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角度童年(佛陀的童年)

学佛百科2023-04-0189

佛法怎样使婚姻幸福

陀在讲经说法中,就家庭生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应该如何彼此相待,提出明确要求,有的经典还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有《善生

经》,在经中佛陀教导如何奉事父母,处理好与妻子、师长、亲戚、僮仆、出家修道者等六种关系的法则;《玉耶女经》则阐明了夫妻和和谐之道;《长阿含十六

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

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

夫妇之道是人伦的根本。正确地处理夫妻关系,对促进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祥和,具有重大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对夫妇之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许多极富指导性的规劝。佛陀在《玉耶女经》中指出:“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这段话可视为夫妇之道大纲。

一、谈情说爱话婚姻

俗话言∶“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女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不然在世间寻寻觅觅,最终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此事不仅一般人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三年五载则分手,有的却能依共同信念,共同顺利度过一生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在决定我们是否产生爱情,以至结婚组成家庭呢?

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男女双方前世今生的“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愿”;所谓“业力”

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如不少被迫促成的婚姻就是这种类型。而两者力量都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从世间角度看,会有各种理

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福的婚姻,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缘(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所以一见如故,彼此都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留有好的

记忆。从这个角度而言,夫妻双方,皆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也能回报善待,互相都以

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

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

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

人、怨恨人,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乃至心念,都在为未来创造业报。

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

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

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

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

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和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问: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着人们所企盼的“天长地久”般的爱情婚姻?

答:

确实存在,但很难得。爱情、婚姻一事,主要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如果今生婚姻家庭幸福,这主要是前世的善业所感,但仍不一定下一生

两人还能成为夫妻,如果两人还想续接良缘,则必须力行善业,并且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皆要基本一致,并发愿来世同为夫妻。如果夫妻真能心心相印,那么才有

可能来世为夫妻。

如《尊者阿迦曼传》中,尊者阿迦曼与村民关于“前生的爱情”的问答。

“问:一对夫妻如果想要在来生相聚,永不被拆开,他们应该怎么做?”

者阿迦曼:“一个希望只能做个引导或途径而已。为了它的实现,它必须要有行动或因缘支撑着。例如人人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达到那个目标?大

多数人怀着那个希望,却没有能力去实践其因缘,他们依旧贫穷。一对夫妻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希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远不相分离,他

们必须要有相同的知见和行为模式,并且彼此满足于对方,不邪淫,邪淫破坏了配偶心意的安宁,并导致信心的丧失。

如果夫妻都有相同的愿望,并能够实践上面所提到的因缘,永远同样地忠实可信,那么他们的希望必定会实现,因为那里有着那些因缘的果报。如果他们只是怀着这样的欲望,但彼此的行为表现不同,这样的愿望,无论如何热切,都不能实现。”

婚姻可以塑造人间地狱或天堂。

一般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配偶的选择了,他(她)不只是被认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着相似的苦乐经验。任何影响到一个人的事情,不

论是善或恶,一定影响到另一个人。有好配偶的人是幸福的,配偶会防止对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导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两个人都正直而善良,乐于为他们的发展而

努力,那麽他们的房子就成了一个天使在人间的住处。那里没有争吵或挑剔,因为两个人都一样自律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由正法引导着。这样由婚姻结合的伴

侣,可以说是帮着建造人间的地狱或天堂,分享着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着他们是乐于作恶或行善而定,这关系着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二、如何当好丈夫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妻子被称为附属者或养育者,只有生小孩及养小孩的地位而已,男人可以多妾,因而女人之间常钩心斗角,敌视互恨,往往造成家庭不幸。有鉴于此,佛陀不赞成一夫多妻制,主张男人要忠实于妻子,才能使家庭生活圆满。

丈夫怎样待妻?佛陀指出: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即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妆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

如《善生经》中佛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者 相待以礼,

二者 威严不阙,

三者 衣食随时,

四者 庄严以时,

五者 委付家内。

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这五条待妻的原则,包含如下内容:

(1)相待以礼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不论收入的高低,家庭出身是否悬殊,乃至智力上知识上的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丈夫对妻子不可歧视或轻慢。

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言行随

心所欲,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了,对自己的缺点不仅不改正,反而大大例例,随时表现,还自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掩饰弱点,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

是客气和尊重。还有的夫妻一方总想控制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把所有的劣处,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

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

要防止夫妻间日久生厌,丈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丈夫要学会经常关心妻子,对她温存体贴,如当她休息或疾病的时候,你得细心地去照料她;

