。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所以修这个法门,要发财就发财,求生男女就生男女,所求如意。这是专门修法,坛场的布置就这样庄严,专修药师如来法当然要场地,不准闲杂人等进来,不准有一点不净之物,那真是庄重、庄严。我常讲最好在高山顶上修,但有时也有缺点,高山顶上有昆虫很麻烦。现在最好在高楼的顶楼,将来你们有机会这样修持很好。 消灾免难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睡觉时梦到怪梦。乡下有些人家门口会来一些怪鸟,北方怪兽很多,在荒山野岭特别多。‘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或家里怪事出现,譬如有些人家门口、屋顶上有条虫掉下来,或丝丝挂下来,一定出问题,这是家里不平常的事,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家里碰到怪事出现或作恶梦,你心里不安的话,以众妙资具,供养药师佛,这些就不会有了。譬如本省有些害人的,据我所知,乡下有画符、念个咒子,把女孩、男孩害了,本省乡下很多,现在还有。破除的方法,只要虔诚供养药师佛。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尤其在山岭边远地区,庙子在山林中的,这些事情免不了,蝼虫蚂蚁非常多,困扰得厉害,普通庙子上念普庵咒,不过大丛林上不大念,除非不得已,初一、十五念一次。普庵咒一念,所有蚂蚁立刻消失,很怪的,咒一念很灵光。最近有同学要作实验,来找我学普庵咒,我印了一份教他们念,一念之后,他们吓住了。我说不准念了,蚂蚁也是生命,一念,蚂蚁立刻搬家,都要逃。所以丛林上的庙子不随便念普庵咒。普庵咒是宋代禅师传下来的,是真悟了道,开悟了,到八地破了重关境界,八地以上菩萨都能自说陀罗尼,自说咒语。普庵咒效果非常厉害,药师如来咒也是一样,住山的时候可以用。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我们政府在重庆与日本抗战时,虚云老和尚还在。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先生,总统府前面所立的就是他的铜像。他们都是虚云老和尚的皈依弟子,把虚云老和尚特别请到重庆修护国息灾法会,显明法师就是跟着虚云老和尚的首座,我跟他在重庆就认识,师兄弟就是这一段结的缘。密坛是贡噶活佛,还有根桑活佛好几位,密坛当时也念‘药师经’。不管这个法门如何,过了两三年就胜利了。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就这一辈子,肉体到死的时候,一口气断了,叫‘尽形’。‘不事余天’,不乱拜,不迷信。‘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全心全意,皈依三宝,好好受持佛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就是说自己犯了戒,怕堕落,如果能够专念药师佛的名号,恭敬供养,必定不会堕落到三恶道。这是药师佛帮忙把一切破坏之戒,给你弥补过来。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女性碰到难产时,现在医院很方便,但生产到底痛苦,如果当时至心念药师如来名号,不但众苦皆除,而且还有以下好处: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生下来的孩子不怕鬼怪。小孩子在两、三岁时最怕外力的侵夺,这种非人,不属于人,属于鬼,或属于看不见的一类,现在的细菌属于这一类。传染病是什么东西呢?属于饿鬼道的东西,最微小的细菌决不是肉眼所能看见,显微镜放大到最大倍数有些也看不见。所以这一类皆属非人,念药师咒、药师佛号有效果。 念佛功德难解了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释迦牟尼佛谦虚的说,假使要我详细讲出药师佛的所有功德,以我的智慧成就,我还做不到,说不完,为什么?你们要懂一个要点,药师佛的修法,是包括了一切佛最高深的秘密的修行法门,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父母所生的这个报身是可以常在的,自己真修这个法门的话,当然功德也要到。譬如佛有四大弟子如迦叶尊者、宾头卢尊者、罗侯罗尊者、君屠钵叹尊者等,都还是常在人间的。为什么他们的肉身能够常在?他说此中有诸佛甚深秘密之行,难可解了,很难了解。‘汝为信不’,释迦牟尼佛问弟子,你信不信?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阿难说,佛啊!你何必问这个问题,我对您老人家所讲的话,没有一句不相信。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什么理由呢?一切成佛成就的人,他的身口意三业,没有不干净的,所以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这是阿难说的话。他说:佛啊!