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易得佛密意什么意思(易得啥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0282

楞严经里有这么一句:轻言未学是什么意思?

此出于《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之断大妄语心

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密因”,密付之因。此谓,泄漏了佛密付于他之因,将佛的密嘱,轻易地告知未学之人。“末学”指未得圣道之人。

以下选用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有很精彩的诠释。

【诠论】

由此段经文可知,不但未证说证是大妄语,即使说自己是某某菩萨“化身”、某某佛化身,或“再来”,亦是大妄语。因此在戒经中说:不但不能自说,甚至连他人问说:“法师,听说您已证三果(或已出三界、或已“生死自在”,或已登八地,或有神通),是吗?”等问题,即使没有肯定、明白地回答说:“是的。”而只颔首(点头)、或微笑、或默然(默认),或瞬目等用以暗示,令对方“领解”作肯定的答复,或有意令对方“误解”作肯定的答复,皆是于大妄语戒有犯!更进而言之,乃至若于此等问题,不明白地当场加以否认,亦是有犯。甚至即使听弟子们传言、议论等事(“听说我们师父有他心通。”),为师者在旁听到此言,若不加以否认、制止如是传言,即是有犯。

再者,不但别人疑己证圣,不加否认,即是有犯,甚至也不能随便说某人已证道证果、或妄下定论说某人为“大菩萨再来”,或某人是文殊的化身、观音的化身等等;乃至若听到这些传闻,亦不可再去传与他人,否则即属妄传妄语!曾经有人在讲经时公开宣示他的老师(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居士)“已经生死自在了”,而且一定可以活到九十多岁以上。不幸,老先生不久就往生了。为佛弟子不应随便宣说他人有任何果证(包括“生死自在”)——即使你是在说别人,也是犯大妄语!你既然能知、能见别人“已生死自在”,这表示甚么呢?这暗示着:你的修行比他高,或至少你与他一般高,才能知道他修证的境界。所以,当你“赞他”的同时,即是在“自赞”,是故这之中即具有两重大妄语:一者妄说他人所证,二者暗示自己所证——不可不惧!

再者,为何如来教敕即使真是菩萨及阿罗汉等的化身,也不可说?为什么?因为如果说了,便有几种后果。

一、众生都竞相来膜拜、供养,于是便于工作与名、利扯上关系。

二、你若是真菩萨化身,而有人或外道不信或嫉妒,说你是假冒的,乃至说你是魔的化身,岂不令他造大罪?

三、若你是真菩萨,而作如是宣说,但别人想作妄语,自称他也是真菩萨,如何能禁止他说?又如何能分辨真伪?因此,此例一开,便无穷无尽。

因此,为杜绝此弊,佛即教敕一律不可泄漏。是故:“泄即不住世,住世即不可泄”。准上而言,即可知此铁则:“真者不言,言者不真”。依此亦可知某教派肆言其领导人若非文殊、普贤,即弥陀、观音等之化身;乃至有一派人对外宣称其缁素二众皆已成佛,且于其名上冠“佛”字;另有一派宣称其派下数十人皆已证初地以上菩萨果位。凡此林林总总,依正教而言,都大有问题,智者请详。

从三个方面略说本论的殊胜

1.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灭除极大恶行

得“第一念”者得天机——禅与心学的至深汇合

《坛经》载,六祖曾对得法弟子南岳怀让禅师,引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的谶语(预言)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这马驹,便是后来的马祖道一禅师。付嘱品中六祖又说:“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建立修整佛寺),昌隆法嗣。”这二大士,从时间、内外协作关系和弘法影响来看,应是马祖徒孙黄檗希运禅师,及其在家得法弟子相国裴休居士。

禅宗自六祖后,开出南岳系和青原系两大系。禅宗五家,南岳系下开出临济宗(宗下又开出黄龙派和杨岐派,而合称“五家七宗”)和沩仰宗二宗,青原系下开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宗。五宗之中,以临济宗和曹洞宗影响最大,特别是临济宗,号为“临天下,曹半边”。所以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这一系下来,以影响和呈现来说,可以说更可称禅宗法脉的嫡系正传。当然,这只是偏世俗标准的说法,在根本实质上是没有这一说的,五家七宗皆是正宗顿法。

而黄檗禅师,则是南岳系承前启后的大宗师,上承马祖、百丈之嫡传,下有临济之特出,弟子裴休居士整理的语录《传心法要》,在禅宗史上也堪称正法眼之准,影响深远。

费口舌说这些,就是为了让大家充分重视以下黄檗禅师语录中的这些话。因为其所代表的,便是正宗与正统: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唯此一心即是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

