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尊重(佛说尊重老人有什么福报)

学佛百科2023-04-0392

佛说: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的意思

与智者交往,可以受到教导,得到智慧。

尊敬有德者,可以让自己的品德提高。

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真理,信而行,则受益,不信更不行,则如守宝藏而不取。

佛说人怎么说话才不被攻击

查询有关资料可以知道,说话不被攻击可以这样说一、不说话,不理他

遇到小人不说话,保持沉默,不理他,,不与他争辩,是对小人最好的还击。你越和小人争辩,他就会越来劲,最后让自己生一顿气,很不值当。当然,沉默不是软弱无能,而是明理知进退,不与无知的人为伍。在这里,很有必要提及一下佛教著名的故事:寒山问拾得。

寒山和拾得本是佛教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作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到欺负侮辱,非常气愤,问拾得道: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二、不计较,不纠缠

遇到小人,不要计较,一切自会过去,计较多了,烦恼就多,自己的损失会更大,实在没必要。懂得退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对小人的放过,更是不折磨自己,不纠缠自己。虽然小人多喜奉承和手段,会使善良的人吃亏,小人多得利,但是从长远看,善人必有长久的福报,而小人必然福报受损,多生贫困和灾祸。要相信善恶之报,相信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善良的人命运不会差。

三、放平心态,一切随他去

小人心胸狭隘,报复心强,如果我们执意要与他们争个高低上下、是非对错,就难免受到他们的伤害和报复,很难摆脱,麻烦也会没完没了地跟着你,纠缠不清。小人也根本不会和你讲道理,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扰乱你的心智,让你丧失快乐,如果你生气就“中计”了。

佛说:尊重

有一种修养叫尊重。

什么是尊重?

谦和,平等,人格。

尊重是人生必修,

如空气之于生命,

是人与人交往的融合之源。

尊重是一种修养,

举手投足中的知性与优雅。

尊重别人的 缺陷 ,

不嘲笑,不得瑟。

尊重朋友的 隐私 ,

不八卦,不散布。

尊重亲人的 关怀 ,

不厌烦,不打击。

尊重孩子的 想法 ,

不强势,不鄙视。

尊重别人的 劳动 ,

对亲人的付出,

也要表示感谢。

尊重他人的 选择 ,

每个人都是独立,

我们无权干涉。

尊重别人的 习惯 ,

人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

才构成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

尊重是一种平等,

不俯望不仰望,

不卑也不亢。

尊重不同价值观,

对错涵盖不了领域,

不轻易评论,尽量多理解。

我们没理由

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

也没有资格

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

我们不能用

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

也不必以自卑

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

一个真正懂得了尊重别人的人,

会以平等的心态,平静的心境,

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

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春风,

也是一泓清泉,

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

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懂得尊重的人,

总是让人舒适温暖。

如闻清新脱俗之幽兰,

如见晨光熹微中青山。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佛语怎么说?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佛语怎么说我认为不管是跟朋友之间,还是跟夫妻之间,都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包容,这样子才能做的长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佛语怎么说我认为不管是跟朋友之间,还是跟夫妻之间,都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包容,这样子才能做的长久。

佛说人生经典语录

精选佛说人生经典语录

精选佛说人生经典语录,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主语和谓语,经常发表心情的人相当于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好的句子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明天和未来都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以下是精选佛说人生经典语录句子。

佛说人生经典语录1

1、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3、佛说: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4、佛说: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 佛说: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6、佛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8、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9、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0、佛说: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11、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12、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4、佛说: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5、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6、佛说: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17、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18、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9、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20、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21、佛说:要遗忘。

22、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23、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24、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5、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26、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27、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28、驼问:人的一生是痛和苦、贪与欲的交织,那么怎么才能善待生命,获得真正的宁静呢?

29、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30、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31、佛说: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32、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33、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4、佛说: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5、佛曰: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

36、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7、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38、佛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

39、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千万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40、佛说: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能善意掩盖他人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41、佛说: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42、佛说: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43、佛说: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不可能修行。

44、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45、佛说: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6、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47、佛说: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48、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49、佛说: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50、佛说: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佛说人生经典语录2

1、你聪明会有人说你心机重,你努力会有人说你运气好,你天生乐观有人会说你虚情假意,人一生遇见太多人,只要内心澄明,就永远不用讨好一个不懂你的人。

2、无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的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这样最好。

3、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4、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当你选择腾空双手,还有谁能从你手中夺走什么!多少人在哀叹命运无可奈何之企盼头际,却忘了世上最强悍的三个字是:不在乎!