我可以证明,太阳、月亮、地球、宇宙将来也有毁灭的一天。妙高山就是须弥山,等于地球上的喜马拉雅山,真到了大地震时,妙高山也会受地震影响,也会倾塌。他说我绝对信任一切佛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宇宙会有毁坏,佛所说的绝对是真实之言。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返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阿难说,佛啊!世界上有些人的根性里头信根不具足。将来你们研究唯识,就有五十一种心所,信根不够不是不信,而是他的智力、信根不够,福报不够,听闻佛所说的最深秘密行,他反而心里怀疑,为什么佛只教我们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只凭这样一句、一个佛的名号念啊念的,就真能得到这样多的功德,靠不住吧!等于我们普通念佛一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尤其年轻知识份子,嘴里念佛,心里在怀疑,有时嘴里念,心里还在笑,阿弥陀佛,搞什么东西?尤其我看现在的年轻人很怪,这是时代心理,我讲宗教心理,从小开始就看见,到现在还如此,青年学生到教堂觉得很时髦、很威风;到庙子上拜拜,心里想拜不敢拜,站在那里半天,看到没人看见,赶紧跪下去,然后赶快起来,因为怕人家看见说迷信,对不对?你们都有经验,到天主教堂,那很威风。我年轻也都跑过,一个礼拜跑好几个地方,也去作礼拜、听道,我一出门,唉!耶稣没道理,你讲的没道理我听不进去。又跑回教,跑这儿跑那儿到处找,因为我在追这个东西。到了佛寺,看到老太太叫我跪下来拜,我心里早跪下来啦!可是我穿的那个学生服中山装,实在跪不下来,东看西看,等人家看不见的时候,赶紧跪下去磕个头就起来了。这种日子我都经历过。你看问题在哪里?你们诸位出家同学研究看看。所以,今天要复兴中华文化,复兴佛教,以这种情形复兴,你说怎么复兴?你到别的庙子看看,到天主教、基督教教堂看看,你比比看,跟人家比就比不上了。换句话说,到了每个庙子,我看到女的比男的多,老的比少的多,到最后,很多庙子剩下几个老太婆在那里,七老八十,到处看到的都是她们,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两个人在那里埋怨媳妇不好、儿子不孝,然后阿弥陀佛。你看这个宗教怎么办?这是个问题。所以说,一般人对药师佛不信,因为信根不足。由此不信,甚至有人生出毁谤,这种心理很可怜。‘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长夜就是茫茫的一生,永远在黑暗中,在愚昧中,这是阿难说的。今天讲到这里,希望各位珍惜保存发给诸位的这份大藏治病药方,乃至返照自己的行为,不管在家出家,这都是自己修功德,也是自己守戒。上次我们讲到‘堕诸恶趣,流转无穷’,佛讲到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只念一个佛的名号,便有如此大的功德。我们一般人学佛,其实一切众生学佛,都是作生意的办法,越多越好,所以佛法里有念八十八佛,甚至千佛的。反正上方佛、下方佛、东方佛、西方佛......一切佛都包围我,像作生意一样,一出门就对我生财,就要对我有利。不但学佛的,很多信仰宗教的人,都有这种功利思想和观念,出少数的本钱,却想得到无穷的利益。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不过,有没有好处呢?有一点好处,在佛法来讲,只是培养一点善根而已。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自己布施出去,不希望求得果报回来;但是因此倒反而有善的果报回来,这就是回向的道理,然而他最初的目的并不是求这个。普通人则不然,做任何一件事,都想以很少的劳动,付出很少的代价,却希望一本万利的回来。这是凡夫的心理,一般信仰宗教的人,都有这种心理。根据这个心理,所以佛提出来,为什么只念一个药师佛的名号,就能得这样大的功德。以佛法来讲,有人不但不信,更因而生出毁谤,毁谤佛法,毁谤正法。一切的戒,以毁谤佛法的罪过最大,这是一个问题。 什么叫至心受持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这一段的重点就是八个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种佛法,只要有人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只念一个佛的名号,只要至心受持就有如此大的功德。什么叫至心?至心等于四书孟子的尽心篇的题目一样,什么叫尽心?就是说,最诚恳的心达到了极点。这么解释,大家了不了解?如果讲经说法,讲教理,就要这样解释,最诚恳的心达到最高点,就叫至心。怎么叫最尽心呢?你形容形容看,你说我了解,你当然了解,我讲的中国话,你也是中国人,那还听不懂啊?什么叫最尽心?譬如我们讲最诚恳,什么叫最诚恳?了解不了解?说我对你非常诚恳,是啊!不诚恳不是至心,至心就是诚恳,就是中庸所讲的诚。