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学佛人买菜讲价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4-0383

学佛以后去买菜有时候须要买肉怎么办?

可以的,学佛者,可以购买和吃“三净肉”,也就是符合“不见杀(没有亲眼看到在杀害)、不闻杀(没有亲耳听到在惨叫)、不为我杀(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而死)”的肉,这是许可的,学佛初期不一定要吃素,这个一定要弄明白

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婆婆在我们附近一个小寺庙有股份,每年分红8000多,好的时候过万,她在老房子三楼的屋顶上还搭了一间佛堂,每天打坐念经七八个小时,逢佛教节日,常常带六七个居士在楼上念经,家里到处都充斥着蜡烛和燃香味道,头几年一家人很不习惯,我不敢说,也不敢问,公公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认由婆婆怎折腾,他能落得个清静自在,出去钓鱼打牌没人管。

婆婆退休前是国企领导,手下有一个会计师很早就皈依佛门,她两个儿子一个姑娘都有出息,老大是某985大学博导,姑娘是省城的大律师,小儿子海归后,在某500强做高管。两人同一年退休后走得很近,回家就夸她的同事福报好,都是妈妈与佛有缘,才使得一家人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我婆婆很羡慕。

老同事自然很欣赏我婆婆有慧根啊,没两月就带她举行了皈依仪式,老太太一向在家里都是特立独行,和一些穿着俭朴的居士们一起去庐山东林寺,去南普陀山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回家后就忙进忙出,神秘地用红布包着东西回来,在自家的顶楼上捣鼓,一家人谁也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我偶尔到顶楼上去才发现,婆婆在顶楼上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佛堂,中间墙上是一幅佛像,桌子上,一尊坐在莲台上的观音,满屋子燃香烟雾缭绕,到处可见用小楷写的阿弥陀佛,地下的蒲垫旁,一个电子念佛机循环播放着佛教音乐……

我把这个发现偷偷地告诉了公公,老人说早知道了,嘿嘿笑了笑接着说:随她,不然她嘴巴长在一家人身上唠叨,她去信佛我们反而清静一些。

的确如此,感觉老太太退休信佛后,脾气好多了,对子女说话也不大声吼来吼去,和从前判若两人,后来她圈子里的居士朋友越来越多,2002年前后,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从福建云游的僧人,在市郊建了一个寺庙,那位会计师拉婆婆一起,两人各捐赠了10w,子女们觉得老人出手太大方了,又不好意思说,婆婆主动解释了一番,她没有说是股份,只是往后每年都有一点点分红。

我捂着嘴想笑又不敢笑出声来,到婆婆09年去世那年,一家人给她算了一笔账,婆婆每年必去一次东林寺和南普陀寺,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以上,做义工不说,每年捐到功德箱的钱至少超过两w,还有一年5~10次左右,买泥鳅,鳝鱼,乌龟,黑鱼等等放生,每年至少花费3000以上,再有些零零碎碎的无法统计,她那些分红全部贴进去都远远不够。

好了,现在回到你提出的问题,“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和我婆婆相处25年,老人家退休后信佛有十多年,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信佛的人脾气好,不会轻易发火,轻易不会骂人说脏话

我婆婆信佛后很大的转变就是脾气变好了,她以前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向来都雷厉风行,稍有不如她所愿的地方就发脾气,教育子女也是没耐心,信佛以后静下来了,说话变得和颜悦色,她自己感觉这是平常打坐炼成的结果,佛堂是她日常呆得特别多的地方,除了婆婆偶尔让我帮她去打扫卫生,我很少进去,给我的感觉,那个地方庄重又安静,如果让我一个人呆久了点,多多少少心里有点不自在。

