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无常的体会(佛学无常是什么意思)

学佛后对这一句话,人生只有知道无常才会珍惜当下,该怎样做的感想?
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说明诸法是因缘生,由于因缘会变异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修行就在当下,不要期望以后在修行。要懂得修行就在当下。
关於无常对境起修的一些思考
至高无上佛陀师父——南无羌佛在《什麽叫修行》中说法:「要知道什麽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
其中,第一基是无常心,而非出离心。《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说:「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如果众生没有生起真正的无常心,对於万法皆无常以及永无止境的轮回痛苦没有正确的知见,则即使皈依进入如来正法之门,也难以生起真正的出离轮回之心,难以真正修行,而最终无法成就解脱。
那如何才能生起真正的无常心?依佛陀师父说,必须用迁意修。在理解无常道理的基础上,迁转自己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去观修、体悟,逐渐把无常意识入於自己的八识田中,从而生起真实无常的觉照,於心相续中修起无常实相境。
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明白无常理谛,此可通过恭闻佛陀师父的法音,恭读佛陀师父亲说《极圣解脱大手印》〈暇满殊胜海心髓〉、《什麽叫修行》以及阿王诺布帕母法着《入法门论》〈无常〉等,明白世间一切无有丝毫恒常稳固,皆随其因果业力而变化无定,万有当下只是因缘和合而形成暂时的存在而已,随缘生而有,随缘灭而无,都是迁变增减、成住坏空,无永久的实在性,所谓缘起性空,这就是一切有为法的本来面目。明白无常道理之后,我们要在现实中迁转意识对境起修,去领悟无常。
一、思惟名利、事业而修无常:
名利增损及事业盛衰的转换,犹如过眼云烟,都离不开无常。现在拥有权势、财富而为众人所羡慕的人,明日沦为乞丐或囚犯,甚至还在不在世谁也不知道,当因缘具足时,无常变化突然就会出现,绝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和新闻媒体报导中有大量的实例。每当看到这些史实、传媒报导或身边发生的事,我们就要马上提起无常的正知正见。
二、思惟师徒、父母、子女、夫妻、兄弟之情而修无常:
有一个公案: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去化斋,看到一位女施主怀抱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有一母犬前来啃食鱼骨,那位施主就用石头击打该母犬。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施主所吃的鱼,正是她父亲的转世,母犬则是她母亲投生而来,而怀抱的婴儿恰恰是前世杀害她的仇人。尊者无限感慨地说:「口食父肉石击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从公案中可明白,世法中的亲情与怨敌无有实义,都是无常的。虽然现在师徒、父母、子女、夫妻、兄弟等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如果突遇死亡或暂时的恶缘,则立即会分离,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因此,众生都是在因果律的支配下,在轮回的火坑中扮演不同的亲怨角色,而每次扮演时,都把当下的假我妄执成真我,形成强烈的怨亲、苦乐、胜劣的分别念,而没有认识到其中无常的狰狞面孔,导致在轮回中无有脱离之期。
三、思惟战争、暴行与惨案而修无常:
历史上有太多的战争就不用举例了,仅拿近代发生的暴行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在中国南京的大屠杀、日本731部队所做的各种惨无人寰的人体实验和活体解剖、1994年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柬埔寨的赤棉大清洗屠杀,这些集中营和大屠杀的资料和照片让人不寒而栗,各种各样的屠杀方式极其恐怖,不用说受害人的感受了,仅是想像一下如果自己身临其境,就会感到极其恐惧和痛苦,就如同在地狱一般。
即使没有发生战争、暴行,但从媒体上可看到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类案件:杀人、抢劫、绑架、强暴、恐吓、胁迫、械斗、醉驾等等,不胜枚举。在案件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受害人能意识到无常的突然到来,而且很多案件中,受害人被杀害或者被侵害时,也是惨烈无比,同样会感受到地狱般的恐怖和痛苦。
但世人愚痴,认为自己就生活在当今现代社会中,生活安稳,这些战争、暴行与惨案跟我无关,却不知因果不昧,当恶业成熟之时,残酷折磨的业力果报正在等着他。
四、思惟老、病与死而修无常:
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即使今生没有遭受到战争、暴行和惨案的业报,但也会经历老、病的痛苦折磨,以及最后必然死亡,这是任何未解脱的有情都无法避免的,这就是无常的本质。
当人们还在回忆年轻之际,衰老的痛苦已不知不觉来到了,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说,视力与听力不断减弱,甚至消失;嗅觉和味觉大幅衰减,食物无法得到品尝和消化,牙齿脱落且口齿不清;体力逐年衰退,行住坐卧极不方便,需有依赖之物才能行动,美丽的容颜消失了,脸和皮肤出现很多的皱纹;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健忘、昏昏沉沉。
