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心性(佛法的心性的含义)

学佛百科2023-04-0297

佛教中的心性是什么

欢迎上网搜寻:奇哉!中国人,不懂中国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兹节录一些供你参考:

奇之2 - 不懂『心』之意。

〖甲•心=佛性〗:

『心』就是『佛性』之意,如《达摩血脉论第六问》言: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即是。所以明心就是见性。而《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提及: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个『心』,当然也是指『佛性』。是佛性、是那个造化才能造出一切,《涅盘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依自己的佛性造出一切;但有些众生是没有头脑的(六根不具),依然能造出一切,可知这个『心』并不是头脑之意,头脑、意念无法造出一切(仅能造出部分)。总之,依自己六根染六尘的不同而造出不同的果。

因此可知,《心经》就是『佛性经』,是在讲『佛性』的经。

所以《达摩破相论第1问》称的『观心』法门,即是指观照自己的佛性(等同反闻闻自性),打坐时观内在音、观内在光之意也。

〖乙•心=法〗:

1.《达摩悟性论》言:

【经云:心也,法也】

2.《大乘起信论》亦说: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一切法皆从心起】

3.《占察善恶业报经》亦说:

【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4.《华严经》说: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

所以,《心经》就是『法经』,是在讲『法身』的经。

●而『法』就是『空』、『无相』,所以《心经》才说:

【诸法空相】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但《楞严经06-08》却说:

【依空立世界…皆依空所生】

可见『空』虽是『无』,却也是一切之所由生,这与【无极生太极】的意思雷同,难怪《心经》会有这句子:

【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当然,【受不异空…受即是空】……

而《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庄严净土分第十、无得无说分第七》提到的:

【菩萨应离一切相…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也是在谈无相,叫人打坐时不要用到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而是无为的让内在光、内在音自然来。

●其他谈到『无相』的经典也不少,如:

1.《宝星陀罗尼经》:

【应修无相一法性】

2.《大乘起信论》:

【一切法本来无相】、【心性不生不灭】

3.《大宝积经》:

【一切法无相】

4.《华严经》:

【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5.《涅盘经》:

【如来真实是无为法】、【无相之义乃名涅盘】、【正解脱为无有相】

6.《金光明最胜王经》:

【甚深无相法】、【空性即是真法身】、【空者即是无相】

7.另《金刚经》也有『一相无相分第九』篇,标题即是『无相』。

8.《首楞严三昧经》:

【一切法性通达无相】、【一切诸法皆空如幻】

9.《文殊师利般若经》的:

【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诸法皆无相】、【正法无为无相】

10.《无量寿经》: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

11.《杂阿含经》:

【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

12.六祖惠能出名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是在讲无相。

13.无相也是老子的『为无为』。

这么多经典都在谈『空』,也可证明它们是在讲同一个法门,即无相法!

〖丙•佛性=法=法性〗:

因为『心』就是『佛性』、『心』就是『法』,所以可知『佛性』就是『法』,如《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言︰

【一切法莫离自性】、【自性能含万法】

即是。另《大方等大集经》亦言:

【佛性法性无差别】、【法性者即是佛法】

另《涅盘经》也说:

【佛性即法】、【法者即是法性】、【一切佛法即是法性】

【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

〖丁•心=内在光、音、香〗:

『心』也是内在光、内在音、内在香、内在味、内在触、内在意之意。因为『佛性』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详《奇之1 - 不懂『根』之意》),所以见性就是『观』到内在光、『观』到内在音、『观』到内在香…之意。如《楞严经》提及:

【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

圆拔,是指圆通、逆流了、已经得法了,眼根开、耳根开…所以内莹发光、且看的到内在光,还提到: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无目而见】

是在谈内在光;

【梵音海潮音】、【钟鼓音声】、【无耳而听】、

【非鼻闻香】、【异舌知味】、【无身觉触】

是在谈内在音、内在香、内在味、内在触。其他如《法华经》也提到:

【悉见三千界…下至阿鼻狱】、【又闻诸天声】、【涅盘音】、

【光音遍净天】、【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菩萨声、佛声】、

【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

等句子,也是在讲超世界的景象、声音、香气。

〖戊•心=道〗:

『心』也是『道』之意。如《达摩血脉论第六问》言:

【心即是佛】、【佛即是道】

可见『心』即是『道』。

佛法中心性和本体之区别?

佛法中心境和本体是没有区别的,是同一个概念,释迦摩尼佛在觉悟智慧以后他说人人具有如来本性。那么如来本性就是心性,它跟本体是一样的,是人人与生俱来都是有的。本体是宇宙的,本体是道。心性在没有受到污染之前跟本体是一样的,都是清静无为的,所以心性说的其实是人,本体说的是宇宙,它的区别就在这里,但两者都是一样,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所以佛法中心性和本体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请佛教师傅给【心性】下个准确定义?

心性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为真空,圆教立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法华玄义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识论二曰:“众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观大意曰:“不变随缘故为心,随缘不变故为性。”【又】心性二字,空宗与性宗等解说不同。惟禅宗则毫无区别。黄檗传心法要曰:“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曰:“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佛学心性论的心性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是禅学的核心,探清心性在早期印度佛学中的渊源,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佛学的心性论,正确认识禅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