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世界观心得分享(佛教的世界观总结)

学佛百科2023-04-03101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为什么说是“终于”呢?因为我记得我是从十月份开始读的,读的期间“磕磕绊绊”,到了今日才读完了这本书,收获挺多的。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每次读的时候心很静,虽然前中部分关于佛教的一些术语、理论看不懂,但也仍然不能阻挡文字背后透过来的那股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很舒服。即便这样,我还是因为懒或者莫名其妙就中断了阅读,是之谓“磕磕绊绊”。终于,这几日总觉得是时候理理自己的内在了,便拿起这本书,借着书里的力量,开始逐步地走近自己。

  我在读完后,摘抄了笔记。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心”。心是什么?心是内在,是万相之源。是故谓之,相由心生。我很好奇,没有了心的话,便是一片空寂么。那作为“我”的意识呢?与道融合了么,与众生融合了么?是故打坐的一个步骤是将念头的出发点定住,便是将众相的源头——心定住,从而在那个临界点寻找本源的力量。

  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故吾谓之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于自心。”、“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在我原本的认知当中,便没有刻意去区分宗教或者是宗教中的派别。一是因为,看这方面时内容看不进去,看了也记不住= =;二是认为没必要,任他何门何规,终究是要去探寻大道的,只是方法和选择不同罢了。于我,把握住本质便好了。

  很喜欢书里对内在的认知,读后像是懂了为什么高三时,把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对内心的投入。也知道了自己为何放慢了学习的进度,把这本书读完的原因——梳理好内在,以便以一个更好地角度观外事,做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空随缘,以平常心做好当下。注重内在的修养,多读圣贤书,和光同尘,做一位随性的观察者,把住本心、真性,做自己,然后在世中,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哪些积极意义?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认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只要努力修法,就可以成佛。重在鼓舞众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而修行证果。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

佛教的世界观法义知识点梳理方法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

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

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

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怎么看世界学习体会

如我粗浅的所知,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太过宏大,所以我只能试着为您解答一下,有不对望指正。

选取佛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世界观之一,出自龙树菩萨《中观论》中的「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又称「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先来看世俗谛,简单说俗谛肯定的是世间千差万别依缘起产生的「相」,比如你我他她它太阳月亮山河大地喜怒哀乐饿困渴累种种,这些差别「相」是显现的。

但,是这里同时不得不提到胜义谛,真谛认为这些差别相虽然显现但其本「性」却是空的、非实有的、无自性的,比如一本书是由一页页纸组成的,但你能说纸是书吗?把装订拆开让纸散落,书还在吗?书消失了吗?

所以可以简单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佛教世界观,是在说世间一切都是「相显性空」的。

当然,这里是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佛教世界观为您简单解释一下,法海无涯,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观点我也需要继续了解学习。希望所答能为您解惑。顺祝您四时吉祥。

如何看待佛教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高于当今的科学世界观。

1、科学的世界观建立在现有科学实证与发现的基础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发现,主要研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2、佛教的世界观建立在佛祖以甚深禅定中实证与发现的基础上,其发现远超于科学,譬如2500年前就提出“一碗水有十万八千虫”,直到近代科学家发明显微镜才证明这个观点等等,主要研究心与心之间的关系、心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一点一点的验证着佛学。

如何理解“佛教的世界观”,用一百个字左右回答

佛教的世界观主要就是:缘起、无常、无我、轮回

缘起: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因缘散去而灭,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

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迅速变易的,没有不变的东西。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究竟来说生命只是因缘相续不断生灭的名色法。

轮回:众生因为业而在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善业投生为天、人,恶业投生到恶道。

同时,佛教不仅有世界观,还有“出世界观”,也就是涅槃。

众生因为贪爱、无明而轮回,通过戒定慧的次第消除烦恼,即可以脱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恒常清净的涅槃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84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