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

如来现世……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亦云一乘。

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指一心……

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大迦叶。

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

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

这些,还只是摘录。可以看到,黄檗禅师苦口婆心,反反复复说到和强调的,就是个“一心”。并且以非常肯定和严肃的语气告诉学人, 就是这个“一心”,便是所谓佛、顿悟、无上秘密,也即是所谓真心、自性、本体。 裴休居士的序中也明白说黄檗禅师:“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所以禅的根本,就在这里;乃至一切佛法,论及究竟处,只在这里。

那么到底何为“一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这句话:“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这里黄檗禅师无意中为一心立了个对立的参照物:“第二念”。那么便可以说,所谓“一心”,就是“第一念”。那么什么又是第一念?只要明白第二念,则自然明白。

对于第二念,后世禅师其实已有很多明白的言说。如博山无异禅师讲:“有毫厘分别处,即是第二念也。有毫厘被世境牵引处,即是第二念也。亦不得置在无事甲(自己是自己的没事人、路人甲,指浑噩断灭状态)中,若置在无事甲中,即是第二念也。”密云圆悟禅师言:“杂毒入心皆落第二念。既落第二念,欲超生死、脱苦趣,岂不难哉?古人所谓:‘放过一著,落在第二。’”这是从正面讲,明白告诉我们 分别就是第二念,起心作意皆是第二念;乃至一切思维意识,皆属第二念,黄檗禅师所以谓“当体便是,动念即乖”、“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这些话,很多人早知甚至很熟,却从未真懂。所以这里以“第二念”说,很多人应该就会恍然有所惊醒,而得以深入一层。

瞎堂慧远禅师又讲:“一念无分别,大智现前,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tuó,口袋)。且作么生分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觅他起灭处,了不可得。盖色盖声,普天匝地,通上彻下,无第二见,无第二人,无第二念。”大慧宗杲禅师又言:“苟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这是从反面说,即在第二念之外,隐隐指向“第一念”—— 不流至第二念、不落第二念、不起第二念,那么自然就是第二念的止、息、无。如此之后,又不是无事甲,剩下的唯一,便是回复到本来的那个简单平常而明明不昧、一觉虚通的“当下自然状态”。这个状态下的心境,因是天然本来、不假人意之源头,所以叫“第一念”;因浑然一体,不论自心本身还是心与境,所以叫“一心”。“一”,既是“第一”也是“合一”。 同样的,这里以第一念讲,很多人应该也会凛然一惊,而亦得深契一层。

总之, 第一念,即是所谓先天、天意、天机;第二念,则便是后天、人意、人机。天人两分,便是以第二念为界;天人合一,即是以第一念为门。 所谓第一念,其实只是虚念,故又称“无念”,六祖云:“无念为宗”、“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所谓一心,其实只是空心,故又称“无心”,黄檗禅师所谓:“直下无心,本体自现”、“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无念,是无第二念;无心,是无第二心;本是一回事。所以 本体真正是“直下便是”,只需要“直下承当”,就算直指如是仍不得契悟,问题也不在这里,也要晓得须从这里参究进入。

我们再来看一些黄檗禅师对一心的展开描述,然后回到当下本来自对照下这个状态,自己看看是不是。注意要参照,这即是深入体认的机会,而不只是为了证明: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

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当下之觉的状态,本来就是“空寂”与“虚通”的,佛法种种相关言说,无非就是落在这里。若真能对此深信不疑、直下承当,便虽然“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业障之消还需要个过程,但你就不再是“修行”,而成为“保任”——悟后的保守不失、存养扩充。 这就像坏习惯,坏习惯的扭转终不能只靠透彻明理,终需要在透彻正理后,遵循正念而自然慢慢瓦解其惯性,而不用再跟坏习惯较劲,费力而不讨好。但道只是这个道,坏习惯时是这个,好习惯时也是这个,改变的只是习惯而不是道,道只是随之而不断更加精明透脱而已。守道不移则正是方法,直至纯一于道而含摄万象,彻底解脱而与天地冥一。赵州禅师所谓:“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极重要而关键的道理: 道难悟,其实不是难在其难,而恰是难在其易;不在难而不易得,而恰在易而不肯认。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细回味下,后者可确实比前者难多了。前者虽难,还算有个确实的路径;后者则犹如骑驴找驴、拿着钥匙找钥匙,没有一个恍然发现、犹如脑筋急转弯式的一转,是永远不会找到的。 所以禅宗的悟,才叫顿悟,所谓恍然大悟。所以禅宗那些机锋,等你恍然明白,才那么像个脑筋急转弯,就像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南泉召唤陆亘,陆亘答应,南泉道:“出也。”出来了。陆亘从此开解。我们的脑袋就是这只瓶,而自己养了多少出不来的鹅。

