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物情(佛说情为何物)

佛说:情为何物!
爱一个人,没有对错,只有愿不愿意。爱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相互的。单独的爱,便是单恋;而相互的爱,便是恋爱。爱不分对错,只要你心里头喜欢着一个人,爱着一个人,无论对方是否爱你,也无论对方是否能和你在一起,都不再重要了。无悔地去爱,真诚地去爱,坦率地去爱。也许,多年以后会发现,原来曾经的最美好,已经悄悄在自己身边安下了窝。爱,一直伴着自己,从有爱的那一刻起,直到永恒。
佛教所说的无情物和有情物的区别
揣测,大概,您是初步接触佛教的吧,
尽量简单的,通俗的解释给您,希望能排除您遇到的业障,对您由所帮助
。
1、“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意思,是要告诉您,情(有情的生命体,近似于现代概念所说的动物界和人类等)与无情(无情的生命体,近似于现代概念的植物界、真菌类和土木金石等),都是您本然佛性的显现而已,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上说),有情与无情都是相同的本源,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之为:同圆种智。(智:您可以近似的理解成,“观点”的意思。)
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与
无情物能成佛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2、其实:对无情(较准确地表述应为:无情体),从佛法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是,因为因缘果报的关系,随从于某生命形式而显现的环境情况,佛有佛的生活环境境界,凡夫有凡夫的生活环境境界,畜生有畜生的生活环境境界,,,这些生活环境境界在该某生命体自己的角度来说,其表现形式上的确有区别的,而这些不同的生活环境境界,被笼统的称之为:无情
。
所以,根本不存在,无情物能成佛吗
的问题。
3、更简单、直接的解释:有情与无情都只是您本然佛性的体现而已,与成不成佛没啥关系,或者,更准确的说,佛是本然如如的,与成和不成无关。
多情乃佛心 | 佛理
文/扬蹄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感情这东西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生情感的重大组成部分。那你有听过物情么?对旧物的怀念,对物品的专属,对品牌的追求…在很大一个层面,物情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总的来说,情包括四种,亲情、爱情、友情、物情。
如果说众生皆有情,情是与生俱来的。那我想说,情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认知不同,情感也是不同的。
就像对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我们产生的感情是亲情;对朋友,陌生人的情感是友情;对异性,部分人是对同性,产生的感情是爱情。
对他人的定位和认知不同,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就像朋友永远取代不了父母的地位而衍生出亲情一样,我们也不会把一件物品当做爱人来倾注感情。基本认知的准确,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将情感整理归类。
情,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也能带给我们痛苦和灾难。悲、欢、离、合、爱、恨、仇都离不开一个情字。那是为什么?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为情所困不在乎三点原因:痴、贪和我执。
情不是一个实体,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直觉,还飘忽不定,千变万化。极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正因为说不清道不明,才使我们对情的感受既迷恋又痛苦。
现在不少父母在外辛苦挣钱,加班熬夜,就是为了买最好的学区房,把孩子送入最好的学校。不惜花大笔钱财给孩子上辅导课、兴趣班,所求结果不外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爱得越多,付出越多,期待就越高。父母的这种爱,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对有些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负担,他们会觉得这样的爱是枷锁,让他们窒息,让他们想要逃避。这样的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这样的孩子会觉得生活不快乐。
要求父母要对自己疼爱,要求朋友要对自己真诚……尤其是伴侣间,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贞不二。对方也许手头是正在忙或者正在开会,没有及时回复你的微信消息,你就会七想八想,我是不是说了什么话惹他不高兴了?他是不是在跟其他女孩子正聊的热火朝天?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们容易焦虑,容易患得患失。爱得越深,陷得越深,他就会是你的全世界。等到你真的走出来后,才会豁然懂得,这世上除了他,还有别人。
既然佛家弟子能把情看得如此透彻,看上去无欲无求的样子,那他们是不是无情的?出家当真就要六根清净,使眼、耳、鼻、舌、身、意不再受情所扰么?答案否也。
以世俗的标准来看,佛家弟子是无情的;但以佛法角度来看,佛家弟子是有情的。
从佛理解释来说,世俗的情感(亲情、爱情、友情、物情)是有污染的情感,带有痴、贪、我执的特点。而佛法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仰和恭敬之上的,带有智慧、无我和不贪著的特点。无私、无我、无限,所爱的不仅仅是亲朋好友,而是发菩提心,行善事,利他主义,爱的是万物苍生。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胸怀天下,卿在其中,怎能不爱?