二、和信佛的人相处,说话,吃东西要特别注意

不只是婆婆改变了许多,因她信佛后,对子女有些方面的言行举止有了新的要求,一家人尽可能地说话中,避免婆婆认为比较隐晦的口语,不然婆婆总是用罪过,阿弥陀佛,嘴里说一些听不懂的经句念叨一会,婆婆刚开始信佛的那两年,逢初一,十五就吃素,后来干脆一点点荤腥也不粘,就连炒菜用的锅都另外准备,但凡家里准备了些鸡鸭鱼肉,老太太就念阿弥陀佛,默默走到楼上的佛堂去念经。我们得时常注意,吃什么荤腥时尽量避开婆婆。我感觉,婆婆自从信佛后,容貌比以前和善许多, 不像从前为一件小事总唠叨不停。

三、信佛的人平常消费很节省,但用于佛事上就出手很大方

婆婆从小经历过苦日子,是一位精打细算的女主人,感觉婆婆自从信佛后,比以前慷慨大度,她特意换了很多一元二元和五元的零钱,任何时候在路边看见乞丐,她总是随手拿出一些周济别人,经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记得以前在菜场买菜时,老太太常常为一毛两毛和摊主讨价还价,现在则不然,她总是找地摊上年龄大的人,买东西从不问价。特别是每次放生的时候,她常常会一口气把手上的钱都用完,简直和平常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婆婆判若两人。

四、信佛的人坚信因果关系,只要承诺过的话,一定会办到

感觉和信佛的人在一起,说话要非常谨慎,婆婆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说话不算数,因为自信佛之后她特别讲诚信,说过的话从来都不会失信,对于我们无意中做过一些并不起眼的坏事,她会上升到因果的角度严厉批评,没事就跟我们谈起很多积德行善的因果故事,信佛后只要她承诺过的话,就一定会办到,我感觉在婆婆眼里,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后人积福,有这样一个信佛的婆婆,婆媳关系都会很和谐。

总结一下我的感受:

说实话,身边有一个信佛的亲人,我从刚开始看不惯到渐渐接受,天长日久后可能多少受一点渲染,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很踏实,只是婆婆很多次跟我弘法,我终归不能如她所愿,她评价我慧根太浅,我认为是天生没有缘份。但至今想起来,一点也不排斥婆婆的信仰。

因为婆婆信佛之后和以前有很大变化,哪怕子女们有时候故意拿她信佛的事开玩笑,她也不与你争辩,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你打发了,在年轻人看来,老人的所作所为近乎是毫无科学道理,要是放在以前,婆婆肯定会把子女们骂得一脸的狗血,现在倒是心平气和了,我们其实都知道,她除了表面上是在信佛,但并没搞懂佛学的真谛,所做的一切其实就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用自己付出,换来一家人平平安安,所以老爷子一再告诫我们,年轻人可以不认可,但没必要反对。

我的感受是:家里有一个信佛的老人真的挺好。

我信佛,但我跟平常人一样,不说没人能看出来的,修佛就是修心,不是流于形式和表面。

我的妹妹妹夫就是信佛特别虔诚的人。妈妈脑梗人事不醒住院时,妹妹坚持要在病床边用随声听不间断的放佛音听,谁要关掉就生气。后来又要求弟兄们拿钱去做法事,但这一切都没能让妈妈的病有好转,仍旧需要鼻管进食,仍旧大小便失禁,没有意识。求医无效,连药都不给开了,只能接回家中。半年多后,妈妈弥留之际,姐姐姨姨忙着给穿寿衣,妹妹急急忙忙赶来,抓住妈妈的手,边摇边着急地说:“妈妈,快念阿弥陀佛,快念阿弥陀佛!”无奈妈妈这时怎么还能发声。姐姐也急了,一把推开她,嫌她碍事。妈妈还是走了,姐妹们伤心落泪,筹办丧事,妹妹却每天上午不到场,说在自己家闭门念什么经,我们也不懂,也懒得问。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真的觉得妹妹所做的一切对病人毫无用处。我不懂佛法,但潜意识认为学佛是修心,而那些想借佛法来保佑自家发财长寿,甚至想逆天而行的想法太荒谬了。

想来像妹妹这样学佛的人应该不少,这条修行的路走对了吗?我也很替她担心,怕她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而不自知。

我们单位里还真有一个信佛的人,大家都叫她王姐。

王姐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因为年轻的时候感情受挫,至今单身一人,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我们单位搞技术工作,平时话不多,工作认真,对同事非常友善,不争不抢,谦让他人,我们都很尊重她,她给我的感受就是善良!