5、生活本该就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

6、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容易满足的人,总是活得简单快乐;欲望过多的人,往往过得愁容满面。快乐和烦恼,只能来一个,你拉着一个不放,另一个自然不会来。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本分。

7、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心灵的宽度,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

8、与人说话的时候,要学会心平气和。即使有再大的怒气,也不要大喊大叫,因为你的大声,除了扰乱自己的心神,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歇斯底里的吼叫征服不了别人,却只会让你在疯狂中失去理智。

9、未曾努力就别轻易随缘,否则你会被挤压到社会的底层在温饱线上挣扎。所谓的随缘,是竭尽全力后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所作为的得过且过。

10、置身事外,谁都可以心平气和,身处其中,谁还可以淡定从容?所以请不要轻易评论任何人,因为你不在其中。真正的智慧是接纳,外不起分别,内不生对立;不与天斗,不与人争,不和自己闹别扭。

11、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12、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计较的人,得到的未必多;愿意付出的人,得到的未必少。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赢,而不一定要赢,有善解人意的意愿。

13、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一颗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佛说: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14、人与人,往往不过一个缘字。有些人你说了千言万语他还是不能理解你;有些人你一言不发他还是和你心心相印。所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道不同,那么,各走各的道,何必非要说服对方?人与人,不必强求,不必刻意,不论如何,干净利落,最好。

15、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执着的,才叫看破。不完美的,才叫人生。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你在,世界就在。

16、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懂得如何化解情绪,越是有能力、有才华之人,越是沉静、收敛、从容,不自以为是、不显山露水、不随便与人争锋。因为别人的评价已无足轻重,虽能洞悉别人伪装与本性却视若不见,却只日夜兼程,追寻内外兼修的幸福与充实。

17、学会了害怕,才会不害怕;不会害怕,他的一生都可怕。内心有所敬畏者,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底线。

18、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心若被困,世间处处都是牢笼;心若安泰,矮瓦斗室也是天堂。读书,去别人的灵魂里偷窥。旅行,去陌生的环境里去感悟。电影,去荧屏里感受别人的生活历程。冥想,去自己内心的秘境里探寻。

19、相信上天的旨意,发生在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

20、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心系一处,自走自路。孤独是人生必走的路、必吃的苦。苦到尽头,甘自来。狮子不怕孤独,所以强大;羚羊喜欢群居,因为弱小。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尊重师长为何如此重要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这亦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尊重师长,意在依教奉行,也就是要以师之知见为自己之知见,以师之德行为自己之德行,目的在于希圣希贤。《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师长」的道德观念。

在社会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似乎不大能立足当今社会了,因为师生之关系好像只是教员与学员之关系了。然在佛教里,却还依稀存在着这种关系,一旦跟随师父剃度出家后,一切生活所需全由寺院供给,修学道业亦须听从师父的指导。

在修学佛法方面,尊重师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故《梵网经·菩萨戒》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观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正因为「奉事师长」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一,所以菩萨戒中有明文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今就围绕「尊重师长」这一话题说开去。

一、奉事师长须以尊重心融摄孝、慈之道

奉事师长,务必以尊重心为中心,融摄孝顺心与慈悲心于一身,做个真正的菩萨道行者。要知《梵网经·菩萨戒》从始至终皆以孝顺心、慈悲心、尊重心贯穿到底。也就是说,以具慈悲心故,不造一切有害于众生的杀、盗、婬诸恶业,而广兴利生佛事;以具孝顺心故,须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僧、三宝等,知恩图报,随顺其性;以具尊重心故,须尊重一切众生的生命,不可殃及无辜;更应尊重一切众生的佛性及己灵,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必定成佛,所以须以种种方便摄化之。对父母、师僧、三宝,须具孝顺心;对六道众生,须有慈悲心。但慈悲心与孝顺心,须以尊重心融合方可。否则,对上孝而不顺,对下悲而不慈,总是难臻究竟圆满。同样,奉事师长亦须以尊重心融摄孝、慈之道。蕅益大师在解释「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时曾有言:

「孝顺父母」等者,戒相虽多,孝顺摄尽。故总提「孝顺」二字,以为其宗。父母生我色身,以之修道;师僧生我戒身,由之成佛;三宝生我慧命,成就菩提。故一一须孝顺也。《尔雅》释善事父母为孝,《大史》叔明以顺释孝,孝即是顺。孝顺父母,有三差别:一者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二者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三者善巧方便,喻亲于道。

孝顺师僧,亦应准此。师僧者,独指授戒之师;其余僧众,自属三宝中摄。孝顺三宝,亦有三义:一者供养承事,不厌疲劳。二者如说修行,不污法化。三者革弊防非,弘通建立。若约法门解者,方便为父,智度为母。不离深义以为和尚,自心觉悟名佛。自心理体名法,理智一如名僧。如理作意观察名孝,如理证入无背名顺也。由斯事理二种孝顺,决至无上大菩提道。故云:至道之法,孝即名之为戒,亦即名为制止;以孝则自不作恶故也。