佛心乃多情。
多情乃佛心。
仓央嘉措曾写道: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也许这道理太深刻,你不懂。但没关系。我也不是很懂。可能世间也没几个人能说得明白。
做好小我,立足善心。尽可能去包容和理解身边的人,尽可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主动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当情感困扰自己时,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自我反思和排解。不轻易决断,不轻易动怒。
向上、向善,足矣。
参考视频:《佛教徒人生态度之七——无情与多情》济群法师
参考资料:2017.10.29杏林读书会上书友们的分享
科研人员为了治疗人类疾病,会残忍的拿狗猴兔等动物做实验,佛教如何解释这种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
就事论事科研人员的心是救人的心,他们肯定也是善良不忍伤生充满恻隐之心但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方法不对造下杀业,就事论事如果有缘让他们给动物们念佛回向给这些为救人而牺牲的菩萨们希望它们离苦得乐永取解脱,并且尽快找到替代活物实验的方法。
孙思邈(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在其著作《大医精诚》里面诚恳写到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最根本是让大家明了疾病的原因,防微杜渐,永保健康,身体上的病其实是心病的应现,心病还须心药医。
疾病很可能是宿世业障现前仁者可参考《山西小院》里面诸位仁者亲的亲身范例,仁者还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刘善人三次在北京大学讲病(疾病成因)》把咱们的疾病缘由说得很透彻。
1、怨伤脾,怨会造成胃脘疼闷、胀饱、噎膈、上吐下泻、胃虚、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落,甚至胃癌等疾病。
2、恨伤心,恨会造成冠心病、心肌炎、心积水、二尖瓣狭窄、心肌梗塞、癫狂失语等疾病。
3、恼伤肺,恼会造成气喘、咳嗽、吐血、肺虚、肺炎、肺结核等疾病。鼻炎因争强好胜引起,挑理导致感冒,冒犯长辈会发烧,不服人得肺病。
4、怒伤肝,怒会造成头晕眼花、耳聋、牙疼、嘴斜眼歪、中风不已、半身不遂、肝胆病。
5、烦伤肾,烦会造成腰疼、腿酸、肚腹疼痛、腰间盘突出、腰椎结核、股骨头坏死、糖尿病,以及尿毒症等疾病。
(总之,脾气越坏、气量越小、心情越差之人越易得病)。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愿佛菩萨以大威神力慈悲超拔这些牺牲自己救苦救难的畜生道善菩萨们!
末学愚钝,如有不妥之处恭请仁者见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恭祝所有亲爱的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大居士不言僧过,善知识能调物情。——慧律禅师 请问这句话的意思
大居士不言僧过:凡是具有很高修养的人都不会指责和尚的过错的,和尚已经是与世无争的人了,犯错并非他本愿意,既然出家,就是一个自醒的过程,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是修行方法之一,你若指出,不是去了他一个修佛的机会?对人家修行是不利的,招和尚厌又害了他,害人害己,不是聪明人干的事。
善知识能调物情,知道了我上面说的道理,就应该知道了如何对待事物的现象,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调解自己心情心结的方法,其无恨无怨,因其知知物识事,用世间的道理来排解自己心中的波澜。
PS:渎经,骂僧,打和尚与打骂父母并称五逆,铁定会下十八层地狱的,修佛者谨记。善意探讨佛法,不在此例。
佛家如何解释情?
佛家的情有7种,就是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
佛家修行主张没有七情六欲.不是说就没有感情了.
而是看透了物质法,不愿意再受其束缚而堕入轮回.
得道,跳出轮回,就是类似做到"旁观者清"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6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