王姐偶尔会请事假,一请就是好几天,听别的同事讲她是和佛友一起去山上拜佛去了。王姐不吃肉,鸡蛋也不吃,只吃素菜。

王姐非常懂得感恩,谁要是帮了她的忙,她总会找机会帮别人做点儿什么。

总之我们单位里信佛的王姐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她的善良。

真正信佛的,你根本看不出来。菩萨行者,隐于市井乡野之间。砍柴挑水做饭洗衣看孩子...无怨无悔。

显于人前,烧香拜佛之流,多为妖类。

村里一个70多岁的奶奶,一生信佛,从不杀生,只吃素。每天早起念经,每月都到佛堂拜佛。

在我的印象中,从未见过奶奶生气,也没见过她和别人吵过架。

我们都叫她赵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赵奶奶信佛,从不杀生。

当时我就好奇,万一赵奶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那算不算杀生呢?地里种的菜有害虫,赵奶奶除不除虫呢?

当然,直到现在,这些问题我都没有问过赵奶奶。

村里有个佛堂,每个月初一和十五的那天,赵奶奶都会起得特别早,备好了糖果、饼干、水果,穿着干净的素衣,走二十分钟的路程,到佛堂念经。

到晚上回来的时候,赵奶奶就会把这些饼干糖果分给我们小孩吃。

赵奶奶在村里一家成衣店打工,赵奶奶经常会拿一个录音机,边放佛经听,边干活。小时候我听到佛经,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似乎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总之说不上来。

当时,就有些人故意问赵奶奶,你整天听这佛经,也没见佛祖保佑你赚大钱。这时,平日慈祥的赵奶奶就会严肃地说,别乱说话!

赵奶奶家院子里种有两棵番桃树,每到番桃成熟的季节,住在附近的一帮小孩,都会偷偷的翻过院墙,溜进院子里偷摘番桃。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看到赵奶奶外出后,拿了几个砖头垒了起来,站在砖头上爬上了院墙,跳进了院子里,爬上树想偷番桃吃。

那天刚下过一场雨,树干有点滑,有一个小孩刚爬了一半,脚下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屁股摔疼了,大哭了起来。

我们一帮小孩都吓到了,担心被发现,想赶紧翻墙逃走。结果摔跤的那小孩,怎么也翻不过院墙。

这时,赵奶奶回来了,发现了我们。赵奶奶大老远的叫道“哎呀,你们这帮小孩不要摔了啊!”

赵奶奶知道有小孩摔伤后,把那小孩带回了他家,跟他爸妈说要注意看管小孩,不要再翻院墙了。

那小孩的妈妈却认为赵奶奶在告状,指责小孩偷东西,于是暗戳戳地说,信佛的人不都心怀慈悲吗,怎么还跟一个小孩过不去。

赵奶奶从不和人争论是非,听到那小孩妈妈说的话,什么也没说,沉默地走回家了。

回家后,赵奶奶在院子门前挂了一个牌,上面写着“番桃已喷农药,不要摘”。其实,赵奶奶并没有真的喷农药,只是为了防止再有人来偷番桃。

路过赵奶奶家的村里人,看到牌子后,都议论纷纷,说赵奶奶是假信佛,真信佛的人哪有那么小气。

过了几天,赵奶奶摘了番桃,装了几袋,给我们曾经偷番桃的那帮小孩每家送了一袋。

村里又有人说,赵奶奶虚情假意,怕别人背后说她坏话,才不情不愿送番桃。

赵奶奶还是和往常一样,没有辩解,也没有解释,每天早起念经。

当时的我,对赵奶奶也是有看法的。一个每天听佛经、念佛经的人,在年小的我看来,就觉得很奇怪,有点另类,别人对赵奶奶的评价,也多少影响着我对她的看法。

后来长大后,也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事,再想起赵奶奶,又觉得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区别。

