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学如何看待真情的离去和离别(佛法说离别)

学佛百科2023-04-0487

如何面对和看待人生中的生死离别?

生离死别 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人的一生不可能无风无浪平平安安的 总是会有点起伏 会有些坎坷 生死离别也不过就是人生百味当中的一种而已 看开了 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了 所谓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一面 如果只是沉浸在生死离别的痛苦之中 则无法升华自己

佛教如何放弃爱情?

佛教教育人学会“放下”,从未教育人学“放弃”。

如何放下狭隘的个人情执?在下倒是有些自己的体会:

人生如梦,无论恶缘善缘,仿佛一定要拧在一起才肯罢休。想施的施,不肯受的不受,恩恩怨怨,没有出期。感情,是我们修道人最难放下的事情之一。我认为这个东西属于心识,自己认为实有,其实是一种幻觉,我对感情下的定义就象时间和空间一样都是人的意识心反应,不是本有的东西,有缘起,就有缘灭。无量劫来,作过我们父母夫妻的众生好比恒河沙,然而我们有几人能够记起?也许我的知见是错的,但却是真实。我向往一种如同清泉小溪水一样的感觉,彼此只有关怀与责任而没有痴迷的缠缚,那是一种默契,一种心心相印。不是我爱你爱得不浓烈,而是我不想让你变得更痛苦。人生本来无常,这已经是一种痛苦,我们又何必再增加一个呢。

愿读我的人能够理解,看着只是看着,你美丽的眼神;听着只是听着,你温柔的声音;感觉只是感觉,你起伏的心灵;我的心里不再多一份遐想。我不再去想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将来去哪里也是由现在所决定。既然生命存在于呼吸间,我只有感知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实实在在。爱了就是爱了,恨了就是恨了,这个并不重要,甚至这个躯壳都是无所谓的东西,不感觉养一个臭皮囊没有意思么?好像心识的东西也是真的,有时候还会自欺欺人似地说些如理作意的话,存有一个意识心想修一个什么东西又走了弯路。无修无得无证的状态也是只有大福报的人才会有,没有扎实的根基,就别想什么高楼大厦。我是焦芽败种一个,几乎概念的东西全是误人的,当你越来越清朗的时候,能表现出的仿佛只是一种无语的精神,此时此刻所谓心识感情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缘起的载体。看到人们和曾经的自己抱着这个以为实有的空壳苦啊笑啊,发出无限的感慨,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呢。时代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充分将人的六根演绎发挥到了极致。所谓的艺术有多少是在唤醒人性的回归,还是在蛊惑人性欲望的膨胀,更进一步说,又有多少人能觉悟到自己心灵的回归呢。

看破是因,放下是果,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增进我们智慧的不二法门。我常说的一句话:感情没有错,执着缺少因缘的感情是错误的,因为已经不在看自己内心的相续,而在偏执心求法攀缘。这个缘分该不该属于你,问问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了。一个缘分的成就,是共同促进的结果,绝对不是苛求,更不是勉强。

我是过来人,在这里说句心里话,感情的挫折,就象生活中的尘沙,等你吹去了它,你会发现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依然还在那里。

出家人不可以结婚,至于吃肉与否,一般汉传吃斋,藏传和南传可以吃三净肉。汉传的吃素不是戒律,而是当年梁武帝下诏约定成俗的。不放下爱情如何出家?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很多出家人已经将个人狭隘之爱化为众生同体大悲之爱。人生尚且在呼吸间,更何况爱情呢?出家也不是强求,非大丈夫不能行其事。

在家居士如果受持五戒之一不邪淫戒,除了夫妻之间外是不可以与任何众生发生性关系的,即便是正常夫妻。按照律仪所说,邪淫者,乃指非时非处非地(具体细节可以在网络搜索看到)。而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是绝对禁止行淫的。佛教修行一般从身语意三方面层层深入,可见严持戒律者,即便是自己产生了邪念而没有做,这也是犯戒,当即可省悟忏悔改过。如果等到邪念堆积成气候,也就难以控制了,就好比勒住一批烈马,当然是在马刚起步的时候最容易了。

