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死而无憾是什么境界(死而无憾出处)

星云大师:佛教修行者入涅槃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出曜经》云:「无执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说明佛教以求证涅槃境界为第一安乐的境地。但是,有的人不能体悟涅槃的究竟之乐,以为涅槃的至乐,只是压抑身心的短暂之乐,这是很大的误解。
例如,弥兰陀王就曾经以此质疑那先比丘:
「求道者为求涅槃之乐而抑制六根的享乐,使身心受到苦受,那么,证得的这个涅槃之乐,不是交织著痛苦的快乐吗?」
那先比丘回答:
「王所谓涅槃为苦,这个苦不是涅槃本身,是实证涅槃的阶段,求得涅槃的过程。譬如有人要学艺,受种种磨练之苦,而终能享受快乐。苦乐是个别的东西,不能视为一物。」
所以,涅槃之后,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去除贪爱、舍诸有执、止灭烦恼欲念的世界,是众德圆满的乐土,是绝对无执无碍的境界。因此,涅槃之后的境界应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有一位拉车的车夫,拉著沉重的货物,日夜兼程赶路,一急之下,车子掉进路坑里。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来了两位过路人,合力把车子抬了上来,其中一位路人对车夫说:
「车子拉上来了,你要拿什么东西来谢我们?」
「没有东西可以感谢两位……」
「你把『没有东西』给我们好了!」
「『没有东西』怎么给你们呢?」车夫为难的说。
「总有一个『没有东西』可以给吧!」这位行人仍然执意索取「没有东西」的东西。这时站在一旁的另一位行人开口说:
「他说『没有东西』,就已经给我们一个『没有东西』了,怎么还要一个『没有东西』呢?」
涅槃的境界就是泯除各种无意义的分别、对待、有无、生灭,不生一法而融摄一切法,不起一念而涵盖三千的「没有东西」的境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既已不生不灭,还住在哪里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涅槃城在哪里里?「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十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便是涅槃城。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经上记载,有一个外道向佛陀抱怨:
「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个『无我』太可怕了,我无法信受。」
佛陀告诉他:「我亦说『有我』啊!」
佛陀的「有我」,是剥去层层我执外衣的「真我」,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涅槃之后的境界里,已经去我执之我,存真如之我,好比黄金去了杂质,发出灿烂的大乘光芒,发出慈悲、平等的光辉,普照世间众生。
4.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心灵永恒的乐土,那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这些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好比有位比丘独自禅坐修行时,一位外道见到了,问他:
「你在修来生的安乐吗?」
比丘回答说:「不!我修的是现生乐。」
涅槃之乐是息去一切热恼,当下就可体证的。一般人不懂涅槃的意义,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其实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不生不死,灭除我执、法执种种烦恼的解脱自在。对涅槃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真实究竟的常乐我净,也才能体会诸佛千古无我的涅槃妙谛,这才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归宿。
修习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的验相是什么?