正因为父母生了我色身,才能借此色身修学佛道;但若无师长的教导栽培,则正眼不开,难趣正道,势必因广造诸业而沉沦六道。父母只生我色身,师长生我法身慧命,所以对师长也要像父母一样孝顺。作为弟子,对师父生活方面理应尽心照顾,可谓「供养承事,不厌疲劳」也。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供养师父而去行杀、盗、婬、妄等犯戒之事,这样则使孝顺变成玷污。

所以「如法修行,不污法化」十分重要。唯有在如法修行中供养承事,方为真正孝顺师长者,这里以尊重心为前导。若师有不如法处,则须怀慈悲心以种种方便善巧,善诱慰喻其师趣向正道,绝不能轻视诋毁其师。像提婆达多处处害佛、谤佛,生陷地狱之中,但佛陀于法华会上仍为他授记将来作佛,并说「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再者,师长或示慈顺摄,或现瞋逆折,但折摄皆具慈悲。作弟子的若能如是会,则尊重心油然而生。若以尊重心融摄孝顺心与慈悲心,则上之父母师长,下之六道群灵,无不在尊重的范围之内矣。如是,则人人彼此尊重,物物和合相处。

至于《观经》中的净业三福,第一福共凡夫,第二福共二乘,第三福则不共二乘,何况凡夫!唯有发菩提心的大菩萨们,方能直下承当。薄地凡夫欲生西方者,对于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须谨当慎行。对父母须以孝顺心而养,对师长须以尊重心奉事,对一切众生须以慈悲心摄受之。欲圆满第一福,还须具足孝顺心、尊重心、慈悲心也。若单就奉事师长来说,则须以尊重心融摄孝顺慈悲于一身,方能真正尊师重道也。

二、尊重师长为除我慢

尊重师长,就是为了破除我慢,令生谦虚之心,可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易经》劝人争做谦谦君子,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佛陀时代,不论是其弟子,还是王公大臣等,都要向佛陀行头面接足礼,以表五体投地之虔诚皈敬,信仰便从此而建立。意谓以自己最为珍宝之头面去接佛陀最下之足,以表对佛法生起真实信心,直下承当自己本有之佛性,彻底掀翻往昔我慢等习气。所以弟子见佛陀要行礼,年轻比丘见长老亦须行礼,沙弥见比丘须行礼,百岁比丘尼见年少比丘亦须行礼,俗家弟子见出家僧尼务必要合掌、问讯、行礼。

「净业三福」之「孝养父母」是恩田,「奉事师长」是敬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悲田。欲修恩田、悲田,非先修敬田不可,因为敬上济下的道理皆归师长教化之功,所以须以敬田融摄恩田与悲田,方能体现出尊师重道的精神与意义。奉事师长者,就是要发自内心深处对师长生恭敬、尊重、礼遇之心,并须将此行动落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于行住坐卧中。历缘修行,日久功深,方能由语默动静中的尊重转化为内心的尊重,以彻底洗涤我慢垢染,谦虚进道。要知尊重的反面就是我慢,我慢习重则势必引燃倨傲、憍慢、轻视、好高骛远、目中无人等祸患;只要我慢习气稍存,则仍存有不尊重的潜意识在。用尊重心方可粉碎我慢,以至规范自己的意识行为,由止恶行善而达到内心的改造。

欲培植自己的尊重心,须以慧眼徧观大地一切众生皆是我师长,不论其人贤良与否,务必以尊重心对之,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乃至罪犯亦须尊重。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必定成佛故。唯有做到怨亲平等,方能生起大尊重心来。不但要对有情众生尊重,对无情亦须尊重,不能无故折一木、无故损一花也。岂不见苏长公(苏轼)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碍净法身」乎?石头禅师以碌砖答道,露柱答禅。

《弥陀经》亦说水鸟风树,皆宣妙音。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之间,理当彼此尊重;人与大自然之间亦须礼尚往来,人类若能尊重大自然而不肆意破坏,自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欲孝顺父母、度化群生者,须从尊重师长始。善导和尚说:

「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犹师之善友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即为证也。(《观经四帖疏》)

我慢是修学佛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一旦堕入慢云,则难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情节严重者,便会落入疏狂的野孤禅,或魔之知见。唐代悟达国师的人面疮,就是因皇帝赐沉香宝座时萌生的一念慢心所致。