因为这易与简单,所以一心又叫“平常心”,马祖所以云:“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马祖传下的核心教法,所以是“即心是佛”,大梅法常禅师一听便悟。因为这易简与不肯认,黄檗禅师所以感叹:“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临济禅师也感叹:“愚人笑我,智乃知焉。”王阳明也感叹:“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而终不能明黄檗禅师所谓:“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此一心顿门,本来是人人直下便是而可以直下承当的,至简至易,为什么众生却终是不肯、不能承当呢?问题恰恰就出在黄檗禅师所谓的“不决定信此是佛”,你有疑,很多很多的疑,就算看了我这些掰开揉碎了讲的,也还是如此。 而这些疑,何尝不是第二念呢?何尝不是因此造成了阻滞碍塞,而不得解脱通达呢? 对此要么通达于理而扫除理障——可惜多数人没这个天资,要么是坚凭信根而只管行履——可惜多数人也没这个福报。佛教“五根”之中,第一就是“信根”,禅宗第一的要求也是“立决定信”,可惜众生多是信根浅薄的。 最后剩下的唯一可行的中间办法,也只能是明白这些疑亦是第二念,而可以不去明白,亦皆休去歇去。

这里要真正明白, 道不是“修得”,而在“识得”。禅宗顿悟的秘密,便在这里。问题不是道离人们很远,人们找不到;而是一直贴身,却不认识。 石头希迁禅师偈所谓:“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所以古德云:“道不属修,不属不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若是不修,即同凡夫”、“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修行成就,修行与成就的不是道,道不属修与不修、不在成就与不成就,而从来、本来如是;修行与成就的只是“道果”,是把道从缠缚中解脱出来,只是“离相”显道,而非有个道可得,不可得本身才恰恰是道。 本篇所讲,目的也正在“识得”二字。对此黄檗禅师还有些直截了当的话,非常珍贵,可以用来加深契会:

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胝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可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虚云老和尚所以说:“修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在哪里呢?就是大慧宗杲禅师所说的: 思维意识是人的“熟处”,无始以来用得太熟,早已成为惯性,这惯性即所谓业力。而般若一心虽然贴身简易,但因为无始以来一直不用,所以成为人的“生处”,因而就算给你直指出来你也不认得、不当回事了。因为思维意识是趋向“有”的,有又总是关系着长短大小、形状颜色、东南西北、过去未来等的,那么对无形无相、无声无色、无空间时间的道,又怎么可能明白和接受呢?这就是要害所在。所以迷悟之间,一切问题就是“熟处太熟,生处太生”;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都是为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所谓钝根利根,也不过就是这生熟上的业障深浅。但道终是不在修上,以为道在修上即落根本虚妄,早晚落在有所得,而但有所得皆是相。而是就如结石病,先要软化和打碎,即是所谓修,然后才能排出,则一气流通、虚寂本性自然回复,仅此而已。总之那六个字:不离修,不在修。

第一念是虚念、无念,同时也可以是实念、有念。 虚念无念是第一念之体性,实念有念则是第一念之机用。道之本体随缘起用,随缘刹那所起之第一念,即是这机用;稍作思量则就是利害之心,即落第二念。 这机用所以出自本心,同时现象证明又有着直截明白的是非善恶之断——一件事从道德上对不对好不好人当下其实都知道,而道德终究是世事最终的真理,王阳明所以称为“良知”。所以 心学与禅高度相似,阳明子却言差别“只在毫厘之间”,就是因为第一念之虚实,两家皆备;但禅宗偏于体,而心学偏于用;因而本无不同而殊途而行。其同即是一切究竟学问最深的秘密,其异即是心学最深的秘密,其所以为儒家。禅与心学,即在这第一念的至深处汇合。离分别而能有分别之用,此即机要。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真意即在此。王阳明所谓“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又所谓“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真意即在此。所以 第一念,就是天与人、出世与入世、体与用,那个最深的枢机。

皈依“第一念”者,天机深

佛经是什么?佛是什么东西?人有前世今生吗?