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此世最后的一次,口中也如此言说,心中也这样诚挚观修。如果去往其它地方也想可能会客死他乡而没有重返故土的机会;启程上路或者在台阶上休息时也想可能会死于此处;无论坐在何处也都应观想可能会死在这里。晚上睡眠时也要想:今晚会死在睡觉的地方,明天不一定还活在人间;早晨起床时也要想:在今天当中也许就会命绝身亡,今天晚上不一定还有睡觉的机会。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在晚上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西藏人一般都晚上盖火,为方便第二天容易生火。但修无常者想若晚上死了,就不需准备故常不盖火)并且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每时每刻心中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我们要像他们那样身体力行。
仅仅修习死亡还不够,因为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本来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到那时候,已经了脱生死,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自在操纵死亡的把握,荣得无死的坚地,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
无等塔波仁波切也亲口教诫我们道:“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也可以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像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如敌赶走牧童牛:牧童的牛被敌人赶走后,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务必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世尊也曾金口玉言这样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又如《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单巴仁波切又说:“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见一个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有发现有一个人遗留在世。身著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我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它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
所以,我们这些人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发心,正行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反正在相续中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要修持,后行时以回向印持。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修持.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槃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槃。涅槃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槃”的生理–心理意义。 “公无前623年五月间的月圆日,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迦毗罗卫国的兰毗尼,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被取名为悉达多,……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年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三摩地,获得第一禅悦。” “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类。……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这年,悉达多太子29岁。” 其后他向苦行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修习梵行和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又通过内在智慧了证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最后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这是世界禅的最高境界。“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在《摩诃萨遮经》中,佛陀这样讲述了他开始的修行。”他“咬紧牙关,把舌头贴紧上颚,以善念控制、战胜、消灭恶念。”接着又依次修习止息禅定,修习非呼吸之法,再一次修习非呼吸禅定法门,再一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完全断食辟谷。然而,他“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彻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他回忆小时候“曾坐在一棵清凉的毕钵罗树下,聚精会神地自然深入止息禅思之中,此禅思使他进入第一禅地。因此,他想,是呀,这才是觉悟之道。” “通过禅定,他制心一处。内心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万法皆如实映现出来。因此,他内心安隐、洁净、无贪无染、柔和、警醒、坚定不可动摇,……他忆念了前生前世的生存方式及详细情形。这正是他在夜里第一时所认识的知见。……他以圣人的天眼神力,观见众生的轮回。这正是他在夜里中时了证的第二知见,消除了对未来的无知,以清净之心,直指灭尽烦恼的悟解。……他的意识从色欲、生欲、无知等烦恼中得以解脱。解脱之后,他明了:已获解脱。