当年村里人那样看待赵奶奶,其实是一种歧视。在他们看来,信佛的人应该心怀慈悲,大方,赵奶奶就应该把她家里的番桃敞开来给大家摘。

信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信仰。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信仰。尊重他人的信仰,也是尊重自己。

我老公每年都要去峨眉,普陀,九华拜佛。每次一个功德箱10000元。在家每天雷打不动500个头,6点开始,10点之后开始工作,晚上继续,完成之后再睡觉。膝盖都有很厚的茧子,他很虔诚,车里放的是佛经,看的是佛经。我也很尊重他的选择。老公在十几年前有一次喝了点酒晚上回家,那时还是下道不是高速,突然驾驶座一侧轮胎爆了,车子失控拐到路边一片棉花地里,刚下完雨棉花地湿车子有了缓冲,人什么事也没有,由于是新盖的一处厂房在路沟搭了一条过车小道,不偏不斜小道救了它,而小道的左右都是护路沟和两排大树。车在前一点或者后一点都会装到大树接着翻到沟里,后果不堪设想。过了几年他的司机去接他,为了躲避行人,车子也是滚下路面在农田里翻了个底朝天,但是人没有事。行善事,做善良的人,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都会有好报。

家里以前信佛,但我不信,有一次去 旅游 ,亲眼目睹了一些事,回来后就开始在家每天早上上清香,到现在还是这样,该干嘛就干嘛,只是心肠变软了,家庭更和睦,儿女也更好了

我去年开始听佛经,打扫卫生边听边打扫,我以前脾气很不好,听了心静多了,心态也好了好很多,但是不要迷在里面,心中有佛,以善为本:心存善念的人,一定有福报[祈祷][祈祷][祈祷]

我信佛,身边朋友和我在一起应是无拘无束的,我不会约束朋友们的言行,更不会强行要求朋友与我信仰一致。

因为我深知,自己虽信佛,但修为相差甚远,更何况 佛渡有缘人 ,朋友若对佛教无兴趣,我也不会将“佛”经常挂在嘴边,约束朋友这样不可、那样不行,乃至让朋友倍感压力而远离我。

也许有信佛的朋友会质疑我,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只自修而不帮助身边朋友亲近佛教,我只能惭愧的说:我自己尚且还在为红尘中的琐事烦忧,我自己尚未得到真自在,如何教化他人, 当自身能力不足时,只有先约束好自己的言行 ,不要急着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

人们不会因你的信仰而尊重你,但会因你的行为而尊重你的信仰。

我一朋友是杂志社的编辑,她同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布衣布鞋、常年吃素,寡言少语,从来不和同事们闲聊是非,如果有人和她亲近,她会劝人向善、信佛念佛。

朋友和我说起她的这位同事时,也是赞赏有加的,但朋友又说道:同事们虽然敬重她,但却没有人靠近她,觉得和她在一起太过无趣。

我对朋友说:她的修为比我好,她放弃了很多红尘中的乐趣,一心向佛,先自渡、再渡他。

朋友嬉笑道:幸亏你不这样,否则咱们也没啥可聊的了。

因为我放不下的东西还太多,因为我达不到一心一意的念佛、忆佛和枯燥的修行,我哈哈大笑的和朋友开着玩笑。

我虽然从来不劝你们信佛、养心,但我真的很希望你们既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修,如果你们问我佛教的话题,是我最乐意解答和畅聊的,但若你们不喜欢聊这类话题,我不会主动去说,以免有强迫你们意愿的感觉。

虽然你们不信佛,但你们是我的朋友,知道我信佛,你们很多人都会主动问我一些佛教的问题,甚至有的朋友想去寺庙拜一拜时,都愿意叫我同行,可以给她们做些讲解,这于我而言,是说教的最好时机。

与佛有缘的朋友就此而信佛,与佛无缘或缘份未到的朋友,我们相处起来也是非常融洽,他们说起我时,通常会加一句: 我有一个信佛的朋友。

就这一句话,也算是为朋友们种下了佛的种子,待到时机成熟,她们自然会生出佛缘。

学佛的人有没有眼神?

