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因乘果乘(一乘因果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03139

藏传佛教的特点和精髓是甚么

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相对于汉传佛教的“因乘”倾向,藏传佛教比较倾向于“果乘”的净观,重视三轮体空的实践。也被称为“金刚乘”。

那么果乘和净观就是藏传佛教比较显著的特点。当然,还有很多方便的法门,这也是被称为“密宗”的原因。不过相比较来说,果乘和净观的见地是更重要的。

不过要清楚,像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一样。大乘也是金刚乘的基础。其中并没有哪个优于哪个的说法。只不过从小乘、大乘直到金刚乘,方便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

以上的观点,来源于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佛教丛书。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完全来自于仁波切的教导;如果以上表述有任何问题,那完全是由于我的愚昧造成的。

密宗为什么叫金刚乘,你必须要知道的

“金刚”一词,在佛教中经常出现,譬如金刚杵、金刚手、金刚经、金刚持、金刚乘等。“金刚”是世间最为坚固、可毁坏一切而不为他物摧毁之物,因此,佛教以金刚象征坚固、不可分等意义。

从总体来说,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在大乘中,又分为显教波罗蜜多乘和密教金刚乘。金刚乘教法是对小乘及显教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及深化,在小乘及显教理论中没有说透的观点,在金刚乘中得到了弥补性的完善。对于真正了解显密佛法者来说,都会承认这个事实。如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宗喀巴更认为金刚乘教法甚至比佛陀都来得珍贵。

金刚乘由于具备众多快速成佛方法,因此被称为“方便乘”;直接以佛陀果位要素进行修持,因此又被称为“果乘”;在密续中说,由于智慧超胜、方便众多等众多原因,金刚乘是佛法中最殊胜的教法。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为因乘和果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索达吉堪布

佛教说的“因相乘”是什么意思?

因:是指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相:是指相貌,景象。

因相乘:是指人生活在果里,随着起心动念而去行动,对事物做出的改造过程叫做因相。即心念与行为历程。

因相乘,如鞭炮一般,心动念为导火索,从导火索点燃到鞭炮飞上天这是相,即心念与行动如影随形,就是因相乘。

鞭炮的爆炸,称为果。

人的行为状态是过去式,与鞭炮相反。

鞭炮是先点燃—飞升—爆炸。

而人的因果理论顺序为:

结果—起心—行动。

而人的实际因果顺序为:

起心—行动—结果。

也就是说:理论上是先知道结果。

而现实是:事后才知道结果。

这理论就是先觉,不为而知。

而事后而知,后知后觉,普通大众。

当人掌握了事物发展的理论,则一切行为都是过去式,结果早已经知道了。而所经过的过程也已经能知道。

所以说五蕴皆空。大家的行为都是过去式,结果是现在进行时。

问:即身成佛的虹光身怎么修啊?

虹光身成就意思就是说在过去以前,知道自己要走啦,就交待弟子们或是朋友们,在一个他的关房,闭起来一个礼拜到十天,然后再打开,这中间不要打开。大概一个礼拜或十天之后打开,人已经化光走,只剩下衣服,一点点指甲跟头发,这叫作虹光身rainbow body realization。rainbow body 就是好像彩虹一样,化光走。还有一种成就,比虹光身成就更高,就是在很多弟子的面前,宣布我要走啦,就这样在大家的面前就慢慢、慢慢化光走掉了。那个叫大迁转。

为你普及一下

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小乘不承认大乘,大乘不承认金刚乘这是根器使然。

————————

今人最是神往虹化,实不知虹化实是不得以,对比祖师禅而言,已落下乘。因修彻却难以彻悟,不得以转而通过修光来深入,因根器稍差者见法身时,不稳,不彻,于色身表现为极细脉仍未彻底清净,仍有极细微习气纠缠。乃借外光激发体内之明光,来消极细微习气也,是以大圆满行者常于临终显现虹身。而心之清净体为万物之本,若为最上上根器者,一切妙用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万法具足!!若彻见清净之体,则于此体内同显一切光明妙用,何需另行修光??!!是以,若得虹身,自能说明已证得非常高之境界,然而,于方便而言,虹身不过不得以之副产品而已。

由于禅宗为防后学迷恋神通方便,是以禅宗大德绝少提神通,若显神通,多为帮助弟子开悟用。我们而今只能依稀于禅宗公案的蛛丝马迹里略为领略禅宗大德神通之妙。比如我上个帖子里面特别提到师彦禅师,有几家信众邀禅师同一日到家用斋,禅师同时出现在几户人的家里。这样的神通就非得大圆满之大迁转身者不能行之。实际上,且不说禅宗,在几部《高僧传》里,记录了大量的高僧,很多不是禅宗的行者,只是一般的大乘行者,显现了大量的神通,真是光怪陆离,都绝不在大圆满的神通之下。

大圆满法本中提到的神通只不过是修行大圆满境界的证量,即若显现此等神通变化,即已得大圆满之最高境界。是则,并非非要在臭皮囊上显现此等神通才能证明已得佛法最高成就。已得最高成就者,显不可显皆可,依因缘而定。比如禅宗文喜禅师圆寂多年后,被贼兵冒犯打开舍利塔,发现禅师身体如生,须发,指甲都一直在长。又比如禅宗初祖达摩只履西归,何等境界!!再说大圆满的这些证量其他派别都有人证到,非大圆满之特有。佛法无别,殊途同归。

是以密宗最爱言神通,因为大体上,藏地人之根器稍不及汉人,然甚是虔诚老实,故神通能令藏人起信虔诚故。而汉地本有老子清净无为之法于前,多言神通反不合时宜,又汉人之根器最是上乘,则无需神通之末节以为化导。达摩大师分别在藏地,汉地传法,而最终住于汉地传法,后花开遍地,岂容怀疑!!故知达摩大师之师授记中土有大乘气象,为他方所不能企及,此真实语也!!是以,神通之显,常由因缘而显。

是以,谈神通妙用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能迷方便而失根本。实际上,现在的藏地密宗弟子必然大部分要吃这个亏,无法证到最高境界。

是以,我曾经提过,而今学习禅宗教法的人当学大圆满之脱噶,而修大圆满法的人当看禅宗公案。当然这个设想只是我的一相情愿,会这么作的可能性不大。

我几次说过,我在少年的时候很是神往密宗之方便,但是最近学习禅宗后,密宗之诸多方便,诸多神秘就自然能找到根本,不会去执迷没有必要的一些地方。而实际上,密宗的典籍我只大约读过几部法本罢了,并未深学,然学习禅宗后,再看密宗之法要即大体了然。

所以,佛法大海是非常浩瀚的,一定要懂得理解佛法之根本,概要,一定要懂得分析自己,选择自己所需之法来下工夫,很多佛法根本不需要去多花时间,略为知道即可,很多佛法纵然不知道又何妨。佛法并非考验谁知道的知识多,而是要看谁能由学习而得佛法之根本,由根本而悟佛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9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