并且意识到:轮回已断,圣身已证,所作皆办,更无后生。这就是他在当夜第三时所悟的第三种知见。无明除,智慧生,黑暗消,光明至。” “觉悟之后,斋戒七七四十九天,静默安坐于菩提树下或其附近,深入禅思。……第七个七天,佛陀安详乐住于榕树下,享受解脱三昧之喜。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原注:即贪)。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不复造此屋(原注:色身),折断椽木(原注:烦恼)碎脊梁(原注:无明),心梁无为达苦灭(原注:涅槃)。黎明觉悟之时,佛陀口诵此快乐偈,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辉煌以及内心世界的精神体验。……推倒房屋,心则无立身之地,从而进入无为之境,这就是涅槃。” 从上述释氏最后进入涅槃境界的追求过程中可以知道,释氏首先认识到物质享受毫无意义,为了摆脱世俗烦恼,追随苦行僧式的修习禅定。从实践中释氏明白了自我折磨的苦修只能搞垮身体,精神开发则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于是释氏从自己童年时代经自然的禅定而获得愉悦体验中得到启发,摒弃沉溺声色和自我折磨修习的两个极端,发明了“中道”的新思想。释氏的禅定,其动机是摆脱世俗烦恼,具体实施时是自然而然而非自我折磨的。 所谓禅定,即微闭双眼或闭起眼睛,断绝信息主要来源的眼睛的通途。闭起双眼,不再思索,其结果过去的记忆会一一浮现。而倒退式记忆的浮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必然逼近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一旦显示完毕,标志着人生的一切记忆也就随之全部再现完毕,这时视觉所见是一片虚空。禅定到这个时刻,双眼仍然闭着不睁开,驻守在这个特定的状态之中。由于这时的视觉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引起的心理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把这时双目所见虚空而引起的心理感受称之为“虚空记忆”。虚空记忆和胎儿期记忆是不同的,但在抵达虚空记忆时一般需要经过胎儿期记忆的门槛,所以两者在时序上有关联。佛教则把虚空记忆称之为“涅槃”。 虚空记忆的特征为:活着的人通过禅定方法不断地跨越(清洗)过去的记忆,一直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这样一生的主要情感经历得以全部显现,从中明白了自己的发展轨迹,进而果断地抛弃所有记忆即所有的情感(当然主要是引起痛苦、恐惧的负面情感),进入虚空记忆。在虚空记忆的状态中,一切价值观没有了,被生存欲念搞得疲惫不堪的痛苦记忆没有了,一直以为我就是那痛苦的等式中的我(旧我)消失了,而意外地发现我目前正处在一个全新的身心体验中,一个和胎儿期以后的生命截然不同的体验中。此刻没有了可称之为有的一切。我活着,可以以虚空记忆的方式活着。这样便在活着的方式中,而不是以死亡的形式,找到了真正解脱的门径。 人就是记忆。旧我就是胎儿期记忆以及以后直至现在的一切记忆。由于人生第一记忆是死亡恐惧记忆,又由于人的记忆主要是由不适到恐惧所构成的负面情感连续体,所以人一直处在心理不适的状态之中。解脱之人可称为新我的诞生。新我,就是超越和抛弃旧我中的一切记忆。一旦发现虚空记忆,发现自我与之相融,便可以用虚空记忆取代胎儿期记忆和以后的一切记忆而成为新我的心理基石。 显然,禅定中闭目所见的倒退式记忆和梦的逆向思维是一致的。只是从现在的记忆一步步倒退,并且最终翻开胎儿期记忆的第一页,进入虚空记忆,其本身需要时日,需要毅力。尤其是人已习惯了旧我的记忆(尽管旧我的记忆常常折磨着心灵),一旦遥望虚空记忆,如无精神准备,会有心灵异常的感觉。必须有迎接虚空的心理准备。而一旦进入此状态,则有保持住此状态的必要。 佛教称“涅槃”有永恒、美好、快乐的性质。这些都是和旧我记忆完全相对立的。其实虚空记忆(涅槃)本身就是虚空,说“无”似乎更确切些,即无任何价值标签。但是虚空记忆的出现,和旧我记忆恰成鲜明对照。佛教把生命称之为烦恼的过程,那么无烦恼的涅槃称之为永恒、美好、快乐,正是人习惯的烦恼状态一下子烟消云散的心理感受的语言表达。 涅槃是永恒的,因为无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对习惯时间、空间以及其中的事件(大半是烦恼的)的旧我记忆的人来说,摆脱了时空、事件的枷锁,摆脱了限制,摆脱了生命中明确无误的有限性,从而获得了心灵一直渴望但在世俗中不可能实现的永恒。涅槃中的永恒,已不再是欲念的、外在的,它已是内在的存在。 早在佛教产生以前,印度原始宗教里已有轮回观念,后成为印度教的基石。而释氏则把涅槃和轮回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临终之人的意识状态(此时很可能已倒退到胎儿期记忆,其记忆又可能是变形的)看作是和来世相连的桥梁,而临终之人的意念对象又是来世的通行证。这样便存在着好的意念对象和善的来世(天堂)以及坏的意念对象和恶的来世(地狱)的对应关系。要想避免恶的来世轮回,取决于临终时恶的意念对象的不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则又涉及到生命过程中恶念恶行的清除。这里,释氏把道德观引进了产生涅槃的当初纯生理–心理的过程之中。很明显,涅槃首先要通过长期的修行才能达到。释氏把人中五种道德行为(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视为通向涅槃的障碍,必须摒弃,于是很自然地弘扬了人的道德行为一切正面的东西如“戒、定、慧”等等,并且高举“忍受、悲悯”的大旗,使众人云集其下。这样,达到涅槃的过程就成为自我人性洗恶扬善的过程,原先禅定这一纯技术的过程便成了医治人的心灵,和谐自我、人际、人和自然的实践过程。这不仅是人的记忆史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人的善必能战胜恶的胜利。 根据轮回观念,临终达到涅槃的人,在来世自然成为善的人,亦即免去许多烦恼恐惧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指向。既然轮回观念有了来世,往逆时方向推一步,则我的今生亦为前世所转来。这样现有的人的不平等、差异性,似乎又可以简单地解释了。然而不管现在的人有何不同,要达到涅槃,最终完成是个善的来世轮回,则必须注重现在的一切道德修养。 轮回观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人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倒退式记忆尤其是胎儿期记忆和记忆本身的变形现象的误解。