佛法不坏世间法,只是对世间法的升华和超越,从而趋向无我的涅盘。所以说佛教并非泯灭人性,而是对人性的升华和超越,如果佛法仅仅停留在世俗谛的人性中打转儿,试问如何出离流转的轮回(生灭心)?然而排除往昔所缘的种子影响,从次第上说,先做好人,之后才有做神仙的可能(内心有所住的善,存有善相),更之后才有做神仙解脱的可能(内心无所住的善,对善不贪不离)。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若非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佛法主张放下好像是贬义,这多出自误解使然,倒不如说佛教是出离人性或超越人性更能体现佛法的本意。也就是说学佛是不仅仅满足于做人,也不会满足于做神,我们不满足不等于我们没有做好或者说没有能力做好,而是我们有更高的解脱追求,在下理解这才是佛教的真谛。

无论是爱还是情,总是在生灭法中,自然也是诸行无常的结果。无我的慈悲才是对大爱的真正升华,暂且不论一般人能否真正做到,但是这种心灵的追求不可否认是超越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也可以感性的理解成佛心不是没有爱,而是“佛心大爱、无我之爱”。之所以有这种超越,是因为我们不仅仅满足一般人伦的有相之爱。

如何将生灭有相之爱导入寂灭的无相慈悲呢?只有佛法告诉了人类此时的解脱之路。------有限归无限,有住归无住;往来平常事,未曾有生灭。

佛家对于阴错阳差在一起很美好,且后又因各种因缘把始终又真情真爱的夫妻分开了的婚姻如何看待?真的也是

姻缘本是缘聚缘散,既然阴差阳错这么能聚合,在一起就是千年修得共枕之福,或是长久或是短暂,或是美满或是不满,无非是一段风雨同舟的人生之旅,总有分别的一刻,各自寻找自己的归路。即便是百年好合,最终都是阴阳两隔,注定分手。

佛学怎么看待失恋这种事?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的三年,佛教横空出世。一个从未有人涉足过的领域,一个延绵千年拥有亿万信徒的的宗教,一个容纳百川的精神体系,一个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心,关于爱,关于寄托的世界。

佛教不是华丽的寺庙,也不是善男信女的虔诚香火。至少在我看来,它只是一种华丽的放弃感和填充感。

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我是谁?

这是一切哲学的起点和终点。

没有什么西方诸佛,没有什么莲花极乐。懂佛的人都说,佛在心中。

经卷说佛主无求,这其实是误解了佛的本质。如果佛学求的是无求,那求本身,已经是一种欲望。想要通过想得到去获得不想得到,本身就极度矛盾。

佛学是一门释放之学。所谓脱离苦海,是要人们化解心中的喜怒哀乐,用无欲的理念排挤掉思维中的一切,净化心灵。需要强调的是,并非单纯的混沌就能达到佛的高度,否则婴儿或者白痴就是佛家的典范了。佛,是要求在经历世事之后,用逻辑的思维去区分自身和外界,然后不断扩张自我,挤压外界的杂念。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并非一种傲慢,而是一种在自我意识领域对外界影响的强力扩张。

佛学是一种自我探究之学。这是佛家最本质的地方。正如前面说过一切哲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我是谁。佛家也不例外,最终还是围绕着“我”,探讨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唯一能了解和控制的就是自己,在接触了世界之后,开始容纳爱,容纳恨,容纳欲望。在佛家看来,除了在这过程中所得到的逻辑和理性之外,其余的应该摒除。佛因此而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释迦牟尼。但是,毕竟思索一套哲学是需要耗费极大心力的事情。只有排除所有的物质因素才能完全进入精神领域。人可以不考虑物质,但绝对无法脱离物质,至少不能饿着独自思索人生。问题在于,当你拥有足够的物质让你可以肆无忌惮思考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忘记它们。绝对的思考需要绝对的财富支撑,释迦牟尼贵为王子,所以他做到了。

既然很难建立自己的信仰体系,人的精神又不能无所寄托,很自然会依附别人的宗教,于是才有了信徒。

佛家的西方极乐,报应循环,其实只是一种吸引教徒的技术操作。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极高的思维层次看待精神。佛教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成为了一个世俗的运转机器,提供给下层信徒类似麻醉的幻想,获得物质支持,并从由此而来的大量信徒中找到真正的继承人。

佛,需要的不是拜祭,是参悟;不是忘记,是排挤。

当你相信佛的时候,不要祈祷什么,不要追求什么。如果你向佛主要求,你其实是背离了他。发掘只属于自己的内心,情爱是身外的,仇恨是身外的。如果你现在被困在里面,可以选择去参悟禅意,坐着不动,仔细想,也许开始会想哭,然后,你会笑的。

(本来想写关于佛学的东西,开始也是这么写下去的。但是不小心看了这个吧的一点东西,于是笔锋一转,希望大家有所裨益吧)

佛学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9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