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六大外道(印度六大外道有哪些)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原文注释是什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华智仁波切 著。索达吉 堪布 译。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大圆满龙钦宁提是集广大班智达派《龙钦七宝藏》及甚深古萨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于一体、即生可获得金刚持果位之甚深正法。此《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不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胜窍诀要点。因此,诸欲解脱者必须实修。尤其是当今时代许多人不经过前行修炼,却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圆满等正行法,以致正法与补特迦罗背道而驰。所以,诸位首先唯一实修此前行至为重要。
原文为:
华智仁波切著
堪布索达吉译
敬礼一切三根本!(译礼)
顶礼一切具无缘大悲之至尊上师!
如来密意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人中成善缘,
循胜士迹究竟二利者,顶礼一切三传承上师。
法性界中证法身密意,光明界中见报身刹土,
所化前现化身行利众,顶礼遍智法王龙钦巴。
明智照见一切所知性,大悲光明现于所化界,
开显深道顶乘教法者,顶礼持明无畏洲师尊。
观音自在显现上师相,说法结缘令入解脱道,
随机调化事业无边者,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尊。
圆满教法遍知传承论,窍诀精要即生成佛法,
正道前行内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径往生法。
显而易懂义深极希有,无等上师无谬之口传,
自心如何定解此宣说,愿师本尊加持吾相续。
此大圆满龙钦宁提内外前行,依照无等殊胜上师之口传而记录。
全文分二:闻法方式,所讲之法。(为清晰了然,此处科判稍作改动)
闻法方式分二:发心,行为。
发心分二: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十八师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印度古代有一切智、神通、韦陀等三类之六师外道,总称十八师外道;此十八师正值佛世。即:(一)一切智六师,指尼干子等六人,见邪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系由思慧而产生者。一般所说之六师外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阇耶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即为此类外道。(二)神通六师,指须跋陀等六人,得世间禅定,而发五神通,系由修慧而产生者。(三)韦陀六师,又称文字外道,指阿兰迦兰等六人,能诵四韦陀十八经,系由闻慧而产生者。以上系注维摩诘经卷三所说。〔摩诃止观卷十上、百论疏卷上之中、四教义卷二〕 p357
佛教通史·通史概述002.沙门领袖和六师外道
我们简述一下六师外道,着重找其中的四个谈。
印度哲学跟中国哲学有一特别大的区别,就是印度哲学非常关心本体论。中国哲学其实不太关注个人,它关注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说,说印度哲学它是哲学的分支,但是中国哲学在同一时代应该是社会学的分支。
印度的六师外道,最有影响的第一个叫顺世论。顺世论是什么呢?是印度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他很关注世界的起源,因为任何一个宗教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世界起源的问题。这个顺世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四大构成的。哪四大呢?叫地水火风,就是四大元素。
所有事物都是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人呢,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就这个观念在现在看就非常的先进了。他说人的意识也是四大和合,人死之后四大分散。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呢,顺世论就不承认有来世——死了就死了,没有来世那就没有业报,那也没有天堂和地狱。顺世论我们又叫感觉派,就说他只相信自己的认识与感觉。他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认为人只能在现实世界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六师外道的第二个,到今天在印度还有很多,就是耆那教。它的创始人叫大雄。这个大雄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教法跟佛教非常相近,有的时候你都搞不清楚它们是不是两个宗教,它们只是在细节上有变化。但是耆那教后来没有发展到佛教那么宏大,它的教义自始至终都比较.......就比较延续。
耆那教的创始人跟释迦摩尼一样,他也是个王族,他出生在吠舍离王族,就是说他这个王族比佛陀那个王族还要大,是一个著名的大城——吠舍离。他二十八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就是他出家的时候是有刺激的,就二十八岁那年他父母双亡了,他受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出家做了沙门,专修苦行——就是专门虐待自己。
他跟佛陀一样,他也是坐在一棵树下悟道的,他在娑罗树下悟道。但是他传教的时间比释迦短,释迦传教是45年,他传教是30年。
他对宗教的一大贡献是他开创了一种教团制。就是创建了耆那教的教团,后来佛陀也借用了他这种模式,就是教团制。我们知道佛陀的第一个教团是什么呢?就是著名的五百罗汉,这五百罗汉就是佛陀的教团。
佛教里说的九十六种外道,具体指哪九十六种?经典来源来自哪里?
九十六种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也称六师外道。
六师指的是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师。
六师各有十五名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其余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共九十六种,所以称96种外道。
经典出处,不是集中在一部经典中。
佛云当时有哪些外道、异教?