我们现有的身体就是业报之身,是业因所感的果报之身,如同衰老一样,任何有情都会生病,生病造成了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什麽年龄得病,得什麽样的病,这是无法确定的,是无常的。在众生没有任何准备之前,病就突然出现,不分年龄、地域、男女的区别。小病如牙疼,就会让人感到很痛苦,更别说如癌症、脑瘫等重病给病人带来难以忍受的折腾、痛苦和恐慌。
经历过老、病的痛苦,最终还必须都要死亡,并且是死无定期,死无定法。人有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但何时死、何地死、何法死、何缘死是不定的。在此世间,生缘很少,而死缘极多。人体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和合因缘而组成,本来就是无常的,当生命终结时,六大和合逐渐分解消散,灵知心识与肉体分离,独自一魂漂泊於中阴界,又由於其多生所作善恶业的因果所致,决定其重入六道轮回中受生。人死亡时世间的一切都带不走,所能依靠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应当真正想一想,从此刻起尽力精进修持正法。
五、思惟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而修无常:
世间之人往往以为人死之后就一了百了,如同灯灭或水干一样,但实际上死后不可能了结,而必然会随其善恶业力牵引受报,接连不断投生六道,流转不止,这就是轮回,这就是无常。
众生即使因善业之牵引而转生於三善道,都有各自的痛苦与烦恼,何况转生於三恶道。三恶道中无论生在哪里,都要感受恐怖而漫长的痛苦,且愚昧无知,无有佛法的光明,一切所为唯有成为恶趣之因。《入法门论》中说:「或变为畜生,受尽愚痴饥渴啖食之苦。或沦为饿鬼或堕入无间地狱,受尽饥渴、折磨、冷热煎熬之苦。」修持正法必须了知一切轮回,无有任何实义。我们要远离於恶道,解脱於轮回,现在唯一出路只有精进修行,诚心忏悔以前所造的恶业,严持戒律,大悲为本,利益众生。
从以上思惟可知,世间事物无不落於无常,一切都无法永恒长久不变,幸福和欢乐只是暂时的,而轮回导致的烦恼和痛苦则是永无休止。我们不仅要明了无常的道理,更关键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境起修,生起真正的无常境,开启修行之门,如法修持心行。因为佛法的受用是建立在付之实践、实修而得,而非仅是空言理论无实行就能沾边!
益西多杰
2020年4月1日
六触入处,受得此身
太湖山人 著 《心住非家》之《是法住法位》
这时,慈悲的世尊告诉在场 的大众比丘僧们说:这个身心不是你所拥有的,也不是其他人所拥有的。所谓六触入,由于本修行愿,而受得此身的,本修行愿就是先前所作之业。是哪六触入处呢?所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那些有多闻的圣弟子,对于种种的缘起幻象,善能作正思维,观察 有关于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谓“此有”的缘故,才会有当来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的,如是之纯大苦聚会集起,这名为有因、有缘世间集。
这里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相触的时候产生什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受呢?通过眼、眼根触到外面的色尘产生眼受,耳根通过外面的声尘产生耳受。当人家呵斥你的这个当下,眼在看着,耳在听着,这里面有哪几个作用啊?第一是眼睛,通过眼睛看到我手指着她,她眼睛看到产生的感受。第二,我用嘴巴在呵斥她,她通过耳朵听到而产生的感受。所以,两个感受同时存在,然后在心里就起作用。内心里面所起的反应就有两种感受。如果还是在夏天,在外面太阳很热,身体冒汗,身体会有一种热的感受。这几种感受一下子都在心里面连续地在那里起作用,所以,我们在观察在分析的时候,把这个受、想、思都分析清楚,观察明白。
我们的六根,每一根与尘相触都产生受,所以叫六受身,相触时,产生六触身,执取外界的境相而妄想产生六想身,思维决断有六思身: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身体触到外缘,意触法,意对法的分别。这些都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只要明白其中的任何一受,了知他的真相,我见,我执就会破掉,破无明而明生,破除我见,无我见就会生起,就在这个触的当下,受的当下,亦在想的当下,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
我们活着的每个当下,六根不可能不触六尘,身心不可能不受、不想、不思。我们就在这里用功,把法的真相了解清楚。就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单位中。就在有得有失的烦恼当中,顺心不顺心,如意不如意,就在这些的当下,去体会法的无常性,体会触的因缘和合,体会受的无常,体会法的无我。包括我们要跟人接触其中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乐意打交道或不乐意打交道的,就在这个受里面去用功。在每一个受的当下,看清楚它的真相。
什么是真相?真实不变的吗?果真是我在受吗?还是执着在那里抓取!这个话很重要,不能稀里糊涂的活着。吃饭的时候到底谁在吃?你在体会味道的时候,是你在那里执取还是惯性使然?你在那里吃还是你的执着在那里吃?修行就在这里用功,就在这里体会,到底是我在吃饭还是我的执着在那里吃?所以,走路的时候啊,去体会一下,是我们的业力惯性在那里走,还是每个脚步的落下都是与生厌离欲相应。慢慢去体会,苦、乐、不苦不乐受,此三受的本质是即生即灭,苦的当下即是无常迅速,是幻非实。
我们轮回了这么久了,吃饭吃了几十年了,我们都是执着在那里抓取,执着在那里吃,染爱在那里吃,并不是你在那里吃,我们在吃饭当中能用功的话,就能得到解脱。观察鸽子在吃饭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我们以前也曾经这么吃过。看到狗在那吃饭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我们也就这么吃的。现在我们在吃饭,同样地是无明的在那里吃,执着在那里吃。听了这个法以后,我们如何在吃的当下,身心脱离,不著于味,很重要啊!