丈夫要学会经常感谢妻子。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非常的快慰。

妻子喜欢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妻子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使她面子上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应避免被父母儿女或他人听见。

妻子有意见,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时,切忌粗暴口吻;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毒害语、蛊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

(2)威严不亵

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亵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礼貌,言语行为不可轻薄放纵。

外,对于性生活要有节制,否则有伤双方的身体;甚至酿成终身的疾病。因为性欲过度,会导致精神不振、神经衰弱等,于身心均有不良影响,也会引发愤怒,烦

躁,忧郁的病态,夫妇感情,就会因而走下坡路。为保持健康计,同时应视各人年龄的大小,身体的强弱,而节制性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故意放纵的危害,增进家

庭的幸福。纵欲是最可畏,应该“严”与防范的。佛言:“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

(3)衣食随时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是关心体贴的人。

(4)庄严以时

“庄严以时”就要给妻子购买衣物装饰,使她能打扮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之心,是任何妻子都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

异,流于奢侈,一味追求“新潮”,则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身的容仪,修养的品位,在选择衣物装饰时,应要顾到这两点。

(5)委付家内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桩桩亲自去督察管理。丈夫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子感到不快和没趣,所以,即使妻子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理解宽容,让妻子当家。

要知道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后顾之忧了。

三、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

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

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家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

缺乏应有的尊重,“骄豪傲慢,不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家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

于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搅得家庭

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又

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

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上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

“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第二天,佛陀带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

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抵

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

佛陀的慈颜。

佛陀心平气和的说道:

“玉

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

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

种缺陷和十种业障。”

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女人的三种缺陷是:

一、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是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

女人的十种业障是:

一、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因女孩不是自家人,不尽心抚育;

三、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不净,多于男人;

十、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去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

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1)为妻五道: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

一如母妇。

二如臣妇。

三如妹妇。

四者婢妇。

五者夫妇。

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即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2)奉行五善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

五善就是: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可推诿别人;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盗、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

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多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

恼!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

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要有仁爱心、宽容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

男女交往时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

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却

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消

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万

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

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为善。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3)戒除三恶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戒除三恶的内容是:

第一、睡眠适当,不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流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另外,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

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

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并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

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有的人以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

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静对他,只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

“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

“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久。

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对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

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饱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来

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

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来,那爱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

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

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偿失,愚蠢的事情啊!

为何佛法都不能彻底化解童年妖邪附体?

因为佛法只能摆脱冤亲债主,不受业力牵引,化解妖邪只能用道教的方法

从佛学角度对九型体系的一点思考

以下内容,纯粹自己学习一点点的佛法之后重新审视九型成长体系的一点思考。毕竟我没有开悟,没有实证,大家不可贸然相信,写此篇只为记录自己的感悟,欢迎讨论。

佛法称人有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九型的灵魂站点有9个:

沉睡、分离、震惊、真诚、安宁、死亡、满意、愉悦、完美

人格层面有四个:

社会角色、人格面具、内在小孩、本体

下面我一个一个来试着结解构对应一下。

社会角色,乃是六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五识的反馈(学习方式、经验方式等),形成的一套角色定位。例如我是个妈妈,妈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是一个女儿,女儿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是个员工,员工应该什么样子;我是个商人,商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五识触法(收到信息)之后,意根根据反馈开始运作,产生六识信念:我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个外来信念的植入,很可能会绑架人去做一些内心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能融入社会。不过这毕竟是外来信念,抵不过内在信念的强度,所以九种性格的人虽然都有可能做出同样的表面行为,不过内在动机一定是不一样的。

这里插一个我觉得特殊的东西,就是某些内在信念的产生是因为外在行为导致,刻画在了我们的人格模式之中,那就是副型。副型的产生,是因为外在的刺激(童年的伤痛事件)让我们产生了自保,一对一和社交的区别。在3-5岁成长过程中,副型产生了,并植根与内心信念之中,无觉知的状态下就会影响我们一生。

人格面具,是自己的阳光面,缺什么补什么,从外看也是人格模式的主要运行方式。九种号码的模式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是内在信念的产物。主型的产生,是纯粹的内在信念导致。这个内在信念的来源也许是基因?也许是灵魂的功课?目前说不清楚。依照陈老师的说法,一出生就带有。按照佛学解释的话,应该是种子熟了,在转世时候显化。显化的方式就是将信念本身由七识直接印在六识之上。所以一出生,主型就定了。

内在小孩形成的限制性信念应该算意根的产物。内在小孩的伤痛,是在成长过程中,种子开始慢慢显化,有善报也有恶报。通过显化的方式让意根中的信念(从基本生命观点,一直到种种主型特征)一个个全部落地,最终成功显化出完整的主型模式。

