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在何处(佛说心在何处)

佛教文化认为的心长在什么地方
不是说心脏在什么地方,你说的大概是愣严经当中的问题,当中说到的心和我们的这个心脏是两码事,他说的是我们的这个行星自信,认识这个东西的一个,标准,其实来说是人要分清楚,两个东西,一个是意识心,一个是清净自性。弄眼睛当中就有一些段落编写了这两者的区别,然后教我们怎么认识自己的自性。在我们的意识里边是有很多烦恼的,这些烦恼,他可以说是有根据无根据的,你可以去研究它,但是我觉得这个研究可能是一个无底洞,也看你的智商吧,赢了研究到什么层次。就不谈了,关键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人的自信,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按照佛法来说,这个字形式存在的,他在哪里,实际上在最开始了,佛祖和阿难尊者的对话当中,就不断的在追问这个问题问的并不是一时心在哪里?这个人的意思当然是在自己的这个脑当中。这个意思,他只是我们的一个妄想而已,叫做全程分别影事。他并不是自信自信,又是另外一个东西,我们要把它相互分开来谈。所以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回到经典当中去研究,而且是深入研究好好研究。
佛教说的心是指身体的那个部位?
所谓心,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有四种心:
1、肉团心。肉团心是身体器官,它虽然是物质的,却是我们精神的依托、思维的依托,所以把它叫做心。
2、缘虑心。遇到种种因缘、种种景象、种种境界,心有所思、有所虑,叫做缘虑心。缘就是对象,虑就是主观思维活动。主客观一经接触,就有思维活动。
3、集起心。就是指八识心王阿赖耶识。集指八识种子,指因。通过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的作用,不断地把所接触的外界的一切信息,反馈到八识田中,就成为种子贮存起来。第八阿赖耶识就是以第七识为桥梁,不断地反馈和输出。反馈进去成为种子,输出出来就成为现行。现行生种子(集),种子生现行(起),这样的心我们称为集起心。
4、真实心。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通过甚深般若的薰习、开发、挖掘,能够产生无穷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
-----佛教中讲的有四种心,禅宗的明心见性,应该是第四种--真实心。
而大部分不学佛的,不理解,就意味佛说的心是第一种,或者第二种,就意味佛说胡话,真实悲哀。
佛偈中,佛祖的心在何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用比喻来说明智悲双运的大乘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如何修心。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要执着在世相上;犹如莲花不着水,就好像莲花一样,虽然在水里,但是一离开水,一滴水珠也没有。经历各种事,虽然经历,但是事情过去了,心就放下了,不惦记他。又好像太阳和月亮天天过来过去,无有挂碍。
该句出自《华严经》。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正是《华严经》,被称为“王中之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是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
参考资料
搜狐.搜狐[引用时间2018-1-14]
《楞严经》“七处征心”,“心”到底在哪
楞严经里,阿难说了七次心在哪里:一、心在身内;二、心在身外;三、心潜在根里;四、心在内外明暗之间;五、心在随所合处;六、心在根尘之中;七、心在无所著处。
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扩展资料: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
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楞严经》
佛教大德开示,心在何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我们的真心。
楞严经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与阿难的对话,问“心”在哪里?往返讨论了七点,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然后佛告诉阿难,心在哪里。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
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
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
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
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他说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明心见性?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东西在作用,就是攀缘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止,就是睡觉时、睡梦中,还是在思想,这个叫攀缘心。一般人错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心”,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只是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但却错了,不是本“心”。要怎么样才对呢?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佛说的这个心是现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生命的本心、本能叫菩提,又叫本体,它所发出的现象是分段的,像电波一样的跳动的。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包括了唯识的识,精是真精神,原来灵明的这一点,就是你那个能够知觉,能够感觉灵灵明明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能生诸缘,这个东西在里面一动,我们思想念头一动,心里一感觉,外面就起作用了。——
如何修正佛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0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