儒家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现在青年没看过四书,总听过吧!怎么样叫作诚恳的诚呢?中庸上四个字:‘至诚无息’,不休息的息。怎么叫至诚无息?学者注解来注解去,正如一些佛经也是注过来注过去。你懂了?我断定你们不懂。问题在哪里?什么是至心?讲一件坏事,人到最伤心处,没有眼泪,哭不出来了,也没有妄想、杂念,傻了。那个时候,人等于无念,没有念头,空白了,那是伤心透顶的至心。又如我们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这里,乃至我们合掌或不合掌,在佛像面前一站,这一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没有第二个心思,也没有杂念妄想,都空了,这叫至心。你怎么会懂呢?你都没有经验过,你伤心也没有到不掉泪的程度。高兴到了极点,七情六欲达到极点,人就无念了,懂了吧!这叫至心,也叫真诚。你说我拿一支香拜下去,菩萨啊!佛啊!我求忏悔啊!痛哭流涕啊!痛哭流涕也是心,心在动念。这一念真忏悔下去,连我都没有了,都忘记了。譬如我们做了一件犯罪的事,要拖出去枪毙,到了法场,连路都走不动了,两只脚是不是踩在地上也不知道,因为晓得下一秒钟,‘碰’这么一下,就没了,就不在这个世间了。那个时候不是至心,是吓昏了。反过来看正面,至心真诚,一念真诚忏悔,不管你信那一种宗教,尤其在佛前面一站,什么杂念都没有,非常诚恳,诚恳到连自己有没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经是大拜了,这样叫至心。特别注意啊!大家天天礼佛、拜佛、念佛,有没有至心呢?至心就是尽心,就是诚恳到极点的诚,所以中庸叫‘至诚无息’。那么,中国文化常常有一句话:‘心香一瓣’,这是真正心的香了。你说烧一炷香,那是烧香,还是物质的。这个时候是心香一瓣,我们甚至看到古人诚恳到极点,手边没有香,看到佛,地上抓一把泥巴、沙子,在菩萨面前一放、在祖宗面前一放,就代表了这个香,那是真的,那比你花一万块钱买来的香还要珍贵,因为他至心诚恳。而你却不一定是诚心,而且心里还在想,你看我,买这么贵的香来供佛!好像佛欠了你似的,还要加上利息,好像佛欠你一万二,非得好好保佑你不可,那已经糟糕透了。所以说,一个人至心接受,并且‘持’,什么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这个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讲‘至诚无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卧永远保持清净的心境,这才是正信。如果来拜佛,烧了一炷香,供养了两根香蕉,保佑太太好、先生好、全家都好,买彩券要中奖,买股票也要发财,样样都好,反正好的都是我的,那是功利心,两根香蕉最后还吃到肚子里去。这是不对的!至心是至诚无息,心香一瓣。 不生疑惑‘不生疑惑’也很难。任何一个宗教徒,不管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什么教,乃至我们在座的佛教徒,问问自己良心,当你作早晚课,当你念佛时,你心中真的相信佛吗?据我所知,没有,十个里面找不出半个。往往一边念佛,一边在打妄想,甚至就在疑悔:唉呀!刚才都在打妄想,糟糕了,佛都白念了。唉呀!不对,这样念下来恐怕没有用吧?都是这样的心理,对不对?所以,贪嗔痴慢疑,疑,怀疑,悔,后
怎么样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
随喜。问的好。这个问题佛菩萨早就给我们总结好了。就是要不断的修习“七重因果”啊。 "七重因果教授"
一,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
二,念恩——思惟一切有情于我有恩
三,报恩——思惟当报一切有情恩
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
五,大悲——思惟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离此苦
六,增上意乐——恒常思惟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
七,菩提心——须具有种欲乐
(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
(二)欲成无上菩提
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且在修"知母"以前,须先修四无量心,其中又以"平等舍心"为主,才能
于一切怨,亲,非怨非亲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等心. 详细的请看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相关大德开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38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