因为不会本能的去对抗或者控制。

没学佛的人在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会本能的去分别于是产生警惕,学佛的人分别心很淡,就不会去思量对方是好意还是恶意,发生了什么等到发生的时候再说。

没学佛的人看到美丽的花朵就被吸引过去,产生贪执心,学佛的贪执心很淡,看到了就是看到了,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和看到一片叶子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不会有贪执。

没学佛的人可能没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一直在贪执并且拒绝着很多东西,在去菜场买菜的时候会贪执好的蔬菜,拒绝地上的泥泞,等地铁的时候会贪执地铁快一点来或者有座位,排斥被别人拥挤,被别人蹭到污渍。这样他生命的能量耗的非常快,上班也容易打哈欠。

而学佛的人则不在乎这些东西,好的来也这样,恶的来也这样,他的生命能量几乎没有消耗,吃的也少,上一天班也神采奕奕。到这个境界了,眼神自然会通达黑亮起来,看起来炯炯有神的。

在家修行的人注意什么

在家修行的人注意严持戒律。除此以外,在家应该怎样修行?四个重点:

第一个,要有出离心

“在家”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缘。这个在家修行是很障道的,所以说必须把“在家”二字变为有“出离”,这才与佛法相应。因为在家是世间法,有了出离心才与佛法相应。

第二个,在家修行应该严持戒律。为什么在家要严持戒律呢?因为在家的违缘多,必须用重药。你没有重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诱惑的。

真正能够防备这个家所带来的违缘,最好的良药就是戒律。所以佛讲,末法众生以戒为师。以戒为师才能叫我们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为师,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罗道。

佛法是中道义,所以说佛法是以戒为它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盖什么楼也是盖不成的,只是说说而已。所以说在家修行要严持戒律,一不小心,就堕入了这个违缘里,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心里有准备。

第三个,在家修行,要转化在家的概念。刚才我讲了,要有出离心。比如说我有丈夫,或有妻子、有子女、有父母,怎么办?

我们可以看维摩诘居士讲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识,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众生。实际上维摩诘居士也是在家进行“出家”修行,也是这样。

我们有的人就错误地理解了——何况维摩诘居士又是古佛再来。虽然维摩诘居士以在家相来度化在家的居士这一部分,同时他也是在说明,让我们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脱离这个家庭。

在不能脱离的情况下,一定把家庭变成道场,转变人和人的关系。不要说这个是你的妻子、这个是你的丈夫……那就没法修了;都变成道友,这样我们修行就很容易得利。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在家修行一定要护持三宝。

如果不护持三宝,你就失去老师,不管你在哪修,你都不会有老师的。一定要护持三宝,护持三宝就是护持你,也是护持你将来这个成佛的因缘。在家修行还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说这几点。

第五,在家居士学佛,在家居士更得守戒

为什么在家居士更得守戒呢?因为在家居士违缘特别多,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还有事业、邻居、朋友……很多的事都影响你的修行,也就很难修行。所以在家居士首先应该把戒律抓住。如果你戒律抓不住,就别谈修行。在家居士首先应该守三皈五戒。

————什么叫三皈?那就是我们回家了。

人有一个真正的父母,那就是佛菩萨。这个父母在哪儿?怎么找到佛菩萨?首先就应该三皈,三皈就能找到真正养你的、生你的、永远跟着你的父母,永远不离开你的父母。

通过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就找到了。这个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一个道理,又是很深的、很秘密的一个道理。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成佛有余了,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很难成就的。佛法和外道首先区别于这一个,外道没有三皈依。