为了破除我慢,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云门的棒子更为棘手,曾举「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这些禅宗大德之所以如是接机,无不是为了破除来人的我慢也。丹霞禅师的烧佛,亦是为了烧灭我慢草,令其生起尊重心来也。若能明白尊重师长就是为了破除我慢的道理,自能如法如律地奉事也。

三、尊师重道意在依法不依人

尊师重道,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世间学问,一才一艺,尚且不能离开师父的传授与教导,更何况是修出世大道之无上佛法乎?因人闻法,因法悟道,从悟起修,修满佛成。是故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善知识者,是奇特法」也。《华严经》云:

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

正因为善知识如此重要,所以才须尊师重道。印光大师曾在《复吴希道居士书》中说: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

学佛之人,务必要将尊师重道的观念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中去方可。凡遇一切剃头染衣之僧尼,一律要以尊重心合掌、问讯、礼拜,不能起轻视之念。为自己授三皈、五戒、菩萨戒的和尚、阿阇黎,就是经中常讲的「师僧」或「师长」,其余之认识或不认识的一切僧尼皆摄「三宝」范围之内。对此不应分彼此之高下,须一视同仁,悉以尊重心而待之。但世人总是处处分别,厚此薄彼,对自己的师长则毕恭毕敬若佛陀,但对其他僧尼则视而不见、见而不理,一副贡高我慢面目,更不用说是合掌礼敬了。当然,在承事供养方面可以偏爱于自己的师长,这倒也合乎人之常情,但在尊重方面则不应分彼此而生分别心也。分别心一起,势必妄念纷飞,随妄念而流转,则难得佛法之真实利益也。

究其原因,实乃不明「尊师重道」的真正意义在于「依法不依人」也。佛法僧三宝是度人之舟航,亦是众生之福田。一切披缁剃度之僧尼为三宝中之僧宝,之所以称僧为宝者,是指法而非指人也。法为佛说,故至为宝贵,而僧能代佛弘化、依法修行,故亦甚宝贵,故尊称为僧宝也。苟其人而曾受出家佛戒,即入僧数之列,皆为世间众生之福田,可谓「依法不依人」也。对僧之尊重,即是对如来法宝之尊重。

然世人以分别心作祟故,亦以不知沙门有四种之别(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坏道沙门)故,而一律对其僧尼以圣僧行为要求之,甚至神格化,便导致了对有些僧人言语之稍见不端处,或举止稍有不威仪处,则肆意毁谤,甚至恶言相加!问其理由,则曰:我们虽然信仰佛教,但只恭敬有道高僧,而决不尊重无德之僧。粗看颇有理,细推实不妥。何以故?岂不见经有说出家人过失及诋毁者,皆犯重罪乎!纵使其人不是贤圣僧之类,即便是坏道沙门,但若对其有訾议者,亦同样获重罪也。因为背后人前说过诋毁,本属口恶,对于常人尚且不可,何况是对佛弟子任意口出恶言乎!谚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盖出家人不论如何,总是众生福田。如失道者,但当悲悯,切勿嫌恶,以自损德。若见其僧行为语言稍有不端而任意訾毁者,犹对囚犯而乱加刀杖一般,同样获故意伤人罪。智者大师曾说,即便是坏道沙门,其果报亦胜于严持五戒之人。原因是沙门发出世解脱心,而严持五戒者发人天心。所以,修学佛法者,应以「依法不依人」为重,而谨当尊师重道也。

四、须效法古德尊师重道之懿行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尊师重道,于此可见一斑矣。不论是世间求学问、习技艺者,还是修学佛法求出世解脱道者,无一不是在尊师重道之高超懿行中提升自己道范的,原以竭诚恭敬方克实益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印光大师有言曰: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诚为不刊之论也。今从《印光法师文钞》中,摘引几则古德尊师重道的公案如下,以作弄引。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印光大师评曰: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清顺治皇帝,拜玉琳禅师为师,法名行痴。与玉琳法徒行森书,署名尚写「法弟行痴和南」。和南,乃磕头也。皇帝与同门尚如此,况与其师乎?此种芳规,岂可不知!古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于人,人则尽心教导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纵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顶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润也。不但学佛如是,即世间学一才一艺亦如是。世间只身口之活计,佛法则性道之本源,其关系轻重,固天渊相悬也。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己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遂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

如上数则世、出世间,尊师重道的古德楷模,实可作我们今天修学佛法者的一面镜子。我侪法身慧命,万善道德,皆从师长边生。善知识是长夜之明灯,迷途之向导,苦海之舟航,以故禅宗大德不辞劳累,千辛万苦,登山涉水,徧参天下丛林知识,为的就是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能发明心地,亲见本来。既然善知识如此重要,而尊师重道还须大力提倡,亲身体验方可。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8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