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佛教思想消极吗)

学佛百科2023-04-01141

为什么我觉得佛教是消极避世的

这不仅仅是你的感觉,也是世俗人的误解,实际上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只不过它把宇宙自然人生说得太透彻了,譬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皆空”等等,所以会让理解不到高度的别人觉得是消极避世,你仔细琢磨一下佛教的俗语就知道佛教是多么的积极入世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活在当下”、“普度众生”、“大慈大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若是消极避世,哪有这么多的豪言壮语呢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一 二消极和积极,悲观和乐观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篇让我们了解到部分人对佛教的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真是这样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佛教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听听导师的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界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对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首先是出家的制度,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对世俗的生活,放弃对世俗的执着,放弃了对地位,名利的追求,实际上佛教徒是积极的,要看他的价值观,佛教徒为众生的解脱去而求法,为了我们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传承觉醒的文化,所以说佛教徒是积极的并非是消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的情况下,会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看生命存在困扰过患,看到生命内蕴涵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三.为人处事的态度引起了误解,现实社会生活方式,吃喝玩乐,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追求名利,而出家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素食独生,从生活中引起了误解,而我们要做出智慧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接纳一切,生命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迷惑层面,一个是觉醒层面,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在学佛过程中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利益一切众生,首先从三级修学开始,走出迷惑和烦恼,才能够更好的利益一切众生。

心得,《佛教徒的人生》一二视频,通过导师从积极消极,悲观和乐观开示,让我们了解对佛教徒的认识和误解,让我们重新认识佛教,积极中观的去认识佛教,理解佛教,世人对佛教的误解是悲观和消极的原因,是出家人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放弃,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人处事都有忍辱等,而学习了本课佛教徒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点,明确人生目标,正向导师所说的一个真正合格的佛教徒要具备四宏四愿,来帮助我们众生摆脱烦恼和迷惑,帮助我们走向觉醒,我们要面对一切无常的发生,在上班时候一到年底就要评估,有的同事积分高就能加工资,有的同事积分低就不能加到工资,加到的工作就积极,没加到的就消极怠工,所以要如实看到生命中存在着困扰过患,同时也能看到生命蕴含着自我拯救的能力,看到生命的希望,能够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来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走向迷惑和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5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