外道就是古印度的外道,古印度外道的种类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但一般都以“六师外道”为代表。 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梨子、删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师。六师各有十五名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其余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共九十六种。所谓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数论派、胜论派、离系派、兽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总计为九十五种。 印度还有六种苦行外道,专以苦行而希求未来的乐果。即:一、自饿外道,断食而忍受饥饿;二、投渊外道,潜入寒冷深渊,忍受冻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热,甘受热恼;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于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学习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和苯教的见解根本不一样的。 现在许多虔诚的佛教徒不懂得什么是“外道”,只要一听说“苯教”二字,就攻击对方是外道。对苯教的修炼有偏见。其实,真正修行的人,离不开外道,第一,因为内外本来就是一;第二,佛在《大涅槃经》中说:“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其实,内道和外道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我们每一个修行者时时刻刻都处在外道中,正是在外道中修心才是内道。内和外本来就是一不是二。执着内外分别才是外道,因为,执着和内外分别就是魔道,无执着和无内外分别就是佛法。 现在大名鼎鼎的很多法师、上师、活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汉地,假装怕苯教,说苯教的法力很厉害,苯教念咒杀人等的话题来吓唬信徒,诽谤苯教,排斥苯教,以前释迦佛陀从没说过排斥外道信徒,更没有怕过外道,或者躲避及远离外道,而且进入外道的团体,用慈悲心来教育他们,归纳内道,做自己的弟子,在释迦佛陀千万弟子中,大多数是从外道转投佛陀座下,如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都是外道,这是佛教徒学习的地方,那么,为什么,现在自称的高僧们,排斥其它宗教和苯教以外,还怕苯教,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而是外道的行为。如果苯教真是外道的话,应该慈悲心来就度他们,干吗远离呢?苯教的教法确实厉害,因为苯教的教义没有改变过的,是古老佛法的原本,但苯教念咒杀生这些说法是无证据,无记载的,只是诽谤苯教的一句骗局。 攻击他人,破坏民族团结,诽谤他人,破坏佛教团体,排斥教派,毁灭佛法,诬蔑他人,伤害众生的思想和行为才是外道。 总的来说佛教以外的宗教,就叫外道。“外道”两个字,并没有侮辱、轻视的意思,只是表达有内外的不同。佛法叫做内道,内道以外的道叫做外道,只是名称的称呼而已。外道和内道之分和除恶行善、禅定修行没有关系,因为基督教也有除恶行善,而且救济人类的慈善的人很多;另外,婆罗门教徒,他们修苦行、修禅定,禅定有的修得非常好,非常有定力,四禅八定功夫的人很多,外道的修行也是很感人的,境界也很高。 所以这里讲的外道和内道之分与解脱有关系,佛法讲的解脱,不是厌离了人间的苦难,到天国去享福,或者是到某一个地方去永远的安乐,而是超越三界的束缚,超越生死轮回的。所以苯教的教法也讲超越、讲智慧实相,就是要超越三界的束缚,不再轮回生死!苯教的教法能够解脱,而且快速解脱,既身既生可以解脱的,因为苯教的经典所讲的智慧都是真正能超越三界的智慧,是般若的智慧,就是自然本智,所以苯教不是外道,而是真正的内道。
有一位楼主讲的六十外道印度佛教的六师外道
佛陀时代印度佛教以外之其它学派的六位代表人物。西元前500年左右,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建设大都市的憍萨罗、摩揭陀、阿盘提等诸大国的国民,由于工商业发达而享受富裕的生活,加上有思想上的自由,因此自由思想家辈出,竞发议论,提倡否定吠陀权威的新兴宗教。原始佛教圣典将这些学说整理归纳为六十二见,并更进一步将其中最有力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
所谓外道(ti^rthika或ti^rthaka),原是指印度佛教以外其它学派的教说,后世教徒也将这个语词当作贬称,而意指邪说与异端说。所谓六师,所指即下列六人︰
(1)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2)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3)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印度生活派。
(4)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 Gosa^la)︰印度生活派之祖、决定论者。
(5)散惹耶·毗罗梨子(San~jaya Vellat!t!haput-ta)︰印度不可知论派。
(6)尼干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始祖、或然论者。
其后,佛教将此六师的各十五名弟子,加上六师,总称九十六种外道;
又因六师又各分韦陀、一切智、神通三种。因此总称十八师外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0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