有的世间人虽然做得很好,在世间也能帮助人,也修桥补路,甚至能做很多善事,但是终归他不能成为佛子。因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三皈依。

三皈依就是我们的根本,你抓住了三皈依就抓住你的生命,抓住你不生不死的那个命,将来你就能成佛。要没有这条,你别想成佛。

所以三皈依对我们来讲,比生命还重要,我们应该尽未来际三皈依的。

————另外就是五戒。学佛首先从五戒开始,它既是做人的基础,又是成佛的基础。这个五戒包括什么呢?杀、盗、淫、妄、酒。

☞ 不杀生

首先就是杀生。一切众生都不能杀,包括虫子、蚂蚁、苍蝇、蚊子、老鼠,这些在世间被你认为是四害的东西也不能杀,什么东西也不能杀。

包括它的肉你也不能吃,包括做的素食带有它的形象也不能吃,你吃都有果报。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既然是我们前生父母,我们怎么可以杀?既然是未来诸佛,我们怎么可以杀?是不是?你杀它就不能成佛了,所以我们不能杀生。

不管什么方式的杀,不管你是用枪、用炮,还是用文字、咒杀(念咒去杀)、嗔恨的去杀,这都不允许,一切杀生都应该避免的。

我们如果不杀生,我们才能做为人,才能远离六道轮回。

☞ 不偷盗

第二个是“盗”,这个盗戒更主要了,就是一切财物都不能盗,包括那个贼物你也不能盗。

比如这个东西被他偷走了,我再偷回来,这不行。被他偷走就归贼了,你不能再去抢或者偷,只能讲理去要,他不给你也没办法,就属于贼的了。这个已经叫做“贼物”了,所以说我们不能再去偷。

包括现在有很多下岗的,有些人要离开单位了,有的就说:厂长把机器都扛家里去了,那我们拿个螺丝钉行不行?那也不行。他是他、你是你,我们作为佛子,不管别人如何,我们首先不犯盗,一张纸也别偷。

包括我们坐汽车、坐火车,别图便宜,一看这儿没把门的,我们就溜进去了,也不买票就下车,那都不行,那都犯盗的。你盗五块钱就不通忏悔了,就犯重罪了。

所以一切财物都不能盗,包括别人家的东西,包括地头,种地占人一条、半条垄,这事儿都不能干,这事儿都要注意。一切财物我们都不能盗,而且我们要把一切都布施给别人。

这个盗戒也很重要,特别我们大部分是女居士,到市场上买菜去了,跟人讲价钱,讲完价钱了,还要看秤的高低。最后交完钱临走了,还得拿人两根——拿两根就犯盗,这不行,是不是?

你手里戴个大念珠,人家一看:“你说这学佛的咋这样啊?我本来这菜就卖不出去,她挑挑拣拣都给扒拉坏了,临走又拿我两根。”这就叫人笑话我们,我们不应该这么做。

另外,你盗来以后,虽然占了便宜,你买一斤东西变成一斤半。但是你这一斤半是毒药,回去谁吃谁中毒,你孩子吃、老人吃,你的丈夫吃、你的亲人吃,任何人吃都会成为毒药的,因为它不清净。这也是很重要的。

说不那样,我们不就吃亏了吗?我也不挑也不看,也不讲价钱。买一斤他给你半斤,但你那半斤顶十斤用。虽然你买一斤给你半斤,但是这半斤的菜,每一根菜都等于一付良药,谁吃治谁病,那是无价之宝。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宝贝,不要去贪人便宜,不要盗,这样的话给佛增光。另外也通过这个来修我们的心。

所以买菜也好、买什么也好,我们要把好的让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比如说买菜,一看这个白菜净是蜜虫,“我不要了”——你得要,因为有蜜虫买回来干嘛?好放生,是不是?这都很重要的。

有些细节我们都得一点点儿的研究,成佛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守住戒律。你守住戒律就很快地成就,你不守戒律想成佛那是没门的,是不是?这个是盗戒。