本体:阿赖耶识,如如不动,本自具足。

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马车,一个马车夫,一个乘客。乘客睡着了,马车夫以为自己是主人,指挥马到处乱跑。这就是我们无觉知状态头脑控制自己的过程。他只会赶路,却不知要去向何方。只有当乘客醒了,真正的主人才会指挥马车夫要去向哪里,马车才会最终到达终点。

七识叫做我执识,它不分好坏,不分昼夜,执这具身体为我,不断与外界结缘。七识应该是在觉的层面,觉应该是马车里的乘客吧。乘客的脑子里想去哪,是八识的种子显化什么决定的。在这个故事里,马车,马车夫,乘客,去向哪里等,更像“在”的显化。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八识的种子显化的结果。八识本自具足,是种子显化的动力源泉。

在看到这些之后,我就开始起反应了。不搞明白这其中的运行规律,我这恐惧蹭蹭往外冒。看样子我目前就是在分离的灵魂了。之前我抽过3次,现在回想可能是六识破掉的原因。头脑失控,就是六识失控了,抽的时候六识就停止了。可结果是我又没有死,就是七识在站岗保护我。当我经历这些,看到六识是幻象,破灭了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我的内在信念是什么东西植入进去的?

再往后探索一层,真正的感觉要死人一般的恐惧才袭来了,比以前的每一次都恐惧。因为我似乎看到了我恐惧的根源:七识执掌六识注入。要是七识都挂了,那可能真的震惊点就来了。真正的真相就是:除了本体,一无所有,全是幻象,全是相,全是虚妄。我现在明白什么叫借假修真了。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啊!除了本体如如不动,所有一切全是假象。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借假修真,通过六识来入道门。这个时候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念头:活着只有开悟这唯一的意义,没办法入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过程非常难受。自己的六识也很容易会着空。表面空了,同时人也废了,对不起这具色身。没有好的身体,如何开悟?如何修法?身体是革命之本啊。

直到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停,看,选择是个多么厉害的动作!什么才是真正的停,看,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让七识安住于八识上,让六识为“我“所用,能真正的七识安住定,可能才真的明白什么是止观了,才是真正的停。现在做的看真相,看的其实是真“相”,六识里的停,只能做到看到“相”。相中的真实,仍然不是真正的真实。能看到相为虚妄的本质,才是真正的真实。而真正的选择,是七识安住于八识之后做的显化选择,也就是净化种子的选择。而真正的选择,似乎只有一个,转般若种子,到达彼岸开悟。这时候,也就到了内在功课了。

临在为本,我觉得也能叫开悟为本,不开悟哪有真正的临在?我们现在做的临在,似乎更像六识定。意根定,整个人都很舒服,所有问题都不存在。毕竟问题烦恼都是意根运作的结果。真正的临在,是以找到如来藏并能安住其上为基础。应该是看到本体,找到了,安住了,直接就开悟了。

九型为镜,照到的是六识运作模式(表象层)以及自己目前的状态(灵魂站点位置)。

自我觉察,应该能通过意根看到七识运作(极深度自我觉察)。

内圣外王,也就是先开悟解脱再传道,做的也就是“波罗僧揭地”。

老师讲的直觉,我想可能是能从七识从八识处直接感知对方种子显化结果。毕竟八识是“一”,包含所有万物,乃“相”之源。如若七识有能力看到源之种子,或者像做梦一般拉出某些相显化在六识上让自己不经历却能看到,那便是接上天线的真正全知了。

目前我学的佛法是顿悟法(渐悟佛法我还没学习到那里),相当于让人在沉睡的灵魂中直接找本体,找到瞬间开悟。九型是渐悟法,通过不断的临在,就算找不到本体,能做到六识定也是个进步。好像内观作为小乘法,也是通过打坐回看的方式看到六根运作,甚至可能摸到七识的状态。

沉睡的灵魂:被业力控制着显化该显化的一切,被人格模式带着走而无觉知。生活还凑活过得去,在红尘之中外求所谓的幸福生活。

分离的灵魂,是人在看到意根如何掌控我们的生活之后的内在撕扯。当人觉知到意根的存在的时候,看着这些信念在运作却控制不了,让人十分痛苦。不过这个时候因为有意识的会观照意根,人开始在一种带着所谓的“觉知”状态在生活,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写觉察日记,开始梳理自己的生命故事,开始找自己的卡点、痛点、震惊点。

