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佛说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吗)

释迦牟尼说:生死事大……全句怎么说的?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每个人最害怕的都是死亡,但是只要有生,就免不了死。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生死中的一切现相无不随因缘而起,它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换句话说,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轮回影片,它们发生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只要无明和爱的原动力没消除,就会接连不断地集起生死胶片。也就是由一念无明迷惑,发生妄动,就会在你的识田胶片里种下影像,再加上爱的推动,之后就会连续不断地放映出各种生死苦相。等放到“死”的时候,这一部电影就结束了。之后换下一卷胶片,在下一部影片里继续上演生死苦剧。所以,只要无明还在,生死就没有尽头其实,说到底,生死就是由一念妄心所召感。也就是当初明光现的时候没认识本性,错过了成佛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了中阴幻相。
之后把那些幻相执为真实。在显现有缘父母行房的境相时,以一念“爱”心,入于母胎,从此就踏上了生死的旅程。就像做梦的时候,最初一念迷惑,入于梦境;之后由于执著梦中现相实有,不断地攀缘逐取;结果流连忘返,一直醒不过来。这样就知道,我们就是以妄心而转入生死。那么,“妄心”具体指什么呢?佛在《楞严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以种种颠倒,集业感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这都是因为不了知两种根本所导致。哪两种根本呢?一、即无始生死根本,也就是一切众生把本来没有的法执为真实,计执攀缘心为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把本来真实的法执为没有,忘失自性。结果颠倒执著,再再地幻起生死影相,不断地逐境流转,就会入于生死而不自知。……
佛教“生死大事”是什么事?圣人视生死如换衣服,因何愁忧?佛子欲“生死自在”不堕轮回,如何当生成办?
虽知生死无所有,而不放纵增上慢!心行精进不懈怠,一心修行六度门。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内身中循身观。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知身所行如是知。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来若去。视瞻一心屈申俯仰。服僧伽梨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出禅定。亦常一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时。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譬如屠牛师若屠牛弟子。以刀杀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观此四分。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种种观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何为生死大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作是念。身中有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胆肝肺小肠大肠胃脬。屎尿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淡癊肪脑膜。譬如田夫仓中隔盛杂谷。种种充满稻麻黍粟豆麦。明眼之人开仓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麦是豆。分别悉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观是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发毛爪齿乃至脑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恳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膖胀青瘀脓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乌鵄雕鹫豺狼狐狗。如是等种种禽兽攫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种种禽兽食已不净烂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骨璅血肉涂染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骨璅血肉已离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骨璅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是弃死人身。骨散在地脚骨异处。骨髀骨腰骨胁骨。脊骨手骨项骨髑髅各各异处。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风吹日曝。色白如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其色如鸽。腐朽烂坏与土共合。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外身内外身亦如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应如是广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何故名之为出世间耶?善男子,五受阴名为世间。菩萨善分别五阴,观是无常乃至如涅槃性,已知此道中无有世间及世间法,知此道是无漏,是出世间,无所系著,是名出世间。善男子,是名菩萨道。复次,道者,所谓如实求一切诸法,分别选择不见一切诸法,相续积聚无二无别,是故名道。而此道者无有憎爱,无憎爱故名为平等,离思惟观察余乘故名为广大,去离谄故名为端直,去离曲心故名为无奸,断除诸盖故名无系滞,去离欲瞋、恚害觉故名无尘垢,不爱色、声、香、味、触故名为安乐,去离诸魔事故名为清凉,去离烦恼众贼故名为无畏,能到涅槃故名为出要,成就静定故名清凉水,慧善解故名为常明,善修慈故名为凉乐,不舍大悲故名进无厌,常行喜故名为悦豫,成就舍故名无过失,顺摄法故名为大富,成就施食波罗蜜力故,得萨婆若智辩诸佛善护持故名过四魔行法,不舍本愿故名进无滞碍,渡一切烦恼流故名无有上,一切世间无能降伏故名无詶对。善男子,此道成就如是等及诸余无量功德。一切大士乘此道故能往来教化无量众生,是为庄严;无诸烦恼现入烦恼,是其庄严;观于生死而不证实际,到空、无相、无作门,而能教化行诸见诸相诸愿众生,是其庄严;现入声闻、辟支佛涅槃而不舍生死,是其庄严;现诸趣受生而不动于法性,现说一切言教而不动于无言,是其庄严;能现一切佛事而不舍菩萨行,是其庄严。
佛家是如何理解生死的?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门徒弟子们听后,有的说:“师父法体仍很健康。”有的说:“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还有的说:“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劝慰不一。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毕,保福禅师圆寂。
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好生恶死是凡庸的事情;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不生不灭”是禅者的妙语。
《心经》有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是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
佛家境界的老死是无自性空,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佛家不灭除生死,也不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所以说,佛道是不离生死而又超越生死的。直面生死的时候,领悟这般道理的人就多了份常人难有的洒脱和自在。
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不相干。如棕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平常。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沉重的躯壳;临死时,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大多数的人都惧怕谈到死亡,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面对这样的程序。
