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大孤独(佛教谈孤独)

学佛百科2023-04-03459

修行中要忍受孤独(深度好文)

一居士:修行过程中,是否要忍受孤独?感到孤独寂寞怎样排解?

【妙祥法师开示】

修行中要忍受孤独。

本来就是无我,忍受孤独是正确的,不管有人没人,我们这个心应该有一个孤独感。

这个孤独就是一种什么呢?就是不攀缘。

缘断了,刚开始就会感觉到一种孤独——实际上孤不孤独呢?不孤独。因为什么呢?在佛法里没有孤独二字,佛讲的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孤独在佛法里不算个什么,是不是?

但是修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孤独,孤独时应该感到高兴,寂寞时应该感到高兴。孤独和寂寞正是走向修行道路的一个过程,应该高兴就好了。

如果你去伤感,反而是错误的,伤感就会伤到心,就会离开了这个佛法。应该感到高兴——既然感到了孤独,又感到了寂寞,说明你的修行有所进步。

众生之所以在六道轮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攀缘心。到处攀缘,互相在一起你攀着我,我攀着你,这就感觉到有生活的意义。实际上,这就是轮回。

如果断掉了攀缘,它必然有这种现象,这是正确的。

我们的念之所以不能灭,暂时还不断地纷飞生起,它主要是有一个攀缘,念会借缘而生。如果你不给它助缘的话,这个念就不能生起。所以说,这个念的生起,都是我们不断地给它缘。

这个是什么缘呢?都是有为法的缘。你给了有为法的缘,念就不断地生起、不断地发作、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变化。像一棵草似的,有那种草,它得借着树才能爬高。这个念头和这个东西是一样的,它得借着这个缘才会起来。如果你不断这个缘,这个念就不会灭掉;如果你把缘给断了,这个念一起就灭掉了。

就像两个人打架,你看世间人有两个人打架,打得很欢,什么原因呢?就是旁边还有一个人。这个第三者如果走开了,这俩人一看没人了,他俩说几句也就拉倒了,越有人,这俩人打得越欢。

他们俩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借着你那个心,借着你那个缘——你那个心是看热闹的心,你在这里起到一个观众的缘。“我在这里一定要取得胜利,要不对不起面子,叫你说我不好,说我没能耐,那不行,所以这个事我非得赢。”本来是不点儿事,马上就可以放下,但是为了要这个面子,或要什么事情,他非去打不可。

念头也是这样。这个念头很怪,它处处攀缘,本来是没有实体的东西,它得借着缘去生。那缘是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它都是攀缘去生。

《楞严经》里讲了:众生之所以有六道轮回,皆因攀缘。所以我们现在处处攀缘,不是缘物就是缘情,总是在缘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就不得道。(如果不攀缘)证道了以后,和你过去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你过去所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全都推翻了,包括你看书、看佛经,所理解的东西,全都变了样了。

人和人的关系,事物,就是整个宇宙的关系全都变了,全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所以这个人生起的是一种什么心?既清净又有一种孤独,没人再理解他了,世间人不会再理解。因为别人没有证道,他找不到知音,只能找佛和菩萨。所以这种境界既是崇高的又是很孤独的,有的甚至有一种“恐惧”。但是确实清凉,不再恐惧了——证道的那种“恐惧”是对世间的断离产生的恐惧,不是害怕什么而恐惧,是断离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类似“恐惧”。

过去也有人,说:“师父,你给我印证印证,我修道开没开悟?”我一听这话就完了,这肯定是没开悟的人,开悟的人他说不出这话来。

因为开悟了以后,他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理解了这个——不光是理解,心里完全接受了这个,而且亲自体验和实证了这个,所以他那个心再也说不出这些话来了。

虽然他很想问个人:你看我那个境界对不对?但他不能跟你说。因为啥?说不出口,因为你也不懂,也没法跟你说。所以当他能张口求别人再印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是开悟者了。

所以说,化缘、攀缘、求人,最终问题都是动了心,动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可以起各种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去搞这种东西,自己骗自己的事不干。我们要学聪明一点,别干这种事情,为了自己也得学聪明。

守志者他不攀缘、不化缘、不求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不管你怎么变,他绝没有这种心,所以他永远不变,心里没有变。由于心不变,才能真正地随缘。

还有一种,他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人,对名和利都远离了,所以说念念趋向菩提。(摘自《二〇一〇年在秦皇岛放生文化交流会上的开示》《四十二章经讲记》等)

孤独念什么佛经

孤独可以念下面的佛经:

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教如何看待孤独症

佛教是门出世的哲学,不同于儒家,入世哲学,道教宣扬自然天道和谐等等

佛教出世就意味着远离人间绚烂,烟火,此修行方式,从某种角度常人来看,未免感觉孤独寂寥

孤独症有类似性状表现的方面

因此说这也切合了一种因,机缘

若有孤独症的朋友可以通过学习修佛的过程

发心发正念得到解脱束缚治疗作用

佛教修心

孤独症患者,佛教论,是心灵受到了束缚

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旦突破自己

心魔业障,发心发念

自当清净欢乐

慈悲常在

众人皆可为我父我母

所眼见者皆乃因缘亲人

如一家人,应对人如对己,善待一切生命

发心博大,同体大悲,心系正信念

自然不会孤独了

把自己的内心释放出来

没事的

另外补充一下

什么是修行?

边修边行不断修正且修证自己行为态度的过程

因此你提问佛教如何看待孤独症不如直接论心

修佛的过程其实可以治疗孤独症

高僧大德都经历发愿发心直至证果的过程

但讲修佛不求得多利益

但求

释放 随喜

自在清净

聆听般若智慧

若你有不顺之事

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阿弥陀佛!

佛学中 如何对治孤独?有没有什么观来对治?

四无量心观,此法门也能给自己修福。但你如果要求更高一点、对佛法了解更深一点的话,不如修中观——缘起性空、无我。“我”都是空的,哪里还有什么孤独与否?

学佛过程中感觉孤独是为什么

因为在我国,近代的被侵略以及文革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佛教信仰被打击,导致中国人信佛的比例很小,至今大概不到10%。而周边的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西藏、缅甸、尼泊尔等国家或地区信佛比例大约在80%。

所以我们这个地区的信佛人,有时候会感觉孤独。但不要紧,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信佛的人群一定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祖先们世世代代都信佛,以后也必定信佛的人占多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8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