震惊点如当头棒喝。如果没被敲晕,人就会开始意识到意根的存在。在这里人要不废掉,要不就穿越重生。重生之路会让人看到意根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把自己带向深渊的。人会看到六根中无论是基本生命观点,还是各种限制性的信念,都是由一个东西植入的。而这个东西,是七识。

人格模式毕竟是“闭门造车”,无论时间长短,定有崩盘的一天。当人格模式完全不能应对当下情况的时候,意根失控,震惊点就来了。因为之前观照过有意根这个东西,所以自己虽然人格模式崩盘自己遭受极大的刺激,但仍能够回来。因为你知道,那些愤怒、悲伤、恐惧皆为幻象。当人在没有学习过九型的时候就遇到的时候,带来的刺激可能会把人推向极端。意根以为我是“我”,“我”失控就等于死亡,震惊点带他走向了不归之路,人就废掉了。也有可能让人停下真的叩问自己,这一切的发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掌控不了了?这时候开始觉知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我,于是乎来上课了。

真诚的灵魂:四号站点能看到别人流下真诚的眼泪,也是看到七识如何执掌六识,形成各种模式与信念。因为体会过自己曾在其中迷失,所以看到其他人困在六识之中,就会有慈悲产生,愿意伸手拉一把。九种人格模式也是意根的种种显化(主显化模式,带来了主型。种子在意根处的作用形成主型为何会是这九种,这又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第四站点容易被打回去,也是因为七识没开悟之前安住于八识极其不稳定,甚至七识能否明晰观照都很难说,所以当有新的业力种子显化的时候,七识拉取八识显化的时候,靠六识这个引子去观照七识就做不到了,因为七识会执掌六识显化种子。每当一颗种子显化,六识被掌控,七识不能安住,意根再形成新的信念,于是乎震惊点会一再袭来。灵魂的暗夜就是在已显化种子观照到,未显化种子在慢慢显化,七识不能稳定安住八识之上的煎熬过程。说不知道?其实也知道。说知道?知道做不到,业力来了却无法应对。

安宁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找到了安住之法,便开悟了。当七识能稳定安住于八识的时候,种子即便显化,七识可在高于六识的层次看到真“相”,从而可以做一个净化的选择。这个时候在五号站点,便不会回退了。开悟之后,修行之路也才算真正出发了。这个时候,小我(意根)开始真正的臣服,愿意随顺种子自然显化,做净化种子的工作。

六号死亡点,我想就是意根假“我”的形式死亡。

满意的灵魂:当七识可以直接操控听话的六识的时候,我想也就到了第七站点了。意根不会再用意识我让自己迷失其中,断掉一切烦恼(信念),可以真正的来什么接什么,随顺当下的发生而做出七识反应。也就是小我的死亡,头脑的死亡。六识可以真正的全然为我服务。

愉悦的灵魂:第八站点虽然老师没讲,我想应该就是佛学开悟后的修炼状态(那些各种次第修炼爬升),不断修炼之后到达解脱层次。印象中老师讲八地层次好像很厉害,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这些等觉菩萨很厉害。既然是愉悦的灵魂,应该是修炼到了一定高度了,估计应该能“行深般若”了。仅仅上地这些应该还不至于到愉悦层。

完美的灵魂:也就是般若种全部转化一切种之后,成佛了。

我就先写到这里吧。

以上内容,权当头脑的产物吧。这东西我感觉没法建立正确见解,毕竟佛系成长和九型虽殊途同归,但毕竟是两个法门,体系不同。何况也不知道谁到达愉悦的灵魂了,没法实证。看佛学经典,也许能知道佛系的,却没法印证是不是九型的。我想即使开悟的上地菩萨,仍然得向等觉菩萨和佛来学习慢慢修炼,开悟的人也不一定能印证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真的找到愉悦的灵魂和完美的灵魂来实证所言。

可是现实生活中想找个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那太难了。谁知道佛祖啊、观音菩萨啊他们现在在哪住呢……

带着问题学习,收获会很大,我深信不疑。写的这篇,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大号”的问题。我学了九型,我再学佛法,感觉更容易听明白在讲什么。我相信这两个体系在我的成长路上如同车子两轮,鸟之两翼,并驾齐驱,效果更棒。

感恩林老师带我入门九型成长,让我知道世间有能弄明白自己的途径

感恩陈老师带我深入九型成长,让我知道世间有解脱之法,真有开悟之人

感恩刘老师打开新的大门与新的视角,两系交融,眼界大开

祝愿大家早日明心见性,破迷开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4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