在藏语中,“身体”一词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一样。每次西藏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自己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西藏人并不以全部时间改善外在环境,让心分散。如果他们够吃、够穿、有屋住,就满足了。
在佛教里面,死亡是自然净化的一部分。死亡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终结,就像生命开始一样,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生命的事实。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
一位比丘问佛陀:“生与死孰苦孰乐?”佛说:“有生命就会有死亡,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妄念,从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佛经带给人们的恒久思考,也是人们最想从佛道中得到的人生指导。世人眼中的死亡是面目可憎的,它让人不寒而栗;佛道中的死是一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静谧画面。
死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人生中许许多多普通事中的一件,就像喝茶、吃饭、说话一样平常。所以,面对死亡时,不必哀伤,也无须欣喜,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它。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经验的。但随着观念的进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规划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尊严地离去,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那么佛教关于“死亡”的态度和观点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愿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更能开启善待死亡的智慧和慈悲。
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更艰难。为了生存,种种努力奋斗,种种勤劳辛苦,读书求学,谈情说爱,生育儿女,负责家计,上要孝敬老人,下要抚育幼小,还要负责多少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疲劳,心灵上的烦恼压力,外境的是非委屈,都感到生之艰难。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但是有的人得享高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自然寿终正寝,称为善终,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也有的人正当青壮年的时候,意气风发,亟思有一番作为,却在这个时候医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结果因病撒手人寰,真是情何以堪!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
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
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
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
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至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
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因为生死是人生两大问题,所以佛教喊出“了生脱死”的口号。但是追究起来,了生脱死并不是真的不死,而是在生死中有信仰的力量可以处理生死。例如:满足、忍耐、明理、淡泊,这都能减少生的压力;再如对未来生命的憧憬,对求生净土的希望,对善因善缘得使来生更好的果报之深信,都能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些超脱的认知。
人要做自己的医生,平常多运动,饮食要节制,生活要正常,情绪要平和等,都能有益健康。总之,十大死因虽然可怕,如果求生意志强烈的人,注意信仰、道德的生活,平时多运动,常保心情的愉快,各种死因也并非不能改善的呀!
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冷作准备。
这两个常识告诉我们一桩事情,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存就是生,那么我们一定要为死亡作准备。就如同我们为黑夜、为寒冷作准备一样。
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我们怎么去为死亡做准备?我下辈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对死亡做准备就是修福、修慧、求生净土!
修福修慧是我们增上往生的资粮,来庄严净土信愿称名。如果我们接纳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给我们的承诺保证,我们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要作好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得心安,得快乐。
所以通过修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对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做准备。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义。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着。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死亡只是一个轮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未知”产生恐惧,但许多人得以最终克服恐惧,是他们“已知”,“已知”的基础除了是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的理解外,他们的信仰也指引着他们摆脱恐惧,比如佛教。
■ 如何面对死亡?
首先我们就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与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感情是无常的,家庭也是无常的,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如果平时就有这种心理准备,面对亲友的死亡,即便会有一些伤心,但应该不会特别伤心。因为你知道真相如此,生命不可能永恒不变。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此产生了相当清晰的认知,不仅不会痛苦到难以自拔,而且会非常淡定。
■ 众生死亡千差万别,佛教归为四大种类:
即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最后一种“自如而死”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 那么对于佛弟子来说,要如何才能善终,活得长寿富贵 ?
一是知道“人皆有死”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死亡,不恐惧死亡。
二是要有“向死而生”的努力。人终有一死,但不是叫你浑浑噩噩度日,想着终有一天会死亡,就什么都不干。而是叫你活在当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刻苦修学佛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三是要有“行善布施”的德行。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还债,报恩的。所以要懂得利用一切有效时间,修福积德,这样当临终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4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