☞ 不邪淫

还有一个淫邪戒。在家居士主要是不要邪淫,除了正常的夫妻之外就不允许有了。

特别是现在看黄色录像、黄色书,说黄色的语言,这都不应该的。还有跑进舞厅,进什么……我也不懂那些事,我也说不上来。

现在花样太多了,我也不懂,这都不应该的。真正的菩萨是断淫的,是像出家人一样,再也没有这种淫邪,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在家菩萨戒只是个方便,将来也得断,淫邪不断永远不能成佛道的,这个很重要。

如果你想往生西方极乐,将来也得想法断,虽然现在在家居士断邪淫,那只是打基础,将来你想成佛道,这个淫欲心也得断。因为我们将来生得高低,都是根据淫欲心的大小来决定的。

这个人,就是淫欲心占一半,纯想占一半,横为畜生立为人。如果是百分之七十的淫欲心,就堕落水族里。如果是百分之九十的淫欲心,到地狱里。

根据淫欲心的大小来决定你的沉浮。比如说剩百分之四十、三十的淫欲心生天,往天上生,淫欲心越少生得越高。

佛是全部断淫欲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应该远离这个淫邪,这个要注意。

☞ 不妄语

再一个,这个“妄”,简单讲一下妄语。在末法时期人最容易犯妄语。

别人早上问你:“你吃饭没有?”本来没吃,张口就说吃了,怕让你上他们家去,就告诉人吃了。这个妄语已经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公害。

说“不妄语不能成功、不能办事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真正办事情,一个事的成功它不在于你的语言,你说的再好听,它该不成功也不成功。成功不成功就看你有没有那个福报因缘。

你看刚才我们上那个村庄乞食,叫西付店哪?那(居士)谁给我找得挺好,地方也联系好了,本来想在那(一块田地里)过斋,那个书记还是村长过来:“不行,你们不能在那儿!”你说居士也跟他说好话了,那也不行。

你看后来过斋的这块(广场),也没跟我“说好话”,非让我们上这来不可——它就是个因缘,它不在于语言。

你不要以为妄语能办成事情,真正办事情是在于老实、诚实,在于你的福报因缘。所以妄语没有意义,妄语会把事情办得反而不真实了。

有一个妄语业,就有很多的、一百个妄想,有这么多的妄想就会产生很大的因果。所以我们应该要远离妄语,包括一切的妄语都要远离。

有的人卖服装,本来是十块钱进的,他说要一千,然后互相讲价钱,三百块钱就卖了。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也不知道,我就瞎猜,好像是有这么回事。

就是因为这个妄语把人骗了,但是你这头骗了人家,回头人家就上你家骗你去,你挣人三百可能失去三千,什么事情都有因果。所以大家要说老实话。

佛说:佛是不妄语者、真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佛就是不妄语者。我们应该跟佛学,这个也很重要,所以大家说话要诚实。

但是有些话,比如说人家问:“你们家里钱放哪?”你不能说我们钱放在哪儿,是不是?这时你可以不讲,可以不告诉他,但不能妄语。这个也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事情。

☞ 不饮酒

还有一个“酒”,酒不能喝。虽然它是遮罪,但酒业可以导致很多其他的业力都犯。

比如说有个人因为喝酒——他喝水误把酒给喝了,喝了他就发酒疯了,偷邻居的鸡吃,犯了盗戒和杀戒。

邻居的女人来找他,他又犯了淫邪。官府问他的时候他又撒谎,又犯了妄语戒。

淫、杀、盗、妄、酒他全都犯了,这五戒因酒全都犯了,所以我们应该远离酒,不应该喝酒。包括抽烟,这都是不应该的。

我简单就这么说一下,因为这个杀、盗、淫、妄、酒,还有很细致的怎么去做,怎么去忏悔,怎么来得到这个五戒。

你有了五戒,才会有八戒、十戒,还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8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