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观心得体会(佛教的世界观心得体会怎么写)

打破无明见真实,正确认识世界~第八课
作者/木子慧
读了《佛教的世界观》,收获非常大。第八课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将会贯穿渗透我们学佛的整个过程,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光靠这一次的学习是远远不后的,八年三级修学的过程都会涉及到这其中核心的内容。需要反复熏修,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把佛教的世界观成为我们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的真相,才能打破无明见真实。我们被无明所障,我们见不到世界的真相、见不到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行为,就一定是背离世界真相、背离世界真实的。
对于受科学教育长大的我们来说,我们的烦恼痛苦都来自于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我们受感官的局限,带着各自的有色眼镜,彻底误解了这个世界。当我们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背离时,痛苦烦恼就产生了。细细去体会《楞严经》里说的“背觉合尘”和“背尘合觉”,这八个字简直太妙了!众生背觉合尘时,去合和那些红尘当中的贪瞋痴慢疑,带来的都是烦恼恶业。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得到彻底觉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所以科学的终点和佛学是相通的,缘起性空。
其实没有终点,终点即原点,此岸即彼岸。所以我们要解脱烦恼,就需要如实见,建立正知正见。所以佛法的整个修行,他主要是立足于对生命的改造,转染成净,转迷成悟。转恶 止恶行善。通过止恶行善止息我们不善的行为。开启我们善的行为。转变我们生命中杂染的种子,开启我们生命中清净的种子。转变我们生命中迷惑的力量,开启我们生命中觉醒的力量。这个就会成为佛法修行的内容。所以佛教讲心净则国土净。当我们把心净化了,当我们把心净化了我们的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净土了。
如何打破无明见真实?先要消除我们凡夫见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我们凡夫死死地抓住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是真实,要做到,如《金刚经》所说,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体会到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不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那才能真正解脱自在。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为什么说是“终于”呢?因为我记得我是从十月份开始读的,读的期间“磕磕绊绊”,到了今日才读完了这本书,收获挺多的。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每次读的时候心很静,虽然前中部分关于佛教的一些术语、理论看不懂,但也仍然不能阻挡文字背后透过来的那股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很舒服。即便这样,我还是因为懒或者莫名其妙就中断了阅读,是之谓“磕磕绊绊”。终于,这几日总觉得是时候理理自己的内在了,便拿起这本书,借着书里的力量,开始逐步地走近自己。
我在读完后,摘抄了笔记。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心”。心是什么?心是内在,是万相之源。是故谓之,相由心生。我很好奇,没有了心的话,便是一片空寂么。那作为“我”的意识呢?与道融合了么,与众生融合了么?是故打坐的一个步骤是将念头的出发点定住,便是将众相的源头——心定住,从而在那个临界点寻找本源的力量。
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故吾谓之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于自心。”、“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在我原本的认知当中,便没有刻意去区分宗教或者是宗教中的派别。一是因为,看这方面时内容看不进去,看了也记不住= =;二是认为没必要,任他何门何规,终究是要去探寻大道的,只是方法和选择不同罢了。于我,把握住本质便好了。
很喜欢书里对内在的认知,读后像是懂了为什么高三时,把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对内心的投入。也知道了自己为何放慢了学习的进度,把这本书读完的原因——梳理好内在,以便以一个更好地角度观外事,做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空随缘,以平常心做好当下。注重内在的修养,多读圣贤书,和光同尘,做一位随性的观察者,把住本心、真性,做自己,然后在世中,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如何看待佛教世界观?
一切事物都基本上因合和缘而产生的,而且没固定、单独、恒常的存在。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
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佛教怎么看世界学习体会
如我粗浅的所知,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太过宏大,所以我只能试着为您解答一下,有不对望指正。
选取佛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世界观之一,出自龙树菩萨《中观论》中的「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又称「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先来看世俗谛,简单说俗谛肯定的是世间千差万别依缘起产生的「相」,比如你我他她它太阳月亮山河大地喜怒哀乐饿困渴累种种,这些差别「相」是显现的。
但,是这里同时不得不提到胜义谛,真谛认为这些差别相虽然显现但其本「性」却是空的、非实有的、无自性的,比如一本书是由一页页纸组成的,但你能说纸是书吗?把装订拆开让纸散落,书还在吗?书消失了吗?
所以可以简单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佛教世界观,是在说世间一切都是「相显性空」的。
当然,这里是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佛教世界观为您简单解释一下,法海无涯,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观点我也需要继续了解学习。希望所答能为您解惑。顺祝您四时吉祥。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哪些积极意义?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认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只要努力修法,就可以成佛。重在鼓舞众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而修行证果。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5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