然而,涅槃的合理内核在于:在达到涅槃、在达到非真实的善的来世的追求过程中,人本身要自我矫正,自我圆满,从而获得人的解放,人之间以爱相处,人和宇宙和谐相处,享受生命的最高乐趣,这层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佛教不象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那样,把原始恐惧心理投射到上帝身上,再披上全能的外衣。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是自我通过禅定实践,越过胎儿期记忆进入虚空记忆的生理–心理的亲身体验,从中顿悟而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涅槃,不是外在的指令,而是内心的大彻大悟。它无需由神而人的类比,它是我中旧我到新我的自然又必然的跃进。因此人皆可以成佛。 释氏在童年时代已体悟到“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的禅悦,其后在完成了涅槃过程后,人为之大变。历经涅槃之人所产生的精神效应是不可估量的。从恐惧中解脱已成为可能,长期困惑不明的问题已经超越。人以后天的手段用虚空记忆置换了胎儿期记忆而重新奠定的心理基石,人不再是以恐惧心理为起点去贯穿人生,而是以永恒、美好、快乐的心理新起点去贯穿已有的记忆和未来的人生。当从涅槃返回现实中时,已经拥有的涅槃精神将在现实中有力地扩散,因为人的记忆的序列方式改变了,生命的意义改变了,对生命的态度也改变了,因为人已经自握明镜,自有天眼。 现在的世人是很难理解修炼人的。因为现在的人都讲究现实,还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来的实惠。 人的最高最高的境界,是接近于神的,但世界上极少有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凡人,就算是得道高僧,也不能完全的看破红尘,佛是最为我崇敬的,丝毫不敢亵渎。我认为,佛的最高境界,这凡世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解释的透彻。 佛的最高境界,就是,到了那种心比静止的水还要平静千万倍的境界,任何人,事,都无法使其动之丝毫。真真正正的看破红尘,心里不掺一丝杂念,对湮灭也没有丝毫的惧怕,笑对所有冥冥中的定数。
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请问是啥意思?
意思是活着固然欣喜,即使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就像花开得再鲜艳,也总有凋落的一天,但是我的精神却可向水流一样生生不灭。在我死去的时候,什么呢和我一起安息呢?我又拥有什么呢?就让天上的明月和清风来为我送葬,不是就很好了,大可不必大费周章的寻找!
出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
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洪应明,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
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
洪应明所借助的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识,洪氏将生死问题作为价值参照,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希望使人们将一切所作所为都放在鬼门关上进行比量、考究。
然后识别孰轻孰重,孰取孰予,从而使人们自觉改变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从个体到集体,最后重构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心态,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与禁忌对话|人生终要见生死
世间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前言
受朋友相邀,想要一起开个栏目,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次的开篇文。
在此之前,已经五六年没有再动笔写过长篇大论了。所以,文笔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既然是开篇文,希望可以遇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为免落入俗套,所以我们选择了 生和死 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在我们中国,一直有种世俗的生死观: 死亡便是禁忌。
通常人们不愿意提这两个字,电话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后边带“4”都不好听,好像和它沾点边都不吉利。
人生是有限的,一切都在倒计时:考试倒计时,工作倒计时,结婚倒计时,生命倒计时。在时间的规则里,我们是过一天少一天。
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思考正视它,所面临的一个后果就是 「你拖延对死亡的思考,也就意味着你拖延对生的思考」。
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和死,正是我们应该真正面对的问题!
那么,何谓生?何谓死?
英国的 莎士比亚 ,借着哈姆雷特的口,说出了“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 ,这一名句历经岁月,依然引起人们的反思。
16世纪,法国哲学家 笛卡儿 在荷兰的火炉边陷入了沉思,提出了“ 我思故我在 ”的经典名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与哲学,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明阳
既然重新论生死, 这个生死,就不能是通俗的活着,也不是通俗的死亡。
活着是生,死亡是死!如此定义,生死就不足以被讨论。
在生死这个话题的结论浮现之前,我们借用 佛法、道家、儒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等宗教观点进行延伸,同时,我们也引用了其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观点进行比对。
不求能寻根问底,证出究竟
但求能给人以深思。
鉴于宗教观点有些偏艰深苦涩
先以一章很有特色的小说
作为生死之论的缘起。
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这雨的一生……这便是生与死!
