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造了什么价值(创造佛教的人)

谁能告诉我 佛教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
从古自今和尚给社会带来的贡献并不多:
1、从政治上看,收留了不少不法亡命之徒(奸淫掳掠等),教化从善的,但这些人并不是那么好教化的;对政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参与政治运动等、比如国难动乱的时候,几乎每个时期都有武僧出来收租或者其他方式掠夺财物,少数寺院有自己耕种;但教化从善对社会属于积极方面的。
2、经济上看,和平年代庙宇百花齐放,大量的僧人严重拖住了经济发展,四大皆空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创造,并且寺院占据了很多好地方,都是经济文化中心附近,不过也有不少手工艺品,以及参与政治获得不少财富;当然在宗教运动中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从文化上看,有非常多的文学著作,有大量的文物工艺品,由于鄙视自身(臭皮囊)只有少量的医学著作;主张民心向善、服从,社会维稳有积极意义;佛教在中国有两千多年,一直与道教相互学习,至今三教合一,和尚学习了道教的看相、算命、画符、风水以及阴阳历法等出来卖弄,对于老百姓的休养生息是毫无意义的
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与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使人可以过著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说来,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慰藉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与嘉勉。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信仰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与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与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一间小学和一所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一所小学和进一间大学,所学与所得的又怎会相同?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 :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像,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著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婬、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婬——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婬)、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婬,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
(一)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的答复。
(二)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三)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复。
(四)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以搁置。(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与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如何能解答呢?)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他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还在读书求学,因此算是学生,是后知后觉的众生,但只要努力,有一天诸位也可以学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在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地,可以为人师表,继续地为教育下一代而尽力献身。
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青年朋友们呀!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导师吗?
第六 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自救自存,必须要靠耶稣的救赎,才能获得永生,因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时人就是到神那儿,也永远不能同神平等;他是主,你是仆,人与神永远是相互的阶级对立。这是多么令人泄气啊!
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张,人活着是为‘神’而活,人类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来荣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劳,坏的则不是,人要自己负责),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赐给的,所以成就该归于他的功劳。(不过,失败了就不是上帝的过错。)佛教就不这么主张,而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幸福、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不够,还要更加地勤奋不怠,朝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的大革命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 *** ),也早了将近二千年。朋友们,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别人的奴仆、做被别人赶着的羔羊呢?还是做顶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虚,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有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佛教的价值观和核心价值是什么?
佛教的价值观:佛教所观之宇宙万事万物实相,无一不是自己现前一念心性的随缘显现的虚妄相,因果不失。所以,佛教视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一心随缘所现的因缘所生法,如是因得如是果,无不圆满;一切万法,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万物平等不二、自他不二;於一切万事万物,皆不执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
佛教的核心价值:经过「修学佛法」得大智慧,而得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可以解脱「一切无休止的烦恼痛苦,可以成为一个具大智、大慈悲心、大解脱、大自在的「觉悟者」。
人类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因为不能看见「宇宙人生的真相」,错把「一切如梦如幻,非真实的身、心、世界」错误的执著为「真实的」。於是不断的分别我与非我、我的与非我的,更不断的分别好的坏的、顺境逆境、爱的不爱的、苦的乐的,於是执著我要的、或我不要的,於是筹划计谋如何要到手,或如何舍离...等种种烦恼(起惑);於是费劲劳苦的造作种种不好的身、口、意的行为(造业),遭受种种烦恼与痛苦(招苦)。在烦恼痛苦中又「起惑、造业」,於是又「招苦」,如是「惑、业、苦」三道,不断的轮转,不得解脱。这就是我们云云众生的人生相貌。
众生的一切烦恼苦,既是因「惑、业、苦」三道轮转之故,而「惑、业、苦」又是因众生「不明宇宙人生真理实相」之故。所以,学习佛法,得佛法得大智慧,经过觉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後断「惑、业、苦」三道轮转,即可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苦之因;苦因既断,苦果自断也。因为,有因必有果,无因必无果;是「宇宙大自然不变」的「铁律法则」也。「大智慧」的觉悟者,自己既然解脱一切烦恼苦,的大自在,也就会自然会发起「大慈悲心」去帮助别人也觉悟,也得到解脱。
以上供养。感恩。阿弥陀佛!
请问信佛有什么好处??能带来哪些利益价值?
基本上没有实质上的好处,只是心理上的寄托,我们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所创,佛学只是哲学的一种,如果你觉得拜佛能保一世太平那就错了,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有很多和尚和寺庙有时会遭到毁灭,如果真的有佛祖存在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世上的好人也不可能遭厄运,可能你会看到寺庙前面拜佛的人都是富人,就以为拜佛可以保你升官发财,其实这些人是做了官发了财之后,生活安逸了就怕不幸的事情发生,所以就想起了拜佛,而在他们升官发财之前并没有经常去寺庙。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这个国家现在比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要富强一些吗?显然佛祖是不存在的,释迦牟尼是印度人的祖宗,我们中国人却对他顶礼膜拜了上千年,而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炎,其庙宇少之甚少,并且非常冷清,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不为此感到痛心吗?如果真的有神的存在,请拜中国人自己的神,拜你的列祖列宗也可以,如果真的有神,创造你的那位神自然就会保护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0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