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传统文化法义梳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佛文化在中国已经二千多年了。而且儒释道几千年都是互相融合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理论有什么不同?
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儒释道三家。
佛教与儒家和道家的最大不同就是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出世,是了生死,出轮回。
儒家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照着儒家的去做,就能做一个真正的人,今生来世都能得人身,也就是具备人格——做人的资格,因此儒教是做人的教育,是人道的教育;道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照做可以做到神(天人)的地步,因此是做神的教育,能够具备神格——做神的资格,因此道教可以说是神教(成神成仙的教育),是天道的教育;佛教是究竟圆满的教育,是出世成佛成圣的教育,照做可以成菩萨,成佛,能够具备圣格——做圣人的资格,因此佛教是圣教。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有三条,也称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到这一步,就具备做人的资格了,这也是儒家教育的目标。做到上上品,也就是接近完美,那就是成天人,可以生天享天福了,这就是道家的目标,因此第一福又称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的因了,也就是声闻缘觉(罗汉)的修行,境界已经超过天人(神仙)了,已经出三界,出轮回了。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道,普度众生,直至成佛。
因此佛教不仅包含人、天之道,而且还有超越人天道之法,是究竟圆满的教育。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世界观法义知识点梳理方法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
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
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
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4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