有生就有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常言: “世间最公平者为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天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彭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对生者来说,要想到我从哪里来
对行将垂暮的人来讲,要考虑到哪里去
所以生与死既不能迈过去,也不能躲开
佛说: “众生可愍,常住合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
这是在说:世俗众生都在愚昧黑暗之中,看不见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与危险的,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又有与生俱来之苦,所谓,爱别离,怨憎会等人生八苦。
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性, 肯定人有生、老、病、死。整个世界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只是在瞬息万变的缘起法中沉浮,缘聚则生,缘尽则灭。
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没有常性,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常性才是世界的根本性质。所以持“常”的观点,就会生起诸多烦恼和欲望。因此我们要看破始终沉浸在悲欢离合之中的情感,看透众生因无明而轮回的实质。不要落入六道轮回中而不得解脱。所以我们既然知道有生必有死,就不要执着、贪恋。要去超脱生死。
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佛教认为生死相连,生死之间由业力所牵, 死只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幻化形态,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对我们这一期生命来讲,这一具色身只是经过了生命的一个驿站。
只要世人明了缘起法则,不昧因果,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动权,并通过对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解决人们对死的恐惧和无奈。
佛教论生死形成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
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
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非断灭性消失。
佛教认为,生与死主要是人的无明烦恼,无有间断,导致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变现世间的果,相续形成。于六道轮回之中,受诸苦恼。
《成唯识论》
“业有善业、恶业。善业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的主要因缘;恶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主要因缘”。
《杂阿含经》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无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爱所缠缚,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瑜伽论记》
“出家之人多由见故流转生死,在家之人多由爱故流转生死。此之二种是生死之根本”。
佛教论生死种类
《大般若经》
“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盘,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谓乐声闻,及独觉地,于有情类,无大悲心。所以者何?声闻独觉,所行之道,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盘,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
刹那生死
人的心念是由受、想、行、识综合构成的,具有无常生死相。
《仁王护国般若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显扬圣教论》说:“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一期生死
一期生死,又称分段生死,或一世生死。是指从新的生命诞生开始,中间经过少壮衰老的变化过程,直到生命最后结束。
《生经》说:“诸贤者听:一切合会,皆当离别;虽复安隐,会致疾病,年少当老;虽复长寿,会当归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堕。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年少强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则没。如是,贤者!合会有别,人生有死”。
长期生死
若欲生死穷尽,只有亲近善士,闻听正法,发菩提心,修出世行
变易生死
《大宝积经》说:“有二种死,何等为二?一者分段,二者变易。分段死者,谓相续有情;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自在菩萨,随意生身,乃至成佛”。
生死如泥
指众生由于无知、不自觉,因而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难以出离。
生死如夜
指生死犹如长夜梦境,唯有黎明来到,方能觉知梦境的虚幻。
《成唯识论》说:“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生死如海
指众生轮回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堕落畜生,仿佛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中沉浮一样。
《佛所行赞》说:“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
《大般涅槃经义记》说:“如来得涅槃船,周旋往返,济度众生,故能于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师”。
生死如云
指生死魔障遮覆灵觉本性,好像浮云覆盖日月一样。
《无量寿经》说:“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生死如轮
指众生以惑、业、苦辗转相因,犹如车轮,在生死中流转不已。
《大智度论》说:“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生死如园
指生死界犹如园林,凡夫耽恋不舍,菩萨游化其间。
《往生论注》说:“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就像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不敢说能代表孔夫子的生死观,但这句话作为一种对生死态度的典型;「生的事情,你还没有弄明白,死你管它干什么?」
孔子的话,与电影《达摩祖师》里的僧人问达摩的一段对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死后往何处去?
不知道。
你也有不知道?