当你把受看清楚了,你还会说这个身体是你吗?生命就在当下,刚说的这个你,早已经灭去了。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你懂这意思吗?明白这意思吗?谁在那里抓取?谁在那里执着?《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显示出来的就是无常,三心不可得,难道三世可得吗?活着的当下就是生命,现在就是生命。染爱执着在哪里?就这个生命的当下。就在这个当下去生厌离欲,去灭尽。
生命仅是活着的当下而已!这个当下是不实的,是无常的,是因缘和合而无我的,法的本来就是寂灭的。这个当下的本来面目就是寂灭的。我们就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迷失自己的,若要解脱,也要从六根触六尘的当下,当下的受想思中去解脱问题的所在。就在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触法的当下,用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正见去思维、去体会、去观察,看一切法非实,仅是如幻的有,非我非我所,看清楚,看明白了,得出的答案是:原来受想思都是虚幻不实的,无常的,无我的,如实而知的圣弟子不应于此而起执取,生贪着,而要在此现象当中生厌离,而灭尽。
由于这样的思维,内在的颠倒慢慢放下了,执着染爱慢慢淡泊了,离开无明而明生。学佛,仅是如此而已,学到最后,发现鼻子原来是向下的,发现鸽子原来是会飞的。就是那么一回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自然然。学佛就是体会这份无常、体会这份无我而离开内在的染爱执着!就在这六根门头,就在根尘相触的当下,修行就在这个当下,当下离染爱,当下离执着,当下破无明而明生。
学佛和无常的问题
因为你还在随著果相上转,没有从因上著手。
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如何才能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四圣谛中,就是断集、修道的功夫,最后才能证灭。
其次,挂掉就挂了,但是挂了不是没了。佛法反对断灭见,不是说这死了以后就什麼都没了,在今生的修行,便是种下了未来解脱的因,将来一定会成熟,这是因缘的必然性,不可能有因而无果,没有这种事情。若有因而无果是与因果道理相违的。
再者,可能你会担心死后会如何?佛陀住世的时候,世尊的堂弟摩诃男也有同样的忧虑,前来请佛开示,佛便对他解释了一番,见以下经文(别译杂阿含15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
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於我。我於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
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后。生於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
时释摩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教说的无常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无常”是指一切现象,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
谓器世间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之法,迁流无暂停,终将变异,皆悉无常。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说明诸法是因缘生,由于因缘会变异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
在部派佛教时期,对于无常产生了另一类的解说,强调必须透过刹那生灭中知无常,对此称之为“刹那无常”;或从其相续不断,称之为“相续无常”。
而根本佛教则是认为,因缘生的当下,即开始变异与改变,非刹那生灭与相续无常,而一切事物皆走向生、住、异、灭的道路,与部派之认知有显著的不同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
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
扩展资料
典籍记载
编辑
释迦佛在《金刚经》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没有详解何为“四句偈”。所以谁也不能“论断”何为“四句偈”。这里只是把佛有关所说陈出,供读者自斟酌体悟:
佛陀在《中阿含经》一七二、《心经第一》中,回答云何多闻比丘时说“比丘!我所说甚多,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说四句偈知义知法,趣法向法,趣顺梵行。比丘!说多闻比丘无复过是。”接着回答云何比闻比丘明达智慧说:“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躯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借假修真)
云何空心。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云何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云何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意义: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
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