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佛的心对一切万物(对佛的感悟句子)

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是什么意思?
“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爱所见皆爱,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简而言之就是心中有爱,眼中的万物万事都是美好的。
心中的印象,所想,对于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存在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要客观判断一件事物,一件物品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的是不带有心中所想去判断,那么如果带有,则会出现“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的情况。
扩展资料
“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这句话的起源来自于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有哲理,无论古今,都是使人受用的故事。
故事的大概内容就是,苏东坡和一个僧人佛印聊天,苏东坡问僧人,他在僧人眼中是什么,僧人答道:“贫道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真身。”对于很多人来说,听到这种赞美当然会回敬一番虚伪的话,哪怕对方很差,但是苏东坡的回答就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了,回答道:“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僧人佛印听到笑道:“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牛屎,所见皆为牛屎。”这让一个大文人苏东坡吃了一个大亏。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里面看出,心里所想跟见到的很大程度是一样的。
佛学说心生一切,那对于宇宙万物,这心创造了万物吗?这心是什么性能!那对于以前古代那些鬼神啊,都是人
不是心创造了万物,心是指万有本质的一种说法,心是无量的,本质是多数,不是单一。
堕于单一,是脑残者的单细胞有神论的范围,因为这个他们才能够理解,对于本质的混沌理论,他们想不通。
本质犹如大海,事物犹如波浪,是本质的运动所产生的共相、集合,说一切唯心造也不算错,但也不能说是对的,因为这个事物只是运动现象,而不是实物实体,最终都会分散,是故实无有一物是真正的创造与实有,皆是虚妄暂有的运动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因缘假合,无神无物。
事物是本质的集合,而本质本来不生不灭,事物只是本质妄动所产生的幻相,故不能长久,必须靠妄动来维持,固体的运动比较密集,肉眼以为它没动,其实本质在不断流转,最终都会分化,生锈,风化,融解等等。
佛心看万物,万物皆清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慧开大师的一首诗偈。佛门“平常心是道”的观念在这首诗偈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慧开大师是佛门子弟,这首诗是其佛心的体现。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万物,万物皆清欢。
这个世界美吗?也许美,也许不美,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春天有病毒肆虐,也有百花鲜艳,夏天有烈日当空,也有凉风习习,秋天有遍地枯黄,也有皎洁皓月,冬天有寒风刺骨,也有银装素裹。
很遗憾,人们看到的总是不美的一面,看到不美使人烦躁,烦躁之后更加看不到美的东西。一眼望去,满是污浊。
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也是缺少一颗能感受到美的心。这就需要人们去提升自己的心境。我们发现,一些信佛的人总是能比常人看到更多的美。这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佛心,佛心是最容易看到美的一种心境。林清玄有一颗佛心,月光下的喇叭手,他看到了凄凉,同时却也看到了美。一颗小小的白菜花, 他也能看到美,他入眼皆清欢。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发现美,拥有一颗佛心就可以做到。我们不需要去信佛,不需要与佛有多深的缘分。但我们却需要做到的是,拥有一颗佛心。
哲思
以佛心之大我,胸怀万物的意思
意思:
要如同佛陀那样,
心胸宽广,
关怀世间一切生物。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一愿
佛分为三世佛
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陀就是过去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就是现在佛,我们还没有成佛所以我们就是未来佛。
礼敬诸佛是对十方三世佛的礼敬,
不但要对佛菩萨礼敬还要对一切众生礼敬,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第一愿的本意。
详细请看《普贤行愿品》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诸佛指谁呢?佛明白开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我们想想,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只有虚空不是众缘和合而生。我们的身体、毛巾、讲堂,皆是众缘和合而生,皆名众生。华严经上还有一句重要的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指动物、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无情是无情众生,指植物、矿物。同圆种智是成佛。有情众生会修行、会念佛、会成佛,无情众生怎么能成佛呢?毛巾、桌椅,它们几时成佛?今天,我们在行愿品得到这个消息,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无情众生什么时候成佛呢?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成佛的那一天,会发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微尘,统统成佛了,这是成佛的现象。如果某一天,觉得自己已成佛了,认为别人都还没成佛,说老实话,你是在作梦、是在打妄想,决定没有成佛。华严经所说,完全是佛与大菩萨们的现量境界,眼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不是凡夫境界。
这个法门怎么学习呢?这个法门是法身大士所修,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断,我们能修吗?能。佛门博士班的教科书,我们幼稚园小小班也能适用,很奇妙。佛教经典不可思议,是圆融的经典。初学的课本就是成佛的经典。这个法门从恭敬学起。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这是礼敬诸佛。我对佛菩萨非常恭敬,对别人则差一点,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平等行。我们每天早课以最虔诚恭敬的心礼佛,然后用这种心来对待人。无论对待父母、家亲眷属、朋友、同事、社会上一切善人恶人,统统用一个真诚清净平等恭敬心来对待,这是普贤行。除了人,也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万物。毛巾是诸佛,毛巾使用完不能揉成一团乱丢,要洗净晾干叠好,这是对它的恭敬。桌椅也是诸佛,要擦干净摆整齐,这是对它的恭敬。对事,任何事情承担了,就要尽心尽力做圆满,这是对事之恭敬,不可敷衍塞责,不可互相推让。
这法门难,不易修。原本是等觉菩萨修的,我们是幼稚园小小班。要勉励自己,虽达不到圆满,学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利益之大,不可思议。举个例:能用真诚、清净、平等、恭敬心对待人事物,你永远不生烦恼,心里快乐无比,马上得到幸福快乐。你今天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因为你心中分别这是好人、那是坏人,一天到晚分别执著,烦恼妄想不断,你怎么会快乐幸福?要想修快乐幸福,普贤行是最有效最快速的。你不妨试试,把心量拓开。只要你真正发心,普贤菩萨会加持你。经上言:‘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普贤菩萨神力加持,我们努力点,勉强点,也能做到几成。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礼是礼貌、礼节。不但对人要有礼,对物对事也要有礼。心要至诚恭敬,外表要合乎礼节。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里没有是非人我、分别执著。菩萨用清净心常修礼敬,不间断。
佛法修学成败关键在耐心,有许多人开始发心时很勇猛,过了几天就退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转,没有一个不在一生成佛。普贤菩萨在此做榜样,劝勉我们要保持初心。他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界不可尽,我们发愿修普贤大行,就不能退转。又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世界人口天天增长,众生界不尽。众生烦恼也一天比一天多。唯有学佛得力者,烦恼会减少;烦恼少,智慧就增长。众生烦恼不可尽,我们效法普贤菩萨的礼敬,当然也没有穷尽之日。
普贤菩萨更勉励我们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做功夫的秘诀。念佛者,做到这两句,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念佛功夫就得力,决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这两句与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思完全相同。‘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是要去做的,我们见到人要有礼貌;言语有分寸;心要真正清净平等恭敬。普贤菩萨用的是清净心,所以不疲倦不厌烦;我们用的是分别心、染污心,时间长就疲倦。日常工作用清净心、欢喜心、利益众生的心去做,工作量虽多且繁重,也不觉疲倦厌烦了,这就是普贤行修学的功夫你得了几分利益。
普贤菩萨广大的境界,这是与其他菩萨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是称性之行。真如本性非常广大,佛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普贤行每一个行愿都与自性相应,所以每一行愿都包含虚空法界。普贤菩萨不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而且是无量的广大,这样的心来修行,这个行门就叫做普贤行。
文章摘自净空法师《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1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