这个是普通的佛学常识,我们四众同学都要知道。人家要问你的时候:你们学佛的人,佛是什么?你要能讲得出来。佛是释迦牟尼佛,古印度时候一个王子。这个不

行,这个坐实了,引不起人家兴趣。你要把“佛”这个字的本义说出来,佛是什么意思?佛是古印度的梵语,它的意思是智、是觉;智是体,觉是用。在中国文字里

面找不到这样的字汇来翻,所以用音译。

这个智有三种,觉也有三种。智,第一个是一切智,第二个是道种智,第三个叫一切种智,这个是“佛”这个

字的体。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间一切法的总相,总相是空相。所以一切智是知空,道种智是知有,一切种智是知道空有是一、空有不二、空有无碍。佛门里面常讲

“万法皆空”,这个是一切智;万法皆有是道种智;《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一切种智。所以佛是智的意思。

智起作用就是觉悟,

觉也有三种:一个是自觉,自己觉悟。第二个是觉他,自己觉悟之后一定要帮助别人觉悟。主动帮助别人觉悟,这是大乘;别人来请教你,你教导他,帮他觉悟,这

是小乘。大小乘差别就在此地。小乘是你来找我,我才教你;你不找我,我不教你。大乘菩萨,你们在《无量寿经》读到了,做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你,主动去

找别人,这是大乘,是觉他。第三种叫觉行圆满,这个很难。自觉,阿罗汉、小乘人自觉,觉他是菩萨。当然你自觉之后,你才能觉他,自己不觉而能觉他,没这个

道理。所以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是佛。

由此可知,你要不发心觉他,你自己的觉悟是永远不会圆满,那是肯定的。世间法常讲“教学相长”、“师资

道合”,老师教导学生觉悟,学生资助老师觉悟,彼此是互惠的。这个从事于教学工作的人能懂得,许多问题是因为学生问,你才觉悟;要没有学生问的话,你永远

也迷惑,这一问就把自己搞清楚了。问了,自己答不出来,晓得自己还不行;问了,就有的时候能答,智慧开启了。不能问的时候,确实想不出这些问题。

我们晓得到如来果地,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人家问我佛是什么?你这样给他解答,他就会有兴趣了。佛教不迷信,佛教求智求觉!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是一切智一切觉,在大圆满里面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讲大家就好懂了,这个经文里头他讲这些事情。

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佛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

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

向善的作用。

     佛经的形成过程是与佛教的发展相始终的,按照佛教发展的时间顺序,最早形成的是小乘佛教三藏,之后形成的是大乘佛教三藏,最后形成的是密宗三藏。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钟政老师的新浪博客可以去学习下。

但是,以上内容不要着迷,因为以上老师,只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信”的问题。

鄙人认同一个观点:【活着应是一种修行。】然而,【信、解、行、证】这四个修行的必备方面,除了【信】之后,还有后面的三个方面需要真正去实践。鄙人曾经就在“信”字上,过多的着迷于一些神秘现象(比如麦田怪圈之类),由于着迷地太久了,就容易钻不出来。切不要走我这条破路呀!

在此,顺便想说的是:宣化上人开示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浅析》中,以白话方式,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进行了揭示。

佛法无密意,有密即非佛。请问秘密是什么?

以我个人凡夫见解,佛法是归无所得,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有所得即是外道,邪执不悟即是魔道。此是我佛心宗,非外道邪魔所有。我佛法是一切现成,不求自得,无修而修,修而无修。炽然而行,而知归无所得。就是既要知“时时勤拂拭“,又要知”菩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密在自己心中,非从外得。一切从戒定慧下手,一切以清净内心为要。非从他得,非从他悟,亦不由他误,不动不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清净本然遍法界,众生日 用而不知,个个皆有,个个不知,一班邪魔,詃惑无识,造种种业皆言佛法。若晓佛祖此意,岂能有邪魔小丑惑乱人心的机会。是故六祖称“称觉为师,终不皈依邪魔外道“,般舟三昧经上说”自皈为依佛,定意得自在“,三皈依上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经上又说”离欲得解脱,自证谁称师“,可见,大小乘经,无不劝人皈依自己清净觉性,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得解脱,即是皈依三宝,即是远离魔外。此即我佛之密,再以印祖之言告之”有私相传授之秘诀,即非佛法,即是魔王外道。彼魔王外道之徒,动则上千上万,皆由以私相传受之秘诀。及欲入其门,先发恶咒之术。以迷惑愚夫愚妇,同陷于邪知谬见之万丈深坑,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印光大师

□今之各外道,无不以秘传引动无知者入彼教中。将愿入时,必须发誓。以后若反其教,则得如何如何之恶报。实则多多都是骗人之法。而以发誓之故,纵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违背及与表章。甚矣,外道秘传发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羁人固也。吾佛无秘传之法,一人如是说,万人亦如是说。关门塞窗,外设巡逻,只许一人入内,而且小语不令外闻,此道焉有光明正大之事。愿诸位悉知其弊,故略述之。

——印光大师“-------------共勉,祝修行有成,感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