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经翻译完没完成(翻译后的佛经)

学佛百科2023-03-3199

佛教史家是怎样划分中国佛经翻译不同的时代

关于佛经翻译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东汉至西晋):早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志为“外国人主译”。这一时期共译经书近570部,而且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家,其中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则是最杰出的代表。 中期(东晋至隋代):该时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志为“中外人共译”。这一时期共译佛经3155卷,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有鸠摩罗什、彦琮、道安、慧远。 后期(唐初至唐中叶):此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该时期的主要标志为“本国人主译”,玄奘则是主要的翻译大师。

唐代以后,我国佛经翻译事业从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完全沉寂下来。至此,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古代佛经翻译,经历了它的草创、发展、鼎盛、衰落四个阶段之后,完成了历史使命。

摘自:

佛经为什么不全译成汉语

那是因为有的词不好翻译,只好用音译。比如中国的气字,英语就不能用一个字翻译,air、....,比如佛经中的般若,就不能用智慧翻译,因为般若不是世俗知识的智慧。

唐朝玄奘大师去世前把从印度那烂陀寺取回来的经书翻译完了吗

翻译完了,当年玄奘大师怕自己翻译有误于是对佛发愿说如果我翻译的正确,死后火化将留下一条金刚不坏的舌头。大师圆寂后火化,其舌果真成舍利子,金刚不坏。

玄奘法师从古印度带回了多少佛经?翻译了多少,未翻译多少?未翻译的那些是否有后来者继续翻译?

新译出而以往和稍后有译本的(新译重本)有第二会(卷四O一一四七八),与西晋竺叔兰、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但缺《常啼品》等;第四会(卷五三八一一五五五),与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前秦昙摩蜱和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亦缺《常啼品》等;第六会(卷五五六一一五七三),与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同本异译;第七会(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与梁曼罗陀仙译《文殊说摩诃般若经》、僧伽娑罗译《文殊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八会(卷五七六),与宋翔公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为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七七),与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三种《金刚般若经》及稍后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十会(卷五七八),与稍后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经》,是同本异译。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着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 “苾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29],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30];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31]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等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与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们巳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玄奘从印度带来的经卷后来全部被翻译完了么?

玄奘大师从印度总共带回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大师用了19年时间,共翻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大师圆寂后,大唐的皇帝就终止了译经的工作。把所有没有翻译的原本,保存。

后代如不空三藏,曾就玄奘大师的梵本进行翻译,但是后代去动用的很少。

唐代末期整座长安城被毁,这些梵文原本几乎全部被战争所淹没

到今天仅仅只留下几页残片,被妥善保存在大雁塔下地宫中。

您问占到所取多少比例,就几页残片而已,何谈比例啊!都谈不上。

所以,中国只要一打仗,一战争,就是文化的毁灭。

大慈恩寺——大雁塔下保存的玄奘大师取来的梵文佛经残片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4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