因为我还没有死。
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
《左传》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
就是说,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儒家并不以死为苦,否则也不会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的思想流传。
道家论生死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老子的《道德经》中专门谈论死的不多,但其中有这么两段值得后人借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
王弼 在《王弼老子注》中也提到“身没而道犹存。”的论述。
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
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 认为:“人”与“万物”初生时虽然柔弱,但生机勃勃。事物在壮大或坚强了,便会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在老子看来,天生万物、万物并作,但最后仍是回归到根源。正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落实在生死问题上,这就产生了中国文化特色“落叶归根”的传统。
庄子·内篇|大宗师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告诉我们,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规律,所以顺应自然之道安时顺世,才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正确选择。
庄子·外篇|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变化为神奇,神奇变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说,自然之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开就是死亡,生死不过是气聚散风云流转,犹如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在道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面对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通过庄子论证的过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庄子的生死观。
01:首先,庄子认为死生不过是气散气聚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则。
02:第二,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绝对的时间来看,彭祖的八百岁与朝生暮死的菌类,长寿与短寿也没有任何区别。
03:第三,生与死不过是大道循环而已。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它是连续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显性状态,死乃生命的隐性状态。因此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在这个基础上,庄子提出了“死生如昼夜”和“死生无变于己”的论断。
生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一样自然,因此面对生死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悦生也不畏死,活着就要开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事情。关于生命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庄子有过一系列的论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死生为昼夜”,“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庄子·秋水篇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也就是说,既然知道死生是人所必然要行走的道路,所以活着没有必要喜悦、死了也不要认为是灾难,因为生与死始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计算人所知道的,总比不上人所不知道的,人有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他没有生命的时间。
由此,庄子得出结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也曾通过梦遇骷髅的寓言,以机智幽默的对话,宣扬了生的苦难和死的乐趣: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的冷暖变化、世态炎凉,怡然自得地与天地共长久,因此,一国之君虽然是快乐的,但仍胜不过死亡的快乐。
在道家眼里,人死后是多么的自由快乐!
我们不能以此就说道家是消极的,悲观的!
很多人认为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主张退居逃避矛盾来实现清静
认为道家学属于消极悲观的
这是对道家的误解!
北冥虽大 · 岂是囚我之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宽广的北冥,有浩渺的南冥,还有鲲和鹏。
当小小的鱼子,逐渐化为巨鱼,巨鱼犹不满足,还要化为会飞的大鹏,仍不停歇,又打算从北冥飞往南冥。
幼鱼成长为大鱼,必定有其艰辛;大鱼脱离海洋的束缚,化而为鸟,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也没人知道。北冥虽大,但依然无法成为鲲鹏的束缚,于是,它要去南冥。其间的风雨历程,依然无人关注。只是当鹏鸟成功徙于南冥,才被世人所铭记。
道家的这种 积极进取,超脱自我 的精神
不正是我们应该追逐的吗?
道家追求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境界。
这种境界体现在生死问题上,便是“无古今”、“不死不生”,死而不亡,这正是道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此意义上,道家在境界层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达到了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层次。
鉴于外教太多,仅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作为阐述参考!
西方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是比较简单的,每个人死后都要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由上帝决定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必然的过程,死亡为我们敞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乐善好施的信徒们得以到天国的乐土里获得永生。
人间本来没有道义,因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人本来没有道义,因而人生来便是一个罪人。
人由罪人变成义人的唯有途径是信仰神灵、信仰上帝,这样附着在上帝之中的道义,便能够因信仰而能够注入人的内心之中。这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称义”。
基督教相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认为人的肉体是短暂的,而灵魂则长存。现实世界是有限的,而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灵魂将根据生前的表现受到不同的审判,善者升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所以基督教是关于死的宗教。
作为与基督教、佛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都认为生命和万物的存在,由唯一真神赐予或者主宰。
《古兰经》第三章第139节
“生命的期限是真主规定的,所以死亡是归依于真主的意旨,它的到来,必须经过真主的允许。”
伊斯兰教【教徒称之为穆斯林】认为,真主不但是生命的创造者,也是生命的主宰。死是真主的意愿,是不可避免的“定制”。
在穆斯林看来,死亡只是意味着今世生活的结束,更意味着后世生活的开始,是真正幸福的开端。死亡在穆斯林看来是必然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人达到最好归宿的必然之路。因此,面对死亡,穆斯林的内心是最平静,最坦然的。生死这个人类最为困惑和烦恼的问题,在穆斯林的眼中却再简单,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生来死复、人道完成、复命归真、两世吉庆。
《古兰经》说;生前不信教,死后就要进入地狱,受到惩罚。坚信在最后的审判日,每个人将依自身的确切评价而获得报偿。一个人的行为好坏真主都有一本账,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们都将被筛选,并且分成种类,审查他们的行为,行善者将被善待而行恶者将受报应。
穆斯林们相信;促使一个行为完成其动机和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真心相信真主安拉就是动机很好,在行为上做出相反的效果或者做错了事,是仍能获得赦免的。一个人即使没有做过好事,但只要他心中有真主安拉,一样能得到赦免。
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是关于死的宗教
儒家以“未知生,焉知死?”
作为对生死的思考,
而西方教义刚好与之相对,
是从人对死亡的思考来展开的。
即:未知死,焉知生?
对死后的东西不弄明白,
你这个生的意义在哪?
提到印度教,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就简单提一下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梵天是创造之神,负责创造万物;
毗湿奴是守护之神,是世间万物的守护者。
湿婆是毁灭之神,当世界的运转不再圆满,就会毁灭世界。
印度教的教义: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世界的运转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只有世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生灭运转才会圆满,一旦这个世界不再完美,湿婆就会跳起坦达瓦之舞,毁灭世界。
佛教和印度教都是从古婆罗门教的思想哲学教义发展出来的,从某方面来说,他们对生死的看法 多有相似之处,都有转世轮回和业力报应等基本概念。
不同之处,在于佛法追求涅槃见性,修达成佛,往住极乐。印度教则追求生死如常,但可以通过修炼,使得自我与神性合一,摆脱轮回,抵达梵我同一境界。
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尼采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存在于时间》里边分析过死亡这个问题。
「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还活着,死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很特殊,这种可能性是一切可能性都不一定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你生下来就决定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确定无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又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只能自己去死,你自己面对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够代替)
我们平时老说无奈、无奈,什么叫无奈,只有那个时候才叫真正的无奈。因为没有人能帮你,你只有自己,其实你抓任何稻草都没有用,你当你自己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你自己去: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面对死亡一切都解脱,一切都不起作用。确知而不确定。
人终有一死,我们不是不知道,逻辑上是知道的,不确定:究竟哪一天来临?
人生究竟有没有归宿,有没有来世,有没有天堂地狱?没有人知道!
但不妨碍我们思考! 不妨碍我们去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佛法常说‘证到’这个词,却无法告诉你‘证到’后面是什么,需要靠你自己去悟。因为欲说欲解都不能,因为条件的条件,因为因果的因果,所以就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就有了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见路非路,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和死的思考,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对天地自然法则的探索。
古人不惧生死,所以武力横行,动辄杀伐,以杀戮为本能,这里面遍布着生死。
后来有智慧宗师级人物带领第子教化天下,定礼制法,以学术、学说等传承于世,让人们不再轻易杀伐。及至,神话,宗教信仰之类,把生死更进一步的升华,便形成了当下的生死
但无论佛法、儒家、道家、西方宗教,本质上他们都在不断的给人找活着的理由 ,是为了让生存在。
总结一下,我们从宗教里面看到的生死观
道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佛法: 生不异死,死不异生;生即是死, 死即是生。
儒家: 死而无憾,虽死犹生
西方宗教: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后入天堂或地域
印度教: 生死如常, 轮回转世,生和死只是保持世界圆满运转的载体,不过是当下一段的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始。
睁眼为生,闭眼为死
呼吸为生,停顿为死
动为生,静为死
光为生,暗为死
眼之所见为生,视而不见为死
口之所尝为生,食不知味为死
鼻之所闻为生,久闻不识为死
耳之所听为生,充耳不闻为死
触之所感为生,空荡虚无为死
心之所念为生,心无旁骛为死
生的终极是死,死的极点是生
生和死
是佛家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是道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是儒家的死而无憾,虽死犹生
是印度的轮回转世,生死如常
正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论生死,亦是论禅
因为生死是开始和归宿!是真相,是真理。
我们明悟了它,便是成了佛!便是见了上帝!便是得道!
那什么是佛?
生死哲学三境界:看生是生,看死是死。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看生还是生,看死还是死。 你,在那一层呢?
于浩瀚时空而言,我们渺小如尘,古人先贤几千年都还未勘透证实的生死之论,我们又何敢说能洞悉真相真理?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
不求能寻根问底
证出究竟
但求能给人以深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65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