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摆脱烦恼的三种方法(佛教怎样对治烦恼)

佛教人有烦恼如何解决
问题一:请用佛教的观念解释一下人为什么有烦恼? 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引发烦恼;我的利益、我的观点、我的习惯、我的爱好、、受到损害时的不安、恼火、憎恨、、。佛法教导人们一切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原因----诸法从因生,可是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遇到实际情况别不开。佛法进一步教导我们;当根与尘相遇时保持平等心(当然这是需要实修后才能做到),有了实际的修行,烦恼没有生存的空间,生活是平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我只是个观察者、了知者、随顺者自在、安详、快乐!
问题二:佛教认为应该怎样断除所有烦恼? 烦恼为何义?何故欲消除?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发动诸恶业,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应除灭烦恼。
「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这就是烦恼这句话的义;就是有烦恼的时候,它使令我们的心动乱,不能够安乐地住,不能够住在安乐的境界里面,使令心里面不安乐、不自在。
问题三:发现有人以佛教名义给人洗脑怎么办 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问题四:如果一个人按照佛教的观点放下自己的所有烦恼会怎么样呢? 对!!!佛教提倡的“放下”,是放下错误思想观念,错误的言行,而绝对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更不是说抛弃一切应尽的责任!佛教的“放下”是修心,是指心里“放下”,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而身体每时每刻要做事,要尽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不停地在做,为谁做?不为自己,为其他所有的人,因为,自己已经“放下”了。
感恩
阿弥陀佛
问题五: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
问题六: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行善,积德,相信人的好的一面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受皆苦,人生充满着痛苦,既有生、老、病、死的身苦,也有无明、烦恼带来的心苦。正是因为有这些苦,才要学习佛法,据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佛教认为人死亡可往见西方极乐世界,追求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厂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 *** ,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在佛教里面有哪些离苦解脱的方法啊?
阿弥陀佛。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是离苦得乐的方法,最终获得解脱。常见的略举几种:念佛、持咒、拜忏、念经、坐禅等等。
方法有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条件:持戒!你不持戒,一切修法皆是魔行,持戒是你离苦得乐的根本。
寻求佛教弟子的帮助,如何去除烦恼和怨恨?
佛教当中对治怨恨的方法就是慈心。
对治不同的层度的怨恨方法也不同。怨恨是一种嗔心,嗔的判断方式,只要内心有一点点的不舒服和对抗,就是嗔的表现。
慈心叫做世间顶法,他能够对治一切嗔。其他的比如贪、痴就要看所贪的对象是什么用的方法也不同。唯独这个嗔用慈心就可以了。
方法是,先思维嗔的坏处,比如会让自己内心难过,如同逆风扬尘首先伤害到的是自己,思维好嗔的坏处之后,再对自己散播慈爱,思维既然嗔是这样的有害,那我希望自己不要有嗔心,思维之后默念“愿我无嗔、无怨、无恼、有乐”这样一直重复,直到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像愿望的那样,开始祝福帮助过自己,或者自己尊敬的人,也是先思维,思维如同我不希望自己受到嗔的伤害一样,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帮助过自己的人,自己尊敬的人),愿此善人,无嗔、无怨、无恼、有乐。当祝福的人也好像真的像自己祝福的那样,换下一个,亲近的人重复上面的思维和散播,之后是无关的人,最后是自己怨恨的,敌对的人散播。这是佛教当中止息嗔恨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还有一种最快速的方法。当自己怨恨或者烦恼的时候,只要知道自己在怨恨或者烦恼就可以了。比如现在很愤怒,就告诉自己“我在愤怒”,观察愤怒的心,知道自己在愤怒,只要观察几秒钟,这个愤怒自然就消失了。原理是很简单的,因为心从让自己愤怒的人或事情上转移开,变成了生起的心,目标换了,自然的不会再愤怒了。怨恨和其他的烦恼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生起什么样的烦恼,就了知自己生起了什么样的烦恼。
玛欣德尊者关于去除烦恼的禅语20句
1、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2、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3、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修定;修慧。
4、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5、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
6、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7、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
9、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10、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11、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12、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13、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14、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
15、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
16、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
17、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18、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19、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20、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玛欣德尊者关于佛的禅语20句
1、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
2、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3、佛陀觉悟了法!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
4、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5、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6、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7、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8、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9、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10、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11、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以生命为本,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
12、佛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13、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14、许多人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依照教导去禅修、实践,结果也觉悟了四圣谛,这些人就成为圣者,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15、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16、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
17、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佛陀(Buddha)——觉悟者;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僧团(Sa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18、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19、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
20、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玛欣德尊者关于生命的本质的禅语20句
1、苦,在佛教中特指生命现象。
2、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
3、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4、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
5、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6、佛教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五类,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
7、物质现象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8、根据佛教,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必须有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
9、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因缘”。
10、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世间法”。
11、只要有产生、有存在,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趋向坏灭。
12、有生必灭是世间万物的必然规律,即使被认为是永恒的太阳、月亮、山河大地,也终究会有毁灭的一天。
13、物不能常新,花不能常开,人不能长生,命不能常存。
14、世间上找不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这即是“无常”。
15、生命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无常。
16、前一刹那已灭去,现在刹那正在坏灭,未来的刹那也必将坏灭。这就是“无常”。
17、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称为“苦”。
18、世间万物只是生灭变易的一个过程,其中根本就不存在自由自主的实质或本体,即不存在所谓的“我”、“灵魂”、“大我”等,这称为“无我”。
19、“无常、苦、无我”即是生命的真相,是世间的本质。
20、身心只是指生命现象,而名色法则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也包括无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在范围上比身心要广得多。
玛欣德尊者关于实用调心法的禅语20句
1、入出息年、散播慈爱、正念正知;这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2、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
3、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4、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
5、只要能经常学习关注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6、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7、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
8、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
9、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10、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
11、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
12、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13、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乃至一切有情。
14、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15、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16、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17、有四种正知: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18、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19、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20、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请问佛教有哪些解脱的方法啊?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 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 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
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