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存在的价值(佛教的核心价值)

佛教存在有何意义
佛教主要的目的是教人如何脱离生、老、病、死的困扰,让人们获得圆满智慧。如果要说释迦牟尼佛也没有长生不老,怎么教人脱离死的困扰?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在这里有限的字数下很难说明白,只能靠您自学了。
1、万物本平等,需要宣扬?
事大家都知道,但该吃肉的肉,该杀生的杀生。能不宣扬么?家长从孩子刚上学就让孩子好好学习,实际上说第一遍就知道了,但为什么要一直说?还不是孩子没有做到。
2、将军为国家效力,毫无顾忌厮杀敌士兵,有错?
杀敌士兵无错,毫无顾忌就有错了。要能不杀则不杀,只可不得矣而杀之。看了4、的回答会明白些。
3、杀人如麻,杀人跟捏蚂蚁差不多,求解?
我们并不是麦克阿瑟,如果杀的是你我,你还会认为是对的么?你即然说了万物本就平等,为什么他可杀你我,而你我却不能杀他?这即说明平等需要宣扬,也说明了杀人不对。
4、肚子里消化的白菜、青菜也是生灵?
你问的还不够好,有人这样问:佛说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为什么还要喝水,这不是杀生么?
印光法师在文钞中有如下开示:譬如有人生长於圊厕之中,每念圊厕之饮食,实为最胜最美。而彼处有大富长者,恐其人未曾享过此之美味,因折柬相邀入彼厕中赴宴。长者骂曰,汝真不知羞耻之人。汝通身在粪坑裏,日以粪为衣食,何敢邀我入汝住处。粪坑中人闻之,生大瞋恚,而骂曰,汝这粪坑子,何敢骂我日食粪秽乎。汝肚子裡边,屎尿充满,背到这粪桶,还要讲清净。蚊蚋蚤虱在汝头上身上屙屎屙尿,汝完全是一个粪坑子,何敢骂人。又汝所食之米及水,皆有虫屙屎屙尿其中。汝不是吃屎吃尿的人,何敢骂我为吃屎吃尿乎。此长者虽洁净。然粪坑中人所责备者,均皆不免,为且依做得到者,讲乾净,为便粪坑中人所說,而往彼赴宴乎。此既只能按做得到者而做,何得又以做不到者而责人乎。
佛教传了几千年,学佛之人无数,学佛人之中不乏才智之士。比如戚继光、林则徐这些武将;苏东坡这样的才子;武则天、雍正这些帝王。这些人论见识远在我辈之上,难道他们都被骗了?而佛一生行乞,讲经四十九年。你见过这样无所求的骗子么?
细想想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是基于道听途说,还是学习了佛经之后呢?如果佛经都没看过,只是凭听说和想像怎么可以如此武断呢?
你如果说我不想了解他,那么就请放弃自己批评的权利。一个对你不了解的人如果错误的批评了你,你会怎么想?如果他对你的批评很多人相信了怎么办?做事要以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不是都明白么,一定要做到呀。
佛教的意义?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独立存在。否则将不存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由两方面论证之:(一)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十乃相对待而言,一为十之基数,十由十个一构成,无一即无十,既得成十,故知‘一即十’。同理可证成‘十即一’。(二)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十中各个一之自体,即是第一个一,由此而言,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谓‘十即是一’。同理,视十为自体,一为构成十之因素,自体亦是性空,故称‘一即是十’。由此说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皆为相即之关系。故一尘之中,即与一切佛土相即;一念之中,亦与无量之时间相即。华严宗运用此种认识方法于佛教理论与实践,或将佛教全部义理与实践视为一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或于能生万有之一心称为‘一’,而所生之万有则称之为‘多’。〔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摩诃止观卷五上、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下〕
佛教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单独的独立,世间万物皆是相互依存!是一个整体!
以前看到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会心生不屑,认为这些人是社会的渣滓,不该生存于世,其实,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给了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引起警觉,我们不该像他们那样唯利是图,破坏和平,他们的价值就是用他们的悲剧给我们警告,让我们分清是非!珍爱自己的人身!让我们不断提高完善我们自己的品质境界!
一个人,有父母兄弟,姊妹亲朋,我们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帮亲人做一点家务,分担一点痛苦,给他们一份关怀,让他们感到一份温暖,这都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尽我们的责任,儿女尽孝道,父母尽责任,丈夫妻子互相照料,互相关怀,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的工作,我们出门买一样东西,哪怕是给别人付一角钱,积少成多,让别人有了生存的资本,都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每个人为了自己生存,付出劳动,付出智慧,在自己得到利益的时候,也为别人创造利益,为社会创造了利益!大家互惠互利,才构成了社会的繁荣,社会的人间百态!社会的多姿多彩!
也许会有人说,有一样人活着没价值,那就是那些没有劳动能力,连自己生存都需要别人照顾,没有思想意识有智障,也不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的人,他们活着是社会的负担,其实,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示现,让我们知道我们能健康的活着就是幸福,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奉献爱心,修集福报的机会,没有一个人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情众生也好,无情众生也好,相互依存,才有了生态的平衡!大家互相为彼此提供着生存的空间!所以,不要感叹,不要悲伤,无论平凡也好,伟大也好,都应该感到骄傲,任何一个人都有生存的价值!
为你有生存的价值而感到欣喜吧!看那些花草,有无人关注它们,只要它们活着,它们就努力地展示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傲放!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更应该积极向上,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因为我们有生命,就让我们为自己美丽一次!努力开放一次!为我们的存在绽放一次吧!
当今社会佛学的价值?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与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与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一间小学和一所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一所小学和进一间大学,所学与所得的又怎会相同?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 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 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那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祗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著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国父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一)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的答覆。(二)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三)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覆。(四)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以搁置。(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与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如何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祗是尽到了他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还在读书求学,因此算是学生,是后知后觉的众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诸位也可以学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在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地,可以为人师表,继续地为教育下一代而尽力献身。
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青年朋友们呀!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导师吗?
第六 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自存,必须要靠耶稣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因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时人就是到神那儿,也永远不能同神平等;他是主,你是仆,人与神永远是相互的阶级对立。这是多么令人泄气啊!
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张,人活著是为著「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来荣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劳,坏的则不是,人要自己负责),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赐给的,所以成就该归于他的功劳。(不过,失败了就不是上帝的过错。)
佛教就不这么主张,而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著,为‘一切众生’而活著(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地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的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人文主义’的内容请看高中历史第三册一○七~一○八页。)
朋友们,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别人的奴仆、做被别人赶著的羔羊呢?还是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参考资料:林世敏教授编著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五章
佛教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看看您是什么层次的人。佛教的真正意义应该看针对什么人:
1、针对刚刚学佛的人,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针对正在学佛的人,那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3、针对学佛有一定境界的人,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存在有什么意义??
佛教存在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了解人生,让我们可以看明白这个世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认清烦恼痛苦的根源,解决它的方